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特色與實踐路徑

作者:屈亞    發布時間:2020-12-29   
分享到 :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新時代的中國要與世界建立什麼樣的關系以及如何構建這種關系進行深邃思考,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一理念在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進程中形成了內涵豐富、意義重大的理論體系,展現了科學性和實踐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繼承性和創新性三個維度的統一,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重點落實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等四大戰略任務,這既能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行穩致遠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也對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建設更加繁榮美好世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一核心理念被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黨章和憲法,並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被載入多項聯合國決議等重要文件。在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的進程中,中國始終以實際行動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實踐再次証明,隻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人間正道。本文在梳理有關重要論述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國際關系理論等多維視角,聯系“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試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背景、理論特色和實踐路徑做出闡釋和分析,旨在展現這一理念的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

一、從兩個大局深刻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背景

當前,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在科學研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背景下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以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和角色觀把握世界大勢,回答了新時代的中國要與世界建立什麼樣的關系以及如何構建這種關系等重大問題。

(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闡明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世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不僅要看現在國際形勢什麼樣,而且要端起歷史望遠鏡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他指出:“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也經歷了數百年不遇的大變局,從那以后我國形勢江河日下,中華民族陷入幾乎亡國滅種的深淵!現在則完全不同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古人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其實說的就是歷史規律。我們要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這個歷史性變化,奮發有為,積極進取,順應歷史為我們指明的方向。”1﹞P20-21

所謂大變局,是指人們對世界格局和體系變化的認識概括。19世紀中期以來的百年是中國國勢由盛而衰的大變局,面對西方列強侵略帶來的民族危機,李鴻章給清廷的一份奏章中就提出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說法,在應對這一變局上,中國非但沒有引領世界潮流,反而嚴重落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在舊式的農民戰爭走到盡頭,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屢屢碰壁,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紛紛破產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勇擔歷史大任,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進行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才扭轉了這一變局。

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則是西方主導的國際格局和體系加速演變。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以美日歐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整體實力出現相對衰落,對世界事務的主導能力下降,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推動了國際格局向著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新時代,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更多更好公共產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已經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也已變得空前緊密,我國對世界的依靠、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我國的依靠、對我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2﹞P200,“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3﹞P18

正確運用歷史觀回望世界,就是要理解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好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世界夢連結起來,為實現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賦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深刻的世界意義。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契合了世界各國對和平與發展的共同期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樹立正確的大局觀,就是不僅要看到現象和細節怎麼樣,而且要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總總、紛紜多邊的國際亂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他指出:“世界發展從來都是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要深入分析世界轉型過渡期國際形勢的演變規律,准確把握歷史交匯期我國外部環境的基本特征,統籌謀劃和推進對外工作。”2﹞P539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一是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力量對比,任何國家或者國家集團都再也無法單獨主宰世界事務。同時,大國戰略競爭升級,西方國家利用規則制定權和議題設置權左右國際事務,影響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利益。二是世界經濟轉型調整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催生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同時,西方工業化道路帶來了貧富差距拉大、增長乏力、能源危機、生態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三是國際安全形勢亂變交織。傳統安全問題和非傳統安全挑戰復雜交織、聯動升溫,地區安全局勢持續緊張,兵戎相見時有發生,恐怖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嚴重威脅全球和地區安全。四是國際思潮出現逆變。一些西方國家治理陷入困境,民粹主義思潮泛濫,特朗普上台、英國“脫歐”、右翼政黨崛起等事件接踵而至,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反移民等思潮日益擴大。

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全球性問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或獨善其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估計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復雜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極化向前推進的態勢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世界經濟調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矛盾和斗爭的尖銳性,更要看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秩序之爭的長期性,更要看到國際體系變革方向不會改變。”2﹞P199國際關系民主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安全穩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緊緊抓住並用好大變局帶來的歷史機遇,團結起來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人類社會就能實現新的發展和躍升。

正確運用大局觀分析世界,就是要認識到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合作共贏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現實途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摒棄零和游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主張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活動中目標一致、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從而促進人類社會整體發展。

(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作為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樹立正確角色觀,不僅要冷靜分析各種國際現象,而且要把自己擺進去,在我國同世界的關系中看問題,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制定我國對外方針政策。他指出,“我們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本身就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我們也要通過推動中國發展給世界創造更多機遇,通過深化自身實踐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並同世界各國分享。”3﹞P113

