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積極探索新媒體黨史宣傳路徑

作者:    發布時間:2020-08-27   
分享到 :

近年來,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堅持“開門辦史”“開放辦史”,順應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格局和公眾參與方式的深刻變化,不斷創新黨史宣傳新方法,努力探索黨史宣傳新路徑,讓黨史知識走出“深閨”,“飛入尋常百姓家”,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拓寬渠道、創新載體,夯實新媒體宣傳陣地

為適應公眾對新媒體獲取信息的需求,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通過升級打造黨史宣傳新媒體載體,不斷開拓黨史教育新的重要陣地。一是上線“四川黨史文獻網”2.0版。2018年,研究室對“四川黨史文獻網”進行提檔升級,對頁面呈現進行了全新設計和布局,推出四川黨史“七張名片”“黨史故事”“黨史影視”系列特色欄目,集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表現形式於一體,給觀者帶來煥然一新的體驗感。二是啟動“四川黨史數字館”“四川黨史數據庫”建設。項目計劃分二期建成,目前已完成第一期建設。四川黨史數字信息化工作不斷深入推進,多角度、分層面、全景式為公眾展示四川豐富的黨史資源和厚重的黨史文化。三是開通多個新媒體平台官方賬號。繼2018年2月入駐“今日頭條”客戶端之后,“四川黨史”先后入駐“微信公眾號”“抖音”等主流自媒體平台,截至目前,“四川黨史”累計發布各類黨史宣教作品1000余個,觀看量達15萬余次。

二、豐富內涵、項目推進,打磨優質黨史宣傳作品

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在加強新媒體宣傳陣地建設的同時,還在軟件上下功夫,將黨史宣傳與四川黨史“七張名片”相結合,思考打磨“有主題、成系列、有共鳴”的優質原創黨史宣傳作品,不斷豐富黨史宣教內涵。一是“有態度”。緊緊圍繞中央及省委宣傳主題,守正黨史宣傳方向,樹立正面社會導向,精准擬定項目,確保宣教作品發揮出良好的社會效應。二是“有溫度”。挖掘四川黨史資源中最能與大眾共情、共鳴的傳播點,精心打磨素材,深耕作品內容,多次組織專家審讀,並針對反饋意見持續修改,讓作品有故事、有溫情,充滿感染力。三是“有深度”。作品中的黨史人物和事件,不再是傳統的單純敘述,還會進一步分析事件起源、發生的必然性,夾敘夾議,引人思考。如在烈士詩文選析系列作品中,除了分享烈士詩文,還進一步分析人物性格、詩文作品的文學價值,讓觀者感受到的烈士有血有肉,印象深刻。近年來,研究室先后制作完成70集系列專題片《四川印記》、第一期35集專題廣播節目《四川革命烈士詩文選析》、30集系列專題片《四川省中共抗戰老戰士口述史實錄》,后續還將推出100集系列電視專題片《黨旗引征程》,並將在重要時間節點不斷推出《黨史上的今天》系列短視頻。

三、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貼合新媒體宣傳特點

根據新媒體信息“碎片化”、高時效性、強互動性等傳播特點,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積極思考,主動融入,探索適合新媒體平台信息傳播的黨史宣傳方式。一是作品制作“化整為零”。針對短視頻受眾“碎片化”閱讀特點,將部分長篇作品中最精華,最打動人的部分截取出來,制作成時長2分鐘以內的幾個獨立小作品,如《四川革命烈士詩文選析》系列中,將烈士詩文四川話朗讀部分單獨截取出來,配以烈士照片、事件發生地、影視資料等素材,形成四川特色鮮明的黨史知識短視頻。二是信息發布“爭分奪秒”。依靠后台大數據分析,根據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針對大眾需求迅速反應,適時發布貼合社會熱點的黨史知識。如《黨史中的今天》系列中,一期講述1949年針對與美國關系,毛澤東主席發表多篇評論的作品,貼合當下中美博弈大環境中的社會關注熱點,觀看量達到3.8萬余人次,點贊2500余個。三是互動交流“平易近人”。放下官方“端著”的架子,加強與大眾“平等”的交流,做一個“穩中帶皮”的官方。“四川黨史”官方經常在評論區出入,積極參與熱點話題討論,正向引導輿論,評論最高點贊數達到10.2萬余次。在互動過程中增強了與網友的交流,拉進相互距離,使大眾更加願意了解黨史、熱愛黨史。

四、整合資源、加強協作,形成黨史宣傳強大合力

新媒體時代黨史宣傳工作,單靠一個部門幾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近幾年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不斷整合資源,加強多方協作,變“單打獨斗”為“抱團取暖”,形成強大宣傳合力。一是“乘東風”借力。借助上級部門、兄弟單位已有的優質作品進行黨史宣傳。如2019年底在微信公眾號上轉載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制作的黨史作品《見証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又如與“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達成協議,開通賬號白名單,直接分享轉載該號優質的黨史作品,豐富發布內容。二是談協作聚力。主動加強與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廣播電視台、成都廣播電視台、四川日報、封面新聞等主管部門和主流媒體的聯系合作,以重大時間節點為主題,由研究室提供素材文案,媒體部門提供設備人員,共同制作優質的黨史作品。在資金獲取渠道上,根據實際情況採取雙方共同申報財政專項資金、上級媒體部門專項資金撥款、媒體部門爭取企業贊助等不同方式,以達到最低成本投入目標。如《革命烈士詩文選析》系列專題廣播節目,由成都廣播電視台爭取全省廣播電視系統“小正大”節目專項資金制作完成。三是多渠道助力。思考探索多個作品發布渠道,一方面在自有平台進行作品發布,另一方面依靠主流合作媒體進行專業運營,同時還積極尋求與兄弟單位合作,向上級部門報送等方式,力求黨史作品登錄各類影響力大的媒體平台,不斷擴大四川黨史作品社會影響。如《四川革命烈士詩文選析》系列專題廣播節目主題鮮明,制作精良,情感真摯,先后登錄四川黨史文獻網、成都廣播電視台、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清明“緬懷先烈”專欄、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喜馬拉雅官方頻道。又如2019年與四川廣播電視台聯合制作的《四川印記》系列專題片,在學習強國APP、四川黨史文獻網、四川廣播電視台新聞頻道、“四川黨史”“四川觀察”自媒體平台等八大平台進行同步推送,全網點擊突破2000萬,獲得了省內外、海內外廣大觀眾網友的廣泛好評。

今天,新媒體平台已成為黨史宣傳工作不可或缺的新陣地,在開展新媒體平台黨史宣傳工作方面還需要我們不斷糾正思路,創新方式,把穩路子。下一步,我們將在進一步擴大宣傳陣地、整合人才力量、提升作品質量上下苦功,充分利用和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和作用,讓新媒體成為傳播黨史信息、宣傳黨史知識的有力抓手。

(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宣教文獻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