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及其手稿編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的情況分析

作者: 徐洋    發布時間:2020-10-14   
分享到 :

關鍵詞:馬克思  經濟學著作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  Marx economic works  the Chinese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內容提要:《資本論》及其手稿在中國的翻譯以及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和中文第二版的發表經歷了艱難曲折而輝煌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為母本,因而框架結構、卷次劃分、文獻收錄與其一致,中文第一版盡管第一次為中國讀者提供了到當時為止最豐富的《資本論》及其手稿中譯本,但是它分為正卷和補卷的結構給閱讀造成一定的困難,此外《資本論》手稿還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收進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為基礎,但是中文第二版原則上是自主編譯,因而在框架結構、卷次劃分、文獻收錄方面,與歷史考証版有所不同。原則上中文第二版將收入歷史考証版第二部分所發表的與《資本論》相關的全部文獻,但是由於版本性質的差異和譯本的特點,中文版沒有必要也不大可能把這些文獻全部收進來。由於中文第二版吸收了歷史考証版的學術成果,因而出齊后有望成為世界上收文最豐富、結構較合理的翻譯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資本論》是馬克思畢生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偉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這部著作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實現了革命變革,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資本論》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點領域,對《資本論》及其手稿的創作、發表、翻譯、流傳問題的考察,則是《資本論》研究的基礎。然而許多年來,人們一直無緣窺得《資本論》手稿的全貌。2012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第二部分“《資本論》及其准備著作”出版完畢。這樣,與《資本論》直接相關的馬克思手稿、恩格斯編輯稿和馬克思恩格斯生前出版的《資本論》三卷的各版本,就都以原文的形式在歷史考証版中發表完畢了。那麼,《資本論》及其手稿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中的發表情況如何呢?本文對此作一個簡要的介紹。

一、前史

馬克思的名字和《資本論》的書名可以說是1899年同時傳入中國的。該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及其中國秘書蔡爾康合作編譯了英國社會學家本杰明·基德(Benjamin Kidd)的《社會進化論》(Social Evolution)一書,書名譯為《大同學》,前四章發表在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第一章《今世景象》發表在《萬國公報》1899年2月第一百二十一冊,其中寫道:“其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②這是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中文報刊上。③第三章《相爭相進之理》發表在《萬國公報》1899年4月第一百二十三冊,其中寫道:“試稽近代學派,有講求安民新學之一家。如德國之馬克偲,主於資本也。”④這是中國刊物上第一次提及馬克思的《資本論》。此后一些進步知識分子不斷提及和介紹馬克思生平及其經濟學說。但這些介紹不系統,也顯得不准確。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和初步研究《資本論》乃至馬克思主義的譯著、論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919年5月,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李大釗主編的《新青年》第六卷第5號刊發了馬克思專號,上有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先后發表在《新青年》第六卷第5、6號)。1922年2月19日,他的另一篇文章《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發表在《晨報》副刊上。這兩篇文章較為詳細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主要內容,可以說李大釗是中國認真研究《資本論》並准備將其原理付諸實踐的第一人。1919年5月9日-6月1日,《晨報》副刊“馬克思研究”專欄連載了食力從日文翻譯的《勞動與資本》的全文,即馬克思的重要經濟學著作《雇佣勞動與資本》。1919年6月2日至11月11日,陳溥賢根據高自素之的日譯本,在《晨報》副刊“馬克思研究”專刊上連續譯載了柯祖基(即考茨基)的《馬氏資本論釋義》(Karl Kautsky's The Economic Doctrines of Karl Marx),1920年9月以《馬克思經濟學說》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資本論》第一本中文詮釋本。1920年9月,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了米裡·伊·馬爾西的《馬格斯資本論入門》(Mary Marcy's Shop Talks on Economics),由李漢俊根據日文版重譯。該書一經問世便得到李大釗、陳獨秀的大力推薦,深受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和革命志士的歡迎。但是到1920年,中國並沒有《資本論》本身的譯文問世。

