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歐盟與中歐關系
●於洪君 ▲呂 楠
﹝編者按﹞作為當今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性組織,歐盟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的表現如何?英國脫歐會給歐洲一體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對歐盟產生了怎樣的沖擊?中歐關系近年來有哪些新的發展、遇到哪些新的問題、面臨哪些新的挑戰?圍繞這些熱點話題,本刊特邀請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兼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前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顧問於洪君教授進行深入探討。
▲作為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綜合實力雄厚的國家聯合體,歐盟是國際格局中一支重要戰略性力量。請您結合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歷程談一談對歐盟世界地位的理解。
●我們所說的歐盟,是歐洲聯盟的簡稱。它的直接前身是1967年7月1日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布魯塞爾條約》為基礎成立的歐洲共同體,即歐共體。為什麼說歐共體是歐盟的直接前身呢?因為歐共體也有一個前身,這就是1952年根據法方建議,法、意、荷、比、盧、德六國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1957年,該六國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7月,上述三個共同體整合到一起,建立了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歐洲共同體。也有人把1958年1月1日《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通稱《羅馬條約》)簽署的日子,看做是歐共體誕生日。
需要指出的是,歐共體成立時,歐洲正處於深刻分裂狀態,各國間開展大范圍深度合作非常困難,全區域全方位合作還無從談起。因此,時隔八年,即1973年,歐共體才走出擴員發展第一步,正式吸收了丹麥、英國、愛爾蘭三國。1981年,隨著南歐國家希臘加入,歐共體發展為十國。1982年,另外兩個南歐國家即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時加入,歐共體成員國增加到12個。這些歐洲國家走到一起,尋求聯合,開展合作,目的就是要避免歐洲國家以鄰為壑、兵戎相見,導致兩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悲劇重新上演。
1991年12月,蘇東劇變塵埃落定,東西方冷戰宣告結束。歐共體成員國認為歐洲的一體化機會已經來臨,旨在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的《歐洲聯盟條約》,即《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應運而生。1993年11月,《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正式生效,世界上最大的區域合作組織歐盟宣告誕生。1995年初,瑞典、芬蘭和奧地利三國入盟,歐盟由最初的六國擴大到15國。
進入21世紀,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2004年5月,原蘇聯在波羅的海地區的三個共和國即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東歐地區的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原屬南斯拉夫聯邦的斯洛文尼亞,以及馬耳他、塞浦路斯,總共十個國家,一起加入了歐盟。2007年7月,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也加入了歐盟。2013年7月,原屬南斯拉夫的克羅地亞也成功加入了歐盟。至此,歐盟成員國發展到28個。
我們說歐盟是國際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主要不是因為其成員國越來越多,而是因為它屬於特殊形態的國家集團,其最終目標可能是邦聯式的歐洲合眾國。當然,即使歐盟最終發展為邦聯,它也會有別於現在的美國,更不會類同於原來的蘇聯和南斯拉夫。當前,它處於由地區合作組織向特殊形態的邦聯式國家轉換的歷史過渡期,帶有准邦聯式國家的許多屬性和特征。因此,歐盟的一體化程度,遠高於東南亞國家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非洲聯盟以及美洲國家組織。
2012年,歐盟由於“60多年來在歐洲推進和平、和解、民主和人權”[《歐盟獲諾貝爾和平獎》,參見人民網。]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它在全球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因此進一步上升。可以說,歐盟問世是冷戰后世界走向多極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國際力量對比關系持續改變與地緣政治格局深刻重組的一個鮮明例証。
根據歐盟條約,各成員國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但要向歐盟領導機構讓渡部分主權。這種主權讓渡不僅表現在稅收、貨幣等經濟方面,同時還表現在立法、司法、外交、安全等諸多領域。因此,歐盟成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超國家行為體。從國際關系和國際法的角度看,它應有任何國家和國家組織都不具備的行為能力。也正因為如此,國際社會一直認為,歐盟是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極。
▲前些年,歐盟擴張勢頭十分強勁。1995—2013年,歐盟三次擴員,吸收了18個新國家。新老成員國之間、富國與窮國之間,出現了矛盾與沖突。特別是2008年歐洲金融危機爆發時,它的內部矛盾進一步彰顯。否定歐洲一體化、否定統一貨幣、否定歐盟的作用、否定歐盟未來的疑歐主義,在許多國家泛濫開來,成為反對區域合作、進而反對經濟全球化的精神動力。與此相關聯的民粹主義、孤立主義、保守主義和排外運動風起雲涌。您如何理解這些現象?
