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抗戰時期這兩篇著作地位特殊,蔣介石十分贊成

原標題:毛澤東抗戰時期這兩篇著作地位特殊,蔣介石十分贊成
作者:曹應旺    發布時間:2020-11-02    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分享到 :

毛澤東一生著述豐富。《毛澤東選集》四卷中的二、三兩卷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著作。

從數量上看,其中絕大部分內容是:研究如何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爭取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勝利﹔從質量上看,毛澤東著作中一些重要代表作基本上是在抗日戰爭中形成的。

這裡重點談一談毛澤東關於抗日戰爭方面的兩篇重要代表作:《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論持久戰》是把握全局、預見未來、克敵制勝的戰略性著作

《論持久戰》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

文章總結了抗戰以來的經驗,深入分析了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矛盾特點,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闡明了中國不會亡,也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屬於中國的道理。

1、《論持久戰》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寫出來的

比如,毛澤東分析:日本軍隊的長處,不但在其武器,還在其官兵的教養——其組織性﹔而中國的情況,他指出:“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所以,“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再比如,毛澤東分析了盧溝橋事變以來日本在十個月侵略戰爭中是弱於戰略、強於戰術,“敵人的戰略戰役指揮許多不行,但其戰斗指揮,即部隊戰術和小兵團戰術,卻頗有高明之處,這一點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文章分析抗日戰爭的持久戰需要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

他指出:“這個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然而它是轉變的樞紐。中國將變為獨立國,還是淪為殖民地,不決定於第一階段大城市之是否喪失,而決定於第二階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持久戰,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

毛澤東在文中還分析了怎樣進行持久戰的問題,闡明能動性在戰爭中的作用,戰爭和政治的關系,實行持久戰的戰略所應採取的具體作戰方針、作戰原則和作戰形式等。

他指出: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即敵之進攻和保守階段中,應該是戰略防御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斗的外線作戰。在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將不會以陣地戰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運動戰和游擊戰。

2、《論持久戰》是把握全局、預見未來、克敵制勝的戰略性著作

歷史事實証明:《論持久戰》是把握全局、預見未來、克敵制勝的戰略性著作。第一,抗日戰爭確實是按照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這樣三個階段發展的。

第二,《論持久戰》預測戰略相持階段:日本威脅南洋和威脅西伯利亞,將較之過去更加嚴重,甚至爆發新的戰爭﹔日本地主資產階級的野心是很大的,為了南攻南洋群島、北攻西伯利亞起見,採取中間突破的方針,先打中國﹔日本打了中國之后,如果中國的抗戰還沒有給日本以致命的打擊,日本還有足夠力量的話,它一定還要打南洋或者西伯利亞,甚或兩處都打﹔“歐洲戰爭一起來,它就會干這一手﹔日本統治者的如意算盤是打得非常之大的”。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完全証實了這一預見的正確性。

《論持久戰》進一步發展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提出的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把堅持統一戰線作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政治路線﹔更是進一步發展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軍事思想,從實際出發、從特殊性出發來研究抗日戰爭的規律,把堅持持久戰的戰略作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軍事路線。

3、《論持久戰》從思想上武裝了很多人

毛澤東本人很看重《論持久戰》這部著作。據何其芳回憶,1961年1月23日,應毛澤東之邀,何其芳到中南海毛澤東住處討論寫《不怕鬼的故事》的序文,其間毛澤東談起國家大事時說:“第一次大革命為什麼沒有成功,是因為缺少輿論准備。抗日戰爭時期,有《論持久戰》和《新民主主義論》,就有了准備。”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影響了很多的人,也從思想上武裝了很多的人。

林默涵回憶在《解放》周刊讀到《論持久戰》的情景時說:“我看到的時間也就是1938年七八月的樣子。我是在武漢郊區的山上一口氣讀完的。越看心裡越亮堂,越看越高興。中國不會亡,但也不會速勝。我從心底裡呼出了這句話。”“當時奇怪得很,仿佛自己換了個人一樣,由茫然變得有信心了。”