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德文翻譯組所譯的《資本論》第一卷,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本論》譯本。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倡導下,19位懷有共產主義信仰的北京大學學生發起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研究會成立后,翻譯組請李大釗和陳啟修擔任導師,根據德文版翻譯《資本論》。據當時參與翻譯的羅章龍回憶,他們把《資本論》第一卷的譯稿交給了陳啟修。⑤但這部譯稿未能保存下來。1920年10月,上海《國民》月刊發表了費覺天的譯文《資本論自敘》,即《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序言。就目前的文獻看,這篇“序言”應該是與中國讀者見面的《資本論》最早的“部分中譯本”。

1930年3月,陳啟修翻譯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分冊問世,這是《資本論》在我國出版的第一個中譯本。陳啟修根據考茨基國民版(底本為《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二版)1928年第八版,參照日本學者河上肇的日譯本,譯出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貨幣》,由上海昆侖書店出版。此后,潘冬舟繼續翻譯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三、四篇,以第二分冊(第二、三篇)和第三分冊(第四篇)的形式,先后於1932年8月和1933年1月由北平東亞書局出版。1932年9月,北平國際學社出版了王慎明(即王思華)和侯外廬合譯的《資本論》第一卷上冊(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七章)。1936年6月,世界名著譯社出版了中冊(第三篇其余兩章和第四篇)、下冊(第五至七篇)和一卷合訂本,譯者署名為右銘(王思華)、玉樞(侯外廬)。這個版本以恩格斯編輯的德文第四版為藍本,同時參照英文、法文和日文幾種譯本。至此,在《資本論》第一卷出版69年后,第一個完整的中譯本誕生了。在此期間,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5月曾出版過吳半農譯、千家駒校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冊,內容包括《資本論》第一卷的第一、二篇。吳半農根據1928年出版的伊登和塞達爾·保羅(Eden & Cedar Paul)的英譯本翻譯,而這個英譯本又是根據《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三版翻譯的。1938年8-9月,郭大力、王亞南合譯的《資本論》三卷中文全譯本在上海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讀書生活出版社公開發行,分精裝版和平裝版,依據的是蘇聯1932-1934年馬恩列學院編輯出版的德文版《資本論》(底本為《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四版)。由於當時人手少、時間緊、條件差,譯文中存在一些錯誤和誤排。郭大力將三卷《資本論》重新校訂,編制了一個包括1700余處的詳細勘誤表,連同彭迪先翻譯的《資本論》第一卷補遺《資本生產物的商品》一文(即1863-1865年手稿中的《第六章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的第一部分《作為資本產物的商品》),於1940年5月以《資本論補遺勘誤》為名出版。1940年春,郭大力按照考茨基編輯的版本,著手翻譯《剩余價值學說史》,並在1949年6月出版。至此,包含《剩余價值理論》在內的最廣義的《資本論》全四卷都已翻譯成中文。此外,馬克思的其他經濟學著作,甚至《資本論》手稿,也有中譯文面世。

在反動政府的“白色恐怖”統治下,翻譯《資本論》、傳播馬克思主義,不僅物質條件極為艱苦,而且還有生命危險。李大釗1927年被奉系軍閥絞死,潘冬舟1935年被國民黨蔣介石殺害,侯外廬也曾被冠以“宣傳與三民主義不相容的主義”的罪名而深陷牢獄之災。郭大力1938年為盡快出版《資本論》,冒著日寇的炮火前往上海。此外,侯外廬和郭大力的《資本論》譯稿都曾在抗日的烽火中化為灰燼。《資本論》的翻譯,是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用自己的熱血、智慧和生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的偉大貢獻。

二、《資本論》及其手稿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

新中國成立后,馬列經典著作翻譯傳播的條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53年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成立后,按照黨中央的要求,開始有系統地、有計劃地編譯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當時的主要任務是以蘇聯出版的全集版本為基礎,編譯出版中文版的“三大全集”,即《斯大林全集》《列寧全集》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因此在郭大力、王亞南的《資本論》三卷全譯本之外,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的框架下,中央編譯局翻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個四卷中文全譯本。此外,在該版全集的補卷中,還譯出了馬克思《資本論》手稿的很大一部分。

1955年,編譯局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著手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即中文第一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歷時30年時間,到1985年出齊全部50卷53冊。其中第23、24、25卷為《資本論》第一、二、三卷,第26卷I、II、III冊為《剩余價值理論》(即《資本論》第四卷)。此外,在補卷(第40-50卷)中還收入1857-1858、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的全部,以及1863-1865、1867-1882年經濟學手稿的一部分。

