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路徑探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高度重視紅色文化,提出“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時代課題。2014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南京軍區機關時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視察時殷切希望江西“推進紅色基因傳承”。他指出,一定要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裡來的、新中國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倍加珍惜我們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
江西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江西最為富足、最有優勢的資源就是紅色資源,我們身在“寶山”,一定要能識寶、會用寶。黨史研究部門承擔著修“紅色家譜”的光榮使命,以黨的初心使命為黨史研究的主題主線。弘揚紅色文化是黨史部門的重要職責,黨史工作者應當切實堅定紅色文化自信,積極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一、堅定紅色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P339紅色文化和文化自信相輔相成,研究和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對於我們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紅色文化與紅色文化自信
紅色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文化就是指革命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理想信念、倫理道德、人生價值,以及傳承、記載黨領導人民追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一歷史過程的文化形態。本文論述的是廣義的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有別於其他文化的根本特點在於紅色,但紅色文化不是紅色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深厚紅色寓意與人民歷史實踐的有機結合﹔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融合、吸收中外優秀文化思想精華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態。
紅色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立足紅色文化的歷史與現實,對其未來發展前途、生命力和競爭力產生的高度認同和堅定信念,也是在與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斗爭過程中產生的文化自豪與定力。
(二)紅色文化的獨特內涵是堅定紅色文化自信的理論根由
紅色文化內涵豐富。紅色基因是紅色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奮斗中淬煉出的先進本質、思想路線、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總稱。其精神實質主要表現為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識、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敢為人先的創新品格、迎難而上的斗爭精神。
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追求共產主義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創造了民族獨立、人民幸福、國家富強的中國奇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名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把理想信念作為照亮前路的燈、把准航向的舵,轉化為對奮斗目標的執著追求、對本職工作的不懈進取、對高尚情操的篤定堅持、對艱難險阻的勇於擔當。”[2]
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的實質和核心,是黨帶領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實踐証明,正是發揚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工作作風,堅持勇於自我革命,不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我們這個百年大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密碼。
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是中國共產黨的制勝武器,是新時代的迫切需要。中國共產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斗發展壯大、成就偉業、創造輝煌的,黨的歷史是不懈奮斗、理論創新、自我革命的歷史。毛澤東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3]P1438-1439。鄧小平提醒全黨,“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4]P257。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保持艱苦奮斗精神,指出奮斗是新時代的鮮明特征,我們要勇於在艱苦奮斗中淨化靈魂、磨礪意志、堅定信念。
敢為人先的創新品格。創新品格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的繼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世界影響深遠,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更是開天辟地的壯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創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浩然正氣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世界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提供中國方案。
迎難而上的斗爭精神。五千年中華文明在斗爭中傳承。勇於斗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底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百年大黨是在斗爭中誕生、發展、壯大起來的。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國夢必須繼續發揚斗爭精神,堅定斗爭意志、把握斗爭方向、明確斗爭任務、掌握斗爭規律、講求斗爭方法、增強斗爭本領。
(三)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是堅定紅色文化自信的實踐依據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主體,對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指出,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我們才能不忘初心,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紅色文化具有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價值。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推進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的核心和靈魂,指引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紅色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文化養料和實踐支撐﹔紅色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內涵不斷豐富和拓展。紅色文化是我們黨的歷史根基和永久記憶,它記載和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經濟社會波瀾壯闊的發展成果,展現了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道路,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支撐,對於新時代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紅色文化具有錘煉黨性修養、推進黨的建設的價值。以文化人、資政育人,是新時代紅色文化的重要功能。紅色文化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高尚精神風貌,是提升黨性修養、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食糧,是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堅盾利器。打造新時代高素質干部隊伍,就要充分汲取紅色文化的養料,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著力提高黨的長期執政能力。新時代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必須大力弘揚和發展紅色文化,從中汲取歷代共產黨人創造積累的豐富營養,將其化為不竭動力和智慧源泉,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永不褪色、永不變質的強大政黨。