中國正日益走進世界舞台中央。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作為世界最大政黨,中國共產黨對自身的歷史使命、對中國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面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豐富、體系完整。政治上,倡導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安全上,倡導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經濟上,倡導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文化上,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生態上,倡導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正確運用角色觀回應世界,就是指明中國與世界共進的新方向,一起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戰略自信和保持戰略定力,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宗旨,在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上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和國際社會一道在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方面做出努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統籌“兩個大局”作出深入分析,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環境呈現出“變”與“不變”的辯証統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化,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國內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胸懷“兩個大局”謀劃工作,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用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二、從“三個統一”深刻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外交攻堅克難、銳意進取,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在這一偉大進程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意義重大的理論體系,成為新時代中國外交樹立起來的一面旗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既蘊含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科學邏輯又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實踐基礎,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征又體現開闊的全球視野,既立足新中國外交傳統又引領時代發展進步潮流,突出表現為“三個統一”的理論特色。

(一)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統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外交領域的歷史性飛躍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裝的政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是其初心和使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在外交領域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對當代國際關系理論和實踐的重要貢獻。隨著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始終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一重要理念,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和平發展這條主線,成功開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偉大實踐,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和認同,全面提升了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創造性運用與發展。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共同體的思想,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提出並系統闡釋共同體思想,把作為無產階級奮斗目標的共產主義社會同時命名為“自由人聯合體”,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P422。這一思想經歷了從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自然的共同體”到資本主義的“虛假的共同體”再到“自由人聯合體”這一“真正的共同體”,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和人類解放的必然邏輯和基本規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關注的也是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理論邏輯的自然延伸,把世界各國人民看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主體,讓不同社會成員都能夠參與到“共商共建共享”發展之中,不被強權邏輯和經濟利益所囿,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球大多數民眾。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在外交領域的集中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一脈相承,又是與時俱進的創新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指向是馬克思的“自由人聯合體”理想,但“自由人聯合體”隻有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化為現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通向自由人聯合體的不可或缺的過渡性環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現階段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發展的具體實際所作出的科學預判和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5﹞P167從地理區域看,中國在雙邊、地區、全球層面都提出了構建命運共同體倡議,覆蓋了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從領域內涵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涵蓋政治、安全、發展、文明、生態等多個領域,並拓展到海洋、極地、外空、網絡、生物安全等新興議題;從發展進程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構建利益共同體起步,逐步推進責任共同體的建設。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為打造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基礎和必由之路,打造命運共同體則是構建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結合和升華。6

(二)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分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表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時又吸收和借鑒了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合理因素,超越和揚棄了其不合時宜的成分,蘊含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獲得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支持,增進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認知認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外交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3﹞P109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下大同的理想,《尚書》講的“協和萬邦”,《周易》講的“萬國咸寧”,《論語》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禮記》講的“天下為公”,無不反映了儒家學派對理想社會治理模式的追求。北宋大儒張載提倡“民胞物與”“仇必和而解”,主張把他人乃至自然萬物都視作自己的同胞、朋友,強調以“和”的方式化解分歧和矛盾。這些理念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始終為中國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繼承和弘揚。7﹞P61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天下”的思想精髓,與當前國際社會對公平正義等追求結合起來,為解決人類未來自身發展的問題提供了具有中國智慧也充滿了中國文化自信的治理方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揚棄和超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際關系演變積累了一系列公認的原則,如“平等和主權原則”“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這些原則應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5﹞P165。習近平同時也指出,“不能身體進入了二十一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裡,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內。”2﹞P6傳統國際關系理論諸如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等理論范式越來越難以解釋今天的世界,崇尚實力、零和博弈等觀點也越來越不符合時代前進的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對霸權穩定理論,認為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8主張“我們要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國獨霸’或‘幾方共治’,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5﹞P166。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超越了一國一域的狹隘范疇,超越了傳統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站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道義制高點上。

(三)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統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優良傳統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中國外交獨特風范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推動構建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毛澤東強調,“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9﹞P90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原則。鄧小平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主張獨立自主外交的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強調“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10﹞P57。1986年3月,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一概念。此后根據形勢變化和任務要求,江澤民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胡錦濤強調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升華了新中國幾代領導集體的外交思想,拓展了新中國的外交理論體系,賦予更加鮮明的時代精神。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堅持和完善。70多年來,中國堅定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帶領全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始終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系,維護和發展了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時代的中國外交更加強調秉持公道,伸張正義,“絕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也絕不允許任何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於中國人民”11﹞P30。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堅決遏制和打擊一切形式的分裂行徑,積極保障經濟金融安全,有效維護海外利益;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堅持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手段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的繼承和發展。70多年來,我國發展成就得益於對外開放和同各國的互利合作,得益於不斷擴大同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新時代要實現更大發展,必須立足於對世界更高水平的開放、同各國更深層次的合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高舉經濟全球化、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旗幟,積極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堅定不移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和完善,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三、從四大任務深刻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路徑

