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就是力量”的新時代意義
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北庄村全體黨員的回信中談到“團結就是力量”的重要命題。“團結就是力量”既是從燕趙大地唱響,繼而在全中國不斷傳唱的一首革命歌曲﹔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年來,貫穿於黨的發展歷史的重要思想﹔更是深刻積澱於我們的精神血脈和歷史傳承中的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繼續弘揚“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內涵,對於我們開啟新時代新征程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團結就是力量”的歷史內涵。“團結就是力量”蘊藉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精神底蘊和文化傳統。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團結就是力量”的表述就相當豐富:《周易》中闡釋了“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涵義﹔孔子講“君子周而不比”,強調是君子之間的調和與團結﹔孟子在天時與地利的對比中,強調“人和”的積極作用﹔荀子講“民齊者強”,孫武認為“上下同欲者勝”都充分肯定了團結的實施效果,認為通過團結能夠達到積蓄力量,實現強與勝的良好作用。毛澤東同志曾多次談到“團結”的作用,並在闡釋“團結”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中不斷豐富著“團結”的內涵。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時期分別建立了國共合作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更是彰顯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鮮明主題。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在於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理解“團結”的重要價值,並且能夠不斷在實踐中求取團結,在團結中促進發展。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時刻體現著“團結”的理念,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建立、“團結統一”民族精神的凝聚,再到“兩彈一星”精神、抗擊非典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等精神譜系的展現,無不涌現著團結的力量和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百年史是一部團結帶領人民為美好生活共同奮斗的歷史”,這一論斷深刻指明了中國共產黨注重團結、鞏固團結、發展團結的歷史傳承和精神內涵。
“團結就是力量”的價值內涵。馬克思主義指出,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是實現解放的根本途徑,充分體現了“團結”在民族解放、獲得自由中的作用,也昭示了團結凝聚力量的客觀作用。從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觀點出發,我們能夠更加明晰“團結就是力量”中蘊藉著的多重價值內涵。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團結就是力量”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的奮斗實踐過程中,正是團結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群體、民族,才實現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才開啟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征程。“團結就是力量”需要依靠人民的支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攻堅克難的重要法寶,也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立場的體現,而團結人民正這一命題的邏輯前提,即在團結人民的基礎上依靠人民,在為了人民的目標實踐中鞏固團結。正是在“團結”的基礎上,才保証了全國各族人民與中國共產黨同向同行、同頻共振,而不會離心離德。從“團結與力量的邏輯關系”來看,至少體現了勢與能、價值評價與價值選擇、目標與結果等三種關系。從勢與能的關系來看,“團結”意味著黨領導人民的價值趨向,而“力量”意味著黨領導人民的價值實現,有了團結才能將動能轉化為效能﹔從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來看,“團結就是力量”是價值評價與價值選擇的協調統一,團結的過程是人們進行利益取舍、關系評判后做出選擇的過程,需要人民對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做出正確衡量和取舍﹔從目標與結果的關系來看,團結是我們實現發展的價值目標,力量是我們推動發展的客觀效果,二者的統一才能實現從目標向結果的轉化。
“團結就是力量”的實踐內涵。“團結就是力量”絕不是空想的、唯心的、口號式的,在新時代背景下,這一命題需要被納入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中去考量。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述,在具體的團結實踐中,至少囊括了四個層面的涵義。一是要實現黨與人民的團結。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黨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目標。對比一百年來中西方政黨實踐的歷史來看,我們能夠發現,隻有堅持人民與黨團結才能保証團結的力量性、方向性和持續性,才能實現人民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願景﹔隻有黨與人民團結才能保証黨長期性、穩固性,不能脫離於人民談團結。二是要實現黨內與黨外的團結。黨內首先要團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形勢越復雜,任務越艱巨,“越要加強紀律建設,越要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確保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前進”。他還指明了團結系統性——“黨內上下關系、人際關系、工作氛圍都要突出團結和諧”﹔其次是黨內與黨外要團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鞏固和發展愛國主義統一戰線,並指明統一戰線追求的團結內涵是廣泛的、堅強的、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向著共同目標前進的團結。三是要實現民族之間的團結。民族團結是貫穿中國歷史的深刻經驗教訓,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價值,他指出,“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始終高舉民族團結旗幟,堅決反對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團結的言行,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四是要實現國際之中的團結。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社會中多次闡述了團結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始終以合作共贏的積極態度發出“中國聲音”。面對疫情問題,習近平在2020年11月召開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議中指出,要在以團結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見,凝聚起各國攜手抗疫的最大合力﹔在2021年2月召開的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上,他進一步強調,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前所未有的團結協作。
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春節團拜會的講話中談到,“我們要認真回顧走過的路,不能忘記來時的路,繼續走好前行的路”。習近平總書記對於西柏坡黨員關於“團結就是力量”的回信,正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思來路、知去路的可貴品質。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我們需要繼續弘揚“團結就是力量”的時代價值,從而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團結協作,上下齊心,共同奮斗,將團結而來的磅礡力量貫通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