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民族復興的勤儉基石

作者:岳雪俠    發布時間:2020-08-26   
分享到 :

“以小見大”“管中規豹”常用來比喻從觀察的部分推測全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批示強調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突出了勤儉節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戰略性地位和作用。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集中體現,彰顯中國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曾高屋建瓴地指出,“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而他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正是對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科學闡釋。內涵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正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與勤儉節約傳統美德相對應的是奢侈浪費,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奢侈成風、浪費嚴重,就會將社會和民眾的注意力轉移到盲目攀比、跟風逐利的邪路上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的精神狀態也是如此。貪圖享樂隻會使人消極沉淪、怠惰不前。偉大的創造、奮斗、團結和夢想精神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堅持勤儉節約反對浪費,從更深意義上講就是在守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道德底線。作為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也是在向世界宣誓和平崛起的復興理念,彰顯偉大民族精神。

勤儉節約將提升群眾美好生活的實現維度,傳遞中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人民對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內在包含著生活質量的改善與精神素養的提升,而這與勤儉節約意識的養成密不可分。

近代以來,歷經艱險和屈辱的國人在捱過了食不果腹的艱苦歲月,生活不斷富裕起來后,難免產生寬慰或顯擺的心理。這既彰顯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同時也反映出部分群眾心理的不成熟。有關方面估算,我國每年因請客吃飯講排場、比闊氣等不良消費方式造成的餐桌浪費食物,就大約相當於2億畝耕地的產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一年的產量還要多,這個數字真是觸目驚心。真正幸福的生活不應該建立在揮霍浪費的基礎上,我們應倍加珍惜“粒粒皆辛苦”的倉廩之食,不斷厚植美好生活的邏輯維度。因此,厲行節約既是我們傳遞民族復興中國智慧的關鍵一環,也是我們滿足群眾美好生活多維理念的題中之義。

勤儉節約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成敗,奠基中國戰略。“高筑牆,廣積糧。”不論是保証戰爭的勝利還是保持政治的穩定,“廣積豐良”都是十分重要的。糧食安全始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的大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問題頻頻作出指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糧食安全的沖擊,恰恰驗証了我國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爭取主動的極端重要性和必要性。

日前,5家聯合國機構聯合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食物不足人口繼續增加。在過去5年中,長期營養不良人口增加了數千萬。新冠肺炎疫情又加劇了全球糧食系統的脆弱性和供給不足。我們要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將勤儉節約上升到事關民族復興大業成敗的高度來認識。糧食生產與節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再厚的家底也經不住敗壞和糟蹋。要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厲行節約、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重要指示,牢記“兩個務必”,切實增強勤儉節約意識,牢固樹立節儉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嚴格落實各項節約措施,減少迎來送往,靜心專注服務中心工作。通過自己的示范帶頭作用,影響身邊更多的人,讓節儉之風成為家庭、朋友圈的持續“時尚”,為奠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戰略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三處副處長、三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