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原因和偉大意義

——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作者:汪文慶    發布時間:2020-11-11   
分享到 :

編者按: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國黨史部門根據各級黨委的安排和部署,開展研討和宣傳教育活動。為了准確把握這次紀念活動的主題,《中共黨史研究》就社會各界,尤其是黨史工作者關心的一些重大問題,專訪了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如何認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記者: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應該如何把握好活動主題?

曲青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永遠值得紀念的一件大事。長期以來,我國每逢五、逢十周年,都舉行相關紀念活動。今年的紀念活動是根據慣例來安排的。這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搞好這次紀念活動,就要深刻認識活動的主題。這個主題是什麼?概括起來是四名話:一是銘記歷史,二是緬懷先烈,三是珍愛和平,四是開創未來。這四句話來自哪裡?來自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先后發表的三次重要講話。第一次是2014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紀念的目的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警示未來,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次是9月3日,他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紀念的目的就是要銘記歷史、警示未來,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奮發有為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第三次是12月13日,他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舉行公祭儀式,就是要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舉辦抗日戰爭紀念活動目的的講話,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我初步體會,他的重要講話首先強調了不忘歷史。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不能忘記的,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但牢記歷史並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第二強調了緬懷先烈。就是通過宣傳民族先烈的生平業績,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抗戰精神,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第三強調了珍愛和平。和平來之不易,要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捍衛勝利果實,維護戰后國際秩序,避免歷史悲劇重演。第四強調了開創未來。歷史無法重來,未來可以開創。要從歷史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團結一致向前看,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我們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今年紀念活動的指導思想,貫徹到各種紀念活動中去,貫徹到紀念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來,產生實際效果。

記者: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20世紀中華民族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於推動中華民族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事業具有重大意義。您是如何認識抗日戰爭勝利重大意義的?

曲青山: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抗日戰爭已經過去70年了,但在許多方面又與今天的現實存在著聯系。要了解中國為什麼是今天這個樣子而不是別的樣子,了解中國今后將向何處去,就必須認識抗日戰爭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獨特地位。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談:一方面是從歷史的眼光來談,思索抗日戰爭勝利對於推動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是從未來的眼光來談,探求抗日戰爭勝利對中國未來發展提供的借鑒和啟示。很多時候,隻有站在時代的高度,既往前看,又往后看,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歷史風雲,更准確地把握前進方向。

從歷史的眼光來看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要把抗日戰爭放到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歷史中去看,放到無數仁人志士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去看,這樣才能真正看清楚。

在工業革命發生前的幾千年時間裡,中國經濟、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進入近代以后,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和列強的入侵,中國落伍了,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奮起抗爭,卻一次次遭受挫折和失敗。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個任務為后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

抗日戰爭勝利為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到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之所以稱其是歷史轉折點,一是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二是抗日戰爭決定性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的對比。抗日戰爭中,軍事上與國內政治關系上同時並存著兩個過程、兩種演變。一個過程、一種演變是日本的力量由強變弱,由軍事勝利推進到最后徹底失敗﹔另一個過程、一種演變是國內兩大政治勢力即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力量朝相反方向行走,人民力量迅速壯大起來。這兩個過程、兩種演變緊密相連。前一個演變關系中國亡國不亡國,民族能否獨立﹔后一個演變關系此后將是新中國還是舊中國,人民能否解放,能否打開走向現代化的光明前途。誰在抗日戰爭中更出力,誰就在抗戰以后更有力量,更有發言權,更能左右戰后中國的發展走向。國民黨由前期積極抗戰,比較得人心,變為后期消極退守,保存實力,堅持專制統治,逐漸喪失人心﹔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戰,收復大片國土,力量大幅度上升,得到人民擁護,在國內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抗日戰爭結束以后,1947年是國共力量對比的重要轉折點。人民解放戰爭三年多就取得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隨之誕生。不久,中國又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踏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新中國代替了舊中國,中華民族獨立了,人民解放了,國家現代化的路打通了,給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古老的中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征程。所有這些,歸根到底就是由抗日戰爭這個歷史轉折、這個力量准備所造成的。用一句話來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樞紐—這就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從未來的眼光來看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就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抗日戰爭中汲取智慧和啟迪。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在這樣一個歷史的重要關頭,抗日戰爭的勝利可以給我們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啟示。這些啟示,是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應該牢牢銘記。歷史的啟示有哪些呢?

