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

原標題:實現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
作者:高長武    發布時間:2020-10-09    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需要補齊文化發展短板、實現文化小康”,也就是說,實現文化小康,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這具體可從以下六個角度理解。

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角度。人類社會是由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系統組成的綜合有機體,文化在其中起著引領方向、凝聚人心、整合社會的重要作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充分表明,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發展繁榮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和標志,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條件和手段。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成為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先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是覆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全面性的綜合目標,實現文化小康自然是其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建設文化小康,既能夠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重要推動和引領作用,也是衡量和檢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質量和成色的重要標准。

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角度。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黨全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在這一奮斗目標中,文化始終佔有重要位置。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在闡述“建立一個新中國”的目標時,就在政治、經濟之外著重指出:“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新中國成立后,科學文化現代化被明確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設計中。改革開放后,對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謀劃,也始終包含文化和文明方面的內容。全面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突出特征。我國要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是片面隻追求物質文明的現代化,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共同發展的全面現代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保障人民包括文化權益在內的各類權益和公平享受包括公共文化服務在內的各類公共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自然也要按照這樣的全面性的要求,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納入其中。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角度。文運同國運相連,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運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為重要條件和支撐,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步,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這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裡的強起來,不只是指物質層面的強,更應指精神層面的強,隻有包括文化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不斷強起來,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然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促進文化繁榮興盛。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角度。隻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進行長期探索基礎上,我們黨逐漸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的“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堅持和發展中不斷實現的,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步一體推進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協調和配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位一體”全面進步,文化必不可少。

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角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必須准確把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為解決當代中國發展主要問題指明了根本著力點,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協調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指向的是發展水平,“全面”指向的是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這裡強調“全面”的重要性,契合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我們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補齊包括文化領域在內的各領域存在的突出短板,通過深刻把握和有效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進行偉大社會革命角度。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領導中國人民持續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無論是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還是經過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無論是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還是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論是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將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屬於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范疇,本質上都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証統一關系原理,致力於妥善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探索歷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並不是單線式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邏輯,而是有著作用和反作用的現實過程,雖然物質生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上層建筑也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而且這種反作用有時十分巨大。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過程中,注意根據形勢需要,深刻把握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証法,充分發揮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等思想上層建筑的反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世界正在發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黨治國理政的考驗之大前所未有。面對這樣的形勢,必須毫不放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設、意識形態工作,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系列制度,努力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廣泛凝聚起攻堅克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乘勢而上的磅礡精神力量。

(作者高長武,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原載《中國文化報》2020年9月2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