●歐盟在發展過程中之所以出現理念與實際相脫節、動機與效果不統一的問題,我覺得,主要原因在於一體化操之過急,吸收新成員過多。實際上,歐盟早期發展還是比較慎重的。前三次擴員發生在冷戰結束之前,18年間隻吸收了四個國家。冷戰結束后,出於意識形態考慮和地緣政治需要,歐盟急於吸納原來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所謂“轉型國家”,意在顯示資本主義制度的優勢和潛能。“消化不良”和“理念沖突”問題驟然顯現。
歐盟作為一個新型的全面發展的地區一體化組織,內部機構設置和職權劃分,不可能十分完善,一步到位。早在1999年時,歐盟就已經發生過預算風波。當時,歐洲議會拒絕批准歐委會提出的預算草案,並且成立調查委員會對歐委會進行調查,結果導致歐委會集體辭職。這場風波充分說明,歐盟的制度建設遠未到位。
此外,還應當指出的是,雖然冷戰后歐洲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發展取向已大同小異,但各國的自然秉賦、歷史傳承、治理模式,還是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差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社會保障體系不統一的問題尤其突出。新成員國急於入盟,目的就是要獲得歐盟的經濟救助和財政扶持,讓本國民眾過上與老成員國同樣富足殷實的生活。歐盟無力迅速解決這樣的繁重任務,像英國這樣的老成員國,根本不想充當“扶貧者”。新老成員國彼此互相埋怨,甚至產生了離心傾向。
▲請您談一談這種“彼此埋怨”和“離心傾向”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2008年的歐洲金融危機以主權債務危機方式,在南歐五國即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集中爆發。當時,該五國希望以歐盟提供大量援助為依托,繼續實行寬鬆政策,以保持原有的社會福利和生活水平不變,但遭到西歐國家強烈反對。以德國為首的西歐各國同意提供適度援助,但要求受援國必須採取財政緊縮政策,減少政府開支,降低工資標准,削減社會福利和各種生活補貼,然后按雙方約定的條件和期限,還清債務。南歐國家認為這些條件過於苛刻,與西歐國家產生了劇烈沖突。某些國家內部出現了大規模的社會抗議風潮,導致經濟危機、社會危機與政治危機相互疊加,整個國家陷入破產邊緣。這場危機后來化解了,但后遺症很大。南歐國家與西歐國家民眾之間形成了非常深重的心理隔閡。
其次,在前幾年爆發的難民問題上,中東歐國家與西歐國家產生了嚴重沖突。2011年中東動亂發展為大規模戰亂后,大量難民涌入歐洲。德國政府和歐盟領導機構主張所有成員國都要接納難民,以緩解德國等富國的壓力,但中東歐國家堅決反對。有的國家甚至建立了邊境牆,對難民嚴防死守。2017年12月,歐委會曾因此將匈牙利政府告到歐洲法院。
另外,東西歐國家之間的價值觀體系和社會治理方式存在很大差異,這也導致歐盟內部時常發生矛盾和沖突。例如,2017年波蘭進行司法改革時,歐盟強勢干涉,理由是這種改革違背了歐盟倡導的司法獨立和三權分立原則,不符合歐盟認可的法治精神。2018年,歐洲議會還以448票贊成、197票反對通過了懲罰匈牙利的決議案。原因是匈牙利政府破壞司法獨立,限制言論和學術自由,剝奪弱勢群體和難民的權利,違背了歐盟的核心價值觀。
最后,還要補充一點。中東歐國家與西歐國家在歐盟內部改革問題上也存在著嚴重分歧。西歐國家主張的歐盟改革,意在放棄幾十年來決策過程中一貫實行的一票否決制,轉而採取所謂的有質量的多數票表決通過原則。這樣的表決原則一經確立,中東歐國家勢必失去借助一票否決機制維護自身權益的最后手段,因而其堅決反對這一原則。
