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初心使命的徐特立
徐特立一生走過了一條由苦難到輝煌的道路,先后經歷晚清、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和新中國等不同時期。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終站在勞動人民一邊,立志為社會服務。正因為有了這份初心和使命,他總能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抉擇,並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徐特立德高望重,深受全黨、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創造事業,用教育來改革人心
19世紀末的中國正處於令人煎熬和困惑的歲月,列強侵略、政治黑暗、民生凋敝,沉浸在迷惘中的有志之士積極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此時,一些宣傳維新變法和介紹“西學”的讀物開始在湖南傳播。維新派的出版物很快引起了正在家鄉教書的徐特立的注意,他經常前往長沙城購買新書報,關注社會脈搏和時代風雲。他特別贊賞梁啟超的“筆端常帶感情”的論說和譚嗣同的慷慨激昂之作。后來,戊戌變法失敗,八國聯軍入侵,民族危亡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改良的道路自然就走不通了。
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徐特立感到憤慨、迷惘,憂國憂民的思緒,促使他下定決心,結束塾師生活,報考寧鄉速成師范學校。1905年春,徐特立考入該校一個學制為四個月的速成班。在這裡,徐特立學到了新的科學知識和教育方法,特別是受到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學習之余,他還經常閱讀新式讀物,思想很快發生變化,“走上了反康梁而相信孫文的道路”,成為一名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
畢業之后,徐特立抱著“創造有利於國家民族的事業”的奮斗目標,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辦了梨江高等小學堂。學校以開發民智、教育救國為宗旨,專招農民子弟入學,附設速成師范班和女子班,這改變了長沙附近農村沒有新式學堂的狀況。
辛亥革命爆發后,徐特立積極響應,支持革命。長沙新軍起義勝利后,他被推選為湖南省臨時議會副議長。由於議會內部爭權奪利、背叛人民,徐特立意識到革命政黨已經變質,憤然辭職,回到教育界。為了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培養更多師資力量,徐特立應長沙縣知事之請,創辦了長沙師范學校,擔任校長兼教員。擔任校長期間,徐特立不僅沒掙到錢,反而負債600多元。五四運動爆發后,青年學生的愛國行動使徐特立深受感動,他感到國家有前途、有辦法了。為了學習救國本領,1919年9月,42歲的徐特立在“英文隻能拼音,法文一字不識”的情況下,前往法國勤工儉學,這期間他還前往德國、比利時考察教育,直到1924年7月回到祖國。
徐特立在教育救國的道路上艱辛跋涉、艱苦創業,教育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像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蔡暢、李維漢、許光達、田漢等都是他的學生。
革命救國,在黨組織裡獲得新生
地位、金錢並不能阻擋徐特立前進的步伐。論地位,他已是湖南有聲望的教育家,多所學校爭相聘請他擔任教員,許多學校的教員還是他的學生﹔論收入,他的教書所得已是十分可觀。但是,地位和收入並不能解決思想上的困惑,黑暗的中國該往何處去的問題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
1926年冬至1927年春,隨著北伐戰爭的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迅速在全國興起。在毛澤東的建議下,徐特立回到五美鄉調查農民運動。令他驚訝的是,曾經熟悉的家鄉已經完全變了模樣:惡霸地主的威風被打下去了,流氓、煙、賭也不見了。過去政府禁止鴉片毫無辦法,現在農會晚上開個會,男女老少一起行動起來,馬上就禁絕了。天朗氣清,一片光明,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徐特立一邊贊嘆婦女和兒童的偉大,一邊感慨地說:“我下鄉住一個星期,使我從18歲到50歲以來的思想整個革了命!我過去崇拜的康梁和中山,比之有組織的農民對於中國革命的作用渺乎小矣!”
