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高舉和平發展合作 共贏的旗幟

作者:李忠杰    發布時間:2021-01-04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分享到 :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如既往強調“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和鮮明標志,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黨和國家始終堅持高舉這面旗幟。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面臨著“世界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中國必須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這是中國黨和國家本質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人類社會需要和平而不是戰爭,需要合作而不是對抗,在國際關系中訴諸武力和戰爭不是人間正道,我們要善於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下正確應對不斷遇到的風險和挑戰。

﹝關鍵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和平 發展 合作 共贏

 

“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3頁。],這是我們已經很熟悉的一句政策宣示,但從《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再次讀到這句話時,我們依然感到分外親切。在當今世界發生重大變動的重要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申這一重要立場和態度,對處於十字路口的世界極為重要,對正確應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極為重要,對中國走向未來的前途和命運更是極為重要。

一、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和鮮明標志

“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一屆屆黨中央深刻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科學分析世界發展的戰略形勢,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並以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所作出的戰略決策和鄭重宣示,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和鮮明標志,也是保障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順利推進的政策基礎和重要條件。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怎樣正確判斷國際形勢,實行什麼樣的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按什麼樣的原則發展與世界的經濟貿易關系,不僅關系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且關系到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蘇聯等國結成社會主義陣營。20世紀50年代,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努力改善與其他國家的關系。70年代初,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后又通過安排尼克鬆訪華,實現了歷史性的外交突破。但由於種種復雜的主客觀原因,在很長時間內,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外部環境非常嚴峻。

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高屋建瓴,從宏觀全局把握國際戰略形勢,明確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頁。]提出和平和發展兩大問題,抓住了當代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變化和最主要的特征,向我們提供了觀察和解決世界各種問題的基本著眼點和立足點,同時也指明了世界人民所要解決的最主要任務。

以時代主題的這一歷史性變化為基礎,黨和國家制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80年,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指出:“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本國來說,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不是假話,是真話。這不僅是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頁。]1982年,黨的十二大明確宣告,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頁。]。1986年1月,胡耀邦在中央機關干部大會上列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九個方面的重大決策,其中之一,就是“調整對外方針,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83頁。]。通過這一調整,我們打開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改變了長期封閉和孤立的狀況,為中國的改革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1986年2月9日,在春節團拜會上,李先念強調:“我們將繼續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10頁。]

黨的十四大以后,黨和國家堅定不移地貫徹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進一步改善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外部環境,中國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

進入21世紀后,黨和國家進一步強調:“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維護和平,促進發展,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35、36頁。]

2004年8月22日,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明確宣告:“我們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加強和擴大同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永遠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力量。”[《胡錦濤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7頁。]

在此基礎上,黨和國家提出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2005年年底,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闡述了中國走和平發展之路的立場和決心。

2006年8月21—23日,中央召開外事工作會議,強調新世紀新階段的外事工作,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全方位開展外事工作,維護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努力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和有利外部條件,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貢獻。

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政府和人民都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頁。]同時,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了“共贏”的概念和理念,明確宣告:“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要求“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6頁。]

2012年,黨的十八大在原先的“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上,又加上了“共贏”一詞,宣布“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黨的十八大重申:“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要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擴大同各方利益匯合點,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頁。]

2019年,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黨的十九大還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40、18頁。]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

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的堅定立場,是多次黨代會作出的鄭重宣示,也是中國對世界的庄嚴聲明和真實承諾。堅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不僅為中國贏得了40多年有利於發展的良好環境,而且為人類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4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的所有成就,都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密切相關。沒有在國際戰略上實行的重大調整,沒有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堅定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就不可能有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躍升,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不可能有中國今天在世界上說話辦事的那種底氣。

二、靚麗的旗幟在變幻的風雲中挺立飄揚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為中國處理當代世界的各種問題以及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指明了方向、規范了原則、奠定了基礎。幾十年來,這面旗幟一直在高高飄揚,即使遇到各種風險和挑戰,也不減其靚麗的色彩,更沒有被陣陣突襲的狂風吹倒。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局勢發生急劇變動,國內也發生政治風波。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一時間亂雲翻滾,險象叢生,中國面臨著極大壓力和考驗。在這重要的歷史關頭,鄧小平高瞻遠矚,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策略方針。鄧小平指出:“對於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鄧小平特別強調:“第三世界有一些國家希望中國當頭。但是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了。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1、363頁。]