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是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倡導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為全球抗疫貢獻了智慧和力量,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以“中國之制”彰顯“中國之治”優勢。“抗疫斗爭偉大實踐再次証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具有的廣泛感召力,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建設更加繁榮美好世界的人間正道。”12﹞P21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重點落實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等四大戰略任務,是在未來的“中國之治”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堅持和深化的實踐路徑。

(一)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外交是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必須堅持外交大權在黨中央。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令行禁止、步調統一。”2﹞P540-54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外交最大的政治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外交事業始終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推進。黨中央召開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和兩次外事工作會議,加強對外工作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將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改為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加強了黨中央對各領域各部門各地方對外工作的統籌協調,確保了對外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得到有力貫徹執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元首外交統領抗疫外交,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聲,凝聚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合作共識,為推動全球團結抗疫發揮了引領性作用。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以維護黨中央權威為統領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要加強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建設,不斷推進外交理論創新,全面貫徹黨中央外交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要深入推進涉外體制機制建設,調動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和推動國家總體外交,形成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對外工作大協同局面;要加強涉外法治工作,對中國公民和企業在外旅行、工作、學習、生活提供相應法律指導和服務,加強國際法研究和運用,盡快補足我國在國際法領域核心人才短缺、理論創新不夠、現實運用不足等短板。

(二)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3﹞P42目前,我國已經同世界上180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同11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不同層級的伙伴關系,建立中非合作論壇、中拉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等機制,實現了發展中國家交流合作機制全覆蓋。13在中國抗疫最困難的時候,國際社會許多成員給予真誠幫助和支持,中國不僅對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發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范圍最廣的緊急人道主義行動,已經或正在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地區組織提供醫療物資援助,向30個國家派出32支醫療專家組,充分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14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要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全面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針對個別國家的抹黑打壓,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堅定不移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難點問題,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堅持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永遠做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做好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大文章,繼續向應對疫情能力薄弱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幫助,發揮全球抗疫物資最大供應國作用。

(三)推動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

面對逆全球化暗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援助力度,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3﹞P4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啟動7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累計總額超過了7.8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了1100億美元;﹝15舉辦進博會,連續推出力度強大的開放舉措;維護完善多邊貿易體制,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自貿協定;中國還大力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先后提出“6個100”項目、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金磚國家經濟技術合作交流計劃等重要舉措。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更加需要通過“一帶一路”這個規模巨大的國際合作平台凝聚全球戰疫力量,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中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暢通運轉;歡迎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推動解決全球發展失衡、數字鴻溝等問題;要健全對外開放安全保障體系,加快構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范體系,完善領事保護工作機制,維護海外同胞安全和正當權益,保障重大項目和人員機構安全。

(四)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3﹞P42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始終做多邊主義的踐行者,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主辦多項重要國際會議,引導有關會議形成一系列開創性、引領性、機制性成果,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等機構,建設性參與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深入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反對恐怖主義、減貧、網絡安全等領域國際合作,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當前,全球經濟治理機制面臨嚴峻挑戰,有的國際組織受到強權政治干擾,無法發揮應有效力,要引導全球經濟治理變革在正確軌道上行駛,對各種開倒車的行為高度警惕、堅決斗爭;要繼續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發揮全球抗疫領導作用,完善公共衛生安全治理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速度;要推動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則基礎上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要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決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同各國一道推動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邊機制、更加積極的區域合作,共同應對地區爭端和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科學的理論產生於發展著的實踐,又指導著發展的實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實踐再次証明,人類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重大危機面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才是人間正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點落實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等四大戰略任務,既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行穩致遠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也對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建設更加繁榮美好世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談“一帶一路”﹝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6﹞王毅.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6-05-31.

﹝7﹞江時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8.

﹝8﹞蔣昌建,潘忠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揚棄﹝J﹞.浙江學刊,2017(4).

﹝9﹞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10﹞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2﹞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3﹞肖文.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N﹞.人民日報,2019-12-13.

﹝14﹞外交部黨委.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科學指南﹝N﹞.人民日報,2020-08-18.

﹝15﹞王毅.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視頻記者會上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回答中外記者提問﹝N﹞.人民日報,2020-05-25.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

(來源:《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