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靈凝視著真理”

——解讀恩格斯的人生選擇

作者:韋建樺    發布時間:2021-03-08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分享到 :

﹝摘要﹞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本文以解讀恩格斯的人生選擇為主線,集中展現這位偉大導師的歷史遠見、科學精神和使命意識,生動反映他的無私品格、高潔風骨和寬廣胸懷,指出恩格斯對真理與道義的踐行,蘊含著歷史真諦﹔恩格斯對至真、至善、至美人格的追求,充滿了理想光輝。文章強調,恩格斯的高情遠致與我們的民族精神是相通相融的﹔從恩格斯慎思明辨的選擇和篤行不倦的實踐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領悟什麼是真正的生命價值以及如何實現這種價值,同時更加深刻地認識我們的民族精神,明白這種精神為什麼會千古不磨、歷久彌新。我們要學習恩格斯的卓越思想和崇高風范,讓真理的明燈映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程,同時也為我們的人生之旅指明航向。

[關鍵詞]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 人生選擇 歷史真諦 理想光輝 中華民族精神

 

恩格斯特立獨行的人生選擇

蘊含歷史真諦充滿理想光輝

2020年11月28日,是弗裡德裡希·恩格斯誕辰200周年。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是與馬克思同心相知、肝膽相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列寧說過:“自從命運使卡爾·馬克思和弗裡德裡希·恩格斯相遇之后,這兩位朋友的畢生工作,就成了他們的共同事業。”【《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2卷第1頁。】列寧所說的“共同事業”,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中,通過長達40年的精誠合作,共同為工人階級和全人類鍛造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這個思想武器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留給我們的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

恩格斯為創立這個科學理論體系傾注了畢生心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是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實踐、探本窮源、揭示規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重要觀點才得到科學的論証、經典的表述和系統的闡發﹔正是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勠力同心、和衷共濟、並肩戰斗,敵對勢力的一次又一次進攻才被擊潰,各種錯誤思想的迷霧才被廓清,馬克思主義真理才得以在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中間廣泛傳播。回望這條探求真理的崎嶇道路,我們看到,馬克思與恩格斯始終步調一致、配合默契,同時又各有側重、各具特色。馬克思在若干重大問題上發揮著主導作用,恩格斯則在許多關鍵領域創造了光輝業績。恩格斯的理論智慧、淵博學識和豐富經驗,對馬克思從事劃時代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恩格斯的赤誠相助、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為馬克思撰寫博大精深的理論巨著創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

然而,對於如此卓著的勛勞,恩格斯終其一生從未在任何場合進行過詳細說明。他談得最多的是馬克思的遠見卓識、高風亮節和偉績豐功。馬克思逝世后,歐美各國工人運動領袖和理論家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意義時,充分肯定恩格斯參與制定這一科學理論的功績。對此,恩格斯鄭重其事地作了“澄清”,他懇切地說:

近來人們不止一次地提到我參加了制定這一理論的工作,因此,我在這裡不得不說幾句話,把這個問題澄清。我不能否認,我和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這以前和這個期間,我在一定程度上獨立地參加了這一理論的創立,特別是對這一理論的闡發。但是,絕大部分基本指導思想(特別是在經濟和歷史領域內),尤其是對這些指導思想的最后的明確的表述,都是屬於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馬克思沒有我也能夠做到,至多有幾個專門的領域除外。至於馬克思所做到的,我卻做不到。馬克思比我們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遠些,觀察得多些和快些。馬克思是天才,我們至多是能手。沒有馬克思,我們的理論遠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理論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當然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96—297頁。】

與此相似的論述,反復出現在恩格斯的許多文章、書信、演說、訪談以及他為一些重要著作撰寫的序言和評論中。無論是馬克思健在時還是逝世后,隻要有機會,恩格斯都要強調他的親密戰友在科學理論領域的首創之功。例如1883年6月,馬克思辭世后不久,《共產黨宣言》新的德文版問世,恩格斯為這個版本撰寫了序言,集中論述了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即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他飽含深情地寫道:“這個基本思想完全是屬於馬克思一個人的。這一點我已經屢次說過,但正是現在必須在《宣言》正文的前面也寫明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9—10頁。】又如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這部著作中,恩格斯回顧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展的歷程,重點闡述了無產階級新世界觀對費爾巴哈哲學的革命性變革和歷史性超越。他以史家的語氣庄重地指出:“費爾巴哈沒有走的一步,必定會有人走的。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會由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這個超出費爾巴哈而進一步發展費爾巴哈觀點的工作,是由馬克思於1845年在《神聖家族》中開始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95頁。】

