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批判與當代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

原標題:歷史虛無主義批判與當代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
作者:胡鈺 熊雅妮   發布時間: 2021-02-18   來源:數字報
分享到 :

內容提要:歷史虛無主義以“理性思考”“重新評價”為名,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解構當代大學生的“四個自信”。落實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必須加強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進一步分析消除其負面影響的對策,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強大合力,使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關 鍵 詞:歷史虛無主義﹔大學生﹔“四個自信”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1]“四個自信”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個自信”的進一步拓展和完善。當前,我們與資本主義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較量日益激烈,文化軟實力方面的交鋒也更加頻繁,其表現之一就是社會思潮領域日益直接和廣泛的較量。其中歷史虛無主義雖只是眾多社會思潮中的一個支流,但如果對其放任自流,則會對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造成負面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強調要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所謂歷史虛無主義是指“對我們自己的歷史、對民族的文化採取輕蔑、否定的態度,否認歷史的規律性,承認支流而否定主流,透過個別現象而否認本質,孤立的分析歷史中的階段錯誤而否定整體過程”[2]。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近年來以“理性思考”“重新評價”為名,設置理論陷阱,作翻案文章,歪曲歷史,“其要害就是企圖通過否定中國共產黨歷史、否定新中國建設的歷史成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達到其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合法性的目的”[3]。

一、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

從史學角度看,有什麼樣的歷史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方法論。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社會一部分人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一種表現形式,根據自身的願望和政治訴求,肆意切斷或挑選某些歷史片段來掩蓋或抹殺全部歷史,其傳播往往具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其本質是一種唯心主義歷史觀,與唯物史觀在立場上是根本對立的。

第一,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違背實事求是的歷史研究的根本原則。[4]38以史實為依據,從歷史實際出發,是歷史研究的根本方法。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歷史虛無主義者卻完全違背這一原則。他們反復提出所謂的“范式轉換”,標榜理論創新,表面上看是標新立異,實際卻是違背歷史事實的主觀臆斷。比如,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在分析中國近現代史時,將革命同現代化進程對立起來,用“現代化史觀”去批評“革命史觀”,看似是要強調“民族的現代化和工業的現代化”的重要性,實質則是要放棄“革命”。每個國家進行現代化發展的模式和道路都具有獨特性,在中國人民尚未取得民族獨立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現代化。眾所周知,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是近代中國的歷史要求,“現代化史觀”的論者忽視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過分強調實現國家現代化,否定中國近代史上爭取民族解放革命斗爭的正當性和進步性,這從根本上違背了近代中國的歷史實際。事實上,隻有通過革命取得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發展生產力,才可能實現國家的富強。歷史事實表明,革命絕不是和現代化相對立的。歷史虛無主義所謂的“范式轉換”,其實質就是要否定中國革命發生的正當性和進步性。

第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違背全面、客觀的歷史研究方法。[4]49歷史虛無主義者往往運用斷章取義的方法,甚至無中生有,對歷史事實作翻案文章,輕率地推翻既定的論斷或事實,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多是主觀和片面的。例如,有些人熱衷於粉飾像慈禧、袁世凱這樣對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起到阻礙作用的歷史人物,而對林則徐、孫中山等進步人物卻加以貶低、詆毀。許多歷史人物都可能是多面的,對他們的評價應首先從其歷史活動的主要方面來確定他們到底有沒有對歷史進步作出貢獻,是否合乎人民的利益。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幌子,發表一些嘩眾取寵的觀點或奇特怪異的觀點,這是歷史虛無主義慣用的伎倆。歷史虛無主義的論述表面上似乎有些道理,實則是以無稽之談歪曲中國革命史和革命英雄人物。

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四個自信”的消解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試圖從根本上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中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濫,將對當代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產生嚴重危害。

第一,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危害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歷史必然性。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艱辛探索的必然結果,實踐証明,這條道路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時代要求﹔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引領中國走向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隻有堅定地走這條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之一是否定中國革命的歷史進步意義,宣稱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不正確的選擇。歷史虛無主義多次赤裸裸地攻擊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革命,其徹底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西化中國的險惡目的昭然若揭。這些論調會動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否定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抗日戰爭,否認它們的先進性和歷史作用,宣稱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誤入歧途。以大學生關注的五四運動等愛國青年運動為例,持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的論者在網絡上制造出“‘火燒趙家樓’燒毀中國”“五四運動暴力踐踏私有財產和個人權利”“五四運動走向的是極權主義運動”等荒謬言論,這是對歷史事實的歪曲否定。中國革命史表明,五四運動彰顯的愛國精神和革命行為不容置疑,整個運動的意義應得到充分的肯定。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他們成長在和平年代,對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血淚史沒有切身體驗,也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很容易被誤導。