這些重大的戰略策略方針,不僅為我們從容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局面指明了方向,而且為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奠定了思想基礎。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中國以自己改革開放的形象贏得了世界的認可和贊揚。中國的國際環境明顯好轉,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發展了貿易、科技、文化交流與合作,並更加深入地進入了國際社會,形成了越來越好的國際關系和周邊環境。

1997年下半年,東南亞國家爆發金融危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堅定信心,心中有數,未雨綢繆,沉著應付,埋頭苦干,趨利避害”[《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頁。]的指導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採取擴大國內需求的一系列措施。面對周邊許多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帶來的巨大壓力,中國政府權衡利弊,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確保人民幣匯率穩定。中國政府負責任的積極態度,既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也促進了中國金融業的平穩發展和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並對亞洲乃至世界金融和經濟的穩定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由於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的對外關系不斷發展,國際地位也明顯提高。

2008年9月中旬,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採取措施,一方面力求減少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另一方面積極與國際社會協調緩解金融危機的政策和措施。2008年10月24—25日,中國作為東道主在北京召開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胡錦濤發表《亞歐攜手,合作共贏》的講話。2008年11月15日,胡錦濤出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發表《通力合作,共度時艱》的講話。至2010年11月,胡錦濤共五次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促進了與世界大國的合作。

堅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在這面旗幟下,中國各項外交工作積極開展,同各國的交流合作廣泛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為推進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爭取了良好的國際環境。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胡錦濤同奧巴馬舉行會談,雙方發表聯合聲明,重申致力於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並將採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伙伴關系。2011年1月,胡錦濤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發表聯合聲明,確認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伙伴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形勢發生新的變化。黨的十九大一方面指出:“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另一方面又指出:“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41頁。]

面對這種變化,黨和國家絲毫沒有動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的決心。黨的十九大向全黨全國和整個世界宣告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充分顯示了在這個重大問題上的戰略定力。

三、十字路口的“世界向何處去”

黨的十九大以來,世界形勢加速變化。許多前所未有的事件不斷發生,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很多人對未來的預期深表憂慮,甚至連“第三次世界大戰”都成了網上網下的熱門話題,還有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竭力鼓動展開新一輪軍備競賽,甚至急切期盼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爭對決。

鼓吹戰爭顯然是錯誤的,但對世界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今日世界,有許許多多令人驚喜的發展和進步,但出現的一些新問題也確實給人們帶來了挑戰。比如,信息化、智能化的加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提出了一系列倫理和法律問題,對人類生命的存在形式、活動方式構成了嚴峻挑戰。民粹主義思潮快速發展,社會裂痕越來越大,蒙昧、狂熱和暴戾之風日益滋長,長期積澱培育的人類理性正在不斷地被拋棄,傳統的民主、自由、博愛的價值觀正在褪去色彩。民族主義思潮正日益與全球化趨勢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背道而馳。叢林法則又在死灰復燃。人類長期艱難長成的許多理念和共識,如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和平共處、互利共贏、多邊主義等,都正在被侵蝕,甚至被拋棄。貿易戰挑動著世界的神經。一旦失控,極有可能造成許多國家的經濟災難,甚至帶來嚴重的社會動蕩。許多熱點地區戰亂不止,大國之間的博弈又在加劇。國家間的互不信任和相互猜疑日益增強。不少國家都力圖掌握超越對手的軍備力量,力圖重新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甚至希圖用武力解決彼此間的爭端。尤其是特朗普特立獨行、反復無常,突破了許多國際規則的底線,攪亂了既有的國際秩序,制造或激化了世界的眾多矛盾。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的大流行徹底打亂了人類社會正常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本來這是一個極需通過合作共贏來戰勝人類共同敵人的關鍵時刻,但西方一些國家單邊主義的錯誤言行,卻制造了新的世界分裂,使整個世界將滑向危險的方向。

所有這些都說明,今日世界,再一次處在了十字路口。2018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當今世界的變局百年未有,變革會催生新的機遇,但變革過程往往充滿著風險挑戰,人類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55頁。]兩年來的事實証明,習近平總書記的判斷是正確的。

