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新中國史的主題和主線

作者:張士義    發布時間:2020-09-16   
分享到 :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深入學習新中國史,需要科學認識和把握它的主題和主線,這就是: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奮斗。

一、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從1949年到1978年,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探索中前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開啟了發展進步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繁重的社會改革和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同時領導人民開展了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建設工作,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生產已經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國家財政收支結構明顯改善,文教衛生事業得到相應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

1953年開始,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領導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並且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社會主義改造的工作預計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但在實踐過程中,所有制改造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56年底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就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一次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期間,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也有了快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各項指標都超額完成,但是“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目標沒有也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實現。所以,在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完成后,黨就把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同時也開始了對本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9月,黨的八大正確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都是黨的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1960年代初,黨中央在調整國民經濟過程中陸續制定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和有關工業、商業、教育、科學、文藝等方面的工作條例草案,比較系統地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至今仍然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在探索中前進難免會出現失誤和曲折,這主要包括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1958年發動的“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1959年在黨內開展的“反右傾”斗爭。雖然遭到嚴重曲折,這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3倍。棉紗、原煤、發電量、原油、鋼和機械設備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巨大的增長。電子工業、石油化工等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建設了起來,工業布局有了改善。農業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開始大規模地展開。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科學技術工作也取得比較突出的成果。

從1966年5月起,開始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也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年代,但它從反面為孕育新的歷史時期作了各種准備。科學認識“文化大革命”,需要將其理論和實踐同“文化大革命”時期這段歷史區別開來,因為廣大干部群眾和黨內健康力量對極左思潮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抵制和抗爭,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還在進行,雖然遭到巨大損失,仍然取得了進展。糧食生產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工業交通、基本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在國家動亂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仍然英勇地保衛著祖國的安全,對外工作也打開了新的局面,我們的國家仍然保持統一並且在國際上發揮重要影響。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后,廣大干部和群眾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各項革命和建設工作,工農業生產得到比較快的恢復,教育科學文化工作也開始走向正常。

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

從1978年到2012年,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各種思想和體制障礙,極大地激發了社會發展活力,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82年黨的十二大以后,經濟體制改革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改革的重點也開始向城市轉移。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到1987年就取得了明顯進展。這一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另一方面,由於改革勢頭迅猛、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到1988年的時候,又遇到了經濟秩序出現混亂的新問題。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針。

改革到了1990年代初的時候,遇到了一個迫切需要明確回答的理論和現實問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究竟應該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這是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的這一重要思想,使人們在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上的認識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指導下,當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此,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199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明確了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此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的基礎地位繼續加強,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財稅、金融、流通、住房和政府機構等改革繼續深化。市場體系建設全面展開,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到200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九五”計劃順利完成。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接近9.6萬億元,比1989年增長近2倍,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根據改革開放取得的新進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新成就,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任務。200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此后,改革圍繞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抓緊進行。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繼續深化,改革決策的科學性不斷提高,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日益增強。

從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間,我國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萬億元,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性成就,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新的歷史性變革,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50萬億元大關,世界排名連續3年穩居第二位。這對中國的發展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它意味著:“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基於此,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美國發起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甩鍋等外部不利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難度加大等一系列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迎難而上,開拓進取,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同時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這些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黨的十九大立足新時代和戰略全局的高度,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對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行總結和概括,鄭重地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把這一思想確立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黨的十九大還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這是時代發展給我們黨提出的新使命。”為了順利實現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十九大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戰略安排,即: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黨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展望未來,我們黨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我們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新征程上,不管亂雲飛渡、風吹浪打,我們黨都將緊緊依靠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堅如磐石的信心、隻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把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更加自覺地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行為﹔更加自覺地防范各種風險,堅決戰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隻有充分認識這場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才能不斷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全國黨建研究會特邀研究員)

(來源:《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