▲英國脫歐無疑是21世紀以來歐洲政治發展中的重要歷史事件,您怎樣理解英國脫歐的原因,脫歐會對英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英國脫歐,實際上並不是某個政治家頭腦發熱的結果。了解英國和歐洲歷史的人都知道,由於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等因素,英國人對參與歐洲大陸事務歷來不太積極。二戰后各國政治家熱烈討論歐洲聯合問題,英國想當頭,想構建一個由英國人主導的歐洲聯合體,但因追隨者太少,沒有辦法取得成功。英國迫不得已,於1960年申請加入歐共體,但被法國所拒絕。直到1973年,即13年后,英國才成為歐共體成員。可見,英國既不是歐盟創始成員國,更不是其核心成員國。
加入歐共體后,英國內部對於此舉是否有利始終存在爭議。1975年,英國曾經就是否留在歐共體舉行過一次全民公投,當時留歐派佔了上風。但是,留在歐共體內的英國,仍然是三心二意。1984年,由於撒切爾首相的強烈堅持和爭取,歐共體不得不同意部分返還英國向歐盟繳納的預算款。1997年歐元區正式建立,時任首相布萊爾曾主張英國改用歐元,遭到財政大臣等人的強烈反對,英國因此留在了歐元區之外。2008年歐債危機發生時,英國強烈反對歐盟對重債國提供救助,同時也反對歐盟對成員國實行金融監管。英國與歐盟核心成員國的矛盾從此進一步加大。
2013年英國大選時,保守黨領導人卡梅倫為爭取選票,取悅那些主張退出歐盟的選民,承諾當選后將以全民公決方式解決英國與歐盟的關系問題。2016年6月,此項公決如期舉行,結果是脫歐派以52︰48的優勢勝出。2017年3月,伊利莎白女王二世批准了英國議會的“脫歐法案”,脫歐程序隨即啟動。盡管這一過程曲折反復,充滿變數,但今年1月底,英國脫歐終於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歐盟28國,如今變為27國。
很多人都在問,英國脫歐到底有沒有利?短期看,這對英國是有利的。起碼英國每年不必繳納巨額“會費”。英國讓渡給歐盟的那些權利,也可以收回,也不再受難民分攤等共同性問題的困擾。但從長遠看,英國離開歐盟這一大平台,在歐洲和全球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下降。離開歐洲這個統一的大市場,其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會受到很大沖擊和影響,同時還會導致英國政府與蘇格蘭、北愛爾蘭等地方政府的關系進一步復雜化。
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蘇格蘭是英國境內一個擁有獨特歷史傳承與文化傳統的特殊地區,歷史上曾經有過自立為國的經歷。因此,冷戰后越來越活躍的蘇格蘭獨立黨,早就亮出了“脫英”的旗幟。2014年,蘇格蘭曾經舉行過關於是否退出英國的公決,當時的贊成票竟高達45%,差點取得成功。2016年英國舉行脫歐公決時,62%的蘇格蘭選民投票反對脫歐。2019年12月4日,蘇格蘭舉行了有20萬人參加的獨立大游行。英國正式脫歐后,蘇格蘭獨立黨領導人明確表示,英國脫離歐盟必然重創英國經濟。她本人積極支持蘇格蘭獨立。未來一兩年內,蘇格蘭將再次舉行脫英公決。
英國脫歐后,與愛爾蘭的邊界管理也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40年來,由於雙方都是歐盟成員,隸屬於英國的北愛爾蘭與作為獨立國家的愛爾蘭之間的貿易,如同在英國境內一樣方便和自由。脫歐后,英國與歐盟的共同監管區和統一關稅區將不復存在,愛爾蘭與屬於英國的北愛爾蘭,不可避免地要在人和物的出入境管理方面,產生摩擦、糾紛和爭端。
按照英國政府的計劃,北愛爾蘭可以繼續遵守歐盟有關食品和工業品的規定,但要在遠離邊界的地方設立檢查點,由流動的海關人員進行走私檢查,防止來自英國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北愛爾蘭。這種制度將大大增加企業運行成本,也將使投資風險增大。北愛爾蘭事實上將面臨兩條邊界,一是與愛爾蘭的邊界,二是與英國的邊界。由此可見,英國脫歐不僅導致愛爾蘭面臨窘境,同時還讓隸屬英國的北愛爾蘭處於異常尷尬的境地。
▲英國脫歐意味著英國和歐盟40多年的政治聯姻走到了盡頭,這無論是對歐洲一體化還是全球化進程,都堪稱一次重大挫折。您認為英國脫歐會給歐洲一體化帶來哪些沖擊?