我們知道,在上述例証中,恩格斯提到的兩部重要著作——《神聖家族》和《共產黨宣言》,其實都是他和馬克思的共同著作。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表明,恩格斯不僅親自參與了唯物史觀的創立,而且為闡發傳播、豐富完善唯物史觀作出了獨特貢獻。然而,每次提到這個科學的世界觀,恩格斯都只是強調馬克思如何篳路藍縷、奠定基石﹔在哲學領域是如此,在其他領域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將恩格斯著作中的這一類論述加以梳理和評析,可以寫成一部發人深省的著作。

事實上,馬克思平生非常推重恩格斯在理論上的精湛造詣,高度評價恩格斯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以及其他許多領域的卓越建樹。從青年時代直至垂暮之年,馬克思在內心深處一直十分感激恩格斯給予他本人的啟迪和幫助。1864年7月4日,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這樣寫道:“你知道,首先,我對一切事物的理解是遲緩的,其次,我總是踏著你的腳印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0卷第410頁。】馬克思性情耿介豪爽,從不故作謙恭之態,他講這番話完全是發自肺腑、基於事實。他曾經真誠地說,當他在“批判中要推翻許多舊東西”,進而作出新的理論判斷時,他需要“預先”同恩格斯“商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0卷第281—282頁。】﹔而每當一部重要著作完成之后,他都要在第一時間征求恩格斯的意見。他坦率地說,恩格斯“表示滿意,這對我來說比所有其他人可能作出的任何評價都更為重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63頁。】。馬克思對恩格斯高度信任,以至在向別人介紹恩格斯時非常懇切地表示:“您應當把他看作是我的第二個‘我’。”【《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0卷第569頁。】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戰友、學生心目中,這兩位導師“整個地融合於一個共同事業”,“思想和創作交織在一起”,結成了“無雙聯盟”【[德]梅林:《馬克思傳》,樊集譯,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92—300頁。】﹔在這個聯盟中,恩格斯是與馬克思“旗鼓相當的人”,是馬克思“精神上的孿生兄弟”【[德]李卜克內西:《憶恩格斯》《這裡有我景仰的一個人》,載中央編譯局編:《回憶恩格斯》,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1頁。】。因此,人們常把馬克思和恩格斯比喻為人類思想史星空中交相輝映的“雙子星座”。

既然如此,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以極其誠摯的態度,一再將科學理論的首創之功歸於另一位與他“旗鼓相當”的思想家,而對自己的才識和功勞卻幾乎略而不提呢?從19世紀至今,人們常常提出這個問題。

恩格斯的回答是:他選擇這種做法並不是出於人們通常所說的“謙遜”和“禮讓”,而是出於對事實的尊重、對真理的篤信、對事業的至誠。面對如此重大的問題,他認為隻能作出這種選擇,而不應當有任何其他考慮。在他看來,隻有突出強調馬克思的顯著作用,馬克思主義的創立過程才能得到最真實的反映﹔隻有首先闡明馬克思的理論貢獻,馬克思主義學說的要旨才能得到最准確的呈現﹔而隻有具備這兩個條件,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才能更加廣泛地深入人心。《共產黨宣言》問世以來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史証明,恩格斯的分析是正確的。他的選擇體現了極為可貴的科學態度、歷史遠見和大局意識,同時也折射出他的無私品格、高潔風骨和質朴情懷。在這一選擇過程中,恩格斯的著眼點始終是科學理論的傳播和運用、人類社會的變革與進步,至於個人的名位與利益,從來就沒有進入他的視野。他誠懇地表示:“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我很高興我有像馬克思這樣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25頁。】這些朴實的話反映了一個共產主義者滄海一般寬廣的胸懷,讓我們不禁想起中華民族歷代先哲留下的許多箴言,想起他們極力贊美的大境界和大智慧。