於是,林默涵1938年去了延安。他回憶說:“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那一年發表的,它在最關鍵的時刻發揮了最關鍵的作用,指出了抗戰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也使我的思想產生了一次最大的變化。我就是因為看了《論持久戰》,才萌發了去延安的願望。”

葉劍英元帥在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時重讀《論持久戰》,曾作《七律"重讀毛主席〈論持久戰〉》詩一首,最后兩句是:“一篇持久重新讀,眼底吳鉤看不休”。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堪稱《論持久戰》的姊妹篇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產生於1938年5月。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持久戰中的游擊戰不只是戰術問題,還有它的特殊的戰略地位,堪稱《論持久戰》的姊妹篇。

1、提出了全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綱領

毛澤東在文章中指出:“敵人在我們這個大國中佔地甚廣,但他們的國家是小國,兵力不足,在佔領區留下了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並且由於中國的進步,就是說有共產黨領導的堅強的軍隊和廣大的人民群眾存在,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於是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等等一全套的東西都發生了。戰爭的長期性,隨之也是殘酷性,規定了游擊戰爭不能不做許多異乎尋常的事情,於是根據地的問題、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等等也發生了。”“這就是抗日游擊戰爭雖然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仍然處於輔助的地位,但是必須放在戰略觀點上加以考察的理由。”

毛澤東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向來重視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從特殊性出發。對抗日游擊戰爭的研究亦不例外。

毛澤東指出:“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本來是密切地聯系於整個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的,許多東西二者都是一致的。然而游擊戰爭又區別於正規戰爭,它本身有其特殊性,因而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頗有許多特殊的東西﹔抗日戰爭的一般戰略問題中的東西,決不能用之於特殊情形的游擊戰爭。”

毛澤東深入研究了抗日游擊戰爭的六個具體戰略問題:(一)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和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二)和正規戰爭相配合﹔(三)建立根據地﹔(四)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五)向運動戰發展﹔(六)正確的指揮關系。他在文中指出:“這六項,是全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綱領,是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配合正規戰爭,爭取最后勝利的必要途徑。”

2、認定抗日戰爭根本上是農民的戰爭

毛澤東從中國的廣大人口在農村,五個人中就有四個是農民的特殊國情出發,認定中國要走農村包圍城市和採取游擊戰爭的武裝斗爭道路。

毛澤東認定抗日戰爭根本上是農民的戰爭,隻有把廣大農民發動起來、組織起來,並在很大程度上發揮游擊戰爭的威力,才能打敗日本侵略者。

1936年7月16日,毛澤東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就談到了這一條。他說:“除了調動有訓練的軍隊進行運動戰之外,還要在農民中組織很多的游擊隊。須知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僅僅是表示了全國農民所能動員抗戰的潛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國農民有很大的潛伏力,隻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於奔命。”

正因為中國革命是農民的革命,抗日戰爭是農民的戰爭,所以毛澤東指出:“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你沒有力量。”農民打日本的主要戰爭形式是游擊戰。毛澤東對抗大的學員們說:現在在抗戰,“游擊戰爭”四個字,是制敵的一個錦囊妙計,要下決心到敵人后方去進行游擊戰爭。毛澤東又將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的武裝斗爭稱作游擊戰爭,並對即將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的陝北公學的學員們說:你們不要看輕這“游擊戰爭”四個字,這是我們十八年艱苦奮斗中得來的法寶。

3、在中國革命道路上開創了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生動范例

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將重視武裝斗爭同重視農村包圍城市、重視農民、重視游擊戰爭結合起來,這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道路上開創的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生動范例。這一結合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效力。

這篇文章對糾正抗戰初期黨內外存在的輕視游擊戰爭的戰略作用,寄希望於國民黨軍隊的正規戰爭的錯誤認識,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指導和促進了抗日游擊戰爭廣泛而迅猛的發展。

主題鏈接

白崇禧贊《論持久戰》

1938年7月,延安解放社和漢口新華日報館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在敵佔區、國統區廣為流傳。關於當年這部著作在國統區的反應,曾經在李宗仁身邊工作過的程思遠先生回憶道: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贊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后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贊成。在蔣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本文原載於2015年5月25日北京日報。

(原標題:毛澤東關於抗戰的這兩篇重要代表作,為何地位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