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

原標題:“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
作者:張佔斌   發布時間: 2020-11-05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提出了新形勢下經濟什麼樣的發展、如何發展這個重大問題。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近年來,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總體走高,2019年達到89%,其中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8%,連續六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無論是從可持續發展來看,還是從大國發展優勢來看,還是從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來看,進一步擴大內需特別是有效促進消費,推動經濟供需循環暢通,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成為必然選擇和關鍵舉措。《建議》明確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要把握好這一原則,把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作為重點。構建新發展格局,首要的是把擴大內需搞好。需要注意的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內循環也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循環,不是各自為戰、各自為政,搞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和國家地位顯著提升,但當前離現代化國家目標仍有差距,具體表現為“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等。現代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和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要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議》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實體經濟是強國之本。我國從低收入國家變成中等收入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是實體經濟,今后要跨越高收入國家門檻也必須依靠實體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關鍵在於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在於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在於激發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一路蹄疾步穩、勇毅前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夯實了制度優勢和堅實改革基礎。總體看,我國市場體系尚不完善,市場准入與退出渠道還不暢通,市場競爭還不充分,市場競爭無序現象時有發生,部分領域價格尚未理順,生產要素市場發展相對滯后,要素流動仍受到多方面限制。“十四五”時期,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是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建議》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這是對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的部署。當前,要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深化要素市場配套改革,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行探索。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重大任務。“十三五”時期,農民收入顯著提高,農民生活不斷改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這是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發展的結果。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各地圍繞這一要求,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建議》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把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列入“十四五”國民經濟規劃中,可見黨和國家一如既往對農村工作的高度重視。當前我們要補齊農業經濟發展全局中薄弱環節的短板,不斷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把化解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作為工作重點。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區域協調發展是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對於幅員遼闊的中國,解決可能產生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和問題,對於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來,在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以及推動城市群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在看到新型城鎮化取得的成績的同時,新型城鎮化還面臨著城鎮化效率不高、城鎮化包容性不強、城鎮化可持續性不足等方面問題。《建議》明確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進一步增強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的協同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從推進綠色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任務。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強調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關系。綠色發展,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與自然相和諧的發展。《建議》明確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綠色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涉及經濟、社會、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等方面,需要付出長期艱苦不懈的努力。我們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特別強調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我們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為“十四五”時期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為實現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綜合來看,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經驗。《建議》明確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我們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要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更加積極有為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