以上所述,只是恩格斯人生選擇中的一個典型實例。像這樣的具有“恩格斯特色”或“恩格斯個性”的選擇,曾經連續不斷地出現在他的生命歷程之中。

這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在關鍵時刻所作的重大選擇,與他的人生方向息息相關﹔而每次作出這樣的選擇,都意味著他將會置身逆境、承受重壓。然而,無論境遇多麼艱難、代價多麼巨大,恩格斯始終不忘選擇時的初衷,總是無怨無悔、堅韌沉毅、樂觀自信地走向自己選定的目標。

在一個爾虞我詐、物欲橫流的社會裡,恩格斯的人生選擇常常被人視為“有悖情理”、“匪夷所思”,因為這種選擇顛覆了私有制關系中流行的自利原則、鄙吝思想和狹隘觀念。然而,隨著先進思想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人們會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恩格斯的人生選擇才是人類崇高精神境界的體現。事實已經証明並將繼續証明:恩格斯對真理與道義的追求和踐行,蘊含著歷史真諦﹔恩格斯對至真、至善、至美人格的摯愛和向往,充滿了理想光輝。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恩格斯在青年、盛年以及步入老年之后所作的三次不同尋常的選擇。這些選擇構成了恩格斯人生歷程中最富傳奇色彩、最具哲理意蘊的篇章。

一個富家子弟驚世駭俗的果敢選擇

毅然舍棄優裕恬適的生活和世人艷羨的前程

誓為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徹底解放奮斗一生

19世紀30年代,德國萊茵地區伍珀河畔的巴門市,一個晴朗的日子。在洒滿陽光的街道上,一個中學生手提一盞點亮的燈籠默默行進,神色凝重而又憂郁。這種異乎尋常的舉動引來了周圍人們詫異的目光。

這個少年就是弗裡德裡希·恩格斯。他出身於這座城市的一個名門望族,父親在本市和外埠經營三個公司,生財有方,資金雄厚。恩格斯在這個家庭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進入中學之后,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教師拓展了他的胸襟和視野。他如飢似渴地閱讀進步的理論著作和優秀的文學作品,逐步樹立起崇尚獨立、向往自由的理想。然而也正是在這時候,他的心頭日甚一日地蒙上了揮之不去的陰雲。

在他生活的這個世界裡,有兩個殘酷的事實完全不符合他心目中關於人間正義、人類尊嚴和人性自由的理念。

第一個事實是:窮人掙扎在人間地獄,富人優游於塵世樂園。這是恩格斯每天都要面對的現實。他很熟悉有錢人的生活:家境殷實,衣食奢華,居室富麗,環境優雅。然而一走進工廠區和貧民窟,他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骯臟湫隘的街巷,陰暗逼仄的住宅,疲憊困頓的工人,衣衫襤褸的乞丐。最讓人揪心的是那些瘦骨嶙峋的童工,他們最小的才六歲,卻必須從早到晚拼命干活。恩格斯看到,工人的悲慘生活從未在巴門市富人心中引起不安與內疚,相反,他們認為窮人受苦、富人享樂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第二個事實是:社會的丑惡現象受到粉飾,人們的心靈自由遭到禁錮。在恩格斯看來,這個社會最丑惡的現象莫過於廠主對勞工的盤剝、對兒童的摧殘﹔然而,當時在伍珀河谷盛行的基督教虔誠主義卻為這種丑行辯護,宣稱富人是上帝垂青的“選民”,窮人則是上帝先定的“棄民”﹔因此,凡是指責廠主、同情勞工的言行,都是對上帝意旨的“背叛”。不僅如此,虔誠主義教派還要求人們棄絕一切熱愛生活的觀念,斷言一切闡揚人文精神的書籍都隱藏著“對上帝的褻瀆”,因此,從荷馬史詩、希臘悲劇直到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都被列入禁書。

面對上述事實,恩格斯感到郁悒和焦灼。他覺得這個社會是如此荒誕,竟使勞工淪為慘遭奴役的牛馬,而廠主則成為狡詐殘忍的豺狼﹔與此同時,虔誠主義思想還要讓每一個活人都退化為精神麻木的軀殼。總之,煌煌白晝宛如暗夜,芸芸眾生已成非人。於是,恩格斯就像兩千多年前那位憤世嫉俗的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一樣,在光天化日之下、稠人廣眾之中,提著燈籠尋找他心目中的“真正的人”,以宣示對現實社會的憤懣。【參見[法]科爾紐:《馬克思恩格斯傳》第1卷第2章《童年和學生時代》,劉丕坤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124頁。】這樣,就出現了我們在本節開頭看到的那一幕。

