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魂歸何處

作者:王剛    發布時間:2020-10-23   
分享到 :

今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指出:70年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老一輩革命家為維護國際正義、捍衛世界和平、保衛新生共和國所建立的不朽功勛,始終沒有忘記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當年作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重大決策的深遠意義。70年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譜寫了氣壯山河英雄贊歌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以及所有為這場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70年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19萬7000多名英雄兒女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和平獻出了寶貴生命。烈士們的功績彪炳千秋,烈士們的英名萬古流芳!

在那場實力懸殊的中美較量之中,志願軍將士用血肉之軀經受住美國先進武器的考驗,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雖然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70年了,但是中國人民從未曾忘卻那些為贏得這場戰爭勝利而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英雄們。

01

1958年10月29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志願軍代表團,第一句話就問:“都回來了嗎?”志願軍司令員楊勇回答:“除了犧牲的烈士,人民志願軍全部回到祖國。”這個回答干脆而又悲壯。為了保衛和平,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有19萬多烈士長眠在朝鮮。關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人數,由於沒有統一統計規范,各個部門統計的志願軍烈士名單,數字出入很大,涵蓋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因此對此有過多種說法。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的彭德懷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作的報告——《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中,指出:“三年來,志願軍中涌現出來三十多萬個功臣。”時任志願軍政治部主任的杜平在其回憶錄中指出:“在戰爭中光榮負傷和英勇犧牲的就有36萬多人。”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編輯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中指出:“我志願軍為奪取戰爭勝利也付出了相當代價,在戰爭中壯烈犧牲和光榮負傷的共三十六萬余人。”

上述數字並沒有將志願軍烈士人數進行單獨統計,直到2000年,新的統計數字才得以公布。2000年10月16日,《解放軍報》公布了1992年各省、市、自治區統計的志願軍烈士在冊人數,總數為171687人。按地區統計分別為:四川省30789名、山東省19685名、吉林省18260名、遼寧省13374名、湖南省10687名、河南省10673名、河北省10155名、黑龍江省8222名、江蘇省7268名、山西省5853名、湖北省5167名、安徽省4151名、浙江省3732名、廣東省3186名、廣西壯族自治區2915名、陝西省2802名、貴州省2799名、江西省2162名、內蒙古自治區1683名、上海市1634名、雲南省1482名、北京市1438名、甘肅省1041名、福建省982名、天津市977名、寧夏回族自治區461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1名、青海省48名。

為了使志願軍烈士人數統計更加精確,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曾多方搜集資料,最初統計烈士數字是171669人,這些都是能查到姓名的志願軍烈士。隨后在紀念館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下,通過民政部下發通知,同時派員下到除西藏外的全國480多個地級市2670個縣區單位,從地方最基本的縣區民政烈士名單裡面,逐一進行核對。該館於2006年公布的數字是志願軍直接戰斗犧牲人數為183108人。隨后經過民政部、總政治部梳理匯總各方面檔案資料,對烈士資料逐一核實甄別,經過多次專題研究和比對核實,於2014年最終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這個數字包括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犧牲和失蹤的志願軍官兵、支前民兵民工、支前工作人員,以及停戰后至志願軍回國前幫助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生產建設犧牲和因傷復發犧牲的人員。

學術界、紀念館和民政部門的同志們之所以極力把志願軍烈士的數字統計准確,不僅僅是對一項統計工作負責任,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數字曾經代表著一個鮮活的生命,這些志願軍戰士為了讓新中國不受美帝國主義的威脅、贏得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每個人都背負著國家的使命、家庭的責任。對志願軍烈士統計數字負責,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英雄的敬重,對烈屬的慰藉,對國家的盡責。

02

當時隻有一部分志願軍烈士安葬在國內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由於客觀條件所限,除了團級以上干部及特級、一級戰斗英雄可運回國內安葬,大部分犧牲的將士都就近掩埋。1951年10月23日,東北人民政府、東北軍區曾下發的《沈陽市烈士陵園革命烈士靈柩安葬暫行規定》中規定:“凡中國人民志願軍、解放軍及其他直接在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之團(或相當於團)以上干部,或由軍(或相當於軍)之領導機關批准的特等英模犧牲病故者,得依本條例之規定入園安葬之。”如1953年2月26日,特等功臣黃繼光和一等功臣邱少雲、孫佔元三位烈士的遺體運送到沈陽,從當年3月3日起,全市各界公祭三烈士三天,3月6日靈柩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下葬。

