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先鋒

彭湃:“農民運動大王”

作者:單 偉    發布時間:2020-10-17   
分享到 :

彭湃,原名彭漢育,1896年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農民運動的杰出領袖,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他用自己短暫的生命,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

彭湃出身於一個富庶的工商業地主家庭。1917年初,東渡日本留學。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他開始研究社會主義學說和馬克思主義,並積極投身反日愛國運動。

1921年回國后,他在廣州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並應邀出任海豐縣教育局局長,准備從教育入手進行社會革命的實踐。然而,由於封建勢力的強大,彭湃教育救國的願望很快破滅。於是,他“下決心到農村去做實際運動”,由此走上了一條嶄新的革命道路。

彭湃脫下西裝,戴上尖頂竹笠,當眾燒毀屬於自己的田契,輾轉奔波於各農村,向貧苦農民宣傳革命道理,號召農民組織起來,為爭取自己的權益而斗爭。他先后組織成立了“六人農會”和“赤山約農會”,並於1923年1月領導成立了海豐縣總農會。在他的領導和影響下,廣東的農民運動迅速興起。

第一次國共合作后,已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彭湃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出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和廣東省黨部農民部部長。1924年7月至1925年底,他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擔任第一屆和第五屆主任,並兼任歷屆農講所教員,為廣東乃至全國培養了一大批農民運動骨干。

彭湃注重從理論上總結農民運動的經驗,他撰寫的《海豐農民運動》,闡述了農民運動的必然性、必要性和規律性,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部關於農民運動的專著,他也由此被譽為“農民運動大王”。

彭湃還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和東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當時的海豐,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革命景象,被稱為“小莫斯科”。

大革命失敗后,彭湃參與發動了舉世聞名的南昌起義,擔任前敵委員會委員。此后,他回到廣東,兼任中共東江特委書記,致力於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在他的領導下,1927年11月,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海陸豐蘇維埃政權,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率先開展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土地革命。

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發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極大恐慌。1928年3月,敵軍糾集強大兵力進犯海陸豐,因敵我力量懸殊,堅持了4個多月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宣告失敗。彭湃率領紅軍和農民武裝轉移到大南山區一帶活動。

1929年8月,由於叛徒告密,彭湃被國民黨反動派當局逮捕。在獄中,他受盡酷刑卻依舊鐵骨錚錚,把敵人的法庭當作痛斥反動派惡行的講壇,並想方設法解救被關押的同志,充分展現出一名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8月30日,彭湃與戰友們一起高唱著《國際歌》走上刑場,在“中國紅軍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呼聲中英勇就義,年僅33歲。

英雄無言,精神永存。如今,當年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活動中心——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