抗日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必須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抗戰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較之以前任何時代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更持久、更深入,並由此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這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抗日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發展,維護了抗戰大局,保証了全民族團結抗戰直至最后勝利,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証。我們要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用13多億人的智慧和行動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礡力量。

抗日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確立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策略,掌握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形成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以及自我批評三大作風,從而引導黨不斷克服困難,走向勝利,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我們要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抗日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到了列強長期侵略和欺凌,但中國人民從中學到的不是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而是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的決心。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民族尊嚴絕不允許任何勢力侵犯,同時任何力量也不能動搖我們堅持和平發展的信念。中國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

記者: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您是如何認識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大意義和歷史啟示的?

曲青山: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戰火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人口卷入其中。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給人類文明造成空前浩劫。面對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慘烈后果,人們痛定思痛,認真研究、反思、總結這段歷史。我最近看美國著名學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裡爾·杜蘭特寫的《歷史的教訓》一書。杜蘭特夫婦認為,人類的歷史發展到今天,科學、技術、生產的進步是巨大的,但是人文規范的進展是非常緩慢的,人性的變化,特別是自私、貪婪、欲望、好色、妒忌、攀比等消極層面的變化更是極其緩慢的。這是人類一代一代延續,而歷史往往重復老路,戰爭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伴隨著人類發展歷程的原因。杜蘭特夫婦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歷史的經驗應該傳承下去,歷史的教訓必須銘記,而這正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目的。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對二戰后的世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人類實現持久和平與繁榮提供了契機。這一勝利,不僅徹底摧毀了世界法西斯反動勢力,而且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它壯大了世界進步力量,有力地沖擊了舊時代列強爭霸的國際體系,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方興未艾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廣闊道路。它挽救了人類文明,避免了歷史倒退,廣泛傳播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價值,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持久影響。它促進了聯合國的成立,推動制定了聯合國憲章和其他國際關系基本准則,開始形成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新機制。

今天,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但人類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世界各國要攜起手來,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建設地球和平家園。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不是人類和平之計。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恆主題。世界各國不論大小、強弱和貧富,也不論實行怎樣的社會制度,都應當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和睦相處,共同發展。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二戰勝利后,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納粹德國戰犯的審判,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及中國、蘇聯等國家的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使發動侵略戰爭、雙手沾滿各國人民鮮血的罪魁禍首受到應有的懲處,把戰爭罪犯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一審判的正義性質是不可動搖、不容挑戰的!我們要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堅決維護戰后國際秩序,決不允許否認和歪曲侵略歷史,決不允許軍國主義卷土重來,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一切輕言改變戰后國際秩序的言論,都很有可能帶來世界的動蕩不安,給人類這個命運共同體帶來嚴重災難,必須高度警惕。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睦鄰友好、共同發展是中日兩國關系唯一正確的道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一切罔顧侵略戰爭歷史的態度,一切美化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都是對中日關系的損害。日本方面應該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從維護中日友好,維護亞洲地區穩定與發展的大局出發,以慎重態度嚴肅對待和妥善處理歷史問題,認真記取歷史教訓,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如何正確把握抗日戰爭研究和宣傳中的幾個重大問題

記者:中國的抗日戰爭,經歷了由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的過程。您如何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曲青山:認識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的關系,首先要厘清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抗日戰爭的起點是九一八事變還是七七事變,長期以來認識並不完全一致。但在學術界,大多數人形成的共識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抗日戰爭的起點,1937年七七事變是全國性抗戰的開端,二者之間即為局部抗戰。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待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的關系。