請注意,這是一個崇仰正義的年輕人表達他對現存制度的抗議、對社會變革的期待,而絕不是簡單幼稚的“偶像膜拜”,也不是嘩眾取寵的“行為藝術”。他所關注的問題是:這個社會為什麼會使窮人在物質上、精神上遭受雙重奴役,從而使“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人權”等口號成為尖刻的諷刺?社會底層的人們怎樣才能擺脫奴役,重獲真正的自由與尊嚴?

恩格斯認為,要厘清上述問題,必須掌握豐富的知識,因此他希望在中學畢業后進入大學繼續學習。然而他的父親早就發現兒子的思想具有“危險傾向”,於是悍然決定讓恩格斯輟學經商,從而徹底終止了他的大學夢。這位思想保守、眼界狹窄的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兒子一旦離開學校、告別故鄉,就擺脫了家族的羈絆和傳統的束縛,走向廣闊的社會課堂和實踐舞台,從此更加獨立自主地探求學問,更加勇敢堅毅地追尋真理,更加深入細致地考察社會問題。

從1838年到1844年,恩格斯先后在德國不來梅市學習經商、在柏林服兵役、在英國曼徹斯特從事商業活動。這是恩格斯在刻苦磨礪中成長的六年。在選擇和確定人生目標的關鍵節點,恩格斯也曾為時代的黑暗感到焦慮。他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新太陽何時升起,

舊時代何時分崩離析?

我們已經目送舊太陽西沉,

但茫茫黑夜何時才現晨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166頁。】

深沉的憂慮並沒有使恩格斯氣餒,反而促使他從現實的問題中汲取了奮進的動力,開始為撥開重重疑雲、尋找人間正道而上下求索。

在這六年中,恩格斯如飢似渴地閱讀社會科學的各類重要著作,廣泛汲取新思想和新知識,積極參與進步團體的活動,撰文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和基督教蒙昧主義,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信念。在這六年中,恩格斯認真鑽研黑格爾哲學,努力吸收辯証法精華,后來又攻讀費爾巴哈著作,在思想上逐步轉向唯物主義,並大力倡導哲學和革命行動的結合、科學與現實生活的統一。

更為重要的是,他利用一切條件深入工廠區和貧民窟,體察工人群眾的勞動環境和生活狀況,了解他們的苦難、願望和斗爭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恩格斯對勞苦大眾的悲憫和同情逐漸上升為對無產階級歷史地位的認識,開始自覺地與這個階級融為一體。

馬克思說過,恩格斯是“從另一條道路”“得出同我一樣的結果”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2—593頁。】這“另一條道路”,是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弊端的深刻揭露和對工人階級狀況的實地考察過程中,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的。在確定人生方向的時候,恩格斯集中自己的全部理性思考、傾注自己的全部真摯感情,去深入了解工人階級狀況﹔他認識到,“工人階級的狀況是當代一切社會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點,因為它是我們目前存在的社會災難最尖銳、最露骨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85頁。】。因此,他“把自己的空閑時間幾乎全部用來和普通工人交往”,堅定不移地“對這個受壓迫遭誹謗的階級給以公正的評價”。【《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82頁。】他參加工人的斗爭,同他們建立了深厚友誼。在斗爭中,他還收獲了純潔的愛情,與勇敢堅毅的貧苦女工瑪麗·白恩士結成革命伴侶,從此攜手並肩、相互砥礪,踏上漫長的風雨征程。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恩格斯細致入微地考察資本主義的起源、發展及其理論表現,力求透過種種現象揭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本質。他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進行批判性研究,吸收其中的積極成果,結合工人運動的實踐經驗,得出了一系列科學的結論。他指出,隻有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徹底的社會革命,才能實現人類的解放,而承擔這一歷史使命的力量就是工人階級。恩格斯確信,隻有到那時,舊時代才會分崩離析,新時代才會顯露晨曦,他所切盼的“新太陽”才會普照人間。