●如果我們把2008年爆發的主權債務問題稱做歐盟第一次重大危機的話,難民問題引發的沖突可以說是歐盟的第二次重大危機。遺憾的是,這場危機目前仍未最后解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歐盟重要成員的英國,義無反顧地啟動了脫歐進程。歐盟因此受到了遠比20世紀格陵蘭自治后宣布退出歐盟更為深遠的沖擊和影響。
這種沖擊和影響,在2019年5月歐洲議會選舉時得到了集中表現。歐盟兩大核心國家德國與法國,在選舉中同時遭遇“滑鐵盧”。積極主張歐洲一體化的德國基民盟與基社盟共同組成的“聯盟黨”,得票比上屆少6.2%。與“聯盟黨”共同執政的社民黨,得票率比上屆少了近12%。主打環保牌的綠黨,得票率比上屆多了11.8%,成為第二大黨。民粹主義政黨選擇黨,得票率為10.1%。在法國,贊同歐洲一體化的共和國前進黨,得票率低於極右政黨國民聯盟。這個極端反對歐洲一體化、反對經濟全球化的極右組織,得票率竟然接近24%。在意大利,極右政黨得票數也多於左翼政黨。更令人矚目的是,英國脫歐黨大獲全勝,得票率高達31.5%。主張英國留在歐盟的工黨,得票率僅為14.1%。持中間立場的綠黨和保守黨,得票率加起來隻有21.5%。[林德山《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及其影響評析》,參見人民網。]
應當注意的是,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率超過51%,創20年新高。這表明,歐洲人還是很關心歐盟前途和命運的。正如時任歐洲外交關系理事會主席馬克·萊納德(Mark Leonard)所說,對於極右勢力有可能控制歐洲議會的擔憂,激發了歐洲內部支持一體化力量的出現,進而導致投票人數增加以及綠黨和自由黨支持率上升。[《歐洲議會選舉后:一體化之爭料將越加激烈》,參見新浪網]還有一個問題不能忽視,這就是歐盟國家年輕一代參政意識很差。他們對政治不感興趣,不願意參加投票。
歐洲議會選舉后,歐洲政治格局重組。首先是傳統主流政黨地位下降。代表中右基督教民主黨人的歐洲人民黨(EPP)和以社會民主黨(S&D)為主體的中左翼社會主義者與民主主義者進步聯盟這兩大黨團,雖然保住了前兩大黨團的地位,但損失了近70個席位,失去歐洲議會多數地位。人民黨黨團中損失最大的是法國共和國人黨,減少12席,意大利力量黨減少7席,德國基民盟減少5席,西班牙人民黨減少4席。在中左翼社會主義者與民主主義者進步聯盟中,損失最大的是大國的社會民主黨,如意大利民主黨減少12席,德國社會民主黨減少11席,英國工黨減少10席,法國社會黨減少8席。英國執政黨保守黨更慘,此次選舉僅贏得4席,減少15席。
其次,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疑歐政黨在本次選舉中的支持率明顯上升。意大利北方聯盟和英國脫歐黨,分別成為意英兩國在歐洲議會的第一大黨。前者贏得28個席位,比上屆選舉時增加了23席,超越法國國民聯盟(RN)成為右翼民粹主義黨團民族和自由歐洲(ENF)的最大力量。6月12日,該黨團改名為“認同與民主”,包括意大利北方聯盟、法國國民聯盟和德國選擇黨等,共有73名議員,成為新一屆歐洲議會中的第五大黨團。[林德山《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及其影響評析》,參見人民網。]
這樣一來,雖然疑歐力量未能根本動搖親歐力量的主導地位,但人民黨和社民黨這兩大黨團以“大聯盟”方式控制歐洲議會的舊格局宣告結束。從趨勢上看,主張加強歐洲一體化的傳統政黨的地位和影響明顯下降,歐盟作為統一的政治經濟力量在國際舞台上的行為能力受到削弱。“挺歐”與“疑歐”兩大思潮、“支歐”和“退歐”兩股勢力,未來的博弈將更加曲折和復雜。
英國脫歐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歐盟其他國家的分裂勢力和分離主義運動。2017年秋,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自治區舉行了要求退出西班牙的“獨立公投”,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英國脫歐的影響。當時,獨立派佔多數的區議會不顧統一派反對,於當年10月27日宣布獨立。雖然西班牙國家法院以煽動叛亂、叛國等罪名逮捕了加區獨立派高官,但“獨立公投”還是嚴重沖擊了西班牙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顯然,英國脫歐遠沒有想象得那麼簡單,英國與歐盟的關系也沒有完全了斷。2020年是雙方最終分手的過渡期。目前,雙方正在就新的貿易關系問題進行談判,但進展困難。英國提出的《內部市場法案》引起了歐盟的強烈不滿。歐盟認為,英國的立場與歐盟所能接受的范圍相去甚遠。雙方能否最終避免英國因談判不果而無協議脫歐,還有很大懸念。如果雙方談判破裂,英國走向無協議脫歐,英國遭受的損失,據估計要超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的三倍以上。至於歐盟方面遭受多大損失,一時還無法測算。
▲1975年5月6日,中國與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外交關系。45年來,雙邊關系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和歐盟都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和塑造者,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等方面擁有廣泛共同利益,也是各自改革與發展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請您談一談對建交以來中歐關系的總體看法。