一方面,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具有統一性。從中日兩方面來看,14年的抗日戰爭都是一個整體的發展過程,局部抗戰是全國性抗戰的基礎和准備,全國性抗戰是局部抗戰的繼續和發展。從日本方面來看,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無論日本侵略中國的政策、步驟、范圍、手法如何變化,它始終遵循和堅持企圖滅亡中國並征服亞洲的“新大陸政策”。其所圖謀的不是通過戰爭獲取局部的利益,而是通過局部侵略向全面侵略發展,吞並中國乃至亞洲。從中國方面來看,九一八事變后,即開始了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救亡運動。不管過程多麼漫長、道路多麼曲折、斗爭多麼復雜,全民族抗戰的方向堅定不移,中華民族偉大覺醒的潮流不可阻擋。大敵當前,全國各階級、各政黨,尤其是國共兩黨,不能不重新考慮自己的態度和政策。共產黨由抗日反蔣、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國民黨則由對日不抵抗到抵抗,由消滅共產黨到接受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這是在局部抗戰期間逐步實現的。而從七七事變到抗戰勝利,盡管國民黨內有叛變、動搖,國共之間有磨擦、沖突,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了下來,全民族抗戰堅持了下來。總之,我們不應將七七事變前后割裂為兩個不同性質的發展階段,否則就斬斷了歷史發展的線索和脈絡。另一方面,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又具有重大差別。這種差別的突出表現,就是七七事變前后中日民族矛盾和國內階級矛盾具有實質性變化。七七事變以前,盡管民族矛盾逐漸上升,階級矛盾逐漸下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漸形成,但中國仍然處於嚴重的分裂狀態,無論是國民黨內部,還是國共兩黨之間,矛盾和斗爭都十分激烈。雖然國共兩黨都做了一定的抗戰准備,尤其是共產黨抗戰最早,最堅決,也最積極,但軍事抗戰主要發生在東北、華北和上海等地區,規模、范圍、投入都比較有限。七七事變之后,國內階級矛盾讓位給中日民族矛盾,國共兩黨轉變為合作抗日。這個轉變非常重要,標志著全國團結抗戰的形成,全民族抗戰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在空前覺醒,它的巨大凝聚力在這個時候最充分地顯示了出來。全國性抗戰的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投入之多,是局部抗戰不可比擬的。

總之,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是抗日戰爭兩大發展階段,既有統一性,也有差異性。我們既要充分肯定全國性抗戰,也要充分肯定局部抗戰,二者不可偏廢。

記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逐步形成了兩大戰場,即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對這兩個戰場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關系,您如何評價?

曲青山:兩個並存戰場的出現,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特點。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分別由國共兩黨主導。過去,海內外學者對兩個戰場的研究,都曾出現一些不夠全面的看法。比如有的籠統地把正面戰場稱為國民黨戰場,敵后戰場稱為解放區戰場。這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共產黨所統轄的部隊曾在正面戰場作戰,也曾有相當一批國民黨軍隊在敵后作戰。有的隻承認某一戰場的作用,否定另一戰場的作用,對兩個戰場不能給予恰當的評價。從全民族抗戰的視野全面考察兩個戰場的關系並給予科學的定位,仍是歷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正面戰場在較長的歷史時間,特別是戰略防御階段起著主戰場的作用。抗戰初期,國民黨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策略,以節節抗御的方式進行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等大的戰役,吸引和拖住大量日軍,為打破日軍速勝戰略,推動從戰略防御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后來,由於國民黨當權者採取了消極抗戰的政策,正面戰場的作用受到嚴重影響。正面戰場的大戰役雖然勝少敗多,但大量地消耗了日軍的實力。有的戰役,戰略戰術運用得很好,給敵人以很大殺傷,如台兒庄戰役是陣地戰與運動戰結合實現戰役勝利的典型,也有些戰役打得十分慘烈,如淞滬戰役、忻口戰役、常德戰役、衡陽戰役等。國民黨地方實力派部隊與蔣介石嫡系部隊有種種矛盾,但是大敵當前仍能團結御侮,眾多將士戰死沙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主戰場。通常在一般性戰爭中,游擊戰主要是對敵人進行騷擾、破壞等活動,對戰爭隻起輔助作用。可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后的、疆域廣闊的大國中,特別是在民族戰爭的條件下,卻形成了巨大的敵后游擊戰場,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非常罕見的。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曾預言:“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將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充分証明了這一點。具體來說,在戰略防御階段,抗日游擊戰爭迅猛發展,不僅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而且創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通過在日軍背后發起戰略性的攻勢作戰,尤其是對日軍的交通線發起頻繁的致命性的持續攻擊,迫使日軍不得不長期而不是暫時分散兵力兩面作戰,從而為推動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到戰略相持階段,實現持久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在戰略防御階段,僅八路軍、新四軍就作戰1600余次,殲滅敵人54000余人。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游擊戰逐漸取代正面戰場的正規戰,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與正面戰場常規作戰的一次次戰役不同,敵后游擊戰的重點是面而不是點,是持續而不是階段,是整體而不是個別,是戰略而不是戰役,實質上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一場特殊的戰略大會戰。在極為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斗爭中,敵后軍民創造了很多極為有效、靈活多樣的殲敵方法,如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鐵道游擊戰等,以少勝多,積小勝為大勝,使日、偽軍猶如困獸,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在最困難的1941年至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民兵共作戰4.2萬余次,斃傷俘日、偽軍33.1萬余人。日本舊陸海軍檔案和戰史叢書裡面,有眾多“治安戰”的記載,充斥著對中共游擊戰無可奈何的感嘆。可以說,這一時期,敵后游擊戰成為消耗日軍力量最為恰當的攻勢戰略,也成為消耗日軍膽略與士氣最為有效的心理戰略,為改變中日戰爭力量對比,促使中國度過最為艱難、也最為重要的相持階段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1943年以后,抗日戰爭進入局部反攻階段,敵后戰場逐步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收復了大量失地,成為全面反攻的戰略基地,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僅在1944年一年中,八路軍、新四軍就作戰2萬余次,殲滅日、偽軍近20萬人。敵后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和不斷擴大的歷史証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是戰略上以弱勝強,充分發揮人民戰爭威力的最有效的作戰形式。敵后戰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起到了改變整個戰局發展的戰略作用。