站在十字路口,就有一個直行還是左拐或右拐、甚至掉頭走回頭路的問題。所以,在2018年11月的“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我即席發言,向世界的眾多政要、智庫、金融家、實業家們提出了一個尖銳的重大問題:“世界向何處去?”兩年多來,這個問題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明顯和突出了。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人類社會已經多次遇到過“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至少距我們最近的100多年來,已經遇到過四次。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沒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沒有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后,由於對這個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世界分裂成了兩大陣營。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類第四次遇到“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結果是柏林牆的倒塌,蘇東劇變、冷戰結束。對這一答案如何評價?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到今天,世界再一次面臨向何處去的問題。到底是增強理性,還是轉為任性?是發展文明,還是轉向蒙昧?是堅持和平,還是擴大沖突?是發展民主,還是實行霸凌?是促進共同發展,還是再次陷入惡斗?是堅持合作對話,還是重新擴軍備戰?是推進全球化,還是逆轉全球化?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制造新的世界亂局?歸根到底,世界是維護和平,還是發動戰爭?是向前進步,還是向后倒退?

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問題正考驗著人類的理性和智慧。正確回答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防止人類再一次走錯道路,對於解決當前和未來的一系列問題,確保人類世界繼續向著和平美好的方向前進極為重要。

中國也多次遇到過“向何處去”的問題。100多年來,鴉片戰爭前后遇到過,戊戌變法前后遇到過,辛亥革命前后遇到過,20世紀三四十年代遇到過,50年代中期遇到過,70年代中后期遇到過。改革開放則是最近40多年來對這個問題的最正確的回答。但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還是不斷遇到這個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世界大變動的漩流中,中國曾處在十字路口,但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正確回答了這個問題,使中國改革開放大踏步向前推進,持續到現在取得了極大成功。

今天的中國和世界仍然面臨著向何處去的問題。尤其是在歷史的交匯點上,如何回答這一問題,決定著未來相當長時間的中國走向,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著國際關系的走向,從而影響著整個世界的走向。

四、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

我們相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世界最大多數人的追求,世界的理性、文明、良知、秩序仍然佔據上風,我們並不認為目前的問題已經到了無法控制和解決的地步,所以對世界的發展進步依然充滿信心。但是,面對當前的重重挑戰,面對一系列讓人迷茫的復雜問題,正確回答人類向何處去的問題,防止人類日益失去理性,防止文明成果被再次拋棄,防止叢林法則再次支配國際關系,防止人類再一次走錯道路,對於解決當前和未來的一系列問題,確保人類世界繼續向著和平美好的方向前進,是非常重要的。

2018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人類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時,明確指出:“合作還是對抗?開放還是封閉?互利共贏還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這些問題,關乎各國利益,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55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在某種意義上,對“世界向何處去”這一深層次、全局性的問題作出了堅定有力的回答。

第一,《建議》確認:要“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3頁。]。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的一貫思想。“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8頁。],但發展需要有較好的國際環境。沒有適當的外部環境,很多事就很難干好。中國對外政策的出發點,就是要為現代化建設創造和爭取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面對新的國際形勢,我們首先要“保持戰略定力”,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頁。]同時要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確保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

第二,《建議》確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頁。]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年來,我們緊緊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現在20年過去了,這個戰略機遇期還存在嗎?《建議》作出了明確回答。一是這個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二是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因此,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處理好機遇與風險的關系,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和挑戰。

第三,《建議》確認:“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頁。]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黨和國家一再強調時代主題沒有改變。時代主題沒有變,原則上,黨的基本路線就不能變,和平發展道路就不能變,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也不能變。《建議》指出了沒有變的表現,也指出了新的變化和特點: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頁。]觀察國際形勢,必須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第四,《建議》確認:“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3頁。]旗幟是指向,是標識,是態度,是形象。在當今世界向何處去的關鍵時刻,鮮明昭告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內,既是統一思想,又是穩定軍心,推動全黨全國人民更加堅定地凝神聚力,全面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事業。對外,既是展示形象,又是緩和矛盾,推動世界繼續堅持多邊主義而不是單邊主義,求同存異,共克時艱,維護世界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第五,《建議》確認:“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0頁。]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復雜情況都不能改變。對外開放的大門隻能越開越大,而不能重新關閉。關閉就是倒退,關閉隻能落后。所以,《建議》堅定表示:“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0頁。]為此,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第六,《建議》確認:“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3頁。]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外交理論和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和命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直面當今世界最重要問題,解決了人們心中最大的困惑,為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指明了正確方向。按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思想,中國積極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和立體化的全球伙伴關系網,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為解決全球課題貢獻了中國力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解決當今世界各種問題的根本道路和方法。