紅色文化具有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價值。紅色文化是以黨的光輝歷史為基礎的文化,在擔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任的同時,又肩負著涵養和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使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紅色文化基礎上的傳承與創新,紅色文化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源泉和強大動力。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核,是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紅色文化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捍衛國家文化安全的有力武器。憑借其獨特的政治思想優勢,紅色文化是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生動教材,是傳播正能量、培育新時代新風尚的標杆。
紅色文化具有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全球日益一體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紅色文化不僅將中華文化提到新的更高階段,而且也為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它將中國特色與新時代特征、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融合在一起,是引領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大智慧,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現中國夢世界夢的重要指針。我們必須緊隨黨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紅色文化,充分挖掘和發揮其在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等方面的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當代中國文化呈現為傳統文化、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等文化樣態構筑的多元圖景。在這種文化多元化和異質化的背景下,強調主流文化的引領作用,是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先導地位、確保文化建設方向、引領社會思潮的內在需要。在未來中國主流文化的構建中,紅色文化將始終以發展的、與時俱進的狀態,不斷地豐富自身內涵並逐步完善自身文化樣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二、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所面臨的挑戰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綜合國力得到極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開放性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紅色文化面臨一系列挑戰,比如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蔓延、西方意識形態滲透以及網絡不良文化沖擊等。
(一)市場經濟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一方面促進了紅色文化的繁榮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首先,紅色文化崇高性被一定程度消解。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西方各種文化觀念涌入,個人利益至上,拜金主義一度盛行,一些人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沉迷於物質享受,喪失奮斗目標。紅色文化的精髓——優良革命傳統、革命精神被世俗功利需求所消解,相當一部分人喪失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紅色文化的社會感召力遭到削弱。
其次,紅色文化產業出現一些亂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紅色文化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全國范圍內出現了“紅色文化熱”。但部分紅色文化產業主體由於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例如,有的紅色景點片面追求“賣點”,捏造紅色故事、隨意演繹歷史、亂建紅色景區,致使嚴肅的革命歷史走向庸俗、媚俗,嚴重曲解了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阻礙了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播。
再次,紅色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由於一些負責開發紅色資源的部門缺乏文化保護意識,致使部分重要的革命遺址遺跡不但沒有得到搶救和保護,反而遭到損毀、破壞,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此外,紅色資源還存在多頭管理、職能分割、各行其是的問題,開發利用工作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紅色展陳方式陳舊單調,工作推進往往站位不高、視野狹窄、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合力。
(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蔓延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我國沉渣泛起且有進一步蔓延的趨勢,成為影響紅色文化自信、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因素。
一是宣稱“告別革命”,貶損和否定中國的發展成就。歷史虛無主義者虛無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輝煌成就,肆意夸大其中的一些錯誤、失誤和問題,片面強調五四運動后傳統文化的斷裂,否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合理性﹔抓住“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失誤不放,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合理性﹔刻意渲染改革開放以來貧富差距拉大、社會道德滑坡等負面現象,否定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根本目的在於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二是大做“翻案文章”,對重要歷史人物進行所謂“重新評價”。一方面,對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英雄模范人物進行戲說、抹黑﹔另一方面,對歷史上已經定案的歷史罪人進行美化和洗白。例如,有人在網上詆毀、侮辱方志敏等革命先烈,把汪精衛等人說成救國英雄。這種“翻案文章”主要通過碎片化的資料和戲說手段,丑化黨的領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美化侵略者和反動歷史人物,借所謂歷史問題發泄對現實的不滿。
