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共產黨湖北早期組織成立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武漢舉行

作者:    發布時間:2020-10-23   
分享到 :

10月20日,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主辦的“紀念中國共產黨湖北早期組織成立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武漢舉行。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柴方國,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正中出席會議並講話,武漢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世華到會致辭。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何光耀主持開幕式,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鄭水平主持學術研討會,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偉作會議總結。來自北京、上海、湖南、廣東、浙江和湖北等地黨史和文獻部門、文博系統和各大高校的專家學者近80人參加會議。

湖北在黨的創建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1920年8月,董必武、陳潭秋等在武漢創建中國共產黨武漢早期組織。1921年7月,惲代英、林育南等在黃岡創建具有共產主義性質的團體——共存社。在湖北地區先后建立的兩個共產主義組織,他們建黨路徑雖然不同,但殊途同歸,一起點燃了湖北地區的革命火種。湖北由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創立的6個地區之一,成為中國共產黨組織的重要發祥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全國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出席大會的13名代表中就有5名湖北人。

許正中指出,召開紀念中國共產黨湖北早期組織成立100周年學術研討會,目的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史”學習重要指示精神,回顧黨的創建歷程,更好重溫立黨初心,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奮斗新時代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一是要把握根本遵循,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論述,把學習“四史”與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結合起來,與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與新時代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豐富實踐聯系起來,進一步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增強貫徹落實新思想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二是要堅定政治方向,進一步深化理解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始終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堅定﹔三是要加強轉化利用。一方面要推動“四史”學習研究與黨的建設深度融合,在深化基礎理論研究上下功夫,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和規律,為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歷史借鑒和理論支撐﹔另一方面要從“四史”學習教育中汲取精神力量、經驗智慧和堅守人民立場的定力,不斷匯聚推進湖北疫后重振、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磅礡力量。同時,要加強“四史”資源的轉化利用,充分發揮全省紅色資源富集的優勢,尤其是運用好全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豐富鮮活的史料資源,在深化宣傳教育上下功夫,進一步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全社會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感恩奮進、緊跟黨走。

柴方國指出,湖北以其獨有的兩條路徑創建了共產黨早期組織,雄辯地証明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中國社會矛盾和人民革命斗爭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近代中國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中共湖北早期組織成立后,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積極發展黨團員和黨團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階級基礎和組織基礎,和其他5個地方共產黨早期組織一起,推動了全國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創建和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中共湖北早期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發展培養了如董必武、陳潭秋、惲代英、林育南等重要領導干部和大量杰出人才。重溫黨的創建歷史,追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緬懷先輩建黨業績,我們要從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埋頭苦干,砥礪前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本次研討會收到論文71篇,入選論文44篇,12名專家學者代表進行了交流發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共產黨湖北早期組織的創建發展歷程、自身建設、人物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研討,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共產黨湖北早期組織歷史地位和貢獻的認識。

王均偉在會議總結中對研討情況進行了點評,對入會論文進行了詳細分析和梳理,提出中共湖北早期組織創建過程、人物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要更加深入,要注重跨學科研究和比較研究等新的研究方法,進一步拓展研究視角,從多角度推陳出新,不斷豐富研究成果。

與會同志一致表示,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將新時代黨史和文獻事業推向新的高度。

(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一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