五、維護黨和國家的底色和根本利益

“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之所以如此重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這一旗幟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和鼓舞人心,不僅因為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的一貫政策,是多次黨代會鄭重宣示的重要立場,而且它實際上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底色,關系著中華民族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也關系著世界的和平和發展,關系著人類的命運和未來。

第一,和平,是中國的基本主張,也是世界的熱切期盼。熱愛和平、反對戰爭,是中國人民堅定的信念,同時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利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有利時機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國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國人民願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努力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無論在20世紀還是21世紀,我們的根本任務都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前后相繼的這兩個戰略目標,需要有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對外政策的核心目標,就是要為自己的現代化建設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在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沒有富起來、強起來的時候需要和平,富起來、強起來之后更需要和平。

第二,發展,是中國的第一要務,也是世界的第一要務。發展自己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目標和希望。“要務”者,重“要”之“務”也。而且是“第一”,決不是第二、第三。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就是要緊緊抓住這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對於世界來說,不發展就難以解決許多國家的貧困問題,也難以從根本上消除沖突、爭端的根源。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發展的目的不是要損害任何人的利益。中國的發展隻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共同繁榮,而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中國發展起來決不會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中國始終不渝地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的共同進步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發展將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貢獻。

第三,合作,是中國的真誠願望,也是世界的唯一選擇。對外開放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的發展,不僅是和平的發展,而且是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中國對外部世界堅持高舉合作的旗幟。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堅定地把中國的發展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資源來促進發展。同時,堅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改善投資和商業環境,健全法制,建立更加開放的市場體系。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開放、合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各國著眼於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堅持對話,擴大共識,維護和促進各國的共同利益。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拓展合作渠道、豐富合作內涵、創新合作模式、擴大經貿往來。共同參與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規則的制定,推動國際經濟、貿易、金融體制的改革,改善貿易和發展環境。

第四,共贏,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准則,也是化解矛盾沖突的現實途徑。世界永遠有無數復雜的競爭和利益糾葛。自古以來,許許多多的人們和國家,都曾經想“獨贏”“獨享”“獨佔”,甚至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后快。但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這樣的做法和理念是不可能實現的。欲壑難填,最后隻能自取其辱。唯一現實的選擇,隻能是在實現自己利益的同時,也尊重和照顧別人的利益,即“共贏”。

共贏,是比較新一點的概念。在黨的十六大及其之前的黨代會報告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共贏”這個詞。但從十七大開始,我們黨突出強調“共贏”的理念。十七大報告五次使用了“共贏”一詞,明確宣布:“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積極開展區域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6、21、36、37頁。]

黨的十八大報告六次使用了“共贏”一詞,並且解釋:“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黨的十八大宣布:“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我們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7、37、36、37、19、12頁。]

黨的十九大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宣布:“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18、41頁。]

所以,堅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是我們黨和國家以最正式、最權威的方式宣布的立場和原則、態度和意志。它是深刻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順應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潮流,把握國際形勢發展變動的走勢,堅定地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同時推動世界的和平發展進步而提出的戰略性主張。它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性質的反映,是由中國黨和國家的底色決定的必然選擇,是維護和發展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選擇,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發展根本利益的必然選擇。

“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某種計謀和策略,想用就用,不想用就不用,需要時就用,達到目的后就不用。我們黨的多次黨代會、全國人大的多次會議、國務院所作的多份政府工作報告,一次又一次地強調堅定不移地高舉這面旗幟,而且是長期高舉,不是一時高舉。因此,它在我們的治國方略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堅持高舉這面旗幟,關系到中國共產黨的形象,關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形象。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既是中國的主張,更是世界的潮流﹔既是中國自己的行為准則,也是對世界的希望和要求﹔既是為了中國的利益,也是為了世界的利益﹔對中國有利,對世界同樣有利。因此,中國一直和世界各國一起,推動世界不斷地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上前進。