三是打著“科學研究”的旗號,通過各種數據和現象來“反思歷史”。他們用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黨的歷史,否定和掩蓋黨史的主流和本質。他們刻意導演和假設歷史,追求所謂的“價值中立”和“純客觀”,用“現代化史觀”取代“革命史觀”,人為地把革命和現代化對立起來。他們用所謂的“科學”進行包裝,混淆歷史的主流與支流、現象與本質,把一切曲折和問題都歸結為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錯誤,以達到抹黑中國共產黨的目的。
(三)西方意識形態滲透
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棄西化、分化中國,企圖用西方話語體系瓦解中華文化,沖擊我們的紅色文化自信,達到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的目的,突出表現為“歷史終結論”、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理論、宗教邪教等。“歷史終結論”宣揚資本主義的“決定性勝利”和社會主義的“歷史性退場”,武斷地宣告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社會政治制度中的最優模式,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自由主義是以批判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登上歷史舞台的,在經濟上主張全面自由化、完全私有化、絕對市場化,在政治上否定公有制、社會主義、國家干預,宣揚私有制才是唯一合理的制度。“普世價值”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其自由實質是資本對於勞動的支配,而不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其民主就是金錢作主、商品投票,實質是金錢對民意的操縱,而不是人民當家作主﹔其人權本質上是資本人格化和勞動非人化的權力,而不是人的生存權、發展權。[5]它不僅是制造社會等級和社會對立的價值觀,而且是制造民族歧視和民族隔閡的價值觀。宗教邪教通過宗教活動、學術交流、扶貧助學和互聯網等形式,傳播唯心主義、封建迷信和各種偽科學,有些邪教組織甚至非法竊取曝光我國內部文件,大肆攻擊我黨方針政策,抹黑黨和政府形象。此外,還有形形色色的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中國不負責任論等。這些思潮和論調,造成極端個人主義泛濫,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淡化,社會思想混亂。西方敵對勢力還憑借其在全球文化市場的主導地位,通過圖書出版、影視、音樂、餐飲等行業輸出其生活方式、價值理念,企圖動搖我們的紅色文化自信。
(四)網絡不良文化沖擊
互聯網的發展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它是把雙刃劍,為紅色文化帶來發展良機的同時也造成巨大沖擊。首先,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戰場,網絡無線連接的立體傳播方式為不良思潮的迅速擴散和發酵提供了土壤,一些網民缺乏一雙“慧眼”,“霧裡看花”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誤導。其次,網絡文化的傳播具有開放、匿名、迅捷、低成本、碎片化等特點,在不熟悉紅色文化發展歷程、不懂得革命精神真正含義的情況下,受眾很容易斷章取義,曲解紅色文化。再次,近年來,互聯網“娛樂至死”的論調一度甚囂塵上,為了片面追求傳播率嘩眾取寵,使得嚴肅話語喪失、理性人格消弭。
紅色文化面臨的這些挑戰,消解了紅色文化的崇高性,造成紅色文化話語權的缺失,並導致紅色文化價值認同危機。如何更好地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推進紅色基因傳承,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路徑探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6]P32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推進紅色基因傳承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根本遵循。進入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我們要積極講好中國紅色故事,探索堅定紅色文化自信的現實路徑,積極推進紅色基因傳承,讓紅色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時代光芒。
(一)大力加強紅色文化研究宣傳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接受范圍。但是,在多元化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思潮的大背景下,紅色文化面臨諸多挑戰,加強紅色文化研究宣傳是直面挑戰的重要舉措。
拓寬視野,深化紅色文化研究。注重把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放到整個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中去找定位、作研究,突破當前一定程度存在的地域和時段局限,主動開展省際聯合研究,克服當前革命精神聯合研究不足的弊端,確保黨的精神譜系闡釋完整。各地、各時段的黨史,都應放在大黨史視域下研究和宣傳,以避免不必要的爭端。
挖掘、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文化。應該像保護生態環境一樣保護紅色資源,充分認識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重要性、緊迫性,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和“合理利用、大力弘揚”的原則,對急需搶救維護的應立即調撥資金開展搶救保護工作,對可集中搬遷的應按照當地情況進行搬遷復原並統一管理。建立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重點督查機制,將紅色資源保護等相關內容納入村規民約,營造全民保護的良好氛圍。[7]
緊貼實踐要求,發揮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目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越是艱難的時刻,越需要精神信念的支撐,越應該彰顯紅色文化和紅色基因的強大作用。應加強頂層設計,將紅色文化工程列入“十四五”規劃﹔制定地區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條例,為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提供法治保障﹔加強紅色教育培訓,把傳承紅色基因融入基層黨建工作,納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貫徹執行。
提升服務能力,加強紅色文化管理體系建設。各級政府應加強紅色文化管理體系建設,加大紅色文化服務事業資金投入,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激發紅色文化服務市場的活力。應運用大數據、雲計算構建紅色文化共享平台,整合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著力探索紅色文化和建設實踐的結合,開發具有時代性的紅色文化資源,提升紅色文化服務能力,確保各地人民能夠共享紅色文化盛宴。
(二)積極開展意識形態領域斗爭
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敢於亮劍,不當紳士當戰士,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用紅色文化鞏固主流意識形態陣地。
敢於亮劍。對於受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人,我們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耐心做思想工作,幫助他們澄清模糊認識,站穩立場。對鼓吹歷史虛無主義的“骨干分子”,我們要敢於亮劍,堅決斗爭,“絕不允許吃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8]P36,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歪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丑化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攻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
依法斗爭。我們要充分運用法律武器依法打擊抹黑黨的領袖和英雄人物的犯罪行為。2018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為我們保護革命英烈的名譽不受侵犯提供了法律依據,要充分利用好現有法律法規,對丑化、詆毀、抹黑革命英烈的行為“零容忍”。開展全面清理網絡上涉及革命英烈不良信息的專項行動,健全完善保護革命英烈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嚴格將保護英烈的行動落到實處,在全社會弘揚英烈精神,形成英烈不可辱的社會共識,堅決杜絕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發生。
