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英雄部隊當兵
1976年春天,高中一年級下學期的時候,我們學校來了兩位參加過戰爭的工人師傅楊振銀、鄒練成。他倆都是原福州軍區炮兵第64師的老兵,時常給學生講他們那支英雄高射炮兵部隊的故事。講得最多的是他們的同鄉戰友、一等功臣蔣邦禮。蔣邦禮在一次防空作戰中,頭部、胸部、大腿等多處受傷,他在生命垂危之際依然保持戰斗姿態。蔣邦禮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深深地打動了我們。蔣邦禮是江西武寧縣人,與我的家鄉修水縣相鄰。打那時起,蔣邦禮的名字刻在我的心裡,我向往有一天走進這支英雄的部隊,去結識那些令人崇敬的英雄。
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年10月,原炮兵第64師到我們九江地區的瑞昌、修水、武寧等縣征兵。我作為應屆高中畢業生積極響應祖國的召喚,報名、體檢、政審、審批,一切進展順利。我了解到,這支勁旅是我軍最早組建的四個高射炮兵師之一,參加過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島、炮擊金門等著名的戰役戰斗。
12月下旬,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我來到福建前線,成為了蔣邦禮戰斗過的610團的一名新兵。新兵二連裡,我們修水、武寧籍的幾個新兵,相約到師部醫院去看望了蔣邦禮。我緊握著戰斗英雄那雙有力粗壯的手時,激動得熱淚盈眶。我禁不住上下打量著這位仰慕已久的英雄。作為全師六位一等功臣中唯一活著的人,蔣邦禮左腿打著鋼板,身體傷殘,卻依然努力工作、學習、戰斗,可以想象出其背后付出的超常努力。這就是活生生的英雄,是一首無聲的贊歌。蔣邦禮平易近人,與我們用家鄉話交流,他鼓勵我們當一名合格的戰士。
英雄的激勵、火熱的軍營,我的從軍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大年初二,團參謀長馬煥清帶領慰問組來到新兵二連,給新戰士送來了關心和溫暖。那會兒,我是新兵連通信員。我從連長口中得知,馬煥清參謀長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
那天,我們分配到團直汽車連、指揮連、警衛排的戰士們來到團部大操場上,列隊完畢后,副團長李學貢給我們上了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
我聚精會神地聽著李副團長講話。他說,你們來到我們這支久經戰火考驗的部隊,一定要苦練殺敵本領,不怕死、不怕苦。他還說,今年,他的大兒子也參軍入伍到了空軍的部隊。末了,他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給這支光榮的部隊增添光彩。
我仔細端詳眼前的這位可親可敬的團領導,他一米七八的大個子,身材魁梧,軍人氣質是從骨子裡往外溢出來的。北方口音的普通話,吐字清晰,言簡意賅。他身穿一套新軍裝,帽徽和領章也是新的。我想他是刻意這樣做,為的是迎接我們這批新兵的到來,也像迎接他的孩子一樣。那一刻,他又像一位慈父。出乎我意料的是,分配給我的崗位恰恰是給他當警衛員。
李學貢是河北順平縣人、參加過抗戰的老干部、身經百戰的戰士。時間長了,我從他口中了解到了一些抗美援朝作戰中的英雄歷史。
1951年元旦那天,李學貢所在團開赴到陣地上。隨后,李學貢被分配到四連任副連長,參加守衛鴨綠江大橋的作戰。兩個月后,部隊開進朝鮮,擔任順安機場及橋梁的對空作戰任務,不久,奉命進入前沿陣地,配合步兵作戰。
有一天夜裡,團部放映電影《上甘嶺》。我坐在李副團長身旁,出於敬仰,時不時看看他的表情。他神情嚴肅地觀看電影,也不時向我小聲講解裡面的一些戰斗細節。電影放映完畢,我們回到值班室,李副團長又給我講起我們團參加上甘嶺戰役的經過:
1952年10月中旬,投入作戰后,李學貢任連長的一連炮兵陣地經常遭到美軍飛機和地面炮火的轟炸。有一次,他與通信員在陣地上遭到敵人轟炸,躲避過程中,通信員不幸被炮彈擊中光榮犧牲。第610團在上甘嶺戰役的40多天裡,有力配合了地面部隊的作戰。但第610團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戰役過后,李學貢帶領的一連由於作風頑強,完成任務出色,受到師、團領導的贊揚,榮立集體三等功,獲得錦旗一面。
烈火中戰旗高高飄揚,在歷時三年的浴血奮戰中,炮兵第64師參加了無數次對空作戰,取得輝煌的戰果。
有一次,李學貢問我:“你認識參謀長馬煥清嗎?”
“認識,在新兵連認識的。”我回答道。
“上甘嶺戰役時,我是一連連長,他是一連炮排排長。”
我有些驚訝:“你們這麼早就認識了,原來你們是老戰友啊!”
“國慶五周年時,我們還一起去北京,參加了閱兵儀式呢。”李學貢興奮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周年慶典,那是我們這支部隊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一段光榮歷史。
1954年8月,李學貢率領一連全體官兵隨第610團經朝鮮清水裡口岸凱旋。第610團與同期回國的第612團進入北京城,駐扎在黃寺的原華北軍區炮兵司令部大院內,進行訓練,准備參加國慶五周年閱兵儀式。
10月1日,李學貢、馬煥清等高炮受閱方隊的官兵帶著朝鮮前線尚未散去的硝煙以及輝煌的戰績,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從朝鮮前線歸來,他們這些“最可愛的人”,受到了首都幾十萬群眾的熱烈歡迎。
我沒有想到,英雄就在自己身邊,他們身上都有著不同尋常的傳奇故事。黃金輝副團長,時年29歲,是全師最年輕的團領導,曾在戰場上榮立三等功。
隨著對這三位領導了解的深入,我發現了一個相似點。原來他們在不同的時期都當過一連的連長,是從“功臣一連”走出來的優秀軍事干部。
我訓練、生活在這些令人敬仰的英雄中間,時刻感悟著積極向上的力量,自己也在不斷磨練中成長進步。
1978年,全軍又一次掀起了大練兵大比武的熱潮。春夏間,100毫米高射炮在深滬灣將軍山舉行實彈打靶,我作為團直屬隊的戰斗骨干隨時任團參謀長的馬煥清參加了這次實彈演習。親眼看到一連在將軍山打靶,取得優異的成績,馬參謀長心中的高興勁兒溢於言表……
能夠來到這支經受了血火淬煉的英雄部隊當兵,是我一生的榮光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