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知識問答(1-50)

作者:    發布時間:2020-08-25   
分享到 :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端的標志是什麼?

答: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駐中國東北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這一事件史稱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並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2.日本是怎樣侵佔中國東北的?

答:九一八事變發生后的第二天,日軍侵佔沈陽,隨即在幾天內侵佔安東(今丹東)、海城、營口、遼陽、鞍山、鐵嶺、本溪、撫順、四平、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廣大地區。9月,遼寧(除錦州及遼西)、吉林兩省淪陷。11月,黑龍江省基本淪陷。1932年1月,錦州及遼西地區淪陷。2月,哈爾濱淪陷。在短短四個多月內,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裡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佔領地。

3.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表現是什麼?

答:篤行軍事至上,謀求世界霸權﹔對內實行軍事獨裁統治,向人民灌輸黷武思想,大肆擴軍備戰﹔對外推行軍事擴張政策,公開發動侵略戰爭。

4.日本大陸政策形成的標志是什麼?

答:大陸政策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既定國策,始於明治維新初期,形成於19世紀90年代初,並在向朝鮮、中國實施侵略擴張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1890年12月6日,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帝國議會發表的《施政方針》,標志著日本大陸政策的形成。山縣有朋的《施政方針》突出強調了所謂日本的“主權線”和“利益線”,即:守衛日本的疆土、不容他人侵犯,是為“主權線”﹔與主權線密切相關的區域為“利益線”,主張侵略中國和朝鮮。

5.日本大陸政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答: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后,具有濃厚封建傳統的日本,效法西方列強,“脫亞入歐”,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國、朝鮮為主要目標的大陸政策。其核心是侵略中國。

6.日本是怎樣一步步侵略中國的?

答:從明治維新開始的70余年間,日本窮兵黷武,發動或參與了一系列侵華戰爭。1874年侵犯中國的台灣,隨后強行將中國的藩屬國琉球並入日本﹔1894年借口朝鮮問題,發動大規模侵華的甲午戰爭(史稱第一次中日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強佔台灣及附屬的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並攫取了巨額戰爭賠款和一系列在華特權﹔1900年,日本作為主力參加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通過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獲得了在中國京、津等地駐兵權﹔1904年,為同沙俄爭奪東亞霸權,日本在中國東北與沙俄進行了所謂的日俄戰爭,奪取了沙俄在中國東北南部的權益,隨即建立了殖民統治機構和侵華武裝關東軍﹔1914年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無暇東顧之機,借口對德國宣戰,強佔膠濟鐵路全線,攻佔青島,奪取了德國原在中國山東的特權﹔1915年日本公然向中國的袁世凱政府提出獨霸中國的“二十一條”﹔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發動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史稱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就是要變中國為其獨佔的殖民地,進而吞並亞洲、稱霸世界。日本軍國主義的這一瘋狂的侵略國策,給中國人民和廣大亞洲國家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極其黑暗的一頁。

7.毛澤東對近代日本的性質是如何判定的?

答:毛澤東指出:日本是一個帶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毛澤東的這一論斷,指出了日本區別於一般帝國主義的本質特點,指明了日本特別富於軍事侵略性的根本原因。

8.什麼是法西斯主義?

答:法西斯主義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帝國主義陷入全面危機時,在一些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影響較深的帝國主義國家出現的反動思潮、政治運動和政權形式。其共同特征是:對內以極權制取代民主制,實行反共、反社會主義、反民主主義的恐怖統治﹔對外以極端的民族主義為核心,以侵略擴張、爭霸世界為一切重大政策的出發點。

9.日本法西斯與德國、意大利法西斯比,有什麼特別之處?

答:日本法西斯化除了具有法西斯的共性之外,與意大利、德國法西斯化的途徑有明顯不同:它不是在推翻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基礎上確立法西斯專政,再使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法西斯化,而是在對現代軍國主義舊的國家體制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造和對外發動侵略戰爭過程中,逐步完成整個國家法西斯化的。作為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繼承和發展了軍國主義的歷史傳統,並把兩者融為一體,以達到其用經濟手段難以達到的目的,彌補其經濟的先天不足和資本主義發展滯后的弱點。軍事壟斷與經濟壟斷相結合、軍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相結合,形成日本式的帝國主義,即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因而,日本帝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特別富於貪婪性、野蠻性和殘暴性。

10.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從中國索得多少賠款?

