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鄧小平視察新華社始末

作者:萬京華    發布時間:2020-09-18    來源:百年潮
分享到 :

1978年10月20日,鄧小平到新華社視察,並看望了新華社的干部職工。這是新華社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在黨的新聞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鄧小平此次來新華社視察,卻是一次不在日程之內的“意外”活動。

“意外”之行的緣起

對於新華社,鄧小平是十分熟悉的。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對解放區和軍隊的新聞工作就非常關心,與前線記者接觸也較多。1946年10月,新華社晉冀魯豫總分社派到前線的記者方德、吳象根據延安總社指示前往軍區司令部採訪劉鄧首長,鄧小平當場口述一篇新聞稿,由記者記錄謄抄后發回新華總社廣播,及時攻破了國民黨中央社所發劉伯承將軍已戰死的謠言,成為黨的新聞史上的一段佳話。

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多次對新華社工作作出指示,提出具體要求。1957年2月,鄧小平在主持中央書記處專門討論新華社工作的會議上指示:“新華社的性質不變”,“可向世界性的大通訊社的方向努力,要有這樣的雄心”。這是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新華社建設世界性通訊社作出的重要指示之一。

鄧小平與新華社記者之間也有著深厚的情誼。1978年10月,把鄧小平請到新華社來的新華社總編室副主任李琴,是一名資深外事記者,多年直接負責採訪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外事活動。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首次訪華,李琴是中外媒體中唯一被批准參加採訪的文字記者。李琴的丈夫楊立三,是新中國第一任解放軍后勤部部長,在長征途中為病重的周恩來抬過擔架。20世紀50年代初楊立三病逝,周恩來、彭德懷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為他執紼送殯。“文革”后期,在1975年9月召開的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期間,江青接連在山西大寨發表講話,矛頭指向當時主持黨和國家日常工作、領導開展全面整頓的鄧小平,並影射攻擊周恩來。採訪會議的新華社記者將情況向社黨的核心小組作了匯報。聽取匯報后,副社長穆青提出應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反映。作為新華社黨的核心小組成員,李琴也參加了這次會議。她在會上提出,如果不便以組織名義上報,可以以個人名義向上反映。社長朱穆之表示“完全可以”。會后,李琴將江青在大寨講話的情況向外交部副部長王海容作了反映,請她代為向毛澤東報告。隨后,李琴又在採訪間隙向鄧小平作了簡要匯報。不久,朱穆之和穆青決定將記者整理的一份書面材料呈報毛澤東,並附上由他們簽名的呈報信。李琴接到材料和信后,毅然在信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在採訪外事活動時交給王海容上報毛澤東。反映江青的問題,無疑將冒極大的政治風險,朱穆之、穆青、李琴深知其中利害,仍然義無反顧地採取了行動,體現了堅強的黨性和鮮明的政治立場。雖然在呈送過程中,形勢有變,信被退了回來,但后來這件事還是被“四人幫”知道了,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中,朱穆之、穆青、李琴被迫停職檢查,接受批判,這就是新聞史上著名的“朱穆李事件”。在“朱穆李事件”中,雖然在信上簽名的是朱穆之、穆青、李琴三個人,但實際參與這一過程的還有其他一些同志,它反映了新華社很多干部職工的心聲。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后不久,“朱穆李事件”平反,朱穆之、穆青、李琴也重返工作崗位。

悄然到訪與熱烈歡迎

1977年7月召開的黨的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恢復鄧小平在1976年被撤銷的全部職務。鄧小平的復出,順應了黨內外廣大干部和群眾的要求,有力地推動了各個領域亟待開展的撥亂反正的工作。

1978年10月20日上午,鄧小平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林乎加、市委書記趙鵬飛等陪同,視察北京前三門新建的公寓住宅樓。鄧小平視察活動當時沒有發新聞。李琴聽聞鄧小平正在新華社附近的前三門一帶視察的消息,向社長曾濤匯報后便急忙趕了過去。鄧小平視察完建筑工程之后,陪在身邊的李琴以征詢的口氣問道:“新華社就在斜對面,是不是到我們那裡坐坐,看看?”李琴也沒想到,鄧小平竟然很干脆地答應:“好嘛,去啊!”負責保衛的同志一聽急了,連連說:“下次吧,下次吧!”可是鄧小平卻示意李琴坐上他的車引路。

上午11時許,沒有事先通知,沒有前呼后擁,鄧小平乘車來到了新華社。進門時,門衛由於沒有得到通知,伸手示意不得進入。坐在車后排座位上的李琴連忙拉開咖啡色車窗帘,爭取門衛放行。幾乎是同時,鄧小平拉了拉李琴的上衣,示意不要讓人知道他坐在車內。幸好門衛認識李琴,順利放行了。

鄧小平來新華社,隻有兩部車。一部車上坐的是鄧小平和衛士長,另一部車上坐的是陪同鄧小平考察住宅工地的林乎加和中央警衛局的一名衛士。

他們一行人來到新華社辦公樓門前下了車,徑直乘電梯來到四層社長曾濤的辦公室。曾濤看到鄧小平進來,滿臉驚喜地從座位上站起來,走上前與鄧小平握手。接著,副社長穆青也從辦公室過來。大家圍坐在長條會議桌四周。曾濤簡單匯報了新華社的工作。鄧小平便和大家隨意交談起來,氣氛融洽、親切。

當談話結束,他們一起走下樓時,新華社很多同志聞訊后已自發趕了過來。鄧小平看到滿院子的人,便問跟在身邊的李琴:“是不是你李琴搞的?”李琴答道:“這哪裡是我安排的,是同志們聞訊后自發趕來向遭受‘四人幫’迫害后復出的小平同志致意的!”新華社的同志們看到鄧小平出來,都熱烈鼓掌、歡呼,整個大院一片沸騰,鄧小平也含笑向大家揮手致意。此時,新華社攝影記者郭佔英抓拍了一張十分傳神的照片。

鄧小平1978年10月20日視察新華社,受到廣大干部的熱烈歡迎

偶然之中的必然

鄧小平這次來新華社,確實偶然。但偶然發生的事,往往也有其必然性。

對此,李琴曾表示,小平同志來新華社可能有幾個原因:一是“朱穆李事件”給他留下了印象﹔二是新華社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大討論等重大報道中態度鮮明、報道有力﹔三是對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新華社懷有更大的期望。她個人起的作用只是抓住時機發出了邀請。

新華社從1931年創建以來,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始終都是黨中央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喉舌”“耳目”。“文革”結束后,國家處在歷史大轉折的重要關頭,十年內亂留下的嚴重后果和造成的混亂在短期內消除並非易事。新華社當時的一些報道,已涉及沖破“兩個凡是”禁區等問題。如1978年3月播發的長篇通訊《為了周總理的囑托——記全國植棉模范吳吉昌》,最早發出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聲音,發表后就曾引起尖銳的反映。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大討論報道中,新華社大力支持的鮮明態度,也曾遭到來自上層的批評。面對“文革”剛剛結束后徘徊前進的復雜政治局面,新華社的報道無疑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在即將到來的社會大變革時代,新華社必將肩負更加艱巨的任務。鄧小平的到來,充分反映了他對新華社工作的支持和關懷,給了新華社干部職工極大的鼓舞和信心。

新華社記者張嚴平所著《穆青傳》一書中這樣評述了這場會面:“在剛剛經歷了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的這一天,鄧小平來到新華社,雖然沒有更多的語言,卻勝似千言萬語。這是一次心靈的相會,一次戰士和將軍的相會,一次歷史的相會。”

(作者: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聞史研究室主任,高級編輯)

(原載《百年潮》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