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歷史長空的講演,獨創一個著名論斷——

兵民是勝利之本

原標題:一場跨越歷史長空的講演,獨創一個著名論斷——
作者:曹前發    發布時間:2021-01-1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武裝斗爭”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形式和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而“兵民是勝利之本”則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武裝斗爭”實踐中總結提出的一個獨創性思想。這個重要思想是黨的宗旨在革命戰爭中的具體應用和鮮明體現。

“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思想論斷是毛澤東的獨創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炮火揭開了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1938年7月,在中國人民全民族抗戰一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7周年前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抗戰以來的經驗,為全國人民指明了抗戰的前景。

在毛澤東看來,抗戰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在這個關鍵時刻,有必要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闡明抗戰的前途和道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作了《論持久戰》的講演。

毛澤東在講演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抗戰十個月以來,一切經驗都証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后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毛澤東認為,中國必須、也能夠經過持久抗戰取得勝利,持久戰必須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強調持久戰的基礎是廣大民眾。

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找到關鍵環節。毛澤東明確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隻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后的勝利。”從而點明了全民族的團結和民眾的力量的重要性。

在這場跨越歷史長空的講演中,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著名論斷。他認為,這是為什麼中國一定能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總依據。“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思想論斷,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重要內容。把人民群眾看成和軍隊一樣,都是戰爭的主體,這是毛澤東的獨創。

《論持久戰》這篇講演,很快以著作形式傳遍全國,對指導全國抗戰發揮了重大作用。《論持久戰》還被翻譯成英文傳向海外。毛澤東很重視這件事,為英文本寫了序言。他說:“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孤立戰爭的觀點,歷史已指明其不正確了。”“希望此書能在英語各國間喚起若干的同情,為了中國利益,也為了世界利益。”一篇《論持久戰》,從講演到傳播,都體現了毛澤東的戰略思維,也展現了毛澤東的世界眼光。

抗戰勝利的歷史証明,“兵民是勝利之本”

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的嚴重危險。在這生死存亡關頭,隻有全民族團結抗戰才是中國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反對並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

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方針的指導下,八路軍、新四軍和共產黨領導的其他抗日武裝開赴抗日戰場,一方面同國民黨軍隊並肩作戰,始終注意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的、戰役的乃至戰斗的協同與配合﹔另一方面,堅持獨立自主的抗日游擊戰爭,向敵后挺進,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后戰場。於是,抗日戰爭形成兩個戰場,即國民黨軍隊抗擊日寇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

毛澤東十分重視抗日戰爭中的政治動員工作。動員什麼?核心還是“動員全中國人民”。毛澤東闡述了動員全體兵民的根本要領。他說:“什麼是政治動員呢?首先是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為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系。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必須把這個目的告訴一切軍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熱潮,使幾萬萬人齊心一致,貢獻一切給戰爭。其次,單單說明目的還不夠,還要說明達到此目的的步驟和政策,就是說,要有一個政治綱領。”實踐証明,毛澤東抗戰時期政治動員思想是十分正確的。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極大調動了廣大人民抗日的積極性,有力推動了全國軍民合力抗戰局面的形成。

毛澤東說“兵民是勝利之本”,是對中國全民族抗戰十個月實踐經驗的總結,同時又是指導中國全面抗戰取得勝利的重要指南。

由於國民黨方面實行片面的抗戰路線,不敢真正發動全國民眾實行全民族的抗戰,在不到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內,接連喪失華北、華中、華南一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對此,1937年10月25日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說:“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而不帶群眾性,是決然不能勝利的。”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忠實代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民眾和武裝力量,決心實踐所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站在抗日的最前線,為保衛祖國流最后一滴血。”這種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呼吁,是多麼鼓舞人心的政治動員!當時,華北平原上的一個庄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這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誓言。這副對聯既反映了全國老百姓都覺醒了,也說明了我們黨動員人民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証明:“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同時,也証實了毛澤東的偉大預言:“這就是真正的人民戰爭。隻有這種人民戰爭,才能戰勝民族敵人。”

“兵民是勝利之本”是人民戰爭的核心思想

從黨、軍隊和人民的關系來看,我們黨和軍隊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我們黨能不能夠贏得勝利,歸根到底取決於能不能夠贏得群眾。從這個角度上說,“兵民是勝利之本”是人民戰爭的核心思想。

在抗日戰爭年代,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麻雀戰都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解放戰爭后期的戰略決戰中,黨在人民群眾中進行了動員和組織工作,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來支援這場空前規模的大決戰。陳毅元帥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如果沒有排山倒海的群眾的偉大力量,要取得全國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毛澤東曾說過:“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隻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隻會被我們所壓倒。”他多次提醒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任何時候不要忘記人民群眾,如果忘記了人民群眾,“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你沒有力量。”

然而,輕視民眾力量、“唯武器論”以及片面強調軍事力量對比的觀點,在當時整個社會有很大市場。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針對這種“唯武器論”及相關觀點,毛澤東認為,這是戰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我們不但要看到武器,而且要看到人力。“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戰爭中真正的銅牆鐵壁是群眾,是被動員了的廣大群眾。正如毛澤東所說,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毛澤東的這些話語及其表達的思想,早已深深地扎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將士們的心裡,對中國共產黨的長遠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