●45年來,中歐雙方在各領域各層次開展交流對話、協調合作、持續發展,但由於歷史原因和現實問題彼此交織,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相互影響,還有美國因素等外力牽動,中歐關系的發展並非總是順風順水,有時也會出現問題,甚至是相當嚴重的問題。譬如,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發生政治風波時,當時的歐共體追隨美國,參與對華制裁,導致中歐關系跌入深谷。但是,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經不住時間考驗,難以為繼。
由於雙方共同努力,中歐關系大部分時間還是處於良性發展軌道。1994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法國,提出中國發展對歐關系四原則:一是面向21世紀,努力發展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系﹔二是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三是互利互補,促進共同發展﹔四是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磋商與合作。同一年,歐盟出台《走向亞洲的新戰略》,中歐達成政治對話協議,中歐會晤機制成立。當年底,歐盟不得不取消除軍售以外的所有對華制裁措施。中國與歐盟的關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1995年,歐盟發表首份對華政策文件——《中國—歐盟關系長期政策》,明確表示要全面加強與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領域的關系。1996年,歐盟出台對華新戰略,進一步闡述了對華政策的全面性、長期性和獨立性。1998年,歐盟《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文件公開發表,歐盟對華關系上升到與歐美、歐日、歐俄關系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在這一年,歐盟決定,不再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提出或聯署針對中國的人權議案。利用人權問題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歐關系的做法得到部分糾正。
2001年,歐盟提出了進一步加深對華合作的具體建議,雙方確立全面伙伴關系。2003年,歐盟發表《日趨成熟的伙伴關系——中歐關系的共同利益與挑戰》的文章,確認雙方的關系已經進入成熟期,發展穩定、持久、平等的伙伴關系成為歐盟重要目標。與此同時,中方發布《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規劃了雙方互利合作的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當年舉行的中歐領導人第六次會晤,決定雙方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歐雙方“建立了各個層次的政治對話,既有像戰略對話這樣的宏觀交流,也有人權、軍控等專業領域的具體磋商”[唐家璇《勁風煦雨》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頁。]。從2006年起,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2008年,中歐貿易額達到4255.8億美元,增長19.5%。[《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訪歐簽合作意向近110億美元》,參見新浪網。]盡管當年一些歐盟國家發生債務危機,中歐雙方貿易關系依然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歐盟不僅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時也是累計第一大技術供應方和累計第四大投資方。
2012年,中歐雙方舉行第十五次領導人會晤時,中國就中歐關系發展提出四點新建議,得到歐方贊同。這四點建設包括:大力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將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信息通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推動雙方在交通、電力、通信等領域開展合作﹔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取得新進展,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這一年,中歐成功舉行首屆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隨后舉行了城鎮化伙伴關系高層會議和高層能源會議,正式啟動了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能源消費國戰略伙伴關系。