當然,現實的世界並不是那麼美好。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國家以世界警察自居,對其他很多國家實行霸凌政策,動輒以武力和武裝干涉相威脅,先后發動了多次戰爭。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則完全不顧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則,制造了濫殺無辜的一系列事件。某些國家不能正確處理相互間的各種爭端,企圖用武力解決問題。所有這些都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和國際法准則。

對這些行為,世界人民要堅決反對,必要時要以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但是,這不等於我們與惡狼較量,自己也先變成狼﹔有人違反了國際法,我們也要違反國際法﹔有人破環了和平,我們也就不要和平。恰恰相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正是當今世界法律和道德的制高點,也是與一切破壞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行為進行斗爭的最有力武器,我們必須始終牢牢地抓在手上。如果哪一天丟棄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所作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所取得的成果都可能毀於一旦。

六、在國際關系中訴諸武力和戰爭不是人間正道

面對當今世界的許多矛盾和危機,西方國家出現了一些鼓動戰爭的言論,國內也有人持此種觀點。對這種傾向必須高度警惕。要用理智和法律的語言提醒世界,也提醒我們自己:任何人、任何國家在國際關系中都不應指望用戰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有一段經典的論述:“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歷史昭示我們,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同願望。”[《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頁。]

與和平相對的戰爭,是相互之間以軍事力量展開的暴力對抗,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極端的行為。戰爭,不是小孩子的游戲,不是觀眾席上的狂歡。所有的戰爭,都會造成人類的相互殘殺,造成無數生命的破損終結,造成無數家庭的破碎離散,造成無數財產的耗費損失,甚至造成整個社會的動蕩混亂。中國經歷過太多戰爭的痛苦,受到過外國侵略的極大傷害,也進行過反抗侵略的正義戰爭。我們不怕戰爭,但不能因此說我們喜歡戰爭。習近平總書記說:“經歷了戰爭的人們,更加懂得和平的寶貴。”[《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665頁。]正因為中國人民嘗到過戰爭的滋味,所以就更反對戰爭。

引發戰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歷史上特別是近現代,引發國家之間戰爭的直接動因主要有爭奪勢力范圍、領土爭端、邊界糾紛、掠奪戰略資源、爭奪市場、意識形態斗爭、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國家內部的戰爭有爭奪政權、反抗壓迫、爭奪控制區域和勢力范圍、利益糾紛等。毫無疑問,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有侵略與被侵略之分。非正義的、侵略的戰爭必須堅決制止和反對,而正義的、反侵略的戰爭必須堅持和支持。所以,我們不能一概反對戰爭。但考察歷史和現實,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戰爭參與者,都會聲稱自己進行的是正義的戰爭。那麼,怎樣來判斷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呢?怎樣判斷戰爭是侵略的還是反侵略的呢?國際社會為解決這個極為復雜的難題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集中反映在聯合國的憲章上,反映在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上。

歷史上,戰爭曾被認為是獲取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甚至是強盛和力量的表現。但到1899年和1907年的兩次海牙和平會議,開始對國家的戰爭權力加以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成立的國際聯盟進一步限制成員國進行戰爭的權力,規定應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成員國之間發生爭端后,應提交仲裁、或國際常設法院、國際行政院解決,隻有在仲裁裁決、法院判決三個月后,方可進行戰爭。

1928年簽訂的《巴黎非戰公約》,進一步宣布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規定簽約國之間可能發生的一切爭端和沖突,不論性質及起因如何,隻能用和平方法解決。這是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規定“非戰原則”。

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1945年,由聯合國所有發起國簽訂的《聯合國憲章》等文件,最終確立了不得進行侵略戰爭、禁止使用武力和武力相威脅的原則。同時,吸取國聯軟弱的教訓,聯合國設立安全理事會,賦予它可以使用武裝部隊來制止侵略、維護和平的權力。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六條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五條規定,戰爭犯罪包括三類:危害和平罪﹔戰爭罪﹔違犯人道罪。據此,通過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等,懲處了一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犯。

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侵略定義的決議》確認:“侵略是指一個國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個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或以本定義所宣示的與聯合國憲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王鐵崖主編《國際法》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頁。]該決議列舉了構成侵略的各種行為並指出:“國家違反《聯合國憲章》的規定首先使用武力,即構成侵略行為的明顯証據。”[周洪鈞主編《國際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頁。]