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關系。歷史事實証明,如果沒有正面戰場多次大規模作戰,吸引了大量日軍,並給予大量殺傷,則敵后戰場的開辟將是艱難的﹔同樣,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的人民武裝在敵后戰場對日、偽軍的有力牽制、打擊,正面戰場所承受的軍事壓力將更大,有些戰役失敗得也將更慘。1943年7月,中共中央發表的《為紀念抗戰六周年宣言》說:“整個中國戰場上,六年來的作戰,實際上是被劃分為正面與敵后兩大戰場,這兩個戰場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個,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獸的奔竄,在將來就不能驅逐這個野獸出中國,因此必須增強這兩個戰場互相援助的作用。”近年來,一些人對正面戰場上國民黨領導的戰役津津樂道,對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則持輕視態度,這是需要警惕和批駁的。與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以陣地戰為主的硬碰硬的作戰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國戰場是一種能夠長期發揮戰爭效力的軟性戰場。中國是以“熬時間”持久抗戰的方式使日本深陷泥潭,通過長期的消耗戰,最終將日本軍隊葬送的。戰爭的特點、形態不同,評價的標准也就不同。評價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軍事功績,不能單純用兵力和武器優劣、打了多少大仗、犧牲了多少將領等作為唯一的尺度,關鍵是看兩黨在推動持久抗戰中發揮的作用,關鍵是看牽制和消耗日軍的時間和規模。由此來看,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主戰場作用是明顯的,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階段敵后游擊戰場的關鍵作用也是明顯的。

總之,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評價兩個戰場及國共雙方軍隊在對日軍作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視、貶低甚至否定任何一方都是不恰當的、不客觀的。

記者: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是當時兩大政治力量。如何認識和把握兩大政黨分別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曲青山: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歷史再次向中國每一個階級和政黨提出了挽救國家危亡的緊迫任務。不同的階級和政黨都曾提出自己的救國方案,作出自己的努力。誰能夠帶領人民堅決抵抗外來侵略者,並且指出實現這些目標的切實途徑,帶領人們不斷前進,誰就能得到人民的廣泛擁護,誰就能在抗日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否則就會失去人民的信任,以至遭到唾棄。這是誰也無法抗拒的歷史規律。

中國國民黨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政黨,掌握著全國政權和主要軍事力量,國民黨政府在國際上代表中國。國民黨逐漸改變此前實行的“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停止內戰,起來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抗戰初期有過積極表現,以后在共產黨的努力下,也始終不曾放下抗戰的旗幟,在抗日戰爭中打過一些勝仗。這些是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對國家、民族有功,值得贊揚。但是,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力圖使抗戰的進行不至於損害他們的統治地位,並且在打敗日本侵略者后繼續他們的統治,因而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即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只是實行單純政府和軍隊的抗戰,總是防止民眾運動的發展,尤其是千方百計地限制和打擊共產黨。這樣,他們就不能充分依靠並發動民眾的力量去抗擊日本侵略者,而是盡量保存實力和依賴外援。對怎樣奪取抗戰的勝利,他們也提不出一套完整的正確的方針和辦法來。

