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研究前沿及未來著力點

作者:耿化敏    發布時間:2021-01-26   
分享到 :

站在建黨百年的重要節點,回望近年黨史研究,可以發現學界業已形成面向歷史、基於材料的實証研究和面向現實、基於史觀的理論研究的“雙峰並立”格局,在科學理論指導、通史框架搭建、階段史拓展、專門史精進、國外研究借鑒、理論方法論建設等層面取得豐碩成果,呈現服務黨的治國理政需求、加強理論創新與開展科際整合的發展趨勢。從現實執政需求、黨史自身發展與加強學科建設的要求出發,未來黨史研究亟待探討三個具有全局性、結構性和緊迫性的重大問題。

一、加強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史的重要論述的研究。黨的領袖是黨的歷史的重要創造者,不僅對黨的事業發展起到關鍵作用,而且也是黨史研究的規劃指導者﹔黨的領袖集中全黨智慧創立的理論創新成果,不僅是黨史研究的重要對象,而且在黨史研究中發揮宏觀的理論指導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於黨史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的黨史研究提出了新課題。

從研究現狀來看,黨史學界發揚求真求實、資政育人的治學傳統,及時跟進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理論創新步伐,在學習、研究、闡釋黨的創新理論上取得了成績。同時,還要看到一些不足。未來加強該研究需要重點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理清歷史邏輯,考察習近平總書記的豐富經歷和思想發展的過程,對其中的黨史論述發展進行縱向歷史聯結﹔二是揭示理論邏輯,從黨史的本質論、認識論與方法論角度,對其中的黨史論述體系進行橫向結構分析﹔三是把准科學定位,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史的重要論述是中國共產黨黨史思想的最新成果,具有鮮明的黨性與科學性、歷史性與時代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特質,在黨史研究理論建設中具有重大創新意義。

二、創新百年黨史敘事體系。構建新的富有解釋力的黨史敘事體系是黨史研究的重大課題。黨史敘事是黨史知識體系的基礎,是中共百年大黨形象的象征符號。黨史書寫經歷了從“革命敘事”到“現代化敘事”的變化,但依然有時間空間的限定性與話語方式的局限性。黨史敘事不僅存在歷史敘述的“碎片化”現象,聚焦短時段、沉迷局部問題、偏好個案研究與鉤沉細枝末節,而且缺乏對新時代黨的歷史新發展和新認識的研究整合,難免有陳舊、刻板的傾向。

創新百年黨史敘事體系,首先要確立新的敘事主題,找到具有最高位階、可以覆蓋全部黨史的核心話語。應以民族復興作為黨史敘事結構的核心,包括革命、現代化在內的一切歷史敘事都服務於民族復興的“元敘事”,實現黨史敘事以民族復興為軸線的時代轉換。這就要求對百年黨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階段分期等進行新的研究,既反映黨史敘事的時間連續性,使用可以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敘事內容﹔同時反映黨史敘事的時間變化性,即在某個特定的歷史節點會達到質變的突破。其中,新時代以迎來“強起來”為最突出的顯著特征,代表了黨史敘事的最新時空。

其次,要提煉新的標識性概念,用來描述黨史的重大節點、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形成黨領導民族復興的關鍵性的歷史記憶。歷史敘事是由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等核心元素編織而成的敘述體系。應研究民族復興的概念話語體系,提煉標識性概念,利用新時代以來的“中國夢”“四個自信”“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等一批反映民族復興敘事的具有符號意義的話語資源,打造符合歷史事實、易於形成廣泛認同、鮮活度強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最后,進行“大歷史”整合,把握全球、民族、國家、政黨、社會主義等敘事主題的特質,更立體地書寫黨的歷史。歷史的發展是斷裂與延續、發展與變革的統一。在百年黨史坐標系上,更加深刻地認識鴉片戰爭前后、黨成立前后、新中國成立前后、改革開放前后、新時代前后等重大歷史時期的邏輯關系,揭示黨史敘事與民族復興敘事的內在統一。站在百年大黨的角度,這種新的民族復興敘事以整體意識和全局觀念,展現中共黨史敘事的創新發展,是對目前流行的黨史敘事結構的整合與超越。

三、構建中共黨史學“三大體系”。構建中共黨史學“三大體系”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其以黨的歷史為研究對象,對於闡釋中國之治、解讀中國道路而言,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范例作用。深化黨史研究的一大關鍵,就是學科、學術、話語體系的創新。

目前,黨史研究的整體水平,同黨的世界第一大黨的地位、實現民族復興的千秋偉業、加快學術理論創新發展的要求還不太相稱。黨史學科體系獨立完整性不夠,黨史學術體系有待發展完善,黨史話語體系相對陳舊。

加強黨史學科體系研究,應堅持學科主體性,重點在於指導思想的強化、黨史學科的結構優化和學科層級的提升。按照新興交叉學科的定位,黨史學科需要理順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歷史學三個一級學科的邊界,論証自身獨有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理論方法,把黨的建設、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黨內法規等相關學科納入其中,構建一個富有特色、邏輯自成的一級學科體系。

加強黨史學術體系研究,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重點在於黨史的知識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和研究體系的構建。知識體系是學術體系的基石,提供黨史基本知識﹔教學體系是學術體系的起點,提供黨史教育科目﹔教材體系是學術體系的支撐,提供黨史教育載體﹔研究體系是學術體系的核心,提供黨史研究成果。四個體系的交互作用,有助於黨史學術體系的搭建。

加強黨史話語體系研究,應把握世界大變局和中國新時代的時勢,重點在於解釋中國之治與掌握國際話語權。黨史話語體系是由一系列可理解、易接受的標識性概念、范疇、表述構成的語言系統,是黨史研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黨史學科地位影響的象征,也是黨的歷史自信力的體現。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時代之問,中國學者應該最有發言權。要打破對西方學術話語的迷信,從知識語境、理論預設、研究范式、表達方式等各方面,實現黨史研究的“中國化”,有力回應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共產黨的不正確認知,牢固確立“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中國共產黨研究也在中國”的話語地位。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