答:2.315億兩白銀(其中0.3億兩為退還遼東半島的補償)。日本勒索的這些巨額戰爭賠款,約相當於中國1894年全年財政收入的2.6倍,等於日本1895年全年財政收入的4倍以上。這些賠款,加速了日本的工業化進程,並使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得到進一步強化。

11.1927年6月,日本外務省為制定對華政策,在東京召開了什麼會議?

答:東方會議。1927年6月27日,針對中國大革命和北伐戰爭的形勢,為制定日本對華政策,日本外務省在東京召開這次會議。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會上宣示《對華政策綱要》,表明日本對華動用武力的強硬政策﹔同時表明,日本對華政策以東北地區為重心,特別強調其在滿蒙地區的“特殊地位”,為其下一步的侵略行動造勢。

12.1927年東方會議后,日本加緊侵華,先后三次出兵山東,制造了什麼慘案?

答:濟南慘案。殺害中國軍民和外交人員6000余人。

13.日本在中國東北最大的殖民掠奪企業是哪個?

答:“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

14.九一八事變前,日軍在中國東北的軍事實力如何?

答:九一八事變前,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兵力有1個師團、1個獨立守備隊和1個重炮大隊及憲兵隊等,共1萬余人﹔此外,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武裝在鄉(退伍)軍人和各種警察,總計2萬余人。

15.九一八事變時,中國東北軍的軍事實力如何?

答:當時,東北軍(即東北邊防軍)總兵力30萬人,除因軍閥混戰隨張學良進入關內的11萬人以外,留在東北的尚有近20萬人,其中,駐遼寧6個旅、駐吉林9個旅、駐黑龍江5個旅,另有公安、警察部隊。

16.1931年日本為侵華制造借口,制造了兩次事件,分別是什麼?

答:1931年7月的萬寶山事件和8月的中村事件。

17.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爭策源地正式形成的標志是什麼?

答: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

18.九一八事變后,西方大國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採取了什麼政策?

答:綏靖政策。

19.在中國強烈要求下,國聯派出了以誰為首的調查團前往中國東北調查九一八事變情況?

答:李頓。1931年12月10日,國聯大會作出決議,組成以英國前代理印度總督李頓為首的5人國聯調查團,前往中國東北現場調查九一八事變的情況。

20.《李頓報告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李頓調查團在東北經過一個半月的訪問調查后,完成了調查報告書,即《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又稱《李頓報告書》)。報告書出於對日本獨佔中國東北的不滿,對日本的侵略進行了揭露和譴責,認為東北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的預謀,偽滿洲國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權,是日本的工具﹔但同時又對日本鼓吹的“滿洲是日本的生命線”表示同情,主張不必恢復東北的原狀。報告書企圖改變日本獨佔的現狀,以維護列強在中國東北的利益,是英、法、美等西方大國實行綏靖政策的大暴露。國聯的姑息退讓態度,不僅未能制止日本對中國侵略,而且也使國民黨南京政府依賴國聯制止日本侵略的幻想破滅。

21.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奉行的方針和政策是什麼?

答:“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和“不抵抗”政策。

22.蔣介石採取不抵抗主義,對內宣傳的基本理由是什麼?

答:蔣介石採取不抵抗主義的基本理由是“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御侮”。他所謂的安內,主要是指繼續“圍剿”工農紅軍、鎮壓抗日愛國力量和排除內部異己力量。他所謂的攘外,在此時其實不過是謀求同日本侵略者的妥協。同清朝末年以來的反動統治者一樣,蔣介石總是把國內革命人民看作致命的敵人。他認定“外寇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因此,必須“先清內匪再言抗日”。他襲用過去中國統治者以夷制夷的故伎,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企求英、美等國出面干涉上,幻想依賴國際聯盟(簡稱國聯)壓迫日本撤兵。

23.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后,是通過什麼實現殖民統治的?

