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期間,參觀了張掖高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建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在正式公開場合,肯定西路軍的歷史功績和英勇不屈的奮斗精神,是甘肅黨史、全國黨史研究工作中的一件鼓舞人心的大事,是對我們做好今后西路軍革命精神研究、宣傳工作的期望和鞭策,這對於我省進一步充分挖掘利用甘肅豐富紅色資源,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一年來,甘肅各級黨委、政府組織黨員干部職工深入開展研討交流,踴躍暢談心得體會、深切感悟精神實質,積極制定落實舉措,著力抓好貫徹落實,以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全面總結提升紅西路軍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為傳承和弘揚紅西路軍精神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8月20日,習總書記向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革命先烈敬獻花籃。
正確理解西路軍的歷史功績和發揮的不可替代作用
1936年10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部、5軍、9軍、30軍及其直屬部隊21800余人,奉中央及軍委命令從甘肅靖遠虎豹口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后因戰局變化組成西路軍血戰河西走廊,在歷時半年之久的英勇血戰中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重要貢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西路軍做出的巨大貢獻
紅西路軍雖因敵眾我寡、氣候嚴酷、有耗無補等極端不利因素而失敗,卻在中國革命史上創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業績。
一是打破了敵人的層層圍剿,牽制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為了完成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作戰計劃,穿著單衣草鞋的紅西路軍指戰員們,在無后勤、無彈藥補充,無任何救援的情況下,披堅執銳,喋血奮戰,與飛機、重炮、騎兵組成的數倍敵軍展開較量,歷經大小戰斗80余次,先后攻佔古浪、永昌、山丹、臨澤、高台5座縣城,殲敵2.5萬余人,在戰略上有力的策應了河東紅軍和友軍,有力推動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和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二是建立了革命政權,播撒了革命火種。根據黨中央建立河西革命根據地的指示,紅西路軍宣傳發動群眾,進行民主選舉,先后在永昌、山丹、臨澤、高台建立26個縣及縣級以下蘇維埃政權﹔建立了甘州中心縣委、高撫縣委、山永縣委﹔在景泰、山丹、高台、永昌建立五佛寺抗日促進會、抗日義勇軍等組織。盡管這些政權和組織存在時間不長,但是在配合紅軍維護地方治安,抑制打擊反動分子,籌募給養,組織動員群眾參戰參軍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這既對紅西路軍作戰起了積極的支援作用,又宣傳了共產黨和紅軍的主張,在河西播撒了革命火種,留下了紅色的印記。
三是保存了骨干力量,為建立和發展各技術兵種奠定了基礎。紅西路軍雖然失敗了,但通過黨的營救及紅西路軍失散和被俘將士百折不撓的奮斗,仍有5000多名紅西路軍將士回到了黨的懷抱,成為黨和人民軍隊的骨干。同時,在黨中央和共產國際的關心、援救下,李卓然、李先念率領400多名紅西路軍將士到達新疆,成立“新兵營”,學習航空、無線電通訊、情報、醫務、裝甲、汽車、炮兵等技術,為我軍現代化兵種的創建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碑
西路軍部分指戰員在“新兵營”駐地留影
四是錘煉了黨性,走出了一批共和國將軍。部分返回延安、歷經血雨腥風錘煉和成長起來的紅西路軍將士,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同敵人英勇作戰,在極為復雜的戰斗進程中顯示出卓越的指揮才能,立下赫赫戰功。新中國成立后,一批紅西路軍將士走上國家重要領導崗位。其中,4人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11人擔任過共和國部長,107人授予少將以上軍銜。他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事業,為共和國的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二,西路軍發揮的不可替代作用
西路軍在歷時半年的征戰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歷史功績層面看:策應了山城堡之戰,配合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和國共會談,發揮了以局部應對全局的不可替代作用﹔西路軍秉持了長征精神,又豐富和發展了長征精神,是長征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路軍在西北地區播散了革命火種,為西北解放提供了經驗借鑒,凝練了西北地區的紅色基因,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從經驗啟示層面看:無論任何情況下,任何時候,都要充分認識時局的變化,審時度勢決策﹔都要充分估計各方力量和優勢,及時調整戰略部署﹔都要充分估計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備和物資儲備﹔都要正確理解爭取外援與自我救援的關系,以便把握未來發展﹔都要以保存自己,打擊敵人,完成為主要任務為最高原則。
進一步總結提升西路軍豐富的革命精神內涵
西路軍指戰員在血戰河西的悲壯歷程中,孕育和體現了人民軍隊偉大的革命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參觀時強調,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主義氣概,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同長征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紅西路軍革命精神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紅西路軍在河西走廊英勇殺敵、浴血奮戰,以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捍衛了堅定的理想和信念。董振堂、楊克明等7000余名將士血洒疆場﹔ 6000余名被俘官兵英勇就義﹔返回延安的4000多名指戰員奔赴抗日前線﹔流落的4000多名戰士以永遠不變的信念詮釋自己最堅定的信念。
二是英勇血戰的犧牲精神。紅西路軍指戰員用寶貴生命踐行了共產黨人“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闡釋了“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的生死價值觀。
三是無限忠誠的政治品格。紅西路軍面對急劇變化的政治、軍事形勢,在處境萬分艱險的情況下,始終堅持對黨的無限忠誠,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黨性光輝和政治品格。
四是忍辱負重的革命精神。紅西路軍指戰員、尤其是在被俘后,雖然經受過長時間的磨難和委屈,但他們忍辱負重,毫不動搖,用終身革命的言行,保持了對黨的無限忠誠。
五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紅西路軍無私無畏、愛民為民的行動,贏得了人民群眾刻骨銘心的信賴和崇敬,樹立起了黨和紅軍在貧苦百姓中的地位和形象,與人民群眾建立了血濃於水的軍民情誼。
大力弘揚西路軍革命精神的現實意義
西路軍革命精神發源於河西走廊,經過80年的發展,其精神內涵也不斷豐富和拓展,是我們為偉大事業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對我們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紅西路軍紀念塔
一是弘揚西路軍革命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今天,我們之所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是千千萬萬個包括西路軍在內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今天的勝利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要加倍珍惜。
二是弘揚西路軍革命精神是實現強國強軍目標的現實需要。西路軍戰士經過艱苦卓絕的長征后,人均不足10發子彈,僅攜帶三、四天的干糧就揮師西進,重創彪悍之地,憑的就是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這正是踐行強國強軍目標的核心要素,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主要內容。
三是弘揚西路軍革命精神是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合格共產黨員的現實需要。繼承和弘揚西路軍精神就是要堅定政治信仰、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秉承革命先烈為追求理想信念,敢於犧牲的精神品質,爭做合格共產黨員。
本文作者、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安永香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積極組織力量挖掘整理西路軍英勇血戰的故事,努力講好西路軍的故事,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為建設富民興隴新甘肅貢獻力量。
(作者系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原載《祖國》雜志社祖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