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講述歷史的內在邏輯

原標題:用鏡頭講述歷史的內在邏輯
作者:張德祥    發布時間:2020-08-28    來源:文藝報
分享到 :

看張軍鋒的紀錄片令人驚異,近20年來,他大致就做了一件事:尋找歷史走向新中國的內在邏輯。《開端》《晴朗的天》《八路軍》《大轉折》《新中國從這裡走來》《平山記憶》等,實際上就是發掘那一條歷史線索,回答歷史為什麼如此走來。歷史本來就是這樣走來的,本來沒有什麼問題,正如習近平所說,我們應當“不忘本來”。但這“本來”,近年卻遇到了種種說法,形成了莫衷一是“問題”:歷史虛無主義無視歷史規律,隨意曲解歷史、戲謔歷史、娛樂歷史、惡搞歷史甚至惡意顛覆歷史,一時間,真假莫辨,是非顛倒,中國革命歷史的面目模糊不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張軍鋒的文獻紀錄片顯出了獨特的還原歷史、澄清歷史的價值,顯出了歷史自身真實的邏輯,用事實告訴后人歷史為什麼會如此走來。另一方面,這些年來,影視行業熱的是諜戰、仙俠、奇幻、神劇、雷劇、怪力亂神、小鮮肉,影視人大多都在收視率的指揮棒下兜圈子,為產業利潤也為自己的名利奔忙,而張軍鋒卻游離於這個潮流之外,居然十余年靜靜地做一件與時尚潮流無關的事情。這,非有定力不可,非有靜氣不可。是的,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會隨波逐流的。張軍鋒的作品告訴我們,他寧願去尋找歷史的真諦,為歷史留下一份影像信史,尤其是在當前的文化背景下,顯得珍貴。

《開端》對“一大”代表人物一個個的命運展示,重走了一遍每個人走過的足跡,採訪了無數見証者,重現了當事人的心路歷程。既使人看到當年的歷史曲折,又解開了每個人的命運之謎。歸根結底,還是信念決定一個人的道路,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很有史料價值,很有人文價值。

《晴朗的天》《大魯藝》揭示《講話》給中國文藝帶來的變化,表現新的文藝的精神境界。為什麼有那麼多文藝工作者來到根據地、解放區?這裡並不富裕,這裡非常艱苦,他們能適應嗎?他們克服了什麼、創造了什麼?人民的文藝從這裡走來。

《大轉折》聚焦歷史大勢的轉變。從開端到大轉折,20多年的孕育、發展、形成。新中國從這裡走來。這部紀錄片好就好在具有國際視野,不僅從西柏坡、根據地著眼,而且是從國際形勢、多種政治力量的角逐來看中國大勢所趨,清晰、明了、必然,歷史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步實現了大轉折。

《平山記憶》之平山,太行山麓的一個區域,晉察冀抗日革命根據地的一個區域,真正展現共產黨、八路軍是如何在人民大眾中生根發芽,如何發動人民大眾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與人民魚水情深,血肉相連,人民群眾是如何被喚醒的,人民群眾是如何自覺的,是如何與民族、國家命運連在一起的,民主政權建設,人民群眾成為歷史的推動者。戎冠秀,一個農村婦女,是人民大眾的一個代表。那麼多烈士,都是普通人,但他們參與了歷史的創造,是他們的力量形成了歷史的大轉折,改變了中國的命運。“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政黨興衰決定於人心向背。綜覽張軍鋒這一系列文獻紀錄片,再看他撰寫的書籍,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勤於思考的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學者,隻不過他是用鏡頭來表達與闡釋的。

民族、國家、人民的需求,文明發展的要求,幾方面的合力形成歷史趨勢。政黨在歷史趨勢中的選擇、代表什麼人、代表什麼力量在歷史中發揮作用。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個人的信念、意志、性格決定個人在歷史中的命運。

歷史趨勢、歷史細節、人物性格,這些都是張軍鋒作品中的元素﹔影像化的、形象化的表達,注重紀錄片的故事性、邏輯性、藝術性,是張軍鋒在敘事上的追求﹔世間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前因后果的邏輯鏈條,邏輯就是從客觀世界抽象出來的事物變化的形式,所以,思維的邏輯是為了解開歷史的邏輯,在這點上,張軍鋒的鏡頭語言就是他思維的表達,用鏡頭講述歷史的內在邏輯,有廣闊的思想含量。

文獻紀錄片,貴在呈現事物的邏輯性、必然性。

(原載《文藝報》2016年9月21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