答:偽滿洲國。

24.偽滿洲國是何時成立的?

答: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成立。3月9日,溥儀在長春舉行“就職典禮”。隨后,溥儀與本庄繁以“換文”的方式簽訂了日滿密約,將國防、內政、經濟和人事任免等大權,全部交給日本,其傀儡政權的面目暴露無遺。1934年4月,“滿洲國”更名為“滿洲帝國”,溥儀由“執政”改當“皇帝”,年號改為“康德”。溥儀以出賣主權為代價,當上兒皇帝。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在中國東北開始了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

25.日本是如何通過移民政策加強對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的?

答:實行移民政策,是日本侵略者強化對中國東北統治的重要手段。1932年初,日本拓務省撰寫了《滿洲移民計劃大綱》,確定了移民侵略方針。1936年日本政府把移民列為其國策之一,並制訂了龐大的移民計劃。據不完全統計,日本移民到東北8.8萬戶、21萬人(不包括青少年義勇隊約1.8萬人),佔地330萬町步(約4910萬畝)。日本移民的目的,就是擴大侵略勢力,增強統治東北人民的力量。

26.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發出什麼樣的抗日號召和救國主張?

答:中國共產黨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代表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意願,站在抗日救亡運動的前列,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和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提出了收復失地、抗日救國的正確主張。自1931年9月20日至193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先后發表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為國民黨反動政府出賣中華民族利益告全國民眾書》和《對日戰爭宣言》等十多份文件,忠實地反映了中華民族面對日本侵略絕不屈服的頑強意志,宣告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戰斗到底的堅強決心,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堅決反對日本侵略的鮮明立場。

27.“珍珠橋慘案”是怎麼發生的?

答:九一八事變初,北平、上海、南京、天津、杭州、太原、長沙、西安、開封、廣州、福州、武漢、南昌等城市的青年學生,紛紛發表通電,舉行示威游行,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出兵抗日。1931年11月,日軍進逼錦州,國民黨政府竟然向國聯提出將錦州劃為“中立區”,交由國際共管。消息傳出,全國嘩然,各地青年學生立即將請願團改為示威團。12月17日,匯集在南京的各地學生3萬余人舉行聯合大示威。當示威隊伍走到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附近的珍珠橋時,遭到國民黨政府警察和憲兵的殘酷鎮壓,當場有30多名學生被打死,100多名學生被打傷,1000多名學生被捕。這就是駭人聽聞的“珍珠橋慘案”。

28.誰指揮了江橋抗戰?

答:馬佔山。1932年10月初,日軍進逼黑龍江省,黑河警備司令兼步兵第3旅旅長馬佔山受命出任黑龍江省代主席兼代軍事總指揮,領導全省抗戰,指揮了江橋抗戰。江橋抗戰是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愛國官兵所進行的大規模抵抗日軍侵略的壯舉,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戰意志,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贊揚和支持。

29.東北抗日義勇軍是什麼性質的武裝?

答:東北抗日義勇軍是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各族各階層人民、部分愛國官兵和綠林武裝等自發組織起來的各種抗日武裝的通稱。其成分極為復雜,其中農村各階層群眾佔50%,原東北軍官兵及公安警察佔25%,綠林武裝佔20%,知識分子和工人、商人、地主、士紳等約佔5%。

30.東北抗日義勇軍最早興起在哪裡?

