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確把握大別山精神的深刻內涵

作者:張守四    發布時間:2020-10-23   
分享到 :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時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高度肯定了鄂豫皖蘇區根據地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的重要貢獻,為深入研究大別山革命歷史、大力弘揚大別山精神指明了方向。

大別山精神是對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奇跡蘊含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質和革命行動的高度凝練。與中國其他革命老區相比,大別山區革命歷史有兩個鮮明的特征:一是時間跨度長。從1921年到1949年,大別山區先后有200多萬人參軍參戰、36萬人英勇犧牲。在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大別山軍民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前仆后繼、百折不撓,始終保持革命火種不熄,創造了中國革命歷史上的奇跡。二是影響范圍廣。土地革命時期,鄂豫皖蘇區是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大別山區是鄂豫皖蘇區根據地的核心。抗日戰爭時期,在大別山堅持了3年游擊戰爭的紅二十八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鄧小平率以紅四方面軍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打破了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和陝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直接影響中國革命的走向。大別山精神是對大別山區各個革命階段最為鮮明、最富特質的內涵的集成和凝練。大別山區革命歷史的特點,要求我們跳出大別山看大別山精神,站在中國革命全局的高度,以寬闊視野認識大別山精神,學習和弘揚大別山精神。

大別山精神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與以“篳路藍縷”“撫夷屬夏”等為特質的荊楚文化在大別山區交融生根,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底蘊。這一獨特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中不斷革新和發展,成為大別山精神的重要思想來源和內涵支撐。28年“紅旗不倒”,正是大別山軍民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的深刻詮釋和大力彰顯,是對“艱苦奮斗的民族性格”“實事求是的知行方式”“民惟邦本的民本意識”“胸懷天下精忠報國的愛國思想”等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生動體現。

大別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為孕育誕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精神,大別山精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樣,在精神源泉、價值取向、實踐基礎、實質內核、品格特質等方面具有總體上的一致性,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形成的精神,都蘊含著“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堅定信仰、“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愛國情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我革命、與時俱進”的高度自覺,都是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結出的精神碩果。同時大別山精神又與蘇區精神、紅軍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中原突圍精神等,在時空上縱橫交匯,在內涵上相互包含,一脈相承、交相輝映,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優良作風、價值追求和初心使命,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並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別山精神,隨著從大別山區走出的黨組織和人民軍隊開枝散葉,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得到傳承,早已作為紅色基因融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血脈之中。新時代,大別山精神仍然是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要抓好大別山精神的深度發掘和創造性轉化,要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在緬懷歷史中守初心、擔使命,讓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更加璀璨的光華。

(作者系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黨的生活》2020年10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