▲習近平曾強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歐是利益高度交融的命運共同體。推進中歐關系,合作共贏是關鍵。”[《習近平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載於2014年4月1日《人民時報》。]您認為,十八大以來,中歐關系取得了哪些新的發展成果?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中歐關系。2013年,中歐高級別對話在北京舉行,雙方發表了《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當年12月召開的中歐領導人峰會,首次提出中國與歐盟是當今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和兩大文明”的新理念。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歐盟總部。在會晤歐盟領導人時,他主張中歐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結合起來,共同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為中歐關系注入新動力。他還提出了發揮好貿易投資主引擎作用,將買賣型貿易合作提升為各領域聯動的復合型經濟合作的新理念,提出了爭取早日實現雙方年貿易額一萬億美元的新目標。
習近平主席訪歐期間,雙方共同發表了《關於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對雙方在許多領域的未來合作做出了新規劃。此后,中方又專門發表了《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將加強與發展中歐關系界定為“中國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優先方向之一”[《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參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這一年,包括英國在內,我國與歐盟的貿易總額達6151億美元。歐盟對華投資存量為950億美元,中國對歐投資存量為490億美元。[《歐洲藍皮書:2014年中歐外交熱潮推動雙邊關系換擋提速》,參見人民網。]雙方人文交流規模進一步擴大。
2015年中歐建交40周年時,習近平主席向來華訪問的歐盟議會議長表示,中國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建設,始終將歐洲發展視為多極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歐利益深度交融,雙方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正在凝聚雙方共識的基礎上向前發展。
目前,中歐雙方除每年召開峰會之外,還建立了議會定期交流機制、中國經社理事會與歐盟經社委員會圓桌會議機制,以及高級別戰略對話、宏觀經濟對話、經貿高層對話、教育交流對話、區域政策對話、財金對話、貿易與投資政策對話、競爭政策對話、環境政策對話、民間友好合作對話、人權對話,並且還有司法研討、政黨高層論壇、文化部長高峰論壇、市長論壇、社會管理論壇、外交政策磋商、非洲事務磋商、氣候變化磋商、軍控與防擴散磋商以及經貿混合委員會、科技合作指導委員會、食品和消費品安全聯合工作委員會等諸多對話機制。
雙方共同建立的這些對話磋商機制涵蓋了中歐關系的所有領域。它們的有效運行,為雙方交換意見、溝通政策、協調立場、分解分歧、推進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各國都是一場巨大考驗,對歐盟也不例外。您如何看待歐盟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
●歐盟由於內部機制和成員國關系存在許多問題,面對此次大考,交出的答卷並不出色。甚至可以說未能令人滿意。大量的無可辯駁的信息和事實証明,歐盟主要國家應對疫情不利造成超乎尋常的重大損失,可以說是它發展進程中遭遇的又一次重大危機。
但是,從大的趨勢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對歐盟機制和體系的沖擊,對其成員國相互關系的傷害,畢竟也是前進路上的問題,不可無限放大。無論遇到多大困難,歐盟尋求擴大和深化一體化、加強聯合與統一的決心不會動搖。譬如,在安全領域,歐盟一直在謀求建立統一防務。2017年12月批准的25個成員國簽署的防務領域“永久結構性合作”,推出了許多合作項目,這些項目已經啟動。正如時任德國外長西格馬·加布裡爾所稱:“這是朝著獨立和加強歐盟安全和防務政策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歐盟強勢推進“共同防務” 將更加獨立於美國》,參見中國新聞網。],目的顯然在於擺脫對美國的防務依賴。另外,盡管全球經濟形勢十分嚴峻,歐盟經濟運行內外受阻,但歐盟還是在積極考慮明年發行數字貨幣的問題,歐盟內部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建設,總體規劃和大的目標,也沒有改變。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歐關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為紀念中歐建交45周年,雙方策劃了一系列重要活動,其中包括中歐領導人年度會晤和中歐“全家福峰會”,即“27+1”峰會。但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許多事情被打亂。雙方領導人年度會晤由3月推遲到6月。9月,習近平主席與歐盟及德國領導人舉行了小范圍視頻會議。