1844年,24歲的恩格斯發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清晰地闡明了上述觀點。這篇文章標志著他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同時也庄嚴地宣告他完成了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在世界觀和政治立場上同自己出身的階級徹底決裂,毅然拒絕金錢、權位和資產階級享樂生活的一切誘惑,矢志不渝地將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勞苦大眾的解放事業。

這是恩格斯一生中作出的第一次重大抉擇。從當年在故鄉街頭踽踽獨行、提燈尋“人”,到此刻邁出勇敢堅定的一步,他度過了探求真理的青春歲月。我們看到,在這個過程中,恩格斯朴素的社會正義感怎樣逐步升華為對人類解放事業的歷史使命感﹔他那憐貧濟弱的良知和嫉惡如仇的血性怎樣在社會實踐和理論探索中得到提升和轉化,熔鑄成革命的理想和科學的信念。我們也由此而認識到,恩格斯的人生目標為什麼一經確立就始終如一、毫不動搖。原來早在人生啟航階段,他就緊緊圍繞一系列根本問題認真學習、深入思考、勇敢實踐,從而為一生的事業夯實了基礎、找准了方向。因此,對於我們來說,恩格斯對人生目標的選擇過程同他的選擇結果具有同樣重要的啟發意義﹔這個過程讓我們領悟到:人生貴在務本,本立而后道生,“譬如大樹,有多少枝葉,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養功夫”(王陽明《傳習錄》下卷)。

對革命目標的勇敢抉擇,使恩格斯的生活發生了全新的變化,同時也使他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和嚴峻挑戰。在斗爭歷程中,他屢遭反動當局的威脅與構陷、通緝與驅逐、拘捕與審訊,受到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理論家的攻訐和詆毀,同時也受到革命隊伍內部機會主義者的誹謗和中傷。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沒有能夠撼動他的政治立場和理論主張。恰恰相反,在千磨萬擊的逆境中,在千難萬險的奮戰中,在千辛萬苦的工作中,恩格斯愈加珍視自己選定的人生目標,決不依傍於他人,決不受制於外物。“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遙游》)恩格斯顯現的正是這種獨立不羈的人格和沉雄遒勁的風骨。

恩格斯的人生選擇使周圍的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在他們看來,一個膏粱子弟、名門之后竟為了那些素不相識的窮人,斷然舍棄錦衣玉食的生活、盈千累萬的家產和令人歆慕的前程,態度決絕地向自己出身的階級宣戰,甘願在艱苦竭蹶中度過此生——這個人如若不是走火入魔、喪失理智,就一定是受人蠱惑、深陷泥潭,注定要自食苦果、悔恨終身。

對於這種充滿階級偏見的市儈議論和庸人臆度,恩格斯認為不值一哂。他很清楚,他的人生選擇絕不是出於一時沖動,而是在親身實踐和周密論証的基礎上作出的審慎而又果斷的決定,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結果。恩格斯堅信他的選擇符合歷史潮流和科學精神、體現社會正義和人間真情,因此他感到內心很充實、很振奮、很自豪。

“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459頁。】這是馬克思在中學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表達的人生理念﹔令人驚嘆的是,恩格斯選擇人生方向時所遵循的也正是這種理念。事實証明,兩位偉人早在青春年少時期就已“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周易·系辭下》)。恩格斯把人類的幸福作為畢生奮斗目標,決心在不懈奮斗中實現自身完美——這個選擇給他的人生賦予了豐富內涵、深邃意義和廣闊天地,使他的意志品質得到淬礪、聰明才智得到發揮、精神家園得以構建,從而實現了他在青年時代萌生的沖決藩籬、“敢作敢為”的抱負和兼濟天下、“有所作為”的初心。【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259頁。】在這條道路上,恩格斯領略了人生的壯美風光,實現了生命的真正價值。

一個杰出學者至真至誠的高尚選擇

為支持馬克思而甘願長期忍受幽囚般的境遇

在自我犧牲的過程中自強不息勇攀思想高峰

沒有你,我永遠不能完成這部著作。坦白地向你說,我的良心經常像被夢魘壓著一樣感到沉重,因為你主要是為了我才把你的卓越才能浪費在經商上面,使之荒廢,而且還要分擔我的一切瑣碎的苦惱。【《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56頁。】