中央編譯局很早就為翻譯《資本論》作准備,如翻譯蘇聯的經濟學著作、請蘇聯專家講授《資本論》等。1956年年底開始翻譯《資本論》第一卷,由於當時缺乏掌握德語的干部,這個譯本隻能從俄文轉譯。當時俄文版全集中的《資本論》卷次尚未出版,編譯局使用的底本是蘇聯1949年出版的斯克沃爾佐夫—斯切潘諾夫的譯本。后雖譯出第一卷,但沒有正式出版。1960年年底-1961年年初,編譯局領導考慮到《資本論》這一重要理論著作新譯本不宜從俄文轉譯,決定從原文翻譯,底本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23卷。翻譯工作因政治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而時斷時續。1972年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和第24卷,即《資本論》第一卷和第二卷。1974年底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即《資本論》第三卷。1975年,出版了《資本論》三卷單行本。1978-1985年,包含《資本論》手稿的補卷出齊。

編譯局在翻譯《資本論》時,充分借鑒了前人的成果。《資本論》第一卷曾逐句對照郭、王譯本,還多次拜訪過郭大力本人,征求他對譯文的意見。在譯校《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時,直接在郭、王譯文的基礎上進行校訂。此外,還利用了很多外文譯本,例如1960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23卷,以及英、法、日譯本。編譯局在翻譯《剩余價值理論》時,底本是俄文版全集第26卷,並參考德文版。這是蘇聯新編輯的《剩余價值理論》第一個中文譯本。在翻譯《資本論》手稿時,所依據的底本視當時相應卷次出版與否,或為版,或為俄文版。

這裡應當特別提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或者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的框架結構和卷次劃分。俄文版最初並不是作為包羅無遺的真正“全集”來設計的,而僅僅是把它當作普通干部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版”或者“著作集版”。因而俄文版不僅一開始不以出齊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為目標,而且在編譯未曾發表的手稿時,注重手稿的編排,目的是便於讀者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俄文第二版1955-1966年出齊39卷(42冊,第26卷分3冊,第25卷分2冊)。由於蘇聯國內外對學習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全部著作的熱情高漲,於是從1968-1980年又編譯出版了補卷第40-50卷,共11卷(12冊,第46卷分2冊),發表了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資本論》部分手稿和馬克思部分筆記,此外還有前39卷出版過程中和出版后新發現的一些文獻。中文版隨即也將它們翻譯出來。這樣一來,中文第一版也就分為正卷和補卷兩個部分。

總體看來,蘇聯學者在世界上第一次比較完整地發表了馬克思的主要經濟學手稿,這是對馬克思研究和馬克思主義研究作出的巨大貢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則第一次為中國讀者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資本論》及其手稿的中譯文。此前,《資本論》三卷中國隻有郭大力、王亞南一個全譯本,《剩余價值理論》隻有郭大力根據考茨基版翻譯的一個譯本。《資本論》手稿方面,解放前隻有零星的翻譯,解放后劉瀟然翻譯過《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不僅為《資本論》四卷提供了另一個比較完善的譯本,而且完整發表了《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部分發表了《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和《1867-1882年經濟學手稿》。此外,《全集》框架之外還譯出了《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和法文版。但是,這部《全集》本身收文並不完備,比如1863年以后的經濟學手稿收錄不齊。正卷與補卷的劃分,也給讀者的深入研究帶來一定的困難。較為突出的是《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這一手稿中有關剩余價值學說史的中間部分被作為《資本論》第四卷即《剩余價值理論》,編為第26卷第I、II、III冊,而理論闡述的前后部分則被編為第47、48卷,並且這些卷次都經過了蘇聯學者的重新編排,也就是說它們並不是按照馬克思手稿原來的順序發表的。這樣做,盡管方便了讀者學習理論,卻不利於讀者看到馬克思手稿的原貌。

中央編譯局在《全集》第一版結束的第二年即1986年,向中央申請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並獲批准。