所有這些規定,都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人類社會經過漫長的歷史之途,承受了戰爭造成的無數災難后,終於逐步形成的國際法准則。雖然完全和嚴格地執行這些國際法,還非常困難,但畢竟是以文明代替野蠻,以和平代替戰爭的重大歷史性進步。

總結國際關系領域的經驗教訓,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一個和平發展文明進步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到了列強長期侵略和欺凌,但中國人民從中學到的不是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而是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的決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啟示,就是必須毫不動搖走和平發展道路。”[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載於2014年9月4日《人民日報》。]“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隻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666頁。]

當今世界,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各種鼓吹戰爭的聲音不絕於耳且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回顧、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任何試圖以戰爭手段來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都是不可能的。世界一切國家和人民都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堅決維護人類的和平與安全,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侵略戰爭,不能允許、也不能試圖用戰爭手段來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這是人類文明的要求、當代國際法的要求,也是維護各國利益和整個人類利益的要求。

七、正確應對不斷遇到的風險和挑戰

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無論改革開放之前,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都遇到過一系列風險和挑戰。近年來,這種風險和挑戰又在進一步加大。所以,我們黨一再要求全黨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經受“四個考驗”,防止“四個危險”,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

2019年伊始,黨中央就舉辦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作出了深刻分析,提出了明確要求。將近兩年的實踐証明,黨中央的預見和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2020年,中國遇到的、世界遇到的風險特別嚴重,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出現了許多混亂現象。但在這一團亂麻中,我們不能讓自己也變成一團亂麻。應對所有這些風險和挑戰,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理智和智慧。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就是世界一切負責任的國家應對所有國際風險和挑戰的旗幟和正道。在這面旗幟下,一切負責任的國家和力量,都要善於運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和辦法,妥善處理矛盾而不要激化矛盾,巧妙化解危機而不要擴大危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建議》明確指出: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進各領域各層級對外交往,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堅持多邊主義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加強國際法運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積極參與重大傳染病防控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3—44頁。]這些主張,不僅為應對當前的國際風險和挑戰指明了方向,而且也為應對這些風險和挑戰指明了路徑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不同場合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指導意見。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在第三屆巴黎和平論壇發表《共抗疫情,共促復蘇,共謀和平》的視頻致辭。他指出,當前,世界格局加速演變,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層出不窮,國際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但是,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面對人類面臨的挑戰,世界各國應該加強團結而不是制造隔閡、推進合作而不是挑起沖突,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習近平強調,全球性威脅和挑戰需要全球性應對。為此,應該堅持和平共處,尊重各國發展權利,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反對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和極端暴力行徑,維護世界公平正義和和平安全。中方呼吁各國維護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准則,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摒棄意識形態偏見和對立。

2020年11月21日晚,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二十國集團應該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多邊主義,堅持開放包容,堅持互利合作,堅持與時俱進,在后疫情時代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發揮更大引領作用。習近平建議,加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支持聯合國更有效地凝聚全球共識,動員全球資源,協調全球行動,發揮更大作用。要完善經濟全球化的治理架構。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維護公平競爭。繼續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筑牢全球金融安全網,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

在11月16日的2020年創新經濟論壇上,國家副主席王岐山通過視頻發表主旨演講,強調世界經濟分工協作的邏輯並未改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並未改變。災難和困難不應是世界分化撕裂的邊界線,而應是攜手合作的出發點。世界各國要行動起來,共建同舟共濟的疫情防控合作機制,秉持科學精神和生命至上理念,堅決遏制疫情蔓延態勢﹔共建協同共進的創新合作網絡,減少創新要素流動障礙,推動成果共享﹔共建普惠共贏的開放型世界經濟,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建理性包容的社會氛圍,在了解中加深理解,在合作中積累信任,在互鑒中共同進步。

2020年11月1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以視頻形式舉行的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東盟十國以及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領導人與會。會議舉行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字儀式。協定歷經八年談判得以正式簽署,具有歷史性的重大裡程碑意義。李克強強調:“作為世界上參與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這不僅是東亞區域合作極具標志性意義的成果,更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李克強出席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領導人會議》,載於2020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RCEP的簽署,為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下,正確處理國家關系、解決各種復雜問題提供了典范。

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解決重大問題的各種努力,對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的精神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和注解,也為我們堅定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作者簡介:李忠杰,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