這段話引自1867年5月7日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其中提到的“這部著作”,是指馬克思畢生重要著作《資本論》。當時《資本論》第一卷剛剛付梓,按照常理,馬克思應當興高採烈地向恩格斯報捷,然而他卻以沉重的筆調向自己的摯友表達了負疚之情。這封不同尋常的書信表明,恩格斯的自我犧牲精神在馬克思心中引起了多麼強烈而又持久的感動。

馬克思提到的恩格斯這一次“經商”經歷,是從1850年11月開始的。1848—1849年革命失敗后,馬克思和恩格斯相繼流亡到倫敦。在這裡,他們總結革命經驗,發展科學理論,領導工人階級進行斗爭。恩格斯原本打算留在倫敦,與馬克思一起繼續推進他們的共同事業,同時著手實施自己醞釀已久的研究計劃。然而就在這一時期,恩格斯親眼看到馬克思一家由於沒有任何收入,生活極為窘迫。為了讓孩子們獲得充飢的食物和救命的藥品,馬克思和燕妮不得不四處舉債。燕妮在一封信中描述了馬克思當時的處境:“我的丈夫在這裡被種種生活瑣事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而且這一切是如此令人苦惱,以致需要他的全部精力,他的全部的鎮定、清醒、冷靜的自信心,才能堅持這種每日每時的斗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8卷第478頁。】馬克思當時的緊迫任務是在革命低潮中引導工人運動穩步發展,並為工人階級繼續鍛造理論武器﹔而現在,他卻不得不為全家人的生存而四處奔波、備受煎熬。此情此景使恩格斯憂心如焚。他決心竭盡全力解決這個難題,為了馬克思,為了燕妮和孩子們,為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大局。

恩格斯經過反復思考,認為解決難題的出路隻有一條,那就是他本人盡快前往曼徹斯特,到恩格斯家族和歐門家族共同創辦的公司去工作,以便用自己的薪金接濟馬克思一家。對於恩格斯來說,這是艱難而又痛苦的抉擇。作為一個與勞苦大眾血肉相連的革命者,他的內心對欺壓盤剝工人群眾的廠主和商人充滿蔑視和憎惡﹔作為一個為推翻現存制度、創建嶄新社會而奮斗的思想家,資本主義工商業應當是他考察研究和分析批判的對象,而絕不應當是他本人被迫涉足並且身陷其中的職場。恩格斯早年曾迫於父命從事商貿活動,商人的唯利是圖和庸俗虛偽使他深惡痛絕,他曾堅決地向他的父親宣布:從此“絕對不再做生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351頁。】。后來在與馬克思的通信中,每當談起那些奸詐的商人,恩格斯就把他們稱作“做生意的牲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30頁。】﹔每當提起經商一事,他就把這個行當稱作令人無法忍受的“鬼商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50頁。】。而現在,為了給馬克思創造必要的生活條件,使他走出貧病交加的困境,專心從事理論研究,恩格斯果決地擱下自己的研究計劃,走進曼徹斯特的歐門—恩格斯公司,去從事商務活動。隻要能掙得一份薪金,用來幫助馬克思全家,哪怕在“鬼商業”中與鬼為鄰、同鬼相處、受鬼役使,恩格斯也心甘情願。

恩格斯在曼徹斯特公司的境遇,遠比他自己估計的更加艱難。公司主管者的頤指氣使、無理刁難,他必須隱忍﹔大量繁雜事務造成的超負荷壓力,他必須承受﹔商人們的鄙俗之氣、詭譎之風、貪婪之相,他無法回避,隻能在頻繁的接觸中直接面對。凡此種種,都是個性鮮明、血氣方剛的革命者恩格斯所厭惡的東西,然而這一切如今已經進入他的日常生活,從早到晚無時無刻不在折磨他的心靈。