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和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能夠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具體分析中國國情,在千變萬化的復雜局勢下提出一整套足以克敵制勝的正確方針和有效方法。早在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最早高舉起全民族抗戰旗幟,組織游擊隊開展東北抗戰,並與國民黨愛國軍隊和各抗日武裝初步合作,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擊,對喚醒全國民眾的愛國熱情,激勵更多中華兒女奮起抗戰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日本制造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關頭,中國共產黨毅然放下長期遭受血腥屠殺、圍追堵截的階級仇恨,率先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實現全民族抗戰,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抗日力量。在全國性抗戰初期,面對大片國土淪喪的異常嚴峻的局勢,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特別是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的《論持久戰》,以馬克思主義的非凡洞察力,清晰地描繪出戰爭發展全過程的完整藍圖,使人們對戰爭的未來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大大提高了堅持抗戰的信念。抗戰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以后,面對動搖妥協、反共分裂的逆流,中國共產黨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政治主張,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努力團結一切要求抗日的力量,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鞏固和發展。到抗戰后期,國民黨的專制和腐敗表現得越來越厲害,激起人們強烈的不滿,特別是1944年豫湘桂戰場大潰退,更使國民黨政府名譽掃地。中國共產黨響亮地提出結束一黨專政、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得到人們的廣泛同情和響應,掀起了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

從國共兩黨的比較和歷史的簡略回顧中不難看出,抗日戰爭歷史發展的主流,是在中國共產黨高舉的團結抗日的大旗下,按照中國共產黨在各個階段提出的政治主張向前發展的。抗日主力軍—廣大工人、農民、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其他同盟者被空前廣泛地動員、團結起來,跟著共產黨走,或者贊成共產黨的主張、行動。完全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了政治領導的作用。這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盡管在發展進程中幾經曲折,但仍能堅持到底並取得最后勝利的基本保証。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后,中國人民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治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妥協投降。共產黨固然指揮不了國民黨,卻與國民黨既聯合又斗爭,迫使后者不至於和不敢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分裂出去,這是完全做到了的。否則,歷史就很有可能在新的形勢下走老路,重演反侵略戰爭中途夭折的悲劇。

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政治領導地位,不僅僅是正確的政治主張、正確的戰略指導,而且是以犧牲奮斗取得的輝煌業績作為基礎的。正如我前面說的那樣,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在敵后戰場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有必要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敵后開展的游擊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艱苦戰爭。他們兵力弱小,裝備落后,卻要面對強大的日軍的反復“掃蕩”。他們在敵人包圍中創建的抗日根據地,大多是窮鄉僻壤,物質條件極為惡劣。他們在戰爭中作出極大犧牲,指戰員傷亡61萬余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人民群眾更是犧牲巨大,傷亡達600余萬人。處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鋼鐵般的意志,特別是如果不能同當地民眾建立起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聯系,是根本沒有辦法站住腳跟的。共產黨之所以能贏得當地民眾的支持,關鍵是在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廣泛的民主改革,在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合理負擔,開展大生產運動,使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在政治上,進行普選,建設三三制的民主政權,成立參議會,把一切要求抗日的人們最廣泛地團結起來。抗日根據地不僅支撐了抗戰,而且給中國社會指出了新的方向,使人們感受到中國正在走向新的前景。這與國民黨政權階級性質依舊、社會腐敗盛行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也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能夠在敵后抗戰中取得成功,而國民黨領導的軍隊卻難以做到的奧秘所在。

總之,中國共產黨發起並堅持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証。凡是在抗日戰爭中為了保衛祖國而進行過英勇抵抗和作出過重大犧牲的政治力量和個人,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而不能忘記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是客觀的歷史事實。