這部分特級、一級戰斗英雄和團以上干部的烈士,以及一些負傷的志願軍將士回國治療后身亡的,主要被安葬在沈陽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丹東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和赤壁市志願軍烈士墓群。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著123位烈士遺體,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底, 從朝鮮戰場上運回到沈陽的。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始建於1951年5月1日, 當時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五十軍在丹東修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最早的烈士陵園。這裡安葬著264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其中人民英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等有13位, 團以上干部有8位。

除此之外,丹東市的五龍背、花園溝、蛤蟆塘、七道溝、四道溝、浪頭鎮、鳳城大堡等地, 也有幾處小型的志願軍烈士陵園和零散的烈士墓,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這些分散安葬的志願軍烈士, 有姓名可考的, 振興區有612名, 元寶區有622名, 振安區有235名。另有部分無名烈士。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 為搶救從抗美援朝前線轉運后方的傷病員, 當時的中南軍區在赤壁市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七預備野戰醫院。該醫院的醫護人員救治了1200多名志願軍傷病員。其中,陸續有142名傷勢過重的傷員於1951年10月29日至1955年2月4日期間因救治無效犧牲。這些烈士被安葬在赤壁市志願軍烈士墓群。

在犧牲的烈士中有一個特例,即毛澤東之子毛岸英。1950年11月25日,志願軍司令部被炸,志願軍總部參謀毛岸英不幸犧牲。毛岸英是團級以上干部,按規定應該運回國內,彭德懷給周恩來發電報提出:“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願軍司令員名義刊碑,說明其自願參軍和犧牲經過,不愧為毛澤東兒子,與其同時犧牲的另一參謀高瑞欣合埋一處,似此對朝鮮人民教育意義較好,其他死難烈士家屬亦無異議。”中央採納了彭德懷的建議。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用大理石為毛岸英立了墓碑,墓碑的前面鐫刻著“毛岸英同志之墓”7個大字。墓碑的背面,刻了一段碑文:“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是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的長子,一九五〇年,他堅決請求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於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毛岸英同志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將永遠教育和鼓舞青年的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彭德懷回國述職時曾專門向毛澤東報告了毛岸英犧牲以及將他的遺骨埋在朝鮮的經過。毛澤東聽后,對彭德懷說:“革命戰爭,總是要付出代價的。為了國際主義,反擊侵略者,中國人民把自己最優秀的兒女,組成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犧牲了多少個優秀戰士。岸英是屬於革命烈士中的一員。你回去要講,岸英是志願軍的一名普通戰士。至於岸英的遺體沒有運回國內,埋在朝鮮的國土上,體現了我們與朝鮮軍民同甘苦、共患難的革命精神,也說明我們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革命烈士的鮮血凝成的。你們做得對,做得很好。”

隨后,各地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成為當地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每逢清明節或重要歷史紀念日,當地各界人士都會到烈士陵園舉行紀念活動。如1963年4月5日,沈陽各界人民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瞻仰了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和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孫佔元、楊連第等烈士的遺物陳列館。1980年10月25日,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30周年,遼寧省人大常委會、省人民政府、省政協、沈陽部隊、遼寧省軍區和沈陽市人大常委會、市人民政府、市政協的負責人以及省、市各界代表500多人,前往北陵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悼念先烈。1986年4月5日,遼寧省和沈陽市各界代表500余人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他們向烈士墓敬獻了花圈,並在陵園陳列室裡瞻仰了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孫佔元、楊連弟等烈士的遺物。為抗美援朝戰爭捐軀的英雄們,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03

大部分志願軍烈士安葬在朝鮮

除上述少部分烈士國內安葬外,大部分志願軍烈士被安葬在朝鮮,基本上是在作戰地區附近安葬。原志願軍第67軍文化教員、作訓參謀曹家麟,其所在部隊主要是在金城地區。據其介紹:“朝鮮停戰后的1954年5月,志願軍總部召開了修建烈士陵園工作會議。會后,67軍在軍師兩級組成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和辦公室,從當年6月初至11月底,在金城地區7440平方公裡的地區內,在查對烈士、制碑(均為水泥墓碑,在碑上刻有烈士姓名)、制棺、選址修建和移葬等程序中,盡量改造原有陵園墓地,少建新陵園,相對集中,67軍共接收和查出烈士陵園墓地1271處,烈士20116名,移動烈士4582名,制棺4531口,補充制作墓碑19980塊,修建陵園墓地373處。此外,54軍在金城地區有4個烈士陵園,共安葬了1468名烈士。”

