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歷史 第二卷(1949-1978)上冊
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著
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是繼《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出版以來的又一部中國共產黨歷史基本著作,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1949年—1978年的歷史。這是一段波瀾起伏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艱辛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 該書的編修,始終以歷史決議為指導,以新時期黨歷次代表大會和中央全會有關黨的歷史的論述為准繩,並在撰寫中得到中央領導同志親切關懷和精心指導,若干重要問題的表述均經中央批准,代表了目前對這29年歷史研究的最高水准。該書規模宏闊、編纂工作歷經十六年、十數次易稿,是黨史界和黨員干部群眾矚目的重大工程。
目錄:
第一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1949年10月—1956年9月)
第一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新生政權的斗爭
一、 開啟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二、 新中國外交方針的制定和實施
三、 中國大陸的統一
四、 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而斗爭
五、 建立國營經濟和新的經濟秩序
六、 黨的七屆三中全會
第二章 抗美援朝戰爭
一、反對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和侵佔我國領土台灣
二、 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
三、 朝鮮停戰的實現
第三章 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
一、 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
二、 全社會的民主改革運動
第四章 恢復國民經濟與各項建設的展開
一、 新民主主義經濟方針的貫徹
二、 農業互助合作事業的初步發展
三、 民主建政和民族工作的開展
四、宣傳思想工作的開展和教育文化事業的改革
五、 開展“三反”、“五反”運動
六、 在執政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
七、 恢復國民經濟任務的完成
第五章 過渡時期總路線和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 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二、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
三、 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
第六章 全面實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 大力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
二、 引導個體手工業者走合作化道路
三、 推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七章 過渡時期的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國防建設
一、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正式實行
二、 統一戰線工作的新形勢和新進展
三、 宣傳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設的發展
四、 增強黨的團結及審干肅反運動
五、 軍隊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
第八章 爭取有利於建設的國際和平環境
一、出席日內瓦會議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二、 出席亞非會議與中國對外關系的發展
三、 圍繞台灣問題同美國的斗爭
第九章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一、農業合作化的加速完成和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建立
二、 手工業合作化的基本完成
三、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全行業公私合營
四、 過渡到社會主義歷史任務的基本實現
第二編 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和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第十章 黨的八大和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一、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面臨的國際形勢
二、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和一系列新方針的提出
三、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四、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第十一章 全黨整風和反右派斗爭
一、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的學說
二、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的整風運動
三、反右派斗爭
第十二章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一、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制定
二、“大躍進”運動
三、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四、 “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
第十三章 九個月的初步糾“左”和糾“左”過程中的探索
一、對“左”傾錯誤的初步覺察
二、糾正“左”傾錯誤的初步展開
三、在糾“左”中對若干問題的新認識
第十四章 廬山會議糾“左”的曲折和黨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思考
一、廬山會議從糾“左”到反右的逆轉
二、全黨范圍的“反右傾”斗爭及其嚴重后果
三、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問題的探索
第十五章 對國民經濟和社會政治關系的全面調整
一、調整方針的提出和初步貫徹
二、七千人大會與全面調整的決策
三、各領域的全面調整和對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探索
四、維護民族團結和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變革
第十六章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黨的外交方針和中國對外關系
一、為維護國家主權同美國、蘇聯進行斗爭
二、中國周邊形勢的變化和為堅持和平外交政策的努力
三、與美、蘇兩大國對抗格局的形成
第十七章 國民經濟調整任務的完成和“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
一、國民經濟調整的繼續和完成
二、60年代前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突出業績
三、團結一致戰勝困難和奮發圖強的社會風貌
第十八章 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左”的錯誤的發展
一、黨的八屆十中全會
二、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嚴重估計及其政治影響
三、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展開和意識形態領域的過火批判
第十九章 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總結
一、突出成就和基本經驗
二、探索中的曲折及基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