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視野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審視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廣泛開展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的忠實弘揚者、實踐者,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教材,黨史宣教是新時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史宣傳教育,對於推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要“廣泛開展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專題教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這些為今后一段時期內黨史工作尤其是黨史宣教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從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開展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生動實踐
《綱要》提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其中積澱著深厚的愛國主義基因,是中華民族鮮明的精神符號,推動中華文明長盛不衰、永續發展。回望歷史,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引領時代潮流,是民族愛國奮進的領路人。黨的歷史涵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全部歷史進程,包含著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和管黨治黨的寶貴經驗,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執政、社會主義建設、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凝聚了愛國主義的時代印記。近代以來,山河破碎、任人宰割,封建統治者喪權辱國,中華民族備受帝國主義列強的蹂躪欺凌。為了求得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一代代仁人志士和革命先驅為拯救民族危亡,尋求救國真理,進行了不懈探索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回顧歷史,愛國主義始終與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步伐緊密結合在一起。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學生、工人和其他群眾掀起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賣國的全國規模的斗爭,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並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作了准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五卅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將國民革命推向高潮﹔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北平學聯組織發動的一二·九運動,公開揭露了日本吞並華北進而侵略全中國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退讓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愛國情感的爆發,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為抗日戰爭和革命事業准備了一批骨干﹔全面內戰爆發后,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政策,激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下,以學生群眾為先鋒的愛國民主力量同國民黨政府之間的斗爭,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戰線。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是長期的歷史和實踐形成的。在愛國主義的感召引領下,中國共產黨凝聚起了中華民族最為深沉質朴的愛國主義情感,凝聚起了時代的黨心民心。
(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踐行愛國主義的奮斗史。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積貧積弱、飽受凌辱的境地,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進程和方向,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在愛國主義的時代感召下,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浴血奮斗,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建立了新中國﹔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經過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堅持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踐行改革開放的偉大壯舉,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砥礪奮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境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實踐過程,不僅是中國共產黨踐行自己的初心使命的心路歷程,更是一部踐行愛國主義的奮斗史。
(三)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的堅定實踐者和弘揚者。中國共產黨從建立起就將愛國主義鮮明地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義無反顧地擔負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不畏艱險、一往無前。其中,有“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的夏明翰,視死如歸的狼牙山五壯士,“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等等,這些普通的中國共產黨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家國情懷、愛國之心。中國共產黨將所有懷有熾熱愛國熱情的有識之士緊緊團結在一起,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這是一切為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不懈奮斗的愛國志士的勝利。黨領導廣大人民完成土地改革,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先后涌現出了“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精神,做“永不生鏽的螺絲釘”的雷鋒精神,開鑿“人工天河”的紅旗渠精神等等,這些精神背后的群體將國家富強的偉大理想同愛國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譜寫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壯麗篇章。改革開放以來,面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巨歷史任務,廣大黨員干部依靠堅如磐石的必勝信念和鋼鐵意志,賡續奮斗、忘我拼搏,秉承新時代勞動者的滿腔熱血和不懈努力,涌現了“當代愚公”黃大發,“一朝上島、一生為國”的王繼才、王仕花夫婦,“時代楷模”黃文秀等新時代愛國榜樣,將愛國精神融入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實踐當中,譜寫了黨領導廣大人民進行偉大實踐的壯美篇章。這種愛國精神薪火相傳、繼往開來,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繼承愛國傳統、賡續紅色基因,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歷史証明,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最堅定的領導者、實踐者,是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者、弘揚者。
縱觀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渾厚深沉,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基於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澱之上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是每個中華兒女對祖國、對民族最深沉最純潔的情感,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團結奮進的偉大精神力量。
二、黨史宣傳教育是新時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凝聚了文化傳統,兼具時代特征。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偉大成果的歷史。通過黨史宣傳教育,讓人民真正了解和熟悉黨史的主流和主線,才能使其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畏的革命斗志、艱辛的探索歷程中蘊含的愛國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探索史、勇於革新的自身建設史、艱苦卓絕的奮斗發展史的總和。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黨的歷史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最為生動的宣傳教材。學習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不僅是對黨踐行初心使命的深切回顧,更是新時代弘揚和踐行愛國主義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新的歷史時期,弘揚愛國主義,必須要緊緊圍繞擁護黨的領導這個核心要義,通過黨史宣教,在人民心中深植愛國主義情懷,使其實現在思想上、行動上、言論上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高度一致,認識到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就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現實統一,將個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國、人民的大我之中,融入到新時代的愛國奮斗大業之中。
