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寫詩用詩

原標題:周恩來寫詩用詩
作者:康井泉    發布時間:2020-09-11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詩詞創作中,周恩來的詩歌很有特色,他留下的詩作雖然不多,大約有20多首,但是氣勢雄渾,充滿革命豪情,其中有些詩句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在革命生涯中,他愛詩、寫詩、和詩、錄詩,善於用詩歌表達自己堅定的信仰,抒發深切的愛國情懷,把詩歌作為與敵人斗爭的武器,深深教育和感染了后人。

  以詩詠志吹響斗爭號角

趙朴初在談到讀周恩來詩歌感想時曾說:“周總理在‘五四’前寫的傳統舊體詩,風骨開張,才氣橫溢﹔‘五四’后轉向新體詩,也是卓有成就,不同凡響。”

周恩來的古體詩多創作於青年時代,數量雖然不多,但思想成熟,合時而著,言之有物。詩作內容或感時、或即景、或贈友、或刺惡、或言志,詞情真切,用典自然,斗爭矛頭直指舊社會,充分表現了周恩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昭示了一代偉人開闊宏大的志向和氣宇軒昂的風採。《春日偶成》二首是反映周恩來思想風貌較早的詩篇:“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燕子聲聲裡,相思又一年。”言志抒情,感時傷懷,抨擊舊制,期待光明。組詩《送蓬仙兄返裡有感》(三首)的第一首:“相逢萍水亦前緣,負笈津門豈偶然。捫虱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待得歸農功滿日,他年預卜買鄰錢。”詩歌回顧了他與同學好友共同的戰斗生活,抒發了為拯救祖國而刻苦自勵的情懷,充分體現了他為了拯救民族危亡、改造黑暗社會“險夷不變應嘗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豪情,表達了他“道義爭擔敢息肩”的凌雲壯志和堅定信念。

其新體詩,格調高雅,直面時代,緊扣國家和民族安危的大主題,《死人的享福》《雨后嵐山》《游日本京都圓山公園》《四次游圓山公園》等,詩風格清新,思想深邃,耐人尋味。他在《生別死離》中寫道,“壯烈的死,苟且的生。貪生怕死,何如重死輕生……種子撒在人間,血兒滴在地上。本是別離的,以后更會永別!生死參透了,努力為生,還要努力為死,便永別了,又算什麼?”豪放悲壯,直抒胸臆,激蕩人心,表達了對亡友的痛惜懷念和對革命的勇於擔當。

  以詩仿古展現斗爭精神

詩言志,歌抒懷。周恩來為表達自己的愛國奮斗之情,有時也模仿、改寫和唱和古人詩詞,抒寫自己遠大的愛國主義抱負,展現他誓為爭取祖國的獨立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艱苦奮戰的忘我斗爭精神。他讀到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詩,聯想到當時中國水深火熱的社會現實,有感而發,寫了一首《村望》詩:“國破山河在,村殘草木深。感時勿落淚,誓叫寇驚心。烽火連歲月,捷書抵萬金。白頭休志短,患除賀更新。”

作為一位政治家,周恩來從特定時代背景出發,力倡、推崇陸游詩作中抒發的愛國精神,認為“陸游的愛國性很突出,陸游不是為個人而憂傷,他憂的是國家、民族,他是個有骨氣的愛國詩人”。當少年周恩來聽到有人誦讀陸游的《示兒》詩時,感觸很深,便按《示兒》詩的原韻,寫了一首《獻翁》詩:“戰火洗劫萬室空,吾儕爭見九州同。華師盡掃列強日,捷報飛傳告鰲翁。”這些詩歌真實地記錄了風華正茂的周恩來由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走向共產主義戰士的戰斗歷程,體現了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精神,凝聚著他頑強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革命意志。

1941年1月,國民黨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當時正在重慶的周恩來悲痛萬分,義憤填膺,借用曹植《七步詩》的典故,題寫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詩篇:“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氣勢磅礡,猶如電閃雷鳴,使敵人聞之膽寒,向全世界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滔天罪行。