答:遼寧地區。九一八事變后不久,遼寧的義勇軍便陸續建立起來。主要有:黃顯聲、熊飛組織的遼寧抗日義勇軍,鄧鐵梅、苗可秀組織的東北民眾自衛軍,唐聚伍組織的遼寧抗日義勇軍等。在吉林地區,義勇軍大多是在1932年2月哈爾濱保衛戰失敗后組織起來的。主要有:李杜等率領的吉林自衛軍,馮佔海統率的吉林省抗日義勇軍,王德林等指揮的吉林國民救國軍等。在黑龍江地區,義勇軍大都產生在江橋抗戰之后。主要有:馬佔山領導的黑龍江省抗日救國軍﹔蘇炳文、張殿九領導的東北民眾救國軍等。據不完全統計,到1932年4月,東北三省義勇軍總數已發展到30萬人以上。

31.九一八事變后,北滿地區創建了多支抗日游擊隊。1932年5月,創建巴彥游擊隊並任總指揮的是誰?

答:北平清華大學回鄉學生、中共黨員張甲洲。

32.一二八事變是何時發生的?

答: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第一遣外艦隊司令官鹽澤幸一指揮海軍陸戰隊以20余輛裝甲車為前導,分三路突襲閘北,攻佔天通庵車站和上海火車北站。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

33.一二八事變中同日本侵略軍作戰的是哪兩支部隊?

答: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他們在人民群眾支持下浴血奮戰30多天,以裝備簡陋之師,抗擊裝備精良之敵,連續擊敗日軍的進攻,迫使日軍三易主帥,使侵華日軍遭到九一八事變以來最沉重的打擊。中國軍隊為反抗侵略、洗雪國恥,付出傷亡約1.4萬人的重大代價。

34.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誰是中國空軍抵御外侮英勇獻身的第一人?

答:歸僑飛行員、軍政部航空第6隊副隊長黃毓荃。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他英勇善戰,擊落日機數架,立下赫赫戰功,在2月5日的空戰中,遭到數架日機圍攻,不幸以身殉國,成為中國空軍抵御外侮英勇獻身的第一人。

35.中國共產黨組織上海民眾支援一二八淞滬抗戰,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答:日軍於1932年1月28日夜發動對上海閘北區的進攻(即一二八事變)。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援下,第十九路軍和隨后參戰的第五軍(張治中任軍長)部分官兵,不顧武器裝備和兵員數量遠不如日軍等種種困難,發揚頑強戰斗、不怕犧牲的愛國精神,堅持抵抗一個多月,取得重大戰果。日本侵略軍被迫三易主帥,數度增兵,結果是損傷1萬余人卻無法實現速戰速決的迷夢。

36.1932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上海停戰協定》,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上海停戰協定》是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退讓政策的產物,規定中國不得在交戰區駐兵,是對中國主權的出賣﹔規定日軍可留駐上海,為日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提供了條件。

37.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在三個條件下同任何武裝部隊聯合抗日的宣言。這三個條件是什麼?

答:,1933年1月17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根據共產國際執委會第十二次全會精神和中共代表團討論的意見,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項英、張國燾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名義起草的宣言正式發表,首次提出中國工農紅軍准備在三個條件下同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對日作戰的協定。這三個條件是:(一)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二)立即保証民眾的民主權利(集會、結社、言論、罷工、出版之自由等)﹔(三)立即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的義勇軍,以保衛中國及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的完整。

38.1933年3月,以宋慶齡為主席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聯合上海20多個進步團體成立的抗日團體是什麼?

答:國民御侮自救會。

39.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何時成立?

答:1933年5月26日,在中國共產黨的促進下,以馮玉祥為首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宣告成立。隊伍很快由數千人發展到10萬余人。抗日同盟軍於6月中旬在張家口召開軍民代表大會,通過關於同盟軍的綱領等決議案。會后,馮玉祥任命吉鴻昌為北路前敵總指揮,方振武為北路前敵總司令,率部北上迎擊日偽軍。1933年10月底,同盟軍遭到失敗。

40.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北路前敵總指揮吉鴻昌何時英勇就義?

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失敗后,吉鴻昌喬裝潛回天津。1934年1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繼續進行抗日活動。11月9日,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1月24日在北平就義。

41.吉鴻昌英勇就義前,寫下了著名的詩句。這首詩句是什麼?

答:“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42.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軍在華北進行的第一次較大規模抗擊日本侵略的戰役是什麼戰役?