如火如荼的工農運動,讓徐特立看到了救國的希望。他雖然始終站在勞動人民一邊,但一直苦於找不到出路,直到認識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和共產黨領導革命的偉大作用,他才看到了光明。他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信仰再也沒有發生改變。他放棄了奉行多年的“教育救國論”,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從學校跳到農民協會工作”,擔任湖南農民協會教育科科長兼湖南農民運動講習所主任,全力以赴地推動農民運動的發展。
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瘋狂鎮壓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面對腥風血雨的白色恐怖,年過半百的徐特立冒著殺頭的危險,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強的老戰士。教育家徐特立入黨的消息極大地振奮了危難中的同志,許多同志感慨地說:“真是疾風知勁草,歲寒知鬆柏啊!”陸定一高度評價徐特立入黨:“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這樣對全黨同志上了第一課:困難時不要動搖,應當更堅決的奮斗,革命是一定勝利的。徐老給我們的教科書,就是他的入黨,這本沒有字的教科書,比什麼教科書都好,也比什麼教科書都重要。”
入黨以后不久,徐特立參加了南昌起義。南下途中,徐特立擔任起義軍第二十軍三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翻越閩贛邊境的武夷山時,徐特立因勞累過度,體力不支,病倒了。高燒不退的徐特立被送進了長汀福音醫院。住院期間,徐特立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福音醫院院長傅連暲,讓他心中產生了“一種新的強烈的願望”,燃起了革命的火苗。后來,傅連暲放棄了待遇優厚的院長職務,投身到極其艱苦的革命事業之中。
加入黨組織后,徐特立覺得自己“從此真正獲得了新生”。他解決了政治上的苦悶,精神也變得愉快起來。他將全部身心投入到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事業上來。在徐特立的鼓勵下,他的兩個兒子先后參加革命,並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1934年10月,57歲高齡的徐特立參加了長征。長征中,徐特立將馬匹讓給傷病員,忍著飢餓帶頭挖野菜,教戰士識字,親自下河探路,鼓勵戰士們要克服困難、勇往直前,逐漸成為紅軍隊伍中無形的精神力量。
到達陝北后,徐特立任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教育部部長,1937年9月起任陝甘寧邊區政府教育廳廳長。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陝甘寧邊區的教育事業之中。
1937年12月,徐特立以高級參議名義任八路軍駐湘辦事處代表,1939年2月起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統戰部部長。從延安回到長沙后,徐特立就投入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之中。繁重的工作之余,徐特立還念念不忘湖南的困難同志和留守的家屬,他及時向黨中央報告情況,申請經費救濟和幫助他們。
入黨后的革命斗爭是十分艱苦的,甚至有被殺頭的危險,但徐特立沒有絲毫害怕,他時刻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矢志不渝地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
堅守初心,傳承革命事業
新中國成立之初,徐特立已是72歲高齡的老人了,在常人看來似乎可以坐享清福、頤養天年了,然而他並沒有絲毫懈怠,而是堅守初心,盡心竭力地投身到新中國建設之中。
進入北京后,徐特立依然保持革命年代的工作勁頭和學習狀態,“每天堅持8小時工作制,開會、作報告、寫文章,忙個不停﹔他孜孜不倦地批閱和草擬文件,翻閱的文件資料往往是幾種以至數十種,嚴肅謹慎,一絲不苟”。為了鞭策自己,他還制訂了一個20年的學習與工作計劃,作為晚年的奮斗目標。在繁忙工作之中,他擠出時間學習中共黨史、中國古代史、民族史,研究語言和邏輯學等。徐特立寫下許多教育論文,論述馬列主義教育理論,闡明和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
對於革命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於初心和使命的傳承,徐特立是十分重視的。他對廣大青年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夠繼承革命前輩“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質,繼續開創共產主義之業。在紀念五四運動40周年時,徐特立著文指出:“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公,哪有私﹔沒有集體,哪有個人”,“對人民、對國家、對社會的態度是‘給’,而不是‘取’”。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與世長辭,享年91歲。逝世前,他留下遺言:過世后,把遺體獻給醫學科學部門。至此,徐特立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和全部智慧,踐行了他始終站在勞動人民一邊的初心,贏得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徐特立逝世后,毛澤東在審定悼詞時親筆加上“光榮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偉大的一生”,高度贊揚了他不平凡的光輝業績。
(摘自2020年第7期《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