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復興藍圖 譜寫“四史”新篇

原標題:擘畫復興藍圖 譜寫“四史”新篇
作者:周廷勇    發布時間:2020-12-04    來源:重慶日報
分享到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回顧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非凡歷程,描繪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特別就做好“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戰略安排,並明確要求“深入總結和學習運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寶貴經驗”“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這次具有裡程碑、新航標、指南針、路線圖的重要會議,必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接續譜寫出“四史”新篇章。

回顧過去,在總結歷史演進規律中深化對我們黨規劃治國的制度自信。通過規劃治理國家,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要內容。早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了“按照共同的計劃增加國家工廠和生產工具,開墾荒地和改良土壤。”1956年1月,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1953年實施的“一五”計劃,標志我們黨通過計劃手段治國的制度化安排初步形成,為系統建設社會主義開啟新篇。1981年實施的“六五”計劃,除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外,還增加了社會發展內容,宣示我們走向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1996年實施的“九五”計劃,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站在兩個世紀之交、遠眺15年遠景目標的第一個中長期計劃。而“十四五”規劃,是站在“兩個一百年”之交的中長期規劃,這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制定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亦是遠眺2035年遠景目標、令全球矚目的一個重大規劃。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規劃史,就是一部已經完成且正在持續書寫的“四史”。不論是從指令性、指導性計劃再到預期性發展規劃,還是從國民經濟領域擴展為經濟社會發展領域,從以經濟發展指標為主發展到吸納更多社會、文化、民生、生態類發展指標﹔不論是從計劃“一手獨攬”,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隻手”合力,還是再到“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支“勤勞之手”的作用,都體現了共產黨人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的政績觀,都標志著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立足當下,在看清歷史發展方位中深化對新發展階段的科學認識。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作出了“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建議》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這是繼黨的十九大作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重大論斷后,對歷史方位的再定位、再概括。要正確把握新時代與新發展階段的關系,新時代的起點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發展階段的起點是從“十四五”開始,新時代在時間跨度上涵蓋了新發展階段,二者之間起點不一但方向一致。要正確把握新發展階段世情與國情的變化,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辦好自己的事情。從世情上看,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我們必須做好開頂風船,打持久戰的准備。從國情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正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期,不進則退,慢進也退,必須正確把握社會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的辯証關系,在“變”與“不變”的准確把握中,著力解決在改革、創新、農業、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生態、民生和社會治理領域中的短板、弱項,致力克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讓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更加響亮。

展望未來,在把握歷史前進大勢中擘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藍圖。隻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隻有把握歷史大勢,才能實現復興藍圖,譜寫“四史”新篇。人類可以認識、順應、運用歷史規律,但無法阻止歷史規律發生作用。歷史大勢必將浩蕩前行。“十四五”規劃,體現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的系統特點,標注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航線。要確保航向不偏,行穩致遠,穩中求進,必須成功跨越發展進程中的暗礁險灘和各種陷阱。在經濟發展上,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培育新發展動能,在高質量發展中讓我們奮力跨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行列,實現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續寫“兩大奇跡”新篇章。在對外事務中,要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運籌好大國關系,做好周邊外交,深化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構建更為緊密的健康、安全、發展、人文共同體,維護和延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政治與意識形態安全領域,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成功跨越西化分化陷阱。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維護政治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市委黨史研究室分中心研究員,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