三、《資本論》及其手稿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主要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該版是“卡爾·馬克思和弗裡德裡希·恩格斯的發表文獻、手稿和往來書信的完整的、歷史考証性的版本”。[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的德文為“Marx-Engels-Gesamteausgabe”(簡寫作MEGA),意思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與20世紀20-30年代梁贊諾夫開創的第一個歷史考証版相區別,一般稱之為第二個歷史考証版,簡寫作。該版原則上把已知的作者寫成的全部文獻用原文按照原貌發表。所謂用原文發表,就是用作者寫作時或發表時使用的文字刊印,不作翻譯﹔所謂按原貌發表,就是所有字形字體字號、標點符號、勾畫線條、段落劃分、篇章結構,均遵從作為底本的手稿或刊印稿,不作變動,不進行編排。該版還通過各種手段,再現這些文獻的創作和流傳的全部歷史。此外,該版還配有其他極為詳盡的資料。《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在中國曾被稱為“原文版”或“國際版”。這一版全集是國際公認最權威最完備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全集版本,是目前眾多馬恩著作譯本的母本。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結構仿照歷史考証版,也分為四部分:著作卷(第1-29卷),經濟學卷即《資本論》及手稿卷(第30-46卷),書信卷(47-60卷),筆記卷(61卷以后,約10卷)。按照中文第二版的收文原則,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手稿和書信都應收入,筆記的收錄則有一定的選擇性。因此,原則上歷史考証版第二部分“《資本論》及其准備著作”都應收入中文第二版的第二部分。但是,中文第二版並不直接等同於歷史考証版的譯本,而是以歷史考証版為基礎自主編譯。兩者的主要不同可以說有幾點。(1)歷史考証版用原文按照原貌發表,而中文版是翻譯版。(2)歷史考証版強調揭示文本的產生和流傳過程(考証其歷史),因此在一個文本擁有一個以上的獨立底本時(比如說發表的著作有幾個差別較大的版本,未發表的著作有幾個差別較大的手稿),會將這些底本全部發表(初版再版都刊印)﹔而假如這些底本區別不大,那就選擇刊印最早的底本(初版),再版的差異隻在《異文一覽表》中予以展示。而中文版定位為“學習、研究的版本”,在一個文本有幾個底本的時候,原則上是選擇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最后的版本(定本)予以翻譯發表,最后的版本與之前版本的重要差異則在腳注裡交待。比如《資本論》第二卷,歷史考証版收錄的是1885年德文第一版,中文版收錄的則是1893年德文第二版。(3)從以上兩個差別中,又產生了第三個差別,就是歷史考証版可以成為接近“全集”嚴格字面意義的真正的全集,中文版則不大可能也沒有必要成為這種意義上的“全”集。拿第四部分摘錄和筆記中的純摘錄部分來說,如果看歷史考証版,可以看到馬克思的工作方式(怎樣摘錄的,翻沒翻譯等)﹔而如果把它們翻譯成中文(其實是翻譯其他人的著作),這些意味大部分就喪失了。因此中文版的第四部分主要選擇那些帶有馬克思恩格斯評注的摘錄翻譯。拿本文論述的《資本論》及其手稿部分來說,歷史考証版發表了《資本論》的6個版本(德文第一、二、三、四版,法文版、英文版),中文版如果把它們都翻譯出來,讀者將會看到這幾本書的大部分甚至是絕大部分都是一模一樣的漢字。(4)此外,兩個版本擁有各自的編輯思路、卷次劃分、技術規格、前言、注釋、其他資料系統。

中文版獨立編譯既有長處也有短處。長處是,中文版可以在歷史考証版的基礎上,吸收歷史考証版的研究成果,對卷次劃分作一定的改動,從而有可能更好地反映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歷史,為讀者提供一個較為清晰的線索。短處則是,中文版70卷從頭至尾順編卷號,四個部分並不像歷史考証版那樣獨立編輯卷次,一卷之內一般也不像歷史考証版那樣可以使用分卷號,並且框架結構是在歷史考証版第二部分結束之前很早就設定的,但那個時候中文版編者並不清楚歷史考証版第二部分最終是什麼樣子,會收入多少材料,這就導致中文版的卷次劃分可能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得不隨著認識的加深而作進一步的調整。