值得慶幸的是,今年雙方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合作還是較有成效的。當年初疫情在中國首先爆發時,歐盟不少國家對中國表示了同情,有些國家還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而當疫情在歐洲擴散時,中方又向歐盟國家提供了多方面的持續幫助,其中包括派遣醫療專家、提供智力支持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運而生的“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大幅度增加,不僅支持了歐洲各國的抗疫斗爭,同時還為維持中歐間供應鏈和產業鏈總體穩定、服務於歐盟國家國計民生作出了獨特貢獻。在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維護世衛組織權威、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等方面,雙方也展開了必要的政策溝通與協調合作。
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撕裂國際社會、國際關系全面緊張的大背景下,中歐關系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始料未及的新問題。歐盟國家個別政客和媒體追隨美國,借疫情問題污名化中國,甚至要對中國進行“追責”“索賠”。美國在南海地區制造緊張局勢,挑戰中國的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歐盟也出現了視中國為“經濟競爭伙伴”和“系統性競爭對手”的苗頭,某些國家幫著美國為中國制造麻煩。歐盟拒絕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利用環境問題、知識產權問題、工會問題、人權問題,特別是涉藏涉疆問題,干涉中國內政的做法有所抬頭。不久前,德法英三國向聯合國提交有關南海問題的聲明,德國代表30多個國家在聯合國就人權問題向中國發難。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認真研究,妥謀對策。總之,今后歐盟處理對華關系可能更加注重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問題,強調“原則優先”而不是利益優先。對這些傾向性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和警覺,要做好應對困難和挑戰的各方面准備。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格局和國際關系正在發生深度調整,您認為中歐關系發展的前景如何?
●我們要全面地、發展地看待中歐關系。正如歐盟面臨許多問題仍在持續向前、歐洲一體化遭遇重大挫折依然努力求索一樣,當前的特殊情況和復雜局面不可能根本改變中歐關系互利合作的本質和曲折前進的歷史趨勢。
進一步改善、鞏固和發展中歐關系對中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中歐合作,中方學到了歐盟國家的先進技術,吸收了許多資金,借鑒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為中國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當然,歐盟是多國聯合組織,其內部結構、決策程序和運作方式十分復雜。中歐之間以及中國與其成員國之間,特別是與德法意等影響較大的國家之間,價值觀體系分歧、國家治理體系差異、地緣戰略利益紛爭將長期存在。中方與歐盟打交道,既要考慮到歐盟的整體性,同時又要兼顧各成員的差異性﹔既要顧全雙方關系發展的長遠大計和共同需要,同時還必須注意維護我們的主權尊嚴和獨特利益。
2020年9月14日,習近平主席與德、歐領導人會晤時,三方取得了一些新的共識與成果。中方提出的“四個堅持”,即堅持和平共處、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對話協商,受到德、歐領導人贊賞。三方不但同意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爭取年內完成談判目標,同時建立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和中歐數字領域高層對話,打造中歐綠色伙伴、數字合作伙伴關系。《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簽署意味著雙方保護地理標志產品的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從中方來看,我們視歐盟為全面戰略伙伴,本著最大善意和誠意發展對歐關系的初心沒有改變。
另外,我們還要看到,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歐關系造成很大沖擊,今年上半年雙方貿易額仍然增長了2.2%。中國歐盟商會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九成在華歐企仍表示將繼續扎根中國。而且就在中德歐峰會召開之際,中歐綠色智慧城市論壇、中歐企業家峰會分別在中國重慶、青島舉行。我們希望並且相信,歐方在妥善處理它與美國的關系的同時,最終還是能以客觀、理性、開放的態度看待中國,看待中國和平崛起給歐盟、給整個世界帶來的重大機遇和積極影響。雙方攜手共進,一道維護來之不易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一道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多邊體系,在推進新一輪全球化、進一步改善全球治理方面開展建設合作,不但符合中歐雙方利益和國際社會共同利益,也是時代賦予雙方的共同責任和使命。
(作者單位:於洪君,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呂楠,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