  以詩贈和立下斗爭誓言

1917年,周恩來從南開學校畢業后,告別親友,東渡日本留學。一年后,周恩來決定返回祖國繼續尋求革命道路,臨行前夕,他揮筆寫下一首熱血沸騰、感奮人心的七言絕句:“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詩注為“右詩乃吾十九歲東渡時所作,……返國圖他興,整裝待發,行別諸友。輪扉兄以舊游邀來共酌,並伴以子魚、幕天。醉罷書此,留為再別紀念,兼志吾意志不堅之過,以自督耳。”這是青年周恩來高歌猛進、無私無畏、矢志革命的真情表達。這首詩也是周恩來詩歌中最為中國人民所熟知、敬仰的詩篇。

青年周恩來懷著一顆拯救祖國的赤膽忠心,不斷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在《敬業》雜志的創刊詞中寫道:“吾輩生於二十世紀競爭之時代,生於積弱不振之中國,生於外侮日逼、自顧不暇之危急時間。吾人既生於是時矣,生於是國矣,安忍坐視而不一救耶?”1916年10月,為反對張勛復辟,南開學校教師張皞如寫了《傷時事》一詩,揭露了北洋軍閥的腐敗時政,表達了對反動政局的嚴重不滿和深切失望。周恩來讀到這首詩,更加激起了強烈的憂國憂民感情,當即用原韻和詩《次皞如夫子〈傷時事〉原韻》:“茫茫大陸起風雲,舉國昏沉豈足雲﹔最是傷心秋又到,虫聲唧唧不堪聞。”這首詩把封建軍閥作為斗爭靶標,明確指出了由反動軍閥所造成的“舉國昏沉”黑暗局面是不足道的,暗示封建軍閥張勛之輩復辟倒退的喧囂正如秋虫一樣,不過是死亡前絕望的哀鳴。

  以詩抒懷激勵革命斗志

筆錄詩歌也是周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1939年在紹興,民主人士沈復生先生賦詩《與客談明末浙東山寨遺事有感》四首相贈周恩來,后來發表在《戰旗》雜志上。周恩來對詩中包含的民族大義、復興中華的期待非常贊賞,於是提起毛筆在條幅上題錄其第四首:“山中歲月紀春王,頒詔何須辨魯唐?此日甲兵棲越紐,相期鐃吹渡錢塘。檄傳英霍軍威遠,勢壓杭嘉士氣揚,成敗區區君莫問,中華終竟屬炎黃。”

1958年6月29日這一天,周恩來引筆鋪紙,工工整整地筆錄特等殘廢軍人劉渝生的《我們的心永遠忠於黨》一詩,並且在詩后寫下“謹錄劉渝生同志的詩為四川省革命殘廢軍人教養院課余演出紀念”。以筆錄此詩的形式與同志們共同抒發對黨的忠誠與熱愛,是對增強斗爭意志的共勉。這份珍貴的手跡現存中國軍事博物館。

周恩來還常常引用詩歌教育干部,鼓舞士氣,激勵斗志。在重慶期間,他用詩歌對干部進行革命氣節教育,引用楊匏安烈士的就義詩“慷慨登車去,臨難節獨全。余生無足戀,大敵正當前。投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者番成永別,相視莫潸然”,教育干部臨危不懼、堅貞不屈,保持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品質。他還引用魯迅的詩句教育同志,要“橫眉冷對”禍國殃民的國民黨反動派,為徹底消滅敵人而努力戰斗﹔同時,對人民要“俯首甘為孺子牛”,像老黃牛一樣忠心耿耿地為他們服務。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政軍負責干部座談會上,他引用革命烈士黃治峰寫下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詩句,教育新疆的同志熱愛邊疆、扎根邊疆,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新疆各族人民。

對外交戰線的同志,他引用“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詩句,教育和激勵他們要樹立“四海為家,志在千裡”、為世界革命忘我戰斗的崇高理想。
  他在不同場合引用的詩歌“老驥伏櫪,志在千裡”“山雨欲來風滿樓”“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等詩句,都對擔任革命工作的同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鼓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