事實情況是,歷史考証版的編者對於他們的第二部分即“《資本論》及其准備著作”部分,一開始也不是完全清楚最終會收入哪些材料,因而也沒有一個能夠一以貫之的卷次劃分方案。比如對於《資本論》第二卷恩格斯的編輯稿,是作為《資本論》第二卷刊印稿的異文還是作為獨立的文本,就曾經有不同的意見。討論的結果是這份編輯稿作為獨立文本發表,於是在歷史考証版中就佔了一卷。好在歷史考証版並沒有為各個部分設定最終卷次,因而在卷次劃分上有一定的選擇余地。2012年歷史考証版第二部分發表完畢時,這個部分的面貌是這樣呈現的:

II/1.1+1.2: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

II/2:馬克思1858-1861年經濟學手稿和著作

II/3.1+3.2+3.3+3.4+3.5+3.6:馬克思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

II/4.1+4.2:馬克思1863-1867年經濟學手稿

II/4.3:馬克思1867-1868年經濟學手稿

II/5+6+7+8+9+10:《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德文第二版、法文版、德文第三版、英文版、德文第四版

II/11:馬克思1868-1870年經濟學手稿(第二冊第II稿)+馬克思1876-1881年經濟學手稿(第二冊后期手稿)

II/12:恩格斯1884-1885年《資本論》第二卷編輯稿

II/13:《資本論》第二卷1885年德文版

II/14:馬克思1871-1882年經濟學手稿(第三冊后期手稿)+恩格斯1882-1895年《資本論》第三卷編輯稿

II/15:《資本論》第三卷1894年德文版

根據歷史考証版最后出版的卷次即 II/4.3(編者為Carl-Erich Vollgraf)《引言》的介紹,歷史考証版最初的基本思路是:在發表完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部草稿(1857-1858年手稿)、第二部草稿(1861-1863年手稿)和第三部草稿(1863-1865年手稿)之后,就按照《資本論》第一卷的6個版本、《資本論》第二卷的后期手稿+刊印稿、《資本論》第三卷的后期手稿+刊印稿的順序來編輯。當時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出版以后,《資本論》基本上大功告成,馬克思此后所做的工作就只是對1863-1865年手稿進行修修補補了。當時設計的II/4包含三個分卷,其中頭兩個分卷4.1和4.2收錄1863-1865年手稿,4.3收錄《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之前馬克思對此前手稿的一些補充性的手稿。但福爾格拉夫最終確認,4.3中的手稿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結束清樣審校等編輯工作之后撰寫的,從性質上說,它們不應該與4.1和4.2同屬一個單元,而是更應該與 II/11和14同屬一個單元,即1867-1882年手稿。也就是說,從《資本論》第一卷編輯工作完成時起,馬克思實際上開始了《資本論》創作的一個嶄新階段。之所以會產生這個新階段,直接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1863-1865年手稿的第二、三冊手稿尚且達不到出版要求,二是因為第一卷被從“藝術的整體”抽出來單獨發表后,必然對第二、三冊的結構和敘述提出新的要求。此外,馬克思在學術上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使得他不斷要把社會經濟生活的新現象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2]

中文第二版一開始構想時不可能預見到歷史考証版的上述變化和新成果。中文版第二部分最初設計為第30-46卷。經濟學卷部分的第一卷即第30卷作為第二版最早出版的卷次中的一本,在1995年出版﹔書信卷部分的第一卷即第47卷在2004年也已出版。這就是說,到2004年,中文版第二部分的框架已經固定為第30-46卷共17個卷次,不能再突破了。從1995年開始,馬克思1957-1858和1858-1861年經濟學手稿編為第30、31卷出版,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規定編為6卷即第32-37卷並出版了一部分。在2001-2003年,《資本論》三卷作為中文版的第44、45、46卷出版。這樣,1863-1895年期間與《資本論》相關的全部手稿和刊印稿(即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出版的卷次),就隻剩下第38-43卷共6個卷次了。那麼這6個卷次還應當收錄哪些內容呢?理論上它們可以包括如下內容:

