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採訪魏巍
前幾天整理書箱時,很意外在牛皮紙大信封裡翻到了17年前我採訪著名作家魏巍時,寫的一篇沒有發表的文章。在發黃的稿子上,看到魏巍同志密密麻麻修訂后的文字。
70年前,朝鮮爆發全面內戰,美國政府從其戰略和冷戰思維出發,武裝干涉朝鮮內政,並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又悍然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國黨和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經過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從1950年到1958年,魏巍曾先后3次赴朝。在志願軍撤離朝鮮的時候,他還寫了《依依惜別的深情》等文章。這些通訊后來被匯編為《誰是最可愛的人》結集出版,並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
魏巍長期在部隊工作,他的長篇小說《東方》獲首屆茅盾文學獎、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和首屆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地球的紅飄帶》獲“人生的路標”獎及人民文學獎。2008年8月24日,88歲的魏巍同志與世長辭。
那次採訪中,魏巍深情地回憶了當年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1950年12月中旬,魏巍接到任務,到朝鮮去了解美軍戰俘的思想動態。此次與他共同執行任務的有新華社顧問、英國共產黨倫敦區書記夏庇若和新華社的陳龍處長。他們在志願軍總部與政治部主任杜平見面后,就前往碧潼戰俘營了解美軍戰俘情況。魏巍等3人在那裡接觸了許多美國士兵和軍官,同他們進行了談話。這些俘虜中不少是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官兵,多數表現出厭戰情緒,不願遠離故土,不理解也不願意參加朝鮮戰爭。
魏巍等人完成了調查美軍戰俘情況的任務,給總政寫了一份報告。可大家都還想到前方陣地去採訪。於是他們頂著嚴冬的風雪,冒著敵人飛機、炮火的轟炸奔赴漢江南岸。夏庇若等同志到了漢城,魏巍到了前線部隊。
在志願軍軍營裡,魏巍耳聞目睹了許多撼人心魄的故事,他決心留下來繼續採訪,挖掘更多感人故事。此次在部隊採訪歷時3個月,他看到志願軍戰士在面臨艱巨的任務和艱苦的環境時所表現出的英勇、頑強的精神。這種英勇精神的普遍性更是空前的。傷員隨隊作戰的人數比住院療養的還多,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並不多見。
在朝鮮時,魏巍一直在想,我們的戰士為什麼那麼英勇?他們的英雄氣概是怎樣產生的呢?他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志願軍不同崗位上的同志。
魏巍老人回憶說:“他們由於崗位與能力的不同,認識有些差異,但是都有著共同的一點,即對偉大祖國的愛,對朝鮮人民深切的同情,都擁有做一個革命英雄的榮譽心。於是,我明白了在黨的教育下這種偉大深厚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思想和感情,就是我們的戰士英勇無畏的最基本的動力。”
那次採訪中,魏巍告訴我,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他應邀為遼寧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寫了一幅字:抗美援朝的勝利,是中華民族最輝煌的紀念碑。“嚴格地說,應該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輝煌的紀念碑。”他補充道。
談起往事,魏巍老人有些激動。他說:“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還處在恢復經濟的艱難時期,美帝國主義打來了,你能夠說,現在我們沒有力量,要先把經濟搞上去,不去支援朝鮮?唇亡齒寒呀,不能!所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8個字成了全國人民的強大精神動力。”
此時,我分明看得出魏巍老人眼神裡有一種對信仰的堅定和執著。
魏巍老人回憶:“記得楊得志司令員和我談話時說道:我們對軍事形勢要有正確的估計。當前,美軍攻下我們的陣地是不可能的,上甘嶺的戰斗就是一個例子。而我們志願軍卻可以攻破敵人的陣地,金城戰役就是一個例子。所以美國不能不同意停戰。”
魏巍老人激動地說:“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軍民並肩奮戰,粉碎了美帝國主義的猖狂進攻,保衛了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戰爭,空前沉重地打擊了美帝國主義,使這個當時最強大、最凶惡的帝國主義遭受空前未有的失敗。中國人民所表現出的不怕帝國主義,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膽識與豪氣,不僅向全世界宣告了東方人民的新生及其不可戰勝的力量,同時它將永遠鼓勵我們中華兒女,牢記歷史,繼承先輩精神,去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去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上發生的種種事情,並百倍地提高警惕,以防止和粉碎帝國主義隨時可能發動的侵略戰爭。”
……
一晃十幾年過去,魏巍同志已經離開我們12年了。每次回憶採訪他的往事,感覺仍歷歷在目。今天,我們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銘記偉大勝利,推進偉大事業,瞻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我們無比堅定,無比自信。
我在想,如果魏巍同志今天仍健在,他一定會無比自豪,無比欣慰。
(來源:《河南日報》2020年10月28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