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之二是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所經歷的曲折,散播有關社會主義失敗的言論。歷史虛無主義把中國現代歷史上存在的某些錯誤無限放大,忽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極力宣揚西方社會,通過講座、書籍等大力向大學生鼓吹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美好。很多大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接觸了這些信息,並對西方世界產生某種認同感,從而崇尚資本主義道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濫必然會動搖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危害大學生的道路自信。

第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危害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理論自信源於理論體系的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反映事物本質、揭示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真理﹔它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科學地解決了中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它是一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體系,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完善。

從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說,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否定馬克思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者經常使用的手段。如認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歷史認識體系是教條主義,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基督教神學。這無疑是要混淆和顛覆人們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認知,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污蔑和歪曲,更是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明目張膽的攻擊。可見,歷史虛無主義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和迷惑性,目的在於消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

另外,境內外的幕后財團不斷收買代言人,攻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些人通過微博、貼吧、QQ以及微信等網絡平台宣傳所謂還原歷史事實、揭秘歷史檔案的言論,反復歪曲、炒作一些歷史問題。有些人不僅在個人微博和論壇發表不當言論,甚至在高校課堂上公然抨擊毛澤東思想、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反對馬克思主義,其行為性質非常惡劣,給大學生的理論自信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無疑是要淆亂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動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使大學生失去“主心骨”,危害大學生的理論自信。

第三,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危害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主要表現為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5]。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危害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其重點在於質疑我國制度的優越性。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者對蘇聯歷史進行全盤否定,否定十月革命,攻擊和貶損社會主義制度。歷史虛無主義者利用東歐劇變的歷史問題,無視導致這一歷史結局的多方面因素,並且對西方資本主義的“顏色革命”隻字不提,把矛頭指向共產主義,將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問題歸結為共產主義的失敗,說成資本主義戰勝了共產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歪曲事實,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妨礙大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以及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

另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利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做文章。當前我國社會改革進入攻堅克難期,出現了貧富差距、貪污腐敗、環境惡化、食品安全等問題。發展是螺旋上升的,這些問題是發展進程中難以避免的現象。歷史虛無主義者卻別有用心,不顧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攻堅克難時期這一現狀,對我國當前發展中的某個領域、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過度解讀,片面強調現實問題的嚴峻性,將問題歸結於社會制度,刻意抨擊社會主義制度並鼓吹社會主義制度“失敗論”,美化資本主義制度。歷史虛無主義者對歷史的歪曲和對現實問題的夸大,干擾大學生對於復雜的歷史事實和現實問題的正確的判斷和立場,使大學生困惑,甚至走向錯誤的方向。歷史虛無主義對我國制度優越性的質疑,將會影響大學生對我國制度的認同,有礙於大學生對黨的方針、政策的認可和踐行,妨害大學生的制度自信。

第四,歷史虛無主義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危害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中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和中華優秀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歷史虛無主義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中華優秀文化的先進性,從更深層次妨害大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歷史虛無主義企圖割裂我們的文化血脈,腐蝕我們民族的根基。歷史虛無主義經常對我們民族的文化加以否定,宣稱中國文化是落后的“黃土文明”,一無是處,毫無價值﹔卻大力頌揚西方的“海洋文明”,認為隻有西方文化才能帶來現代化。歷史虛無主義妖魔化我們的龍文化,斷定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皆是落后、愚昧的,解構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紅色革命文化。他們借著“解放思想”的幌子,解構我們的歷史和文化,還大肆攻擊黨的思想領導的擁護者,尤其會針對那些揭露他們真實面目且具有一定學術地位的學者們。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導致網絡上出現了不少諷刺、戲謔和污蔑邱少雲、黃繼光等革命英雄的內容,吸引了一部分大學生的眼球,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這種現象看起來似乎是很符合網絡言論自由的特點,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喧囂多時的這種種翻案風,其實是在系統地摧毀著中國精神的根基,從本質上講就是推行歷史虛無主義。”[6]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上的彌漫,無疑會影響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動搖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信心,動搖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

三、全方位破除歷史虛無主義,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

為控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擴散,削弱其消極作用,必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強大合力,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第一,用發展的事實清除歷史虛無主義滋生的現實土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和滋生與我國建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不無關系,而大學生“四個自信”的不足也是與其沒有能夠正確看待我國改革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現實難題有關。當前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還沒有根本改變,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也是不可避免的。為消解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四個自信”的負面影響,必須營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高度重視解決當前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改革發展中暴露的現實問題,必須用發展來解決。通過深化改革和科學發展,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能力,有效解決大學生關心的就業、教育、住房、環境等現實問題,最大程度地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化解大學生在現實問題認識上的困惑和矛盾,增強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堅定自信,徹底清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滋生的土壤。