記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人民為戰勝世界法西斯勢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長期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和學者把中國置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邊緣地位,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您如何看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曲青山:長期以來,基於西方中心論的傳統,西方一些歷史學家在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往往片面強調歐洲戰場,強調美國、英國、蘇聯等國的反法西斯斗爭,輕視中國抗戰對於世界反法西斯的作用,忽視中國軍民作出的巨大犧牲。2013年,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教授推出新作《中日戰爭(1937—1945):為生存而戰》(2014年中譯本書名改為《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他開篇就寫道:“幾十年來,我們關於那場全球性戰爭的理解一直未能對中國的角色給出恰如其分的說法。即使在中國被考慮在內的時候,它也只是一個次要角色,一個在一場美國、蘇聯和英國扮演主角的大戲中跑龍套的小演員。”這一偏見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從二戰時期中國和西方盟友間的關系上就已初現端倪。拉納·米特教授分析:“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人和西方人是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中國所扮演的角色的。對於西方盟國來說,中國是懇求者,是一個被打垮了的國家,等待著美國和英國把它從日本人手中拯救出來。但在蔣介石和很多中國人眼裡,中國是第一個奮起反抗,也是最堅決地反抗軸心國侵略的國家。”因此,正本清源,在正確把握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關系的基礎上,深刻認識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科學的定位,仍然是中國學術界,也是國際學術界的一個重大課題。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與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開的。蘇聯最早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提供了寶貴援助,美國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給予了很大支持,英、法等國家向中國提供了經濟援助或軍事合作。朝鮮、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蘭、波蘭、丹麥以及德國、奧地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日本等國的反法西斯戰士直接參加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些國際援助是中國能夠堅持抗戰並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但是,也要看到,這並非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抗日戰爭的勝利,主要是中國人民自力更生、不畏強暴、浴血奮戰的結果。僅舉一例,中國抗戰14年,前期蘇聯實際給予中國購買軍火的貸款約1.7億美元﹔后期美國對華提供的租借援助,根據美國方面1949年公布的統計數字,為8.457億美元,僅相當於美國戰時租借援外總額的1/60。而按照1937年的比價,中國抗日戰爭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而且,外援也並非中國抗戰取勝所獨有的特點,而是世界反法西斯各國取勝的共同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個整體。最后一敗俱敗、一勝俱勝,同盟國間的支持是相互的、雙向的,而非某種單行道。中國持久抗戰牽制和消耗日本的大量軍力,也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大的戰略支持作用。可以說,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旗幟上,凝結著各國友人的血跡﹔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豐碑上,熔鑄著中國人民的卓著功勛。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體來說,我認為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認識和把握。

第一個層面,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反法西斯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十年多時間裡,與日本全力抗衡的,舉世隻有中國:1941年蘇德、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與英美結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由此才不再單獨對日作戰。正是有了中國這個主要戰場,才有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按照日軍師團編制計算,中國牽制和抗擊的日軍兵力最多。從七七事變到抗戰結束,日本歷年投入到中國戰場上的陸軍,最多的年份超過編制總額的90%,最少的一年約佔35%,八年中平均每年超過70%。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約70%的兵力、約35個師團被牽制在中國戰場。這之后,日本陸軍主力仍然分布在中國戰場。中國摧毀日軍有生力量的數目最大,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結束,共殲滅日軍150余萬人。中國為戰勝日本法西斯作出的犧牲最大,軍民傷亡多達3500萬人。國際形勢的大框架、總格局,使對日戰爭的勝利來自同盟國共同作戰,美、英盟軍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對日本的進攻,蘇聯軍隊在中國東北地區參加對日作戰,東南亞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爭,都對打敗日本法西斯作出了貢獻。但這絲毫沒有改變中國抗日戰爭作為東方主戰場的地位。蘇聯紅軍是打敗德軍的決定性力量,仍然需要美、英聯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美軍是太平洋戰場打敗日軍的決定性力量,仍然需要英國的參與和支持。誰也不能因此認為蘇、美、英並非單獨對德或對日作戰取勝,其歷史重要性就減弱了,地位就降低了。中國在打敗日本作戰中決定性的地位,正像歐洲戰場上的蘇聯,太平洋戰場上的美國那樣,是毫無疑義的。

第二個層面,中國抗日戰爭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正義與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持久抗戰,始終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亞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牽制和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英、美等國的軍事壓力,在戰略和戰役上都支援和配合了盟軍的作戰行動,為保証同盟國實施“先歐后亞”大戰略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遠征軍出師緬甸,對於遠東盟軍對日作戰起了直接的配合作用。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中國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

