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偉大跨越

作者:李忠杰    發布時間:2021-01-31   
分享到 :

在滴答作響的鐘聲中,我們進入了具有特殊標志性意義的2021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同時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從2021年開始,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未來30年的時間裡,我國將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將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新的偉大跨越。

一、跨越歷史的30年

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規劃了從2020年到21世紀中葉總共30年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擘畫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按照“十四五”規劃《建議》,從2021年開始,我們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成兩個15年,連續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發和沖刺。未來的30年,將是跨越歷史的30年。

無論宇宙、自然,還是人類社會,都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人類發明的時間概念,則將這漫長的過程劃分為一個個單位區段和不同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過去和未來,每一個階段也會有它一定的內容和特點,

那麼,未來的30年,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將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首先,這將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發展進步的新階段、新台階、新高峰。

中華文明已有5000年的歷史,根據新的考古發現,還很有可能提前到8000年。無論5000年還是8000年,它都是一個按照波峰浪谷的曲線遞次發展進步的過程。其間遇到過無數的曲折、動蕩、混亂,但平息之后又會有所發展,總的趨勢是螺旋式上升,或者說,在波動中上揚。

到了近100年,中國經歷了一個曲折復雜、從大亂走向大治的過程。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取得了歷史性成就。202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首次超過100萬億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目前的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已經超越了中華民族以往的所有階段。

未來的30年,正是在這樣的基礎和平台上出發的。所以,未來的30年,必定是超越以往所有30年、300年、3000年的一個30年。它既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新台階、新高峰。

第二,這將是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跨越的重要階段。

“小康”,是古代中國人民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和理想。小康比“大同”要低一個層次,是財產私有、生活寬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講究禮儀的社會狀態。“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是為‘小康’”。千百年來,中國無數老百姓的夢想,就是實實在在地過上小康的生活。但是,小康的理想其實一直都未能實現。隻有到20世紀末,中國社會才從整體上進入小康,到2020年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偉大的裡程碑。歷史的腳步不能停止。面向未來,我們已經設定,未來3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將先后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從2020年到2050年之間,將是一個更加波瀾壯闊地前進和發展的階段,將是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跨越的重要階段。

第三,這將是中國跨入現代化強國門檻前的臨門一腳和最后階段。

1954年9月,毛澤東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宣布,准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但因僅僅幾個五年計劃不可能實現這種目標,1964年,又把實現現代化的時間定在了20世紀末。

由於“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指導思想導致各種折騰,耽誤了現代化的進程和時間,原定的目標沒有實現。所以,1987年4月,鄧小平從實際的國情出發,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構想,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定在了21世紀中葉,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之際。

由於改革開放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根據進入21世紀以來的發展成就和有利態勢,現代化的目標有條件有可能適當提前。所以,2017年黨的十九大作出分兩步實現現代化的戰略安排,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提前到2035年。把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的目標,確定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未來30年,我們不僅將首先跨入基本現代化的門檻,而且將進一步跨入現代化強國的門檻。因此,未來30年,將是中華民族跨入現代化行列的最后階段,或者形象地說,是最終突破的臨門一腳。未來30年的表現如何,將直接決定我們能不能實現這樣一個偉大的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偉大的裡程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更加偉大的裡程碑。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后,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仍然不會停止。我們將在新的平台上繼續提高現代化的水平。所以,這裡所說的“最后階段”,不是指現代化進程的最后階段,而是指跨入現代化強國門檻前的最后階段。

第四,這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

在長達50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中華兒女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寫下了不朽的篇章。但到了近代卻落后了。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憧憬的理想。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率先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描繪了宏偉藍圖。江澤民曾以詩一般的語言指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是躍出東方地平線的一輪絢麗紅日,這輪紅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來的,它的美麗霞光正在照耀祖國的大好河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的概念,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現在,我們已經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未來30年,正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奮斗的30年,也是更加接近偉大復興夢想的30年。30年的發展如何,關系我們能不能實現這樣一個偉大的目標和夢想。因此,未來30年,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階段。

二、再創輝煌的30年

黨的十九大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確定了未來30年分兩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和任務。

