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堅:黨的杰出政治工作者

原標題:百年先鋒
作者:王林育    發布時間:2021-01-24    來源:《黨建》雜志
分享到 :

“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帶鐐長街行,鐐聲何鏗鏘﹔市人皆驚訝,我心自安詳。帶鐐長街行,志氣愈軒昂﹔拼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這首題為《帶鐐行》的詩是烈士劉伯堅在英勇就義前寫下的。

劉伯堅,1895年出生於四川省平昌縣,早年就讀於川東高等師范學校、成都高等師范學堂。1920年,他赴歐洲勤工儉學,先后在法國、比利時半工半讀。第二年,他與周恩來、趙世炎等人發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並擔任中共旅比(利時)支部書記、中共旅歐總支部書記。1923年,他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任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團負責人。

1926年,劉伯堅回國,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應邀到馮玉祥部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即原西北軍)總政治部副部長,推動馮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綱領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並舉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師”,改西北國民軍為國民軍聯軍,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誓師后,為了改造這支舊軍隊,劉伯堅幫助馮玉祥整肅隊伍、嚴明紀律,廢除了舊軍隊中打罵士兵等惡習,並創造性提出“革命政治化”“軍隊與民眾相結合”等口號。閑暇時,他常常深入連隊,與下層軍官和普通士兵談心談話、打成一片,深受官兵們愛戴。

整肅隊伍的同時,劉伯堅還在五原、包頭、銀川等地開辦了多處軍政干部學校,招收進步青年學生、下層軍官和有文化的士兵入學。通過短期訓練,學員們的能力素質得到明顯提高,還有不少人加入共產黨,后來成為部隊的骨干力量。

1928年,劉伯堅再次被黨組織派往蘇聯,前往莫斯科軍政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兩年后,他回到祖國,先后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主任、中革軍委秘書長等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斗爭。

1931年底,在中革軍委的領導下,劉伯堅承擔起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寧都起義的籌備工作,為寧都起義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礎。隨后,他擔任由起義部隊改編而成的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他在這支隊伍中建立起黨的組織,對部隊進行革命政治教育,使這支起義部隊很快成長為一支進步的紅軍勁旅。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劉伯堅奉命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與賀昌等同志仍舊堅持將紅色火種——《紅色中華報》辦下去,他賦詩、寫社論,為部隊打氣、為群眾鼓勁。

1935年3月4日,劉伯堅在率部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捕。在獄中,他與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3月21日,劉伯堅的生命走到了盡頭。臨刑前,敵人問他還有什麼后事要交代,他拿過敵人的紙筆,寫下兩封家書,告訴家人:“弟為中國革命犧牲毫無遺恨,不久的將來,中國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熱血不是空流了的。”囑咐妻子:“你不要傷心,望你無論如何要為中國革命努力,不要脫離革命戰線,並要用盡一切的力量教養虎、豹、熊三幼兒成人,繼續我的光榮的事業。”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