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顧海良 ▲呂 楠
【編制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為實現這一夢想,中華民族追尋千年,中國共產黨奮進百年。風雨如磐,決心似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人民賦予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也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庄嚴承諾。那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哪些貢獻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的過程產生了怎樣的世界性影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如何實現從第一個百年目標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成功跨越?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本刊特邀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首席專家,國家教材委員會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馬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顧海良,就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規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請您談一談,“小康社會”思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有著怎樣的意義?
●“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探索的重要思想,與“中國式的現代化”、“三步走”發展等探索相連接,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念和戰略,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和實踐的思想源頭。
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是與“中國式的現代化”的科學闡釋聯系在一起的。1984年3月,鄧小平提出“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思想,這裡講的“小康社會”也就是“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頁。】鄧小平提出的具有中國話語特色的“新概念”,是以“中國式的現代化”為基本內涵的﹔“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到20世紀末的發展目標,是以中國經濟的一定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定提高為主要手段和目的的,“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是其主要指標。
在1984年之前的五年間,鄧小平多次使用“小康之家”“小康的狀態”“小康水平”“小康的國家”等用語,表達“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意蘊。“小康”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小康”或“小康之家”成為中國老百姓對殷實、寬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表達。新時期之初,鄧小平立足現實國情,反思歷史經驗,將“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宏偉事業,同“小康”這一富有中華傳統文化意蘊而又包含著全新的時代意蘊的話語結合在一起,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夙願同億萬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融為一體,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小康社會”思想,這無疑是鄧小平理論中最富有活力而又最具特色的思想菁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起端。
自此之后,“小康社會”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新概念”,成為一個“政治目標”。1984年10月,鄧小平指出:“我們確定了一個政治目標:發展經濟,到本世紀末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達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頁。】特別要提到的是,這一“政治目標”旋即成為“三步走”戰略的根本導向和主要依據。1987年4月,鄧小平提出:“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隻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頁。】建設小康社會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庄嚴承諾和歷史使命。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21世紀頭20年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提法的變化,標志著奮戰全面小康社會進入倒計時。您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
●“三步走”既是“小康社會”這一“政治目標”實施的戰略構想,也是“小康社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偕行的戰略規劃。1995年,我國提前五年實現了“翻兩番”的目標,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76萬億元﹔到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48美元。從總體上看,“三步走”的前兩步已經基本實現。1997年,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上宣布:“現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說,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紀末達到小康的目標,能夠如期實現。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度裡,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件有偉大意義的事情。這將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礎,為更加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新的起點。”【《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918頁。】“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成為20世紀最后20年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最顯著的標識。
黨的十五大還不失時機地提出新的“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891頁。】“小康社會”的“政治目標”,與21世紀“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相連接,接續於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征程之中。
“小康社會”思想在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發生著更為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直接體現於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工作報告的主題之中: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的主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的主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的主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從“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主題和主線。
2012年,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要求時指出:“我們要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提出,是對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重要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念和戰略的升華。
▲您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全面”包含哪些方面?這些方面有著怎樣的內在關系?我們應如何深入理解習近平對“小康社會”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和創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在全面、難在全面,也成在全面、勝在全面。黨的十八大從建成“小康”的全面性上,從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發展要求和目標。同時,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頁。】的新的發展要求和奮斗目標。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政治目標”和根本課題。黨的十八大剛結束,習近平就提出:“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帶領人民為之奮斗。黨的十八大根據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7—78頁。】
如何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在“明確政策導向”“針對發展難題”和“順應人民意願”上下功夫,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習近平對“小康社會”思想作出了重要發展。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是習近平對“小康社會”思想的重要發展。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習近平就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他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頁。】
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是習近平對“小康社會”思想的重要發展。進入21世紀,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難以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羈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崛起,由少數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前沿性、顛覆性高新科技勃興,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局中開新局,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契機。
從歷史、現實、未來的結合上,習近平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有機地融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的歷史進程之中,深刻地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現階段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一步”【《習近平關於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9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聚焦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謀劃於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和戰略措施。習近平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准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習近平關於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9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的戰略安排。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在這一奮斗過程中,砥礪前行、頑強奮進,創新驅動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等。特別是到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一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四億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些新的目標要求的實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偕進,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同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您認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間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
●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判斷,是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作出的。黨的十八大以來,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國是論衡的重要課題。十八大剛結束,習近平就代表黨中央宣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頁。】習近平明確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成為新時代“需要”的根本內涵。
2016年,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高度,對“美好生活”的內涵作出新的闡釋,指出:“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19頁。】這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更加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更加符合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旨意。
與此同時,習近平從新時代“兩個大局”的大勢上,提出“發展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存在的問題,我們如果“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系上”,不注意調整關系,不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一系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因此,“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不能長的很長、短的很短”。【《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825、830—831、831頁。】
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斷增長,不僅對物質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拓展和增長。也就是說,這些被概括為“美好生活”的需要,除了由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提供的體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需要外,還包括由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提供的體現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發展的各種需要。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在總體上盡管有了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是相對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來講,“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變得愈加突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已經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期盼和追求的主要制約因素。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處理和解決好這一矛盾,涉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也成為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應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實際,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真正得到人民的認可、真正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正如您所說,從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視角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目標上具有顯著的綜合性和全面性的特征。這與我們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之間有著怎樣的邏輯關系?