第一步,即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到那時將要實現的願景是: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步,即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到那時將要實現的願景是: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從2021年開始,我們將首先向“十四五”規劃的目標前進,同時也是向2035年的第一個目標邁進,然后向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的目標邁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中國未來5年和15年的發展作了重大的戰略謀劃。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

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了“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主要集中在“六個新”:一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二是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三是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四是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五是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六是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九屆五中全會還突出地提出了2035年遠景目標,其內容包括9個方面,與十九大的界定相比,其內容更加展開、更加豐富。

十九大規定的目標中“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現增加了“綜合國力”,同時提出“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

在經濟方面,增加了“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中,增加了“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把十九大提出的若干“強國”全部納入目標,要求“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等等﹔除了“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外,“國民素質”也要達到新高度﹔在原先的“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中,增加了更加具體的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對外開放原來沒有提及,這次增加了“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在民生方面,明確提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增加了“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將原來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改為“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但原先目標中有一句“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這次沒有再出現。雖然有些內容可以理解為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但“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實際上是對整個社會的根本要求。改革開放的秘訣,就在於增強了社會活力。這一句話從目標中去掉,是很遺憾的。

當然,不管如何,通過步步深入和步步細化的研究和規劃,黨和國家已經逐步描畫了由近及遠的“十四五”、2035年、2050年的輝煌圖景。

因此,未來的30年,將是在現有基礎上再創輝煌的30年。實現“十四五”規劃的目標,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取得的一個新勝利﹔實現2035年的發展目標,將創造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新輝煌﹔實現2050年的發展目標,將創造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更加偉大的新輝煌!

三、攻堅克難的30年

中華民族始終懷有美好的理想。這種理想,是一種目標、一種願景,也是一種動力,一種激勵。中華民族始終懷揣著這種理想,不斷地奮力前行,創造著美好的生活。

但是要實現理想是不容易的。任何理想的提出,都是因為現實中並不理想或不夠理想。實現理想,就是從不理想向理想和比較理想轉化。但這種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更需要無數人們的不懈奮斗和努力。有時候這種轉化比較容易,但更多的都非常艱難。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發展一直比較艱難,有時候甚至非常艱難。之所以小康的理想延續了千百年,到現在才實現﹔之所以多次設想了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但還要到15年、30年后才能真正實現,原因就在於此。

所以,未來30年的目標雖然輝煌,願景雖然美好,但都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而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奮斗。在未來30年的征程上,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解決,有許多困難需要我們克服,有許多難關需要我們攻破,有許多路程需要我們探索。

第一,未來30年,需要我們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確保現代化目標全面實現。

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什麼樣的現代化?黨的基本路線明確規定,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富強民主文明”是黨的十三大在基本路線中確定的﹔“和諧”是黨的十七大增加的﹔“美麗”是黨的十九大增加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是“五位一體”的目標,因而也就要求“五位一體”進行建設。到十八大,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按照這一布局,我們要牢牢抓好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要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第二,未來30年,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現代化建設增強動力和活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40多年來,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改革開放並沒有終結,歷史的任務還沒有完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身后是千山萬水,前面是跋山涉水。我們正處在兩種山水之間。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所以,規劃《建議》規定“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就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隻有改革開放,才能消除未來30年發展進程中的各種體制性障礙,才能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動力和活力。改革開放決定了40多年來中國發展的方向、道路和命運,也決定著未來30年發展的方向、道路和命運。改革開放隻能深化而不能停滯,隻能前進而不能倒退。

第三,未來30年,需要我們科學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考驗,提高攻難克堅的能力,防止任何可能的折騰、動蕩和倒退。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涌。我們黨其實一直在櫛風沐雨中前行,先后遇到過大革命失敗的風險、反“圍剿”失敗的風險、中華民族被侵略的風險、抗戰后內戰爆發的風險、三年困難時期的風險、“文化大革命”的風險。改革開放后,又遇到過西方國家的制裁,蘇東劇變的沖擊,國內的政治風波,經濟生活的困難,國際金融危機的風暴,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等等。

對所有這些風險,我們始終“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理論、基本方略不動搖,以穩固的自身定力、強大的組織力量、科學的應對戰略、恰當的方式方法,化解了一個個風險,並且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千磨萬擊仍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面對各種已經遇到和可能遇到的風險,我們黨一再要求全黨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經受“四大考驗”,防止“四種危險”,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越來越完善。