同時,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並為創建聯合國和建設戰后國際新秩序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也是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當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到全球范圍時,中國主動加強同美、英、蘇等盟國的聯系,促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戰爭后期,中國又參與了聯合國的創建,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不僅與同盟國並肩作戰,而且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支持鄰國的獨立運動,維護弱小民族的利益,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和建立戰后國際新秩序,發揮了重大作用。

總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以弱勝強的光輝范例,為最終戰勝世界法西斯反動勢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正如拉納·米特教授所言,西方國家應該“還歷史公正與完整”,“對中國的角色給出恰如其分的說法”,承認中國是戰時同盟國四大核心國之一,與美、蘇、英三國具有同等的地位。西方學術界同仁應該像拉納·米特教授那樣,擺脫長久以來西方中心論的束縛,站在更加客觀、公正的立場上,更多地關注二戰的東方戰場、中國戰場,對中國的積貧積弱之下的抗戰復雜性和艱苦性給予足夠的理解,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新、更深入的認識。

記者:除了上述四個重大問題需要准確把握以外,抗日戰爭研究還有哪些工作是需要我們大力去做的?

曲青山:改革開放以來,抗日戰爭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形勢的需要和社會的期待相比,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黨史部門要想在抗日戰爭研究領域有更大的發言權,進一步發出自己的聲音,必須努力加強研究。我覺得,當前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工作是需要抓緊去做的。

一是進一步深化、細化研究。抗日戰爭把全國前所未有地動員起來了,不論前線還是后方,各個地區、各個領域都可能有這樣那樣的與抗日有關的史實值得記載。相關的一切問題,細大不捐,中外不論,都在研究討論之列。目前,抗日戰爭研究在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節點上取得了很多共識,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細化研究。此外,空白的領域還不少,一些地方的抗戰史研究也大有可為。黨史部門要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這一主題,發揮系統的優勢,既做好本地區的抗戰史研究,又可以聯合起來,協調做好跨地區乃至全國性的重大課題研究。

二是深入挖掘、整理資料。研究歷史,不能光有概念、判斷、推理、結論,關鍵是要有可靠的論據,要通過更多檔案資料的展示、歷史文書的挖掘、具體事實的考察、當事人的証詞証言、各種物証書証來說話,這樣才有說服力。文字資料要抓緊收集,不見於文字的戰爭親歷者頭腦中的活資料更應抓緊收集。當年參加過抗日戰爭的人在世的已經不多了,且都年事已高,現在可以說是“戰爭和戰后兩代人共存的最后時代”。我們要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就不能放棄這“最后時代”。此外,抗日戰爭史中許多重大問題,特別是關於各個國家、戰場、政黨的地位、貢獻等的評價問題,離不開准確翔實的統計數據。然而,現有數據有時說法不一,沒有取得國內外的廣泛認同,這是研究中出現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新四軍劉老庄連抗擊日、偽軍的數字,各種文章、資料和史書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3000多人,有的說是1600多人,有的說是1000多人。對於類似問題,必須下功夫認真考証。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我們黨史部門組織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課題”,歷經10年,搜集、查閱了大量資料,並作了許多社會調查,去年正式出版了第一批成果,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今后還將陸續推出。但總的來說,資料工作做得還不夠,需要引起注意。很多專題資料征集還要繼續進行,對大量檔案文獻還要進一步分析。現在保留有抗日戰爭檔案資料、抗日戰爭遺跡遺址的地方,迫切需要做一些搶救、挖掘和整理的工作。社會上對我們有很高的期待,我們的任務很重啊!

如何進一步做好有關抗日戰爭的宣傳教育工作

記者:長期以來,黨史部門把黨史研究作為第一位的任務,在抗日戰爭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在抗日戰爭宣傳教育方面社會影響還不夠。您如何看黨史部門在抗日戰爭宣傳教育工作中承擔的責任?