恩格斯是一個學者,視理論研究和學術事業為生命,因此他最不能忍受的是公司的商業活動佔去了他讀書、思考和寫作的寶貴時間。在致馬克思的信中,恩格斯傾訴了內心的苦悶:“現在晚上七八點以前休想有什麼空閑時間,而最令人討厭的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必須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在這該死的生意上,否則這裡一切都會弄糟,我的老頭兒會停止給我薪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9卷第45頁。】因此,馬克思把恩格斯在曼徹斯特的處境形象地比喻為“埃及的幽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2卷第311頁。】。馬克思的大女兒小燕妮說,恩格斯“覺得自己在那兒就像魚在沙土上一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2卷第691頁。】﹔而小女兒愛琳娜則將恩格斯所做的工作直接稱作“苦刑”【[德]愛琳娜·馬克思:《弗裡德裡希·恩格斯》,載中央編譯局編:《回憶恩格斯》,第39—40頁。】。

面對“幽囚”與“苦刑”,恩格斯也曾感到“沮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50頁。】﹔但一想到自己的責任,他很快就振作起來。他銘記自己喜愛的箴言,那就是“從容不迫”【《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2卷第683頁。】。他冷靜地應對各種挑戰:白天沒有時間從事學術研究,他就焚膏繼晷,夜夜苦讀﹔遇到可憎的人和可惱的事,他就告誡自己要宇量深廣、善於忍耐。然而他沒有想到,這一忍,就忍了整整20年。

恩格斯在1850年進入公司時,年僅三十﹔而在1870年離開曼徹斯特時,已經年屆半百。為了讓馬克思順利進行理論探索,為了使工人運動獲得更有力的理論指導,恩格斯在“幽囚”和“苦刑”中度過了他一生中極為寶貴的20個春秋。列寧在紀念恩格斯的文章中說過:“這位嚴峻的戰士和嚴正的思想家,具有一顆深情摯愛的心。”【《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2卷第10頁。】確實,正是對馬克思的深情與敬意、對勞苦大眾解放事業的摯愛與忠誠,使恩格斯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勇氣。

——在這20年中,恩格斯每月都從自己的薪酬中撥出相當數量寄往倫敦,以解馬克思一家燃眉之急﹔與此同時,他還為工人政黨提供經費,並且資助那些生活困難的同志。他不僅要保証馬克思一家獲得生活、醫療等方面的費用,而且還密切關注馬克思的健康和情緒。每當馬克思罹患疾病、遭遇不幸、心情怫郁,他總是及時寫信問候,給予安慰﹔隻要有可能,他總要想方設法前往倫敦看望。因此,燕妮和她的女兒們一直把恩格斯視為親人,認為恩格斯的關切是馬克思在病中獲得的最具療效的良藥﹔而馬克思則將這位戰友的真情當做奮進的動力。在貧病交加、痛失幼子的悲愴時刻,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這樣寫道:“在這些日子裡,我之所以能忍受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為時刻想念著你,想念著你的友誼,時刻希望我們兩人還要在世間共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9卷第660頁。】

——在這20年中,恩格斯不僅在物質生活方面向馬克思提供幫助,而且在理論創造領域為馬克思奉獻智慧。在撰寫《資本論》的過程中,馬克思經常就涉及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方式的各種問題請教恩格斯,從恩格斯那裡及時獲得翔實的信息和資料、准確的數據和圖表,並參考恩格斯所作的分析,最終形成重要的結論。馬克思還與恩格斯共同討論《資本論》的篇章結構、核心論點和闡述方法,從恩格斯的建議中獲得有益的啟示。1867年8月16日深夜兩點,馬克思在看完《資本論》第一卷最后一個印張的校樣后,立即致函恩格斯,懷著深厚誠摯的感情寫道:“這樣,這一卷就完成了。這本書能夠完成,完全要歸功於你!沒有你為我作的犧牲,我是不可能完成這三卷書的繁重工作的。我滿懷感激的心情擁抱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5頁。】

——在這20年中,恩格斯按照馬克思的請求,為各種報刊撰寫文章﹔單是為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的政論文章就多達120多篇,這些文章在發表時署名大都為“馬克思”,稿酬的領取者也是馬克思,這就使馬克思在艱苦歲月獲得了一筆經常性的收入,而恩格斯則從來沒有署過名。恩格斯對待寫作一貫極為認真,而每一次代馬克思執筆撰文,他在選材立論、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因此文章發表后常常產生熱烈反響。恩格斯於1851年8月至1852年9月寫的19篇文章就是典型的例証。這一組用英文撰寫的論文曾在《紐約每日論壇報》陸續發表,署名是“卡爾·馬克思”。文章精辟地總結了德國1848—1849年革命的經驗,用唯物史觀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作。恩格斯逝世后,這一組論文的英文本和德譯本(德譯本標題為《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於1896年出版,署名仍然是“卡爾·馬克思”。直到1913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往來書信公開發表后,事情的真相才大白於天下﹔此時人們恍然大悟:原來這部經典名著的作者是弗裡德裡希·恩格斯。

