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屈辱開啟的中國現代化強國之路

作者:張神根    發布時間:2021-03-05   
分享到 :

摘 要:我們回顧和反思近代以來百年屈辱開啟的現代化強國之路,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我們深刻認識到:現在,中國已經找到了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已經充分爆發出來了,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礡力量。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的偉大民族,曾經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但是近代以后落伍了。西方列強通過戰爭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屈辱。面對苦難、屈辱,中國人先是被迫后是自願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最終仍沒有走上富強之路,經歷了太多的挫折磨難。挫折磨難擋不住中國人尋找救國救民道路的步伐。當中國共產黨人尋找到科學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后,將其與中國國情、時代特點相結合,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指引中國找到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正確道路。

一、以維護封建統治為前提學習西方推進現代化的努力(1860—1911年)

1840年,英國炮艦轟開了中國緊閉的大門。由此,西方列強迫使中國接受西方貿易制度和國際法觀念,並用不平等條約強制中國開放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經濟體系被打破,天朝神聖王權被侵犯。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昔日天下的“中心”淪為西方世界的邊緣。

面對屈辱和挑戰,以清朝政府中的開明人士為主開始了第一階段的現代化努力,即以維護封建統治為前提學習西方推進現代化。這一階段主要由三個截然不同但又有聯系的運動組成,即自強運動(1860—1894年)、維新運動(1895—1898年)與立憲運動(1905—1911年)。

自強運動是晚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勢下的自救運動。隨著咸豐皇帝駕崩,恭親王奕以議政王身份主持與英法議和,開始改變對西方政策,在朝廷中形成主張改革的政治集團,與新興的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等遙相呼應。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設立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和北洋南洋兩位通商大臣,這是推行自強“新政”的先聲。然后,以派員採購外洋船炮並演習制造為開路,在各地建立起一批子彈局、火藥局、軍械局、機器局、船政局等。這些官辦的新式軍工企業最初是試辦的性質。到1880年代中期,發展成為擴建海軍,興辦民用企業,開礦山,試辦電報郵政,翻譯西學著作,派遣留學生出國,設立新學堂,甚至動工開始修筑鐵路。自強運動促進中國初始工業化和防衛現代化,是“師夷之長技”取得的重要成果。其中,不僅包括現代生產力和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引進,同時也促進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中國大地的生長。然而,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的全軍覆沒和清朝軍隊在陸戰中的一敗涂地,宣告了自強運動的失敗。

在檢討自強運動失敗原因時,有識之士紛紛將目光對准改革政治制度。在內憂外患紛起形勢下,變法運動興起,主張建立西方式的官制、兵制,乃至於議會制度。1898年的“戊戌維新”運動,在光緒皇帝主持下,匆忙推出規模空前的對現行皇朝體制大幅度改革的方案。由於權力斗爭逐步白熱化,這場行政改革剛剛開始就被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發動的政變所粉碎,但這次流產的政治現代化的嘗試意義仍十分重大。維新運動中的主要成果包括廢除八股,變革科舉,興辦新式學堂等,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和社會變革。

在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進佔北京之后,維新變法的呼聲再起。1901年1月,慈禧太后下詔變法。下令京內外大臣官吏在兩個月內提出各種建議,即“整頓中法,以行西法”。清政府在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制,並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7月13日,光緒皇帝奉太后懿旨頒諭,略稱:“各國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法,取決公論。”9月20日,終於決定大幅度改革行政組織,作為進行西方式立憲的准備。然而,當時形勢發展很快,革命潮流興起,將新政淹沒。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滿清政權被推翻,中國的現代化到了另一個階段。

從推動“自強新政”到宣布“預備立憲”,歷時50年。在這50年中,中國的政治體制、經濟結構、文化價值觀,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一個重大變化,是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興起,並且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有了明確的獨立的階級意識和政治要求。

雖然有這些進步,但半個世紀自上而下實現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軌並沒有成功。正如梁啟超指出的,拿過去若干個50年和這個50年來比,這50年誠然是進化了。拿我們這50年和別人家的這50年來比,我們可是慚愧無地。試看這50年的美國何如?這50年的日本何如?這50年的德國何如?這50年的俄國何如?他們政治上雖然成敗不同、苦樂不等,至於學問思想界,真都算得一日千裡。就是英法等老國,又哪一個不是往前飛跑?

