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談學習黨史

原標題:毛澤東談學習黨史
作者:熊杏林    發布時間:2021-02-10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奮斗歷程。百年中國滄桑巨變,百年大黨胸懷千秋偉業、恰是風華正茂。中國共產黨可歌可泣的百年歷史,是共產黨人前行的動力,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激勵我們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向全黨發出學習研究黨史的號召。1942年3月30日,毛澤東在中央學習組作《如何研究中共黨史》報告。70多年過去,這篇黨史研究的經典之作,仍然閃耀著科學的光芒,為學習研究黨史指引方向。
  學習研究黨史的目的意義:“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對今天的路線和政策有更好的認識”“創造些新的東西”
  1941年的中國共產黨,在20年的斗爭中,既經歷了勝利也經受了挫折,既出現過“左”的錯誤也出現過右的機會主義,特別是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錯誤給黨帶來很大危害。遵義會議和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雖然分別糾正了王明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的“左”傾錯誤和抗日戰爭初期的右傾錯誤,但由於沒有來得及對黨的歷史經驗進行系統總結,黨內在指導思想上仍存在一些分歧。延安整風運動就是從學習研究黨的歷史開啟的。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報告中開宗明義,“現在大家在研究黨的歷史,這個研究是必須的。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這當然不是說要把歷史上每一件事統統搞清楚了才可以辦事,而是要把黨的路線政策的歷史發展搞清楚。這對研究今天的路線政策,加強黨內教育,推進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們要研究哪些是過去的成功和勝利,哪些是失敗,前車之覆,后車之鑒。這個工作我們過去沒有做過,現在正在開始做”“我們要用這樣的研究來使我們對今天的路線和政策有更好的認識,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進步”。在報告最后,毛澤東結合學習《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體會,點明了學習研究黨史的另一層目的,“研究中共黨史,應該以中國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國身上”“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隻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毛澤東這裡所說的“創造些新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
  學習研究黨史的根本方法:“古今中外法”
  關於學習研究黨史的方法,毛澤東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如何研究黨史呢?根本的方法馬、恩、列、斯已經講過了,就是全面的歷史的方法。我們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當然也要遵照這個方法。”但對於什麼是全面的歷史的方法,毛澤東有著自己獨特見解,而且創造了專屬術語——“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外法’”。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毛澤東說“辛亥革命以來,五四運動、大革命、內戰、抗戰,這是‘古今’”。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他說:“談到中國的反帝斗爭,就要講到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如何凶惡地侵略中國”,借用這個意思,辛亥革命是“中”,清朝政府是“外”﹔五四運動是“中”,段祺瑞、曹汝霖是“外”﹔北伐是“中”,北洋軍閥是外”﹔內戰時期,共產黨是“中”,國民黨是“外”。中國的共產黨、國民黨,農民、地主,工人、資本家和世界上的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等等,這就是“中外”。他還提出,為了有系統地研究中共黨史,需要編兩種材料:一種是黨內的,包括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一種是黨外的,包括帝國主義、地主、資產階級等。“兩種材料對照起來研究,這就叫做‘古今中外法’,也就是歷史主義的方法。”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古今法”,就是要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問題,而他的“中外法”,就是要從矛盾對立面角度看問題。綜合起來,“古今中外法”就是全面的、歷史的方法。
  延安時期,毛澤東親自主編了《六大以來》《六大以前》《兩條路線》三本重要的黨史文獻。《六大以來》在黨內引起極大反響,許多黨員干部反映讀了之后恍然大悟,發生了啟發思想的作用,不少人由此產生了研究黨史的濃厚興趣。1942年,毛澤東又應黨員干部的要求,主編了《六大以前》,收入中共早期領導人的署名文章。1943年,毛澤東在《六大以前》《六大以來》基礎上,挑選能夠代表和反映中共歷史上兩條路線的文獻,編輯了《兩條路線》。這三部文獻,從延安整風直到今天,都是黨史學習研究不可或缺的資料。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親自主持編輯了《毛澤東選集》第一至第四卷,為中共黨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和理論指導。
  學習研究黨史的基本思路:歷史分期
  對歷史進行分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論,旨在揭示歷史過程中不同時期或階段之間質的差別。毛澤東在報告中說,中國共產黨的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現在來考慮我們過去所走的路和經驗,要有系統地去考慮,“用整個黨的發展過程做我們研究的對象,進行客觀的研究,不是隻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個別細節,而是研究路線和政策”。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他對我們黨的歷史進行了三個階段劃分:大革命時期﹔內戰時期﹔抗日時期。毛澤東作出這三個階段劃分的主要依據是“革命的任務”“聯合的群眾”“革命所打擊的目標”和“我們的路線”。毛澤東在報告中說過,“這個分法是否妥當,大家可以討論”。不僅如此,對於“革命的准備”階段的研究,報告有大量篇幅。毛澤東說:說到革命的准備,一九二一年開始的第一個階段,實際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准備的……所以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隻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的材料說明共產黨的前身。“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
  學習研究黨史的重要問題: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研究黨史特別是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離不開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報告中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此問題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說“研究黨史上的錯誤,不應該隻恨幾個人”“應該找出歷史事件的實質和它的客觀原因”,當然隻看客觀原因是不夠的,還必須看到領導者的作用,“但是領導人物也是客觀的存在,搞‘左’了,搞右了,或者犯了什麼錯誤,都是有客觀原因的,找到客觀原因才能解釋”。報告中,他對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進行了研究,談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對於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的估價,需要研究”。關於辛亥革命,毛澤東說:“我們寫歷史時常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其實並不能說完全失敗,辛亥革命有它的勝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賴帝國主義的清朝皇帝。但后來失敗了,沒有鞏固它的勝利,封建勢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凱代替了孫中山。”關於五四運動,毛澤東說“五四運動是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之下發生的。十月革命對世界的覺醒,對中國的覺醒,影響是很大的。五四運動時中國無產階級開始有了覺悟,五四運動發生在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一年便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產生在“五四”之后,五四運動又是產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毛澤東這些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要走進歷史,把問題還原到產生問題的“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去研究的重要論述,既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科學把握,也蘊含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卓越智慧。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