在未來30年中,面對不斷變動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准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在攻堅克難中牢牢掌握歷史發展的主動權,推動中華民族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

未來30年的路子走得怎麼樣,我們預定的目標能否真正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或許要看我們能不能正確有效地攻堅克難、化解將會遇到的一個個風險和挑戰。

四、開拓創新的30年

中國共產黨的100年,是開拓創新的1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70多年,是開拓創新的70多年﹔改革開放的40多年,更是開拓創新的40多年。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也必然要求繼續開拓創新,因此,未來的30年,也必然是開拓創新的30年。

開拓創新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開拓新局面、創造新成就的法寶。

近代中國陷於落后愚昧狀態和被動挨打境地,與晚清王朝的封閉保守、不思進取有密切的關系。早在1850年,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所寫的《時評。1850年1—2月》中,就把中國稱作“世界上最古老最鞏固的帝國”,就它的落后性來說,甚至是“最反動最保守的堡壘”(《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7頁)。在1857年寫的《波斯和中國》中,恩格斯把中國的社會制度稱作“這個世界上最古老國家的腐朽的半文明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頁)。在1862年寫的《中國記事》中,馬克思把中國稱為“活的化石”(《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45頁)。馬克思甚至還把中國比作是“密閉棺材裡的木乃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1頁)。看到這些評價,我們不能不受到極大的震撼。

毫無疑問,在封建社會,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曾有過輝煌的紀錄,但是到近代,相對於西方文明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崛起,中國卻明顯地落后了、衰朽了。所以,馬克思恩格斯筆下所貶斥的中國的落后性、保守性,基本上都是指近代中國的衰朽狀態。馬克思恩格斯振聾發聵的評說,是對全體中國人民敲響的警鐘。

中國共產黨人當年未必見到過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保守落后狀態的評價,但是用自己的行動對這種警鐘作出了回應。其中就包括,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確的思想路線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也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成就。雖然后來一度受到嚴重的干擾和破壞,但“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通過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中國共產黨又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按照黨章的界定,“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思想路線最根本的要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正是在黨的思想路線的指導下,黨和國家才有了撥亂反正的成就,才有了改革開放的起步和不斷推進,才有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的建設,才有了一個個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才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才有了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才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4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離不開正確的思想路線﹔未來30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仍然離不開正確的思想路線。

未來30年,我們必須更加自覺、更加堅定、更高水平地堅持黨的思想路線,進一步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立足國情與認識“世情”的關系、自身素質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始終做到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就必須堅持開拓創新。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把“創新”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一命題,使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堅持創新在未來30年發展進步中的分量和作用。

黨史上有一件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早在1934年11月,紅四方面軍在四川巴中的通江縣召開黨政工作會議,為了加強部隊政治思想工作,會議特地制定了一份《紅四方面軍訓詞》,並進行了宣誓。訓詞是“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一共16個字,令人驚訝的是,其中就有“創新”一詞。當時紅四方面軍還印發了一個《說明》,對訓詞加以解析。其對“創新”的解釋是:有創造性,有創造新局面、新蘇區,挽回戰局,創造新的戰術戰略等。中國共產黨如此之早就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和要求,不能不使我們感慨萬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國家鮮明地提出創新的要求,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頁)創新的范圍,從“技術創新”逐步擴展為“科技創新”“知識創新”等更大范圍,還相應提出了“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人才”“國家創新體系”等要求。然后又進一步指出,“創新,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及其他創新”,使創新擴展為理論、實踐、科技、文化、黨建等多方面的創新。創新成為中國發展進步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九大要求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

未來30年的大方向、大路子、大規劃已經確定,但並不等於所有的問題都已解決,所有的困難都已克服,不需要我們再動任何腦筋、再作任何思考了。恰恰相反,未來還有很多未知需要我們去探索,還有很多領域需要我們去探險,還有很多事業需要我們去創造。因此,開拓創新仍然是未來30年一個特別重要的要求。隻有始終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創新開拓,奮發進取,未來30年兩個漸次遞進的現代化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作者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