●其實,在“小康社會”提出之初,就不是以單一的經濟增長目標為尺度的,而是涵蓋綜合性的、全面性的發展指標。1983年2月,鄧小平在江蘇、浙江、上海等地視察時就提出,“小康社會”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概念,是一個涵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為一體的綜合性概念。這次視察歸來,他以蘇州為例,對他設想的“小康水平”作出六個方面的概述,涵蓋了人民的吃穿用問題,住房問題,就業問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均衡問題,教育及文化、體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業發展問題,人們精神面貌變化和社會安全問題等。“小康社會”是對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狀態的概括,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有全面發展的規劃,要有充分而系統的戰略舉措。
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78頁。】“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全面性。如果到2020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全面問題卻變得突出了,就算不上真正實現了目標。“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
要使“小康”和“全面”同在、“平衡”和“充分”俱得,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就要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2015年,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習近平就提出,在新發展理念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五個方面緊密相連、相互著力,既各有側重又相互支撐,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774頁。】的發展思路。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這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確保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成為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公裡”。您如何看待脫貧攻堅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大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根本上就是要讓全體人民都過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廣大農村貧困人群能否與全國人民同步地走向“小康社會”的大問題。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庄嚴承諾,必須實現,而且必須全面實現,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不能到了時候我們說還實現不了,再干幾年。也不能到了時候我們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生活在扶貧標准線以下。如果是那樣,必然會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小康社會的滿意度和國際社會對全面小康社會的認可度,也必然會影響我們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和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54頁。】打贏脫貧攻堅戰,無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根本標識。
我國脫貧攻堅戰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突出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突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突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突出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突出開發式內源式扶貧。
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脫貧攻堅貴在精准、重在精准,成敗之舉在於精准。習近平不僅提出了“精准扶貧”的總體思路,還系統地提出了“六個精准”的具體的工作要求,即要求扶貧對象精准、項目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貧成效精准﹔同時,他還總結了“五個一批”脫貧路徑,即明確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路徑。
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在實踐中不斷成熟定型、豐富發展,推動我國扶貧開發路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轉變、扶貧資源使用由多頭分散向統籌集中轉變,扶貧開發模式由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找到了符合自身實際的有效脫貧途徑。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切實解決了誰來扶、扶持誰、怎麼扶、如何退四個問題,成就了我國扶貧開發工作最具特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習近平還提出了堅持“兩不愁三保障”扶貧標准,要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兩不愁三保障”的扶貧標准,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現有承受能力,有利於加快補上貧困地區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等方面的短板,也有利於逐步縮小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主要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確保貧困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在脫貧攻堅中,堅持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尊重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形成脫貧攻堅的持久的可持續的內生動力。經過全黨全國全社會共同努力,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七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貧困群眾吃、穿“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跑好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公裡”。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理論中,提出過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的思想。請您談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作出了哪些貢獻和發展?
●社會主義的本質,就在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891年,恩格斯在為馬克思《雇佣勞動與資本》單行本撰寫的“導言”中談道:“一個新的社會制度是可能實現的,在這個制度之下,當代的階級差別將消失﹔而且在這個制度之下——也許在經過一個短暫的、有些艱苦的、但無論如何在道義上很有益的過渡時期以后——,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現在工人們正日益堅決地為實現這個新的社會制度而斗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年版第709—710頁。】
在恩格斯的這一論述中,可以看到,他設想未來“新的社會制度”的實現,是有可能“經過一個短暫的、有些艱苦的、但無論如何在道義上很有益的過渡時期”。實際上,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類似於這樣的“過渡時期”,准確地說,是這一“過渡時期”的初級階段。在這一時期,“艱苦”是其中的顯著特征之一,但“新的社會制度”在這一時期的優越性也會愈加顯著地得到呈現,這就是它能“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能“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社會得到全面的建設和發展,既有共同的發展即“人人也都將同等地”發展,又有能逐步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從生活資料到享受資料,再到發展資料的過程,體現了對“美好生活”不斷地逐步實現的過程。從“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就是對恩格斯這一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實踐和實現。
“人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的兩個“全面性”思想,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核心要義,實際上也是馬克思理解的“美好生活”的意境。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認為:“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聯系和觀念聯系的全面性。由此而來的是把他自己的歷史作為過程來理解,把對自然界的認識(這也作為支配自然界的實踐力量而存在著)當做對他自己的現實軀體的認識。發展過程本身被設定為並且被意識到是這個過程的前提。但是,要達到這點,首先必須使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成為生產條件,不是使一定的生產條件表現為生產力發展的界限。”【《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年版第172頁。】兩個“全面性”體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目標之中,推進“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則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動力。
