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最深厚的偉力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作者:曹子洋    發布時間:2020-11-03   
分享到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美帝國主義武裝侵略朝鮮,侵佔中國領土台灣,並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中國人民在當時面臨著各方面嚴重困難的情況下,高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旗幟,進行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同美帝國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為贏得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曾深刻指出: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領導是一個因素,沒有正確的領導,事情是做不好的。但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戰爭是人民戰爭,全國人民支援,中朝兩國人民並肩戰斗。”“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的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

普遍深入的國防教育和政治動員激發民眾支援戰爭的高漲熱情

人民的共和國要靠人民來保衛。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我們黨在總結戰爭年代進行人民戰爭動員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宣傳教育運動,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覺悟,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這場運動中,黨中央和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擺正國防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提出將國防置於各項工作首位的方針,闡明在當時“如果我們不把國防放在第一位,不把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打下去,一切經濟建設都靠不住”的道理﹔針對某些人的糊涂觀念,著重闡明人民的當前利益是“小仁政”,人民的長遠利益是“大仁政”,抗美援朝是最大的仁政,重點應放在大仁政上的深刻道理。當人民群眾真正懂得國防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道理后,鞏固、發展和保衛勝利成果就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從而在支援朝鮮前線、鞏固國防的斗爭中迸發出巨大熱情:大批鐵路員工、汽車司機和醫務人員,志願到朝鮮擔負戰地勤務和運輸工作。僅東北地區就有60多萬農民參加擔架隊、運輸隊和民工隊。大批青年和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志願軍和進入各種軍事干部學校接受培訓,廣大城鄉出現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參軍的動人景象。經毛澤東同意,他的長子毛岸英也奉調隨第一批志願軍入朝參戰。工人和農民努力增加生產,厲行節約,竭力為抗美援朝戰爭提供所需物資﹔各族各界人民群眾採取寄送慰問信、慰問品和派遣慰問團到朝鮮前線等方式,對志願軍進行大規模慰問活動。為解決志願軍參戰初期因運輸補給困難出現的就食問題,從第二次戰役開始,即由國內向前線供應炒面。東北地區掀起“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忙炒面”的熱潮,僅20多天時間,就有405萬斤炒面送到前線。這一切,使志願軍獲得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援和巨大精神鼓舞。正如彭德懷在《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中指出的:“我們之所以能在朝鮮前線贏得了如此偉大的勝利,我國人民的全力支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滿可以說,我國人民熱情的巨大的支援,將與我軍的英勇斗爭並列史冊,在保衛遠東和世界和平事業中建立了輝煌的功勛。”

全國各地工商界踴躍捐獻款項,支援志願軍。這是重慶市工商業者捐獻的情形。

依靠人民的力量夯實贏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

戰爭是戰爭雙方軍力、經濟力的競賽。現代戰爭物資消耗巨大。沒有基本的物資保障,是難以進行戰爭並取得戰爭勝利的。剛誕生不久的新中國面臨許多困難,新生人民政權需要鞏固,國民經濟需要恢復,社會秩序需要穩定。軍隊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后於美國。中共中央以戰爭為中心,提出了“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為滿足戰爭的需要,打破美國的經濟封鎖,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廣泛開展生產勞動競賽和增產節約運動,以加快國民經濟建設的步伐。工人們提出“工廠即戰場,機器即槍炮”的口號,竭盡全力保障前線的物資供給。正是通過這些運動,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827億元,比1949年增長77.5%﹔幾項主要的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均超過歷史上的最高年產量。從1953年起,開始有計劃地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這就為志願軍的物資供應提供了可靠的保証。在整個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共提供各種作戰物資560余萬噸,戰費開支人民幣62億元。這種巨大的物力財力支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同時,抗美援朝的戰爭勝利也有力地促進了國內的經濟建設。

在戰爭期間,黨中央一面加強軍工企業的建設,一面組織軍工生產,充分利用當時的物資條件和技術條件,逐步提高自給自足的能力。同時從蘇聯購買國內不能生產,又很急需的武器裝備,主要是飛機、艦艇、坦克、大炮、汽車等。1951-1954年間,從蘇聯進口了60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另36個步兵師的輕武器。另外,還有償接收了蘇軍航空兵、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部隊在中國的部分武器裝備。1951年6月,全國人民開展了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全國各地和各階層人民共捐獻可購買3710架飛機的巨款。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軍特種兵建設和改善部隊武器裝備的進程。到戰爭后期,志願軍步兵基本上換成了蘇式裝備,炮兵、裝甲兵等兵種在數量和質量上也有很大提高。正是由於緊緊依靠人民力量夯實戰爭的物質基礎,志願軍才越戰越強,直到贏得勝利。

依靠人民力量建立鞏固的抗美援朝戰略后方

抗美援朝戰爭的目的是保衛新中國,是以國防為主的反侵略戰爭。志願軍出國作戰能否取得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戰略后方是否強大和鞏固。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國內反革命分子氣焰囂張,認為復辟時機已到。他們加緊破壞活動,妄圖裡應外合,顛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我們黨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聲勢浩大的鎮壓反革命運動,基本上摧毀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遺留在大陸上的反動勢力,使我國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安定局面。與此同時,黨和人民政府發動、組織和武裝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開展鋤奸防特,配合部隊剿匪、反擊台灣國民黨的武裝竄犯、保衛海邊防等斗爭﹔依靠人民的力量勝利完成土地改革、剿滅土匪、三反五反、穩定物價、爭取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等重大任務,並於1953年開始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走上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這一切,都使抗美援朝戰爭有了鞏固而強大的戰略后方。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世界民族民主解放運動樹立了敢打必勝的光輝榜樣,使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中國人民和軍隊以其不畏強暴英勇善戰的形象,再次向世界証明:組織起來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任何反動力量所壓不垮的。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毛澤東思想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史研究二處)

(來源:《旗幟》202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