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百戰死沙場,碧血耀千古

作者:劉 穎    發布時間:2020-10-28   
分享到 :

1958年2月23日,楊靖宇烈士的遺首和遺體被隆重公祭並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園,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敬送了花圈。

楊靖宇本名馬尚德,河南確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當地領導了多次農民暴動。此后不久,他離開老家遠赴東北工作,先后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等職。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的號召下,楊靖宇努力團結各種抗日力量,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堅持斗爭。

楊靖宇用兵戰術靈活,指揮得當,連戰連捷,成為日、偽軍的心腹大患。為此,敵軍集結重兵,企圖將楊靖宇領導的隊伍困死在白山黑水之間。1936年,楊靖宇率領部隊取得“摩天嶺大捷”,接連失敗的日、偽當局見情勢不妙,便開始實施並村移民和保甲連坐政策,嚴格控制老百姓出入,尤其是控制糧食進山,還懸賞兩萬元收買楊靖宇的人頭。這樣一來,部隊的后勤工作變得更加雪上加霜。

為了打破敵人封鎖,楊靖宇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了很多密營,用以儲存糧食、布匹、槍械、藥品等。但在生死關頭,第一軍一師師長程斌叛變,帶著敵人把抗聯的70多座密營一一破壞,一夜之間,楊靖宇的隊伍陷入彈盡糧絕之境。

1940年2月23日,和大部隊打散且數天沒有進食的楊靖宇遇到幾位上山打柴的村民,便拿出錢讓他們幫忙買些食物和棉鞋。沒想到,其中一位村民竟然將遇到楊靖宇的消息泄露給了敵方。敵軍接到情報后,馬上將楊靖宇所在的濛江縣附近的密林包圍起來。帶隊的敵軍頭目向他喊話:“如果你肯投降,一定會得到重用。”楊靖宇斬釘截鐵地回答:“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願。雖臨難,但我的同志們還在各地轉戰,帝國主義滅亡之日必將到來,我也將抵抗到底,開槍吧!”勸降不成,敵人惱羞成怒地朝著楊靖宇藏身處猛烈開火,楊靖宇壯烈犧牲,時年35歲。

慘無人道的敵軍割下了楊靖宇的頭顱回去邀功,還極其殘酷地剖開了他的遺體,他們不能理解,被包圍追擊了5天5夜、沒有絲毫機會弄到食物的楊靖宇是怎麼在冰天雪地中生存下來的?解剖的結果是,楊靖宇的胃裡竟然沒有一粒糧食,隻有沒消化的樹皮、棉絮和枯草梗。

楊靖宇為民族解放和人民利益流盡了最后一滴鮮血。1946年,濛江縣正式更名為靖宇縣,以表達人們對烈士的永久紀念。1949年,郭沫若為他題詩:“頭顱可斷腹可剖,烈愾難消志不磨,碧血青蒿兩千古,於今赤旗滿山河。”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