保持斗爭韌性。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取得了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重大勝利。但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本質決定了其絕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一些曾被廣為揭批的歷史虛無主義者依然通過變換手法、手段、面目等形式發動新的進攻,境外敵對勢力也變本加厲對我們進行滲透和攻擊。我們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要有做好長期斗爭的心理准備。
增強斗爭本領。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尤其是我們黨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站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前列,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一方面,運用辯証思維正面立論,揭露錯誤思潮的虛偽性和反動性,揭露其產生的背景、本質、危害,幫助群眾分清是非,擺脫其影響。另一方面,在批駁錯誤思想的基礎上,引導人們感悟紅色文化的先進性,懂得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三)積極發展紅色文化產業
紅色文化融入現代文化產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既能激活紅色文化活力,更能潤物細無聲,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成為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推動紅色文藝產業發展。把好紅色文藝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關,正本清源,守正創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步伐,發時代之先聲,為時代畫像、立傳、明德,以精品引領風尚。紅色經典創作者需要深入人民群眾,觸摸、剖析歷史,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與時代同頻共振,入情入理、令人信服地展現英雄人物的個性和情感,讓人們在回顧歷史和反思自身的過程中產生真正的情感共鳴。
推動紅色旅游產業發展。一方面,要強調紅色旅游的價值導向,通過寓教於樂的形式,讓人們感悟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承載其上的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補足精神之“鈣”,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另一方面,要創新紅色旅游發展模式,加快紅色旅游轉型升級,努力走出一條新時代“紅綠古金”融合、產業融合、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新路。
打造優秀紅色文化人才隊伍。各級政府應當為從事紅色文化研究和紅色文藝創作的人才提供更加優渥的鼓勵政策,完善相應的遴選與淘汰機制。各級政府還可以與地方院校、文化研究所共同制定紅色文化人才培養方案,研究紅色人才發展規律,分層次、有系統地培養紅色文化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傳播人才。
(四)深入開展紅色文化“七進”活動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推進紅色基因傳承,就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和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以深入開展“四史”學習為契機,在全體人民中廣泛傳播紅色文化,讓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新時代進一步發揚光大。我們要把紅色文化教育落實到“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及其每一個側面,大力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能夠擔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將來做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9]。
紅色文化“七進”活動,是指推動紅色文化進機關、進軍營、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網絡。這一活動的目的是增強廣大干部群眾對紅色基因的認知認同,在全民中形成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合力。紅色文化“七進”活動要注重接地氣、求實效,多用群眾愛聽願聽的語言,多用新媒體新平台,開展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的宣傳。可以採取多種形式推動,主要有紅色故事會、紅色文化展、贈送黨史書籍、創新黨課思政課、發揮融媒體作用、巡演紅色經典劇目等方式。
舉辦紅色故事會。到機關、軍營、企業、學校、社區、農村舉辦形式多樣的紅色故事會,通過感人的紅色故事、紅色家書讓大家品味英雄風范,激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更好地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舉辦紅色文化展覽。紅色文化展覽是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舉措。展覽可以採用美術、詩詞、書法、攝影等多種藝術手段和表現形式,還可以吸引眾多媒體參與報道,擴大影響力。
贈送黨史書籍。黨史部門應該積極轉化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編寫出版黨史宣傳讀物,贈送給機關、學校、社區、軍營、企業、農村,引導人民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創新黨課思政課。到革命遺址、紀念場館開展“沉浸式”現場教學,推出情景黨課,以實景表演和朗誦等形式,讓觀眾深受觸動,自然而然地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思考時代問題。
發揮融媒體作用。建立網上紀念館、革命遺址和博物館等,使紅色文化在互聯網上延伸﹔通過動漫、流行歌曲、藝術展覽等形式實現紅色文化的藝術轉換﹔用VR、游戲和實景體驗等創造革命歷史的真實場景,講活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
巡演紅色經典劇目。組織優秀編劇、演員對紅色經典劇目進行現代語境下的改編、重現,送戲入基層,讓有藝術性、思想性的紅色經典歷久彌新、流行起來﹔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調研,傾聽人民心聲,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編排謳歌新時代的紅色經典劇目。
面對層出不窮的時代課題,我們應正確把握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更加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推進紅色基因傳承,賡續紅色血脈,發揮紅色文化在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整合力量、鞏固執政方面的作用,用紅色文化聚合起新時代堅定“四個自信”的磅礡偉力,為偉大時代鑄魂固本,讓紅色江山代代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習近平.在江西調研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2-04.
[3]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侯惠勤.再辨“普世價值”的理論實質[N].光明日報,2017-05-19.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俞銀先.關於做好江西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的幾點思考[J].黨史文苑,2019(11).
[8]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9]習近平.給陝西照金北梁紅軍小學學生的回信[EB/OL].新華網,2018-05-31.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原載2021年第1期《黨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