答:長城抗戰。

43.《大刀進行曲》是根據什麼題材創作的?

答:根據1933年長城抗戰而創作。長城抗戰中,特別是在喜峰口、羅文峪戰斗中,第二十九軍官兵以有我無敵的氣概,手持大刀,拼死肉搏,予日軍以大量殺傷,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詞曲者麥新據此寫出《大刀進行曲》。歌曲發表后迅速傳遍全國,為鼓舞軍民抗戰斗志發揮了巨大作用,是抗日救亡歌曲中的一首代表作。

44.《塘沽協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1933年5月31日,國民政府北平軍分會總參議熊斌與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代表中日雙方簽訂《塘沽協定》。協定規定中國軍隊一律迅速撤退至延慶、昌平、順義、通縣、香河、寶坻、寧河、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爾后不得越過該線,不得有“挑戰擾亂之行為”,並將長城以南冀東22縣定為中國不得駐軍的非武裝地帶,從而使整個華北地區的門戶洞開。至此,長城抗戰中廣大愛國官兵的滿腔熱血和奮勇拼殺,換來的不過是一個屈辱的結果。

45.何謂福州事變?

答:上海一二八抗戰后,第十九路軍被調往福建“剿共”。蔣光鼐、蔡廷鍇決心聯合國民黨內反蔣勢力李濟深、陳銘樞以及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的黃琪翔等,公開發動抗日反蔣的行動,史稱福州事變。

46.國民黨軍中最先接受共產黨的三個條件、實行停戰抗日的是哪支部隊?

答:第十九路軍。

47.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助長日本吞並整個華北,與日方簽訂了哪兩個協定?

答:“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1935年5月,日軍出動坦克、裝甲車、炮隊到河北省政府門前武裝示威,制造了河北事件。

6月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何應欽提交禁止全國抗日活動等條件的“備忘錄”。7月6日,何應欽致函梅津美治郎,表示6月9日所提各事均承諾之。梅津美治郎的“備忘錄”和何應欽的書面復函,被稱為“何梅協定”。在河北事件發生之時,日本關東軍又借口其人員在察哈爾張北受到中國軍隊盤查,制造了張北事件。6月27日,國民黨政府指派秦德純與日軍代表土肥原賢二以換文方式簽訂了“秦土協定”。國民黨當局同意從察哈爾省撤退中國駐軍和國民黨黨部,解散抗日機關和團體,“招聘”日本人為軍事和政治顧問。“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實際上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內的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奉送給了日本。

48.華北事變是怎樣發生的?

答:1935年4月,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南次郎和中國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共同發起所謂“華北自治運動”。歷史上把日本通過逼簽協定、扶植“自治”政權和進行經濟侵略等手段,而逐步攫取華北主權的一系列行為,稱作華北事變。其實施步驟是:首先利用《塘沽協定》對日本的有利條件,把國民黨中央勢力從華北排擠出去,實現華北政權特殊化﹔然后選擇屈從日本的傀儡,成立華北“自治”政權。在擴張方向上,以熱河為橋頭堡兩面並進:一面是南下河北和平津,進而“蠶食”整個華北﹔另一面是西入察哈爾和綏遠,控制內蒙古西部地區。

49.1935年,日本侵略者為使華北五省二市脫離中國,鼓動“防共自治運動”,利用漢奸建立了什麼偽政權?

答:“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日本侵略者為使華北五省二市脫離中國而“獨立”,大力收買漢奸,鼓動“防共自治運動”。

1935年11月25日,日本扶植漢奸殷汝耕在河北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控制冀東22個縣。

50.國民黨當局為適應日本“華北自治”要求,在北平成立什麼妥協機構?

答:冀察政務委員會。國民黨當局計劃於1935年12月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作為適應日本要求“華北自治”的妥協辦法。這個委員會以國民黨軍第二十九軍軍長、曾任察哈爾省主席的宋哲元為委員長,委員中包括日本推薦的老官僚王揖唐、王克敏等人。在日本政府看來,成立這個委員會,是使華北成為第二個“滿洲國”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