(一)通過黨史宣傳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深入研究黨的歷史,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全面宣傳黨的歷史,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天,黨和國家的事業正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向前邁進,新的形勢對黨史工作提出新的任務,要求黨史工作進一步提供歷史經驗,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在黨成立初期,革命先驅蔡和森、李立三、瞿秋白就已經提出利用黨史為黨的事業提供歷史佐証和歷史經驗,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指出:“研究哪些是過去的成功和勝利,哪些是失敗,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也指出:“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黨史宣傳關注的是黨過去的歷史,是昨天,黨史宣傳的終極目標是為現實服務,為未來提供借鑒。要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忠實記錄黨的奮斗歷程,大力宣傳黨的輝煌業績,用黨的奮斗經歷感召人、激勵人,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建功立業,在愛國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
黨史宣傳教育主要包括對黨的奮斗歷程及歷史成就進行宣傳教育、對黨的歷史經驗及思想理論進行宣傳教育、對黨的優良作風及精神風范進行宣傳三大主要功效。一部好的黨史宣教作品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如2016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吸收黨史研究最新成果,語言朴實生動,簡潔准確,是迄今為止國內公開出版的權威讀物中,全面系統反映中國共產黨歷史時間跨度最長、內容最為完整的一部黨史著作,也是一部黨史教育的好教材,此書發行大、受眾廣、反響好,是黨史宣教的代表作品。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寫的是歷史,敘的是奮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規律,啟示的是當下,燭照的是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要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和愛國主義精神闡釋,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載體、增強教育效果。”對於黨史部門來說,要通過加強黨史宣傳,講好黨史故事,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了解黨史、熟知黨史、熱愛黨史,從黨史中傳承愛國主義基因,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深沉的愛國情感、堅定的歷史使命,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將愛國主義深深植根於心中,凝聚起愛國奉獻的強大力量。中國共產黨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賦予豐富時代內涵的愛國主義歷史詩篇。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黨史中有愛國、有信仰、有智慧,不斷增進對黨的歷史的認知,才能增強對國家的歸屬感,對民族的認同,才能將思想、信念、情感凝聚在一起,從而堅定“永遠跟黨走”的理想信念。
(二)通過黨史宣傳教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弘揚愛國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決抵制、反對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黨史工作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承擔著為黨修紅色家譜、傳遞紅色能量的重要職責。黨史宣教工作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主陣地、主戰場,每一位黨史工作者,要清醒地認識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性,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做好黨史宣教工作,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史姓黨”這個根本原則。要守住黨史宣教的主流陣地,大張旗鼓地宣傳黨的光輝歷史、光榮傳統、光明形象,用黨的偉大成就、領袖風范、英雄模范的事跡來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要認真關注、分析和研究意識形態領域與黨史問題有關的動態,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反對黨史宣傳中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自覺地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洞察力﹔要發揚斗爭精神,對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積極應對,大膽發聲,做到堅決駁斥和澄清﹔要引導輿論方向,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三)通過黨史宣傳教育,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愛國之情。《綱要》指出,大力宣傳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宣傳革命、建設、改革時期涌現出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宣傳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邊好人,宣傳具有愛國情懷的地方先賢、知名人物,以榜樣的力量激勵人、鼓舞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在這個關鍵歷史時期,黨史部門要充分發揮資政育人、引領帶動的重要作用,堅持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使廣大人民通過學習黨的歷史,感受國家發展的苦難輝煌,喚醒愛國主義的深厚記憶,凝聚不斷奮進的磅礡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黨史宣教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具有內在一致性,是新時代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效途徑。廣大人民群眾是黨史宣教的受眾,也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受眾。講好黨史故事,傳播黨史聲音,厚植愛國情懷,就是要把中國共產黨的不朽業績,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通過黨史宣教活動生動地進行展示,從而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培育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在黨史宣教工作的推動下,使全體中國人民在愛國主義旗幟的引領下,譜寫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壯美詩篇。
三、加強黨史宣傳教育推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向縱深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用黨的歷史教育黨員、教育干部、教育群眾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黨史工作服務黨和國家大局的重要內容。”黨史宣教工作承擔著為現實提供借鑒的重要職責。因此,要立足新時代,進一步加強黨史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展力度,發揮黨史宣教引領帶動、服務現實的重要作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向縱深發展。
(一)將紅色基因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新時代,要認真謀劃黨史宣教視野下愛國主義教育的延伸和提升。黨史宣教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和關注黨和國家的大事、要事、盛事,充分挖掘黨史中的紅色基因,並融入到愛國主義教育中。要緊緊圍繞黨的歷史這條主線,不斷增強黨史宣教的時代性、時效性,反映黨史的偉大歷程和主流主線,不斷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傳播好聲音,從而達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二)創新黨史宣教方式。2019年,一部紅色微紀錄片《見証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強烈的“十一書”熱和緬懷先烈的正能量旋風,是互聯網時代運用融媒體手段,加強黨史宣傳教育,講好愛國主義教育的一次成功探索,為我們學習黨史、宣傳黨史提供了遵循和借鑒。因此,要不斷創新宣教方式,尊重宣傳的基本傳播規律,改變空洞的說教模式和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選擇“有溫情、有溫度、有溫暖”的黨史宣教內容,善於利用新技術、新傳媒手段傳播,在黨史宣教方式上不斷推陳出新。
(三)協同推進黨史宣傳教育。推動黨史宣教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銜接,要堅持協同推進,發揮黨史宣教愛國主義教育主渠道、主陣地、主力軍的作用﹔發揮黨史部門牽頭抓總、引領帶動的重要作用,將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高等學校、社科研究機構等單位的黨史教學科研人員,熱心參與黨史工作的老同志等力量進行整合,構建開放共享的黨史宣教格局。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宣教處助理研究員)
(原載《上海黨史與黨建》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