二、以學習西方模式為目標推進現代化的努力(1911—1949年)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之后,中國人開始了第二階段的現代化努力,主要是以學習西方模式為目標推進現代化。現代國家的成長離不開經濟與社會的現代化發展,要推進經濟與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就必須首先對外爭得主權,以擺脫帝國列強控制,然后對內統一政權,以消除軍閥割據。然而,資產階級共和體制因封建帝制終結而開啟,但統一現代國家並沒有因此而確立,反而陷入分裂亡國的境地。

從1911年至1949年,近40年間,中國的舊秩序加速崩潰、舊結構加速分化,民眾加速覺醒。國際資本主義加快滲透,群眾性社會運動和革命運動風起雲涌,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獲得發展,這一切共同推動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緩慢轉變。這40年大約也可以劃分為1911至1927年、1927年至1949年前后兩個小階段。

第一個小階段,1911年至1927年,是北洋軍閥和北洋官僚統治時期。北洋政府繼續推進由清末立憲運動開啟、南京臨時政府加速推進的制定頒布的現代經濟法規工作。同時,開啟爭取廢除近代以來外國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收回民族權利的斗爭,並在20世紀20年代初,收回俄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在華特權。這些進展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無暇顧及,中國民族工業獲得發展的小高潮。然而,發展是有限的。中國的資本主義是很微弱的,一直未能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形式。據研究,到二十年代初,我國近代工業總產值約佔工農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四點八七(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頁)。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力量得到增強。新式商人團體開始相繼成立,由於國家處在割據渙散狀態,資產階級在政治生活中開始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廣州、上海表現得更加明顯。

與此同時,現代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知識分子在探索中國前途、促進社會進步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1912年國家宣布實施兒童義務教育,到1936年小學生人數增至1836萬人,中等學生人數達到61.4萬人,包括高等學校學生人數,總計超過1900多萬人(王鳳喈:《中國教育史》,正中書局1945年版,第313—316頁)。加上留學歐、美、日和外國人在中國辦的教會大學,受現代教育的人數也相當可觀。這些對於培養中國的科技人才和知識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知識分子對於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十分敏感,他們在社會上推動了一系列運動。比如:國語運動、文學革命、平民教育、男女平等、職業教育、新文化運動、出國勤工儉學、鄉村教育﹔引進各種西方思潮(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等等。這些努力對促進社會變革產生重要影響。

這期間,中國社會雖然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國家卻仍陷入封建式軍閥割據與混亂之中,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沒有組織起有效的現代化建設,現代化進步十分有限。

第二個小階段,1927年至1949年,是國民黨統治時期。在這一時期的一開始,為完成國民革命的任務、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迫,國共兩黨進行第一次合作。國民黨進行改組,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廣州建立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擊敗北洋軍閥勢力,從而建立起全國統一政權。

在此后若干年中,南京國民黨政府在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外國在華特權、收回關稅自主權、裁撤厘金制度和大幅度提高關稅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進展,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促進作用。

關於國民黨統治初期的經濟發展水平,即1927年至1937年國民黨統治下的資本主義經濟狀況,學術界盡管有爭議,但多數學者認為,這10年經濟仍在發展。有研究提出,1921年至1936年,是資本主義范圍擴大時期,資本家增多了,產業工人也增多了,資本主義在生產部門上擴大了,在地域上也擴大了。本國工業資本增長一倍以上,合年率不過百分之六。1936年,近代工業佔工農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十點八。但是,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猖狂入侵,使我國生靈涂炭,中國經濟遭到巨大破壞。再加上發動內戰,我國經濟繼續遭到巨大損傷,但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仍有所增長。1949年現代工業總產值七十九點一億元,佔工農業總產值四百六十六點一億元的百分之十七(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134頁)。

然而,經濟的發展主要不是國民黨政府發揮作用的結果,相反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依賴關稅、鹽稅、統稅及其他雜稅,加劇了現代經濟的負擔。在“節制資本”政策下,國民黨政府對經濟生活的控制和壟斷在相當程度上剝奪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自主權和主動權,遏制了經濟的發展。在“以黨治國”名義下,竭力限制人民的集會、結社、出版自由,公民權不能得到保障,文化難以得到應有發展。

事實說明,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黨政府,都不可能擔負起實現現代化的重任。

1945年,毛澤東指出:“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裡,要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這是好消息,這種幼稚的夢的幻滅,正是中國富強的起點。”(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頁)

正是看到國民黨政府不能擔負起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重任,先進的中國人繼續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恰逢此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立毛澤東思想,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經過28年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人決定學習蘇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國家現代化。由此,中國現代化進入嶄新階段。