最早提出修建志願軍烈士墓、進行紀念的人應該是周恩來。毛岸英犧牲時,毛澤東正通宵達旦地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二次戰役,且毛澤東正患感冒。周恩來與劉少奇商量后,決定暫時瞞著毛澤東,隻將此訊告訴楊尚昆和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1951年1月2日,周恩來才寫信告訴毛澤東,毛岸英已於前一年11月25日在朝鮮犧牲,並建議“當在大榆洞及其他許多戰場立些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烈士墓碑”。

1954年4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向全軍發出關於修建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塔的指示,並成立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專門指導這項工作的進行。志願軍各部隊的領導機關也都成立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在各部隊首長的領導下開展籌備工作。同年8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決定,在朝鮮犧牲的烈士將根據原掩埋分布情況就地選擇地址,適當集中修建烈士陵園,樹立墓碑和陵園碑,並在雲山、價川、長津湖畔、上甘嶺、金城、“老禿山”等著名的戰地和其他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地方,修建烈士紀念亭。還決定在開城、元山、新義州三市各修建一座具有永久紀念意義的烈士紀念塔。隨后,中國政府撥出專款,在朝鮮建起了8處志願軍中心烈士陵園。位於朝鮮檜倉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是朝鮮幾十個志願軍烈士陵園中規模最大的一個。陵園由下至上分三層景觀,在第三層的墓地裡,包括毛岸英在內的134名烈士長眠於此。另外7處志願軍烈士陵園分別位於雲山、價川、長津湖、開城、上甘嶺、金城、新安州。

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曾多次到檜倉志願軍烈士陵園掃墓。1959年第一次給毛岸英掃墓。臨行前,毛澤東囑咐劉思齊:“代我問岸英好。說我很想念他,愛他,但我無法去看他。”流露出一位父親對自己已逝孩子的無盡思念和痛徹心扉的悲傷。劉思齊回來后,向毛澤東匯報掃墓的情況。毛澤東提出:“你有機會時,去看看岸英犧牲的地方。”劉思齊后來幾次去給毛岸英掃墓,或者跟隨國家和軍隊的代表團出去,或者自費參加旅游團,但都沒能達成心願。在黨中央的關懷下,2006年5月毛岸英烈士親屬代表團訪問朝鮮。劉思齊終於來到毛岸英的犧牲地——大榆洞,完成了毛澤東的囑托。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訪問朝鮮時,經常會到檜倉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舉行紀念活動。如1958年周恩來訪問朝鮮時,曾於2月17日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敬獻花圈、瞻仰烈士碑。2009年10月5日,在朝鮮訪問的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代表團全體成員等專程前往檜倉志願軍烈士陵園憑吊。2000年和2010年中國高級軍事代表團都赴檜倉祭奠埋葬在該陵園的志願軍烈士。

每逢重要紀念日,朝鮮黨和政府領導人也會到檜倉陵園紀念志願軍烈士。如1955年10月25日,志願軍領導機關舉行烈士陵園落成典禮時,朝鮮人民代表團代表金日成獻花圈。1958年3月13日,金日成親自到志願軍烈士陵園獻花圈。2018年7月27日,朝鮮祖國解放戰爭勝利65周年之際,金正恩前往檜倉志願軍烈士陵園敬獻花圈,並對志願軍的豐功偉績和朝中友誼予以高度評價。

限於戰爭條件,有些志願軍烈士被就地掩埋。隨著時間推移,在朝鮮境內的志願軍烈士遺骸被陸續發現,得以重新安葬在烈士陵園。1989年11月1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骨在朝鮮江原道鐵原郡檢寺裡一座山坡上被發現,遺骸旁還發現了兩枚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章、一張空白臨時介紹信和一些中國人民銀行1949年發行的紙幣。這是35年來在朝鮮第一次發現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11月22日,這些遺骸被隆重安葬在開城市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安葬儀式由朝鮮人民武裝力量部、外交部、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朝鮮人民軍代表團和開城市共同舉辦。朝鮮人民軍副總參謀長李鐘山上將、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首席委員崔義雄少將和朝鮮有關方面負責人出席了安葬儀式。中國駐朝鮮大使館武官王大惠大校、軍停會朝中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首席參謀趙嗣安大校等也出席了安葬儀式。

當前我國已具備將在朝鮮的志願軍烈士遺骸接回國的實力,之所以不將其遷葬回國,主要是出於凝聚中朝友誼的考量。根據當時中朝雙方達成的共識,犧牲在朝鮮的志願軍烈士原則上安葬在朝鮮,一般不實施回遷。正如金正恩曾說過的:“朝中關系並不隻因地理上靠近,而且因互相獻出自己鮮血和生命凝成的戰斗友誼和真誠信賴而緊密結合在一起,發展成為特殊而鞏固的友好關系。世世代代永遠相傳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的豐功偉績,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崇高使命。”對於單獨就某位烈士遺骸遷回國的問題,由於在朝鮮的志願軍烈士墓大多為合葬墓,數量較多,因此單獨遷葬個別烈士遺骸,基本不具備可操作性。這些安葬在朝鮮的志願軍烈士,日夜守護著自己曾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的大地,必將使中朝友誼之花盛開不衰。