(1)馬克思1863-1865/1867年手稿( II/4.1、 II/4.2)﹔

(2)馬克思1867-1882年手稿( II/4.3、 II/11、 II/14前一半)﹔

(3)恩格斯1882-1895年編輯稿( II/12、 II/14后一半)﹔

(4)《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德文第一版﹔

(5)《資本論》第一卷1872-1873年德文第二版﹔

(6)《資本論》第一卷1872-1875年法文版﹔

(7)《資本論》第一卷1883年德文第三版﹔

(8)《資本論》第一卷1887年英文版。

對於以上材料,中文版如果全部收錄,並且與的卷次(包括分卷或者分冊)一一對應,那麼可能需要11個卷次。但是中文版已經隻剩下6個卷次的空間。當然事實上中文版一開始並不打算把上述材料照單全收。比如《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三版、英文版最初就決定不收。並且在以前,根據當時了解的情況,中文版的方案是把 II/4.1和4.3合為一卷出版(當時得到的信息是它們同屬1863-1867年期間的手稿,而且兩者篇幅都不太大)。通過諸如此類的手段,當時是認為有空間編排好中文版需要收錄的文獻的。

2012年歷史考証版第二部分出齊以后,中文版編者對其發表的《資本論》及其手稿的全部文獻進行了全面深入研究,發現按照原來的計劃把它們收入中文版有較大困難。具體說來, II/4/1和4.3不再能夠合為一卷出版,因為根據最新認識, II/4.3實際上不屬於 II/4,而是屬於1867-1882年經濟學手稿﹔此外,歷史考証版發表的文獻的規模也超出了中文版編者原來的認識。經過包括老一輩《資本論》譯者在內的專家反復磋商,並經咨詢歷史考証版第二部分的編者(Ecke KopC Carl-Erich Vollgraf,Rolf Hecker),中文第二版經濟學卷次部分在最終明確排除了《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二版之后,提出了新的編輯方案:

第38卷: II/4.1(1863-1865年手稿的第一冊第I稿[傳世部分為《第六章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和其他各章散頁]+第二冊第I稿)

第39卷: II/4.2(1863-1865年手稿的第三冊第I稿[主要手稿或基本手稿])

第40卷上: II/4.3(1867-1868年的第二、三冊手稿)

第40卷中: II/11前一半(第二冊1868-1870年第II稿)

第40卷下: II/11后一半(第二冊1876-1881年第V-VIII稿)+MEGA II/14前一半(第三冊1871-1882年手稿)

第41卷: II/12+ II/14后一半(恩格斯1882-1895年《資本論》第二、三卷編輯稿)

第42卷:《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德文第一版

第43卷:《資本論》第一卷1872-1875年法文版

老一輩《資本論》譯者和各位德國專家認為,目前這個方案可能是當前局面下考慮到各種情況的最優方案,它在收入全部按照中文版標准應當收錄的文獻的同時,還充分考慮到了這些文獻的產生時間和內部邏輯,此外還照顧了各卷次篇幅的適中,以便於印制和閱讀。按照這一方案,中文版第二部分可能最終將呈現如下基本面貌:

第30-31卷: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1859-1861年經濟學著作、手稿

第32-37卷: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

第38-39卷: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

第40卷(上中下冊):1867-1882年經濟學手稿

第40上:1867-1868年第二、三冊手稿

第40中:1868-1870年第二冊第II稿

第40下:1871-1882年第二、三冊手稿

第41卷:1883-1894年恩格斯編輯稿

第42-46卷:《資本論》各卷各刊印稿

首先,這個面貌呈現的邏輯結構是:馬克思手稿→恩格斯編輯稿→《資本論》刊印稿。其次,馬克思經濟學手稿的編排比較清晰地按照時間順序顯示了《資本論》的四部手稿。目前基本上可以確認,馬克思為《資本論》創作了四部手稿: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1863-1865年手稿,1867-1882年手稿,並且最后一部手稿是馬克思《資本論》創作的一個嶄新階段的成果。第三,具體卷次的編排也吸收了歷史考証版的新成果。根據福爾格拉夫的見解,收入 II/4.3的第二冊第IV稿和收入 II/11的第二冊第II稿在文本產生過程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某種程度上第IV稿是第II稿的謄清稿。並且第二冊第II稿本身篇幅很龐大。考慮到上述情況,中文版決定不是像歷史考証版那樣,把第二冊第II稿與第二冊后期手稿即第V-VIII稿合編為一大卷,而是自己編為獨立的一卷。這樣,時間線索更清晰一些,印制閱讀也較為方便。第四,中文版經濟學部分由於吸收了歷史考証版的成果以及相關學者后來的研究成果,在某些細節問題上也力圖作進一步的改善。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譯者和歷史考証版的編者把1861-1863年手稿第XVI筆記本和第XVII筆記本的前7頁的寫作時間判定為“1862年12月-1863年1月”(馬克思自己寫的是“12月”和“1862年1月”),並按照筆記本編號放在第XV筆記本之后在 II/3.5中發表﹔中文第二版則吸收中國學者馬健行、德國學者繆勒、日本學者大村泉等人的研究成果(認為該部分手稿的寫作時間恰恰應當是馬克思自己寫的“[1861年]12月-1862年1月”),⑥沒有把這一部分手稿放到第XV筆記本之后( II/3.5對應的中文版為第36卷),而是按照撰寫時間順序放到第V筆記本之后,即放到第32卷(1861-1863年手稿的第一卷)發表。又如,囿於當年(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條件,歷史考証版在發表1861-1863年手稿第六冊( II/3.6)的時候,有個別引文未能找到出處,並在資料卷中標明:“Die Quelle stand nicht zur Verfügung”(出處不掌握)或“Die Quelle konnte nicht ermittelt werden”(出處找不到)。而中文版在編譯相應的第37卷的時候(2017年),就此問題請求歷史考証版編委會專家(Regina Roth)幫助,結果專家找到了這些原始文獻,因而中文版能夠在有關資料說明上作出改善。

截至201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第二部分出版的卷次有第30-36卷,第42-46卷。目前第37、38卷已經在處於審看清樣階段,可能會在未來兩年相繼出版。第39卷目前處於最后編輯階段。第40卷所包含的三冊已有初譯稿。第41卷有部分初譯稿。預計第二部分也將成為中文版全集最先完成的部分。

四、余論:各翻譯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回顧與展望

《資本論》在中國的出現,如果從1899年算起,迄今已120年﹔《資本論》及其手稿在中國的翻譯,如果從1920年算起,至今已將近100年。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犧牲和奉獻中,在幾代《資本論》翻譯家的努力下,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擁有《資本論》及其手稿譯本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可以比較一下目前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幾個全集版本或者《資本論》及其手稿的譯本。

俄文第二版是20世紀下半葉包括中文第一版在內的很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母本。但是如前所述,這個版本所收的《資本論》手稿並不全。俄文版全文發表了1857-1858、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盡管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至於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俄文版在第49卷發表了第一冊第I稿的傳世部分(《第六章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和“《資本論》第一卷手稿其他各章的散頁”),以及第二冊第I稿,但沒有發表第三冊第I稿(第三冊主要手稿或基本手稿)。1867-1882年經濟學手稿,俄文版隻在第50卷發表了第二冊第II稿的第一、三部分。不發表第II稿第二部分的原因,俄文版的說明是,這一部分“經恩格斯作少量文字上的修改后,幾乎全部編入現行的《資本論》第二卷的第二篇《資本周轉》”。⑦據此可以推測,俄文版編者認為馬克思的手稿被恩格斯編入《資本論》刊印稿,就算是發表了。因此,第三冊主要手稿(屬於1863-1865年手稿)和后期手稿(寫於1871-1882年,屬於1867-1882年手稿),以及第二冊后期手稿(寫於1876-1881年,屬於1867-1882年手稿),可能都是出於這個原因而沒有收入俄文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因為部分具有原文版的作用,而在全世界廣為流傳。德文版的母本也是俄文第二版。但是德文版的補卷部分在蘇東劇變之前,隻出到第43卷。其中第42卷是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第43卷是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理論部分的第一冊,余下的一冊即第44卷直到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才面世。根據德文版目前負責人Rolf Hecker提供的信息,德文版可能再補一個第45卷(以前卷次遺漏的一些著作、文章、書信)就結束了。也就是說,德文版全集應該不會收入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和1867-1882年手稿,當然更不會收入恩格斯的《資本論》編輯稿。不過,對於德國讀者來說,他們可以直接去讀歷史考証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日文第二版1959-1975年由大月書店出版,母本也是俄文第二版,但是按照原文翻譯的。不過日文版隻收了補卷的頭兩卷,即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因此該版沒有收入馬克思的經濟學手稿。但是大月書店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出版了一部《<資本論>草稿集》,由日本《資本論》研究專家集體翻譯。這部草稿集共9冊,翻譯了歷史考証版第二部分的前3卷共9分卷( II/1.1、1.2, II/2, II/3.1-3.6),主要包括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據平子友長介紹,日本學者也有翻譯 II/4.2的行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因在一小部分文本上具有原文版性質,再加上英語是全世界最通用的語言,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英文版從1975年開始出版,到2004年出齊,共50卷。它一開始以俄文第二版為母本,后來逐漸轉到以歷史考証版為基礎。不過就它收錄馬克思經濟學手稿的第28-34卷來說,它的收文范圍只是1857-1864年,隻完整收入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而1863-1865年手稿隻收了第一冊的《第六章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此后的手稿就都沒有收了。2016年,荷蘭的布裡爾(Brill,亦譯博睿)出版社在萊頓和波士頓用英文出版了《馬克思的1864-1865年經濟學手稿》一書,這實際上是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主要手稿的英譯本,底本是歷史考証版中的 II/4.2,譯者是英國學者Ben Fowkes,編者是美國學者Fred Moseley。⑧據莫斯利教授說,他還准備籌款翻譯出版 II/4.3。