馬克思在對未來社會探索中強調,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生產要為發展豐富的個性創造物質要素,使得“個性無論在生產上和消費上都是全面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年版第69頁。】。個性在生產上的全面性,表現為人在勞動中已形成嚴格的紀律和普遍的勤勞,人在勞動過程中不再從事那種可以讓物來替代人從事的勞動,社會將科學地對待自己不斷發展和越來越豐富的再生產過程﹔個性在消費上的全面性,表現為由人的需要本身產生的普遍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人的享用、天賦和才能,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揮。總之,“人不是在某一種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年版第137頁。】馬克思對個性的生產和消費的“全面性”的論述,極大地拓展了“美好生活”的思想的和現實的境界,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思想內涵。
在馬克思的“美好生活”的意境中,“一方面,社會的個人的需要將成為必要勞動時間的尺度,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盡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年版第200頁。】。在以所有的人的共同富裕為目的的社會中,自由時間的創造和自由時間的支配具有高度的內在統一性。自由時間的創造,將為所有的人的全面發展,“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從而“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年版第197頁。】隻有在這時,增加的自由時間才能真正地成為個人得到充分的、全面的發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的、全面的發展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又能反作用於社會生產力,進而推動自由時間的進一步的創造和發展。馬克思把自由時間的創造看做是人的全面發展和文明全面提升的內涵。在人類歷史上,自由時間的產生,是人類擺脫自身的動物性生存的一個巨大的飛躍﹔自由時間的創造,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也是人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文明“全面提升”的過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集中體現,您認為這一過程產生了怎樣的世界性影響?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8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集中體現,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體現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深刻意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顯著成就之一,就是從根本上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礎。2015年,習近平就曾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經過改革開放37年來的努力,我們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這個成就,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也足以向世界証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4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著力於脫貧攻堅戰,扶貧規模之廣、脫貧力度之深、減貧成效之大,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貧困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反貧困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我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018年,習近平在談到脫貧攻堅戰具有的“譜寫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意義時,從“制度成果”的意義上,概括了四個方面的世界性的意義:
一是“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最好成績”【《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48頁。】。全國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3046萬人,5年累計減貧6853萬人,減貧幅度達到70%左右。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下降了7.1個百分點。年均脫貧人數1370萬人,是1994—2000年“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期間年均脫貧人數639萬的2.14倍,是2001—2010年第一個十年扶貧綱要實施期間年均脫貧人數673萬的2.04倍,也打破了以往新標准實施后脫貧人數逐年遞減的格局。
二是“促進了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49頁。】。在促進貧困地區發展路徑上,著力加強產業扶貧,促進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和一系列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增強了貧困地區的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同時,通過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退耕還林等,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實現了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一個戰場、兩場戰役”的雙贏。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特別是農村基礎條件,改變了貧困地區整體面貌。通過組織開展貧困識別和貧困退出、扶貧項目實施,提高貧困地區基層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三是“構筑了全社會扶貧強大合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49頁。】。堅持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深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軍隊和武警部隊扶貧、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這些活動既有力推動了貧困村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又弘揚了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
四是“建立了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51頁。】。加強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責任體系,精准識別、精准脫貧的工作體系,上下聯動、統一協調的政策體系,保障資金、強化人力的投入體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的幫扶體系,廣泛參與、合力攻堅的社會動員體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監督體系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體系,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這個制度體系中,根本的是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從中央到地方逐級簽訂責任書,明確目標,增強責任,強化落實。
習近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中國脫貧攻堅這四個方面“制度成果”的概述,深刻揭示了貧困發生的根源性問題和有效治理的規律性認識,既是新時代我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基本經驗,也為發展中國家有成效地開展反貧困工作、全球有成效地推進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我們即將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您如何理解“兩個一百年”之間的內在邏輯?特別是“十四五”開局的新發展階段,如何實現從第一個百年目標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成功跨越?
●“小康社會”開始提出時,就與“中國式的現代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后,更高層次的“小康社會”的發展,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的歷史進程中賡續,也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躍升。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第二個一百年的奮斗歷程,在戰略安排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是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習近平指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劃。”
“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這是今年5月份以來習近平在對經濟形勢分析中幾次提到的重要思想,也是習近平對新發展階段的辯証的全面的戰略思維的新闡釋。這一戰略思維的核心要義就在於,深刻認識第二個一百年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新要求,提升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導意識,增強辯証分析能力和總體意識,把握經濟過程及其基本趨勢,勇於斗爭、善於斗爭、敢於斗爭,著力於“育新機”“開新局”,在“兩個一百年”交替的節點上,交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合格答卷”。
從“過程”中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趨勢和規律,是馬克思主義辯証思維和戰略思維的基本特征。恩格斯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盡管有種種表面的偶然性,盡管有種種暫時的倒退,前進的發展終究會實現。”恩格斯在對事物“過程”的闡釋中,十分注重明晰事物變化過程的“種種表面的偶然性”,高度重視厘清看似“暫時的倒退”中蘊涵的“前進的發展終究會實現”的內在機理和本質規定。從“過程”分析中提升機遇意識、把握發展大勢。我國發展正處在“兩個一百年”交替的關鍵節點,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根本改變、而百年未有之“變局”顯著呈現的未來走勢中,要謀劃發展的“新機”和“新局”,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勝利進軍。
﹝作者單位:顧海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呂楠,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