另外,“四個自信”的提出,已經充分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因此,必須加快推進“四個自信”進校園,通過社會主義正能量來引領、整合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理直氣壯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價值體系中的指導作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打破歷史虛無主義者的謊言,淨化輿論環境,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思想氛圍和學習環境,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第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針對性。高校必須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於大學生獲得全面系統的信息資源、堅定“四個自信”發揮著關鍵作用。學校要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歷史觀教育等方面的實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方面要以“四個自信”為重點,正視大學生比較關注和反映強烈的社會現實問題,剖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尋找合理對策,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同時,還可以適當開設一些有關社會思潮的選修課程,講授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讓大學生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會思潮,增強對錯誤社會思潮的警惕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時刻關注黨的方針政策,把黨的最新思想和觀點帶進課堂,將理論知識有效地內化為大學生的思想觀念。

輔導員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制定並貫徹落實高校輔導員聘用制度,不斷增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優化結構,培養出職業化、專業化的輔導員團隊。加強對輔導員的管理,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確保其具備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此外,要積極開展黨團日活動和社團活動,根據黨的最新方針、政策,適時進行主題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明確“四個自信”的重要性,弘揚校園正能量,唱響文化主旋律,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第三,提升大學生辨別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大學生要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樹立唯物史觀,就必須加強歷史知識學習,完善知識結構,培養自身的歷史素養,強化對中國近現代史和黨史的學習。一方面,要緊緊抓住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機會,加深對國史、黨史的認識,多接受正面消息和正面教育。自覺學習和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錯誤觀點能夠進行正確認識,既能做到充分相信和擁護黨的領導,肯定黨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能正確對待黨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失誤和曲折。另一方面,在課外要主動增強對歷史知識的積累和學習,廣泛閱覽歷史文獻,提高自己的辨別分析能力,用聯系的、全面的觀點和方法客觀看待歷史和現實問題。

同時,大學生要自覺地參加社會文化實踐教育,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現實。大學生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能夠深入社會的課外實踐活動,如暑期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義務勞動等,親身體驗社會現實。此外,大學生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特定的社會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實現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了解國情和民情,自覺辨識、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加強理論研究,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真實面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荒謬的、錯誤的,“總體來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日益體現出學術化轉向和日常生活化轉向”[7]。從根本上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首先必須從學術的角度對其進行廣泛、深入的探索。關於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還有一系列理論問題需要進行探索,理論工作者要做好全面系統的研究工作,敢於同錯誤思潮作斗爭,站在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線,從理論上解剖歷史虛無主義的內涵、本質和危害,及時批判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真實面目,守好理論陣地。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研究必須與時俱進,有針對性地加強學術理論方面的研究,形成更多具有理論意義和借鑒意義的成果,為科學地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做好理論奠基工作。

同時,理論工作者要及時做好研究成果的傳播工作。理論工作如果僅僅停留在學術研究層面是不夠的,還應及時地“走出去”。理論工作者在完善歷史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要做好理論宣傳,擴大理論研究成果的影響力。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傳播方式,把研究成果及時傳達給大學生,使大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觀點、表現形式和本質危害有基本認識,識破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謊言,自覺地批判和抵制錯誤思潮,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第五,重視網絡陣地建設、管控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在信息化時代,新媒體的影響已經深入大學校園,要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必須加強新媒體管理,掌握網絡輿論主導權。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校園宣傳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的,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網絡陣地建設成為當前的時代要求。必須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網絡陣地建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弘揚“四個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意識形態教育網絡化工作,加快完善網絡陣地的主流意識形態體系建設,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

加強網絡監控和管理是建設良好的網絡環境的必由之路。要有效阻止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網絡上的傳播,必須加強網絡監管,明確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完善相關監管機制,提高監控技術水平,建立網絡監測系統。通過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與實時動態分析,發現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動向與安全威脅,及時採取應對措施,避免大學生受到負面影響。及時應對,並不是說在網絡上發現帶有不好苗頭的文章后就簡單地刪去,而是要迅速分析文章涉及事件的性質和背后的真相。[8]同時,加強網絡立法,制定完善的網絡監管法律體系,推進網絡法治化建設,打擊網絡犯罪,維護好網絡秩序。

當前,西方敵對勢力對中國的和平演變攻勢依然不容小覷,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較量是長期的、復雜的。針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大學生要養成批判意識,同時自覺提高歷史素養,了解國情和國史,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是來之不易的。要學會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去分析問題,堅定“四個自信”,對中國的歷史充滿自信,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2]梁柱.對歷史虛無主義必須旗幟鮮明地亮劍[J].求是,2015(18):64.

[3]劉書林.認清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真實用意[J].求是,2015(9):59.

[4]梁柱.歷史虛無主義評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5]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

[6]朱效梅.弘揚中國精神以構筑當代大學生實現中國夢的文化力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91.

[7]楊軍.把脈歷史虛無主義傳播新特點[J].紅旗文稿,2018(15):41.

(作者簡介:胡鈺,法學博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熊雅妮,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