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黨的卓越領導力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彰顯黨的思想引領力。“三步走”戰略步驟、新時代戰略安排以及一系列具體戰略,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民族長遠發展,彰顯黨的戰略謀劃力。團結帶領人民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彰顯黨的強大組織執行力。可以說,獨特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是黨保持卓越領導力的重要奧秘和不竭源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雖然有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刻影響,但我們有充分信心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站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上回望過去,我們不禁感慨萬千。事非經過不知難,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歷程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力。
一、思想引領力 :從新時期的“小康”到新時代的“中國夢”
領導者的領導力表現為多個方面、多個要素。其中首要的是思想引領力。如今的中國社會,小康和中國夢,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和目標,更是一種思想和文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圍繞實現小康和中國夢目標,探索形成了一套思想體系,引領中國航船劈波斬浪前進。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小康”並不是一個新詞。早在 2000 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出現了“小康”一詞。但是,數千年來“小康”“大同”這些語匯,只是人們理想中的社會狀態,從來沒有實現過,也從來沒有找到實現的真正途徑。
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初,儒家提出的“小康”理想,被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鄧小平所繼承並改造,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步關鍵目標。原先,黨制定的目標是在 20 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但是,鄧小平經過反復考慮,認為這個目標實現不了。因此,1979 年他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一個詞,叫“中國式的現代化”。1979 年12 月,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進一步為“中國式的現代化”取了一個非常具有中國范兒的新名字——“小康之家”。從此,這一具有中國特色、富有中國氣派、帶有濃濃中華文化韻味的詞匯,開始響徹中華大地。
調整發展目標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把發展目標同時代特征和社會主義本質緊密聯系起來考慮,在實踐中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証、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發展,又先后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向前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巨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后,我們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鮮明地概括為中國夢。中華民族是極富夢想精神的民族。在古代,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神話故事,就從一個個側面深刻反映了中國人的這種敢於夢想、執著奮斗的精神。近代以來,實現民族復興成為中國人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戰略思想,將國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為一體,貫通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生動形象、簡明凝練,極具感染力和號召力,成為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辟未來的一面精神旗幟。這一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也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話語體系,成為國際社會讀懂中國的一把新鑰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后,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總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行艱辛探索,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証等基本問題,並且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 世紀馬克思主義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面小康社會即將建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二、戰略謀劃力 :從“三步走”到“兩階段”戰略安排
大的思路、大的目標確定之后,接著就需要進行戰略謀劃,明確戰略路徑、時間表和施工圖。這是實現領導目標、貫徹戰略意圖的關鍵環節。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在小康目標確定之后,逐步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即從 20 世紀 70 年代末到 21 世紀中葉,中國經濟建設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在 20 世紀 80 年代內,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 20 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 21 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在鄧小平看來,第一步為第二步打基礎 ﹔實現小康這個第二步目標,又能為中國實現現代化這個第三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這就是中國的“雄心壯志”。這“三步走”的戰略步驟,在 1987 年黨的十三大上得到正式確立。
事實上,在 1987 年明確“三步走”戰略步驟的時候,第一步目標已經提前實現。到了1995 年,第二步戰略目標也提前實現了。這樣,1997 年 9 月,在 20 世紀即將過去,21 世紀即將來臨的時候,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 21 世紀第一個十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年時、到新中國成立 100 年時的發展目標。由於這個戰略步驟也分為三步,並且是對“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的細化和具體化,因此被稱為“小三步走”戰略。這個“小三步走”戰略步驟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和新中國成立 100 周年的戰略目標,在黨的十八大上被明確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2020 年,“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就要實現。從 2017 年黨的十九大到2022 年黨的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黨的十九大就擔負著對“小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進行進一步規劃設計的使命。
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中國發展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從 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 1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 15 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樣,黨的十九大實際上形成了一個新的戰略安排,這就是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略安排,不僅意味著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整整提前了 15 年 ﹔而且提出了“現代化強國”這一標准更高、內涵更豐富的目標,是對“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發展和提升。
通過這個新的戰略安排,人們對中國從2017 年到 2049 年的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輪廓式的了解。從普通老百姓的視角來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不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概念,而是切切實實、可以預期、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人們對於未來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感。
在這一新的戰略安排之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戰略謀劃,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等戰略。這些重大戰略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戰略支撐,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戰略支撐。
三、組織執行力 :真抓實干、久久為功
有了好的藍圖之后,必須提高執行力,精心組織、狠抓落實。這是實現戰略意圖的最后一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戰役實施與戰略謀劃同等重要,如果隻有謀劃而沒有實施,再好的藍圖也必然是鏡中月、水中花。
中國共產黨是崇尚實干的執政黨,而不是坐而論道的清談客。在路線方針、戰略規劃確定之后,黨總是發揮自己的組織動員優勢,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共同為實現偉大目標而努力奮斗。並且這種努力和奮斗是連續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干,而不是朝令夕改、翻燒餅。這種接續奮斗、久久為功的優勢和特質,是中國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脫貧攻堅來說,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這種強大組織執行力。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先后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 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 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 年)》,使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貧困地區面貌發生根本變化。
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的脫貧事業到了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沖刺期。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新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理念,採取超常規舉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扶貧脫貧工作。
2015 年 10 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出發,明確到 2020 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全會結束后不到一個月,中共中央又召開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對脫貧攻堅進行全面部署,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號召全黨,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17 年 10 月,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把精准脫貧作為要堅決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許下的庄嚴承諾。
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許下的承諾要堅決兌現。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對扶貧脫貧這件事緊抓不放。2015 年以來,他先后 7 次就打贏脫貧攻堅戰召開專題座談會,每次圍繞一個主題,同時提出明確的工作要求。針對扶貧領域出現的會議多填表多檢查多、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等問題以及鬆勁懈怠、急躁厭戰情緒和消極腐敗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把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馳而不息、落實落細。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中共中央明確將 2018 年作為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確定 2019 年為基層減負年 ﹔2020 年 4 月中央辦公廳印發通知,強調全面檢視、靶向治療,持續精准施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黨的十九大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深入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巡察,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提供優良作風保証。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的十八大后,我國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貧困人口從2012 年年底的 9899 萬人減到 2019 年年底的 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 10.2% 降至 0.6%,連續 7年每年減貧 1000 萬人以上。截至 2020 年 2 月底,全國 832 個貧困縣中,未摘帽縣隻剩 52 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中國減貧方案和減貧成就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許多發展中國家希望分享中國減貧經驗。
中國的減貧成就,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鮮明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以及黨密切聯系群眾、與人民一塊苦一塊干的群眾優勢。這些都是我們黨的獨特優勢,也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卓越領導力的重要奧秘和不竭源泉。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處長、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領導科學》202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