曲青山:研究是黨史部門第一位的任務,但我們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把握現在和創造未來,是對歷史進行科學、准確的敘述和解釋,並用它來教育全黨、教育人民。研究僅僅是我們第一步的工作,研究成果出來了,我們還應該再往前走一步,通過各種載體、手段、方式實現黨史研究成果的轉化,在黨史學習、黨史宣傳教育和黨史紀念活動中積極發揮作用,達到資政育人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黨史紀念活動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和空間,黨史部門大有可為。做好抗日戰爭紀念活動,既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需要,又是深化抗日戰爭研究、促進抗日戰爭宣傳教育、擴大黨史部門影響力的重要契機。我們要按照中央的部署,高度重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完成好相關工作。不僅如此,隨著去年我國以立法形式確定抗戰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抗戰紀念活動已經成為一項常規性工作,對於黨史工作者來說,責任更大,更要堅持不懈地做好相關工作。

長期以來,黨史部門心無旁騖,埋頭搞研究。近年來,我們在黨史成果的轉化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黨史部門有關抗日戰爭的宣傳教育仍然存在聲音不夠響亮,工作不夠細致,缺乏有質量、有影響的作品等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仍可能是我們的一個弱項。抗戰宣傳教育方面的問題有一定的普遍性,總體看來,歷史敘事形式還不夠豐富,視角也比較單一,很多鮮活而珍貴的史實和細節被湮沒在了歷史的塵埃裡。

總之,和我們承擔的責任和使命相比,從目前抗戰宣傳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來看,我們既有進一步深化抗日戰爭研究的任務和要求,又有及時有效地轉化抗日戰爭研究成果的任務和要求。我們在抗戰宣傳教育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也有很大的潛力可挖。黨史部門責無旁貸,要積極主動地去做抗日戰爭的宣傳教育工作,不要因為這些工作沒有“科研含量”就不願意去做。

記者:在抗日戰爭的宣傳教育工作中,黨史部門和黨史工作者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些方面?

曲青山:抗日戰爭的宣傳教育,是全黨、全社會共同參與,多個部門共同承擔的一項工作。我們黨史部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把握好自己的位置,積極發揮作用。我覺得,當前要著重把握兩點。

一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抗日戰爭宣傳教育有很多工作可做,但是,黨史部門畢竟人力有限,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明智的選擇。也就是說,在抗日戰爭的宣傳教育中,要“為”在我們的優勢上,“為”在我們的特長上,“為”在我們的強項上﹔不擅長、力所不逮的事情,我們要盡量少為、不為。應該主要由我們去做的工作,要大力主動去做﹔應該主要由別的部門承擔的工作,我們盡量做些配合性的工作。我們的所長就是把好抗日戰爭宣傳教育的政治關、史實關。把政治導向搞正確,把史實搞准確,這就是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好抗戰圖書、影像制品、展覽等的審讀、審看工作﹔黨史部門自己完成的抗戰讀物、專題片等要精﹔黨史刊物要開辟專欄,刊登研究和宣傳抗戰的文章。要善於借勢借力、借力打力、借勢造勢,著重在把關、策劃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支持其他單位、部門,包括媒體和文化企業發揮資金、技術、制作、宣傳等方面的優勢,各展所長,實現共贏,多推出抗戰題材的精品力作,多搞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宣教活動,比如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舉行知識競賽,拍攝抗戰影視片,舉辦網絡講座,等等。

二是要不斷增強抗日戰爭研究成果轉化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目前,一些傳統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方式,包括一部分有關抗戰的宣傳教育形式,已經不適應當代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需要,難以讓受教育者入腦入心。我們要積極創新,按照時代化、大眾化、通俗化的要求,推動抗日戰爭研究成果轉化,切實做到可讀、可看、可信,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實現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要用時代的思想高度、觀察角度和表現力度,對史實進行適當選擇、適當組合,更好地闡明抗日戰爭的歷史所蘊含的借鑒意義和重要啟示。要充分了解群眾需求,加強謀劃,抓好選題,多用群眾的語言講群眾聽得懂的道理和聽得進的故事,有針對性、有說服力地回答群眾普遍關心的有關抗日戰爭的問題。要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既要整合和拓展傳統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形式和手段,又要積極探索、廣泛借鑒新的方法、載體和途徑,尤其要注重發揮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獨特作用,把豐富多彩的抗日戰爭內容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推向社會。要把網絡作

為工作重點,充分發揮黨史系統網評員的作用,在這一最為重要的輿論戰場上,掌握抗日戰爭宣傳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此外,還要注意以國外、境外易於接受的語言和方式介紹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理直氣壯地展示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大貢獻,不斷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認識和了解。

記者:謝謝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採訪。

原載《中共黨史研究》2015年第4期

作者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編研一處處長 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