回顧歷史,在迄今為止完成的各翻譯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當中,俄文第二版仍然是規模最大、收文最齊的。展望未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按計劃出齊之后,將成為新的規模最大、收文最齊、編排較合理的翻譯版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

注釋:

①本節材料選自筆者和林芳芳合著的《<資本論>在中國的翻譯、傳播和接受(1899-2017)》,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年第2期。有關這一主題,主要的參考書有:楊國昌主編:《<資本論>研究資料匯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央編譯局馬恩室:《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胡培兆、林圃:《<資本論>在中國的傳播》,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ZHOU Liangxun:Zur Verbreitung des "Kapitals" in China,in:Beitrge zur Marx-Engels-Forschung,Nr.28,Berlin,1989.

②這句話下面的文字是:“馬克思之言曰:糾股辦事之人,其權籠罩五洲,突過於君相之范圍一國。”(廣學會:《萬國公報》,1899年2月,第121冊。亦可參見李天綱編校:《萬國公報文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第614頁)有學者認為,這其實是《共產黨宣言》中的思想的表述。

③一段時間以來有人說1898年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曾提到馬克思,但經學者考証,《泰西民法志》直到1912年才出版。參看王也揚:《關於馬克思主義何時傳入中國的一個說法之誤》,《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年第2期。

④廣學會:《萬國公報》,1899年4月,第123冊。亦可參見李天綱編校:《萬國公報文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第620頁。英文原文為“...we shall find in the utterances of those who speak in the name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 meaning which cannot be mistaken.Whatever may be said of that class of literature represented in Gemany by Karl Marx' Kapital……”,引自Benjamin Kidd:Social Evolution,Mcmillan and Co.,New York,1894,p.68.

⑤羅章龍:《回憶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新文學史料》1979年第3期﹔《回憶“五四”運動和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

⑥參看馬健行:《關於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第XVI本和第XVII本前七頁的寫作時間問題——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第XVI本第XVII本前七頁寫作時間考(摘要)》,載於《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5年第6輯(總第42輯)﹔《<資本論>第二稿第16冊筆記本和第17冊筆記本前七頁寫作時間考——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和國際版編者商榷》作為附錄載於李善明主編的《<資本論>第二稿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⑦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50卷《說明》。

⑧Marx,Marx's Economic Manuscript of 1864-1865,Translated by Ben Fowkes,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Fred Moseley,Brill,Leiden and Boston,2016.參看弗雷德·莫斯利:《馬克思<1864-1865年經濟學手稿>英文本導言》(翻譯:曹浩瀚,周思成,張鳳鳳),載於《政治經濟學報》第1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徐洋:《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主要手稿英譯本及相關問題》,載於同上。

參考文獻

[1]Editionsrichtlinien der Marx-Engels-Gesamtausgabe(MEGA),Berlin,1993,S.17.

(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