04

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陸續回國

抗美援朝期間,大批志願軍戰士犧牲在“三八線”以南。僅第四、第五次戰役,中朝兩軍的作戰傷亡人數就達到13萬。犧牲烈士的遺體一般就地掩埋,以便戰后妥善安葬。1953年7月,根據《朝鮮停戰協定》第二條甲項巳款的規定:“在埋葬地點見於記載並查明墳墓確實存在的情況下,准許對方的墓地注冊人員在本停戰協定生效后的一定期限內進入其軍事控制下的朝鮮地區,以便前往此等墳墓的所在地,掘出並運走該方已死的軍事人員,包括已死的戰俘的尸體。進行上述工作的具體辦法與期限由軍事停戰委員會決定之。”烈士遺骸交接和失蹤人員統計提上各方日程。同年9月,志願軍政治部和軍事停戰委員會向各部隊下達了進入我方非軍事區及敵方非軍事區搬運烈士遺骸的指示。

1954年9月1日,交戰雙方陣亡人員遺體的首次交換在板門店附近的東場裡非軍事區進行。我方共收到600具遺骸,其中100具是志願軍烈士遺骸。解放軍總政治部保衛部離休干部孫佑武當年參與了接收工作。據其回憶稱:“經與朝方軍、政部門商議,並報志願軍總部批准,決定在開城市的東北郊的鬆岳山麓修建一座志願軍的烈士陵園,專門安葬從敵佔區接收回來的我志願軍死亡人員遺體。”“在敵佔區,即三八線以南的我志願軍死亡人員遺體,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在1950年冬至1951年6月我志願軍第三、四、五次戰役期間,在越過三八線進入敵佔區作戰時犧牲的戰友,部隊在后撤時就地作了掩埋。這部分人的尸體已完全腐爛,隻剩下一具骨骸。其二是1953年7月中下旬朝鮮停戰前夕我發動金城戰役期間,在突破敵防線並向縱深推進時犧牲的戰友,在我完成戰役殲敵任務后撤時被就地在戰場掩埋。這部分人的尸體比較完整,尸肉尚在,但已充水腫脹和發臭。上述兩部分人在接收時,大多沒有辨別其身份的材料,敵方在移交名單上僅僅登記為‘姓名不詳’(Unknown)。其三是在敵戰俘營死亡的志願軍被俘人員。這些人大都是有名有姓的,而且還有敵方早先交來的被俘人員死亡名單可以印証。”在整個遺體交接過程中,對方共送還志願軍遺體總數約為1萬多具,他們都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一線壯烈犧牲的烈士。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在韓國境內陸續發現志願軍烈士遺骸。韓國於1981至1989年期間經朝鮮向中國歸還42具志願軍烈士遺骸,1997年再次歸還1具后,移交工作中斷,新發掘的志願軍烈士遺骸被暫時安葬於坡州市的中國軍人墓地。

時間可以改變一切,可是對於親人的思念卻隨著時光的流逝越發強烈。志願軍烈屬們非常希望自己親人的遺骸能回歸祖國。為了完成他們的心願,2013年中韓雙方就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工作達成共識。雙方原定送還第一批烈士遺骸425具,在整理過程中,鑒定專家又通過技術手段新發現了12具遺骸,共計437具,這些烈士都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在江原道橫城、鐵原、洪川以及京畿道漣川、加平等地犧牲的。2014年3月28日上午6:30,中韓雙方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舉行43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當運送烈士遺骸的專機進入中國領空后,中國空軍兩架戰斗機迎接護航。11:30在沈陽桃仙國際機場,中國舉行了隆重的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迎接儀式,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儀式並講話。

2020年9月27日, 中韓雙方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共同舉行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

從2014年到2019年,韓方已向中方連續六年共移交599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2020年9月27日,中韓雙方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共同舉行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雙方交接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次日這批烈士遺骸被安葬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抗美援朝已過去近70年了,戰爭的硝煙和炮聲漸已遠去,但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的那樣:“中國人民始終沒有忘記那些用鮮血染紅盛開在朝鮮大地上的金達萊花的烈士們,他們的英名將永垂史冊。”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 

(來源:黨史鏡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