三、以學習蘇聯模式為目標推進現代化的努力(1949—197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的主人,實現了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偉大跨越,實現了中國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空前團結,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外國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人民,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推進全社會民主革命,加強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國防建設,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使中國這個佔世界1/4人口的東方大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當然也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奠定基礎。

在中國實現現代化(一定時期表述為工業化),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的偉大夢想,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

早在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就明確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採取切實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我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頁)1949年3月5日,即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再次強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任務。他指出:“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頁)

通過什麼途徑、什麼方式實現這樣的目標呢?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明確指出,“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蘇聯共產黨是勝利了,在列寧和斯大林領導之下,他們不但會革命,也會建設。他們已經建設起來了一個偉大的光輝燦爛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共產黨就是最好的先生,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8—1481頁)蘇聯工業化的基本方針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機器制造業。大力發展國營工業,並在國營工業的領導下和合作社的協助下將越來越多的農戶引上社會主義建設軌道。在新經濟政策的基礎上開展無產階級的經濟進攻,全力保証社會主義經濟戰勝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法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學習的目標確定之后,接下來就是付諸實踐了。

一五期間建設的蘭州熱電站   

在學習實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也在積極探索,不斷豐富關於工業化、現代化的認識。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提出,我們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9年,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毛澤東強調建設社會主義除了要求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之外,還要加上國防現代化。毛澤東提出,要全面實現這一任務,需要100多年的時間,並且要分兩步進行。這些論述,表明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認識日益全面深刻了。

與此同時,毛澤東更提出以蘇聯為鏡鑒思想,強調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制定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思想。

然而,上述可貴探索並沒有都能夠很好地得到堅持和貫徹。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在不長的時間裡,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然而,從5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走了彎路,遭受嚴重挫折,並沒有如期實現既定目標。對此,鄧小平有許多論述。比如:“建國以后,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我們有一段時間照搬別人的經驗吃了虧,有時是自己太性急了,還搞了‘文化大革命’。我們建國幾十年來做了些事,也經歷了很曲折的道路。”“過去我們照搬蘇聯模式,也有發展,但不順當。”“這些年來,應當承認學得不好。主要精力放到政治運動上去了,建設的本領沒有學好,建設沒有上去,政治也發生了嚴重的曲折。”新中國成立近30年間,國家建設有了很大進步,但人民生活改善很少,中國仍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總體上沒有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各方面體制高度集權,實行計劃經濟,遏制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很顯然,實現國家現代化仍需要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繼續探索和不懈奮斗。

四、以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現代化為目標實現現代化的努力(1978年至今)

“文革”結束以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洞察和把握和平與發展時代特征,准確判斷中國國情,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裡,鄧小平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分別寫下精彩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及時、科學地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舉旗定向,謀篇布局,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歷史性成就,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既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既繼承前人探索成果,又深刻研究和把握本國國情、時代特點,科學制定並不斷豐富完善了“三步走”現代化發展戰略。

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在前兩個目標提前實現的基礎上,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兩個百年”戰略: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們黨對現代化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2002年,黨的十六大第一次設計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還提出2020年的具體目標,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

此后,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對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進行第二次、第三次設計,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准更高、更均衡、更可持續。2007年,黨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發展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012年,黨的十八大還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豐富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明確指出: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2017年,黨的十九大對到本世紀中葉的現代化建設作出進一步部署。報告提出,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一部署,實際上超過了黨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標准更高,內涵更豐富。在中國人“站起來”“富起來”基礎上,為“強起來”的目標設置了宏偉行動綱領,必將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三步走”發展戰略指引下,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經過持續不懈努力和拼搏,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其間,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中國共產黨人從描繪一個又一個宏偉藍圖,到帶領人民將它們一個個變成現實,開辟出一條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豐富了現代化的內涵、拓寬了實現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近一百年前,歷經坎坷仍不懈追求民族強盛的孫中山強調,中國如果強盛起來,我們不但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還要對於世界負一個大責任。我們要先決定一種政策,要“濟弱扶傾”。我們對於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對於世界的列強要抵抗他。如果全國人民都立定這個志願,中國民族才可以發達。60多年前,1956年11月,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公裡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孫中山、毛澤東的願望正在也必將變成現實。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們回顧和反思近代以來百年屈辱開啟的現代化強國之路,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我們深刻認識到:現在,中國已經找到了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已經充分爆發出來了,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礡力量。我們要倍加珍惜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不斷為之接續奮斗、最終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萬眾一心,乘勢而上,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

(來源:《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