——在這20年中,恩格斯身居英國曼徹斯特,心系國際工人運動。在同馬克思一起指導工人運動的歷程中,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是抵制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潮對革命隊伍的侵擾,以保証運動始終遵循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向前發展。恩格斯主動承擔了這個繁重的任務,他說:“由於馬克思和我之間有分工,我的任務就是要在定期報刊上,因而特別是在同敵對見解的斗爭中,發表我們的見解,以便讓馬克思有時間去寫作他那部偉大的基本著作。”【《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242頁。】按照這個分工,恩格斯及時撰寫各種論戰文章,引導各國工人階級高舉真理旗幟,抵制錯誤思潮,牢牢掌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同時也使馬克思將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地用於《資本論》的寫作。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后,恩格斯熱情支持馬克思的工作。針對協會遇到的困難和總委員會內部出現的問題,他經常在關鍵時刻向馬克思提出積極中肯、切實可行的建議,這對於馬克思在復雜環境中開展工作、推進《資本論》的寫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資本論》的寫作進度和出版前景,是恩格斯時刻縈懷、念茲在茲的大事。他一直把支持和推進這項工程當成自己的使命。《資本論》第一卷問世后,資產階級學術界和輿論界曾以沉默來抵制這部著作。恩格斯迅即識破這一陰謀,他精心撰寫並發表一系列書評,使工人階級和社會各界深刻認識《資本論》的劃時代意義和歷史性貢獻。

這些真實感人的故事,在古往今來的學術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而使無數為真理而斗爭的人為之動容、受到震撼。在革命隊伍中,恩格斯的自我犧牲精神有口皆碑。德國工人運動活動家、著名歷史學家弗·梅林曾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關系作過仔細考察﹔在紀念恩格斯的文章中,梅林這樣寫道:“的確,他同卡爾·馬克思的友誼是他一生中的巨大幸福,但同時也是一種隱而不露的痛苦。他為這種友誼付出了許多犧牲,即便是非常勇敢的人也難以承受。但他沒有絲毫的不快和怨氣,相反卻以心甘情願的奉獻精神去襄助那位更加卓異的天才﹔他這樣做,比他自己在思想領域取得巨大成就更令人心生敬意。”【Franz Mehring, Friedrich Engels,Verueffentlicht in ,,Die NeueZeit'' (1904-1905),23.Jg,Bd.2.】這些深情的表述,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了恩格斯在戰友們心中留下的難以忘懷的印象。

——在這20年中,恩格斯不僅勇於犧牲、忠於職守、甘於奉獻、樂於助人,而且勤於學習、篤於思考、敏於探索、善於精進。他每天利用夜晚時間博覽群書、刻苦治學,研究范圍不僅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說,而且涵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其他許多重要領域。

他以極大的熱忱研究軍事科學,廣泛搜集和研讀各國軍事文獻,密切關注各地發生的戰爭,並對這些戰爭的爆發原因、本質屬性和發展趨勢作出透辟的分析,提出深刻的見解,為創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孜孜不倦地研究語言學,探尋人類語言的發展規律,為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的誕生做了開拓性工作。他刻苦學習外語,能熟練使用多種語言進行交流和寫作。憑借這種才能,他為國際工人運動內部的溝通和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持續關注自然科學的新進展,廣泛了解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學科的發展歷程和最新成果,探索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為自然辯証法研究開辟了最初的航道。

他以濃厚的興趣研究世界歷史,同時廣泛涉獵法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和文學藝術等學科,從各種角度論証唯物史觀的真理性。他努力在各門學問之間打破傳統的畛域,在學術與社會現實之間消除人為的壁障,揭示蘊藏於其中的辯証聯系與客觀規律。經過苦心孤詣、窮源溯流的探索,他開創了一種思路通達、論証精妙的學術境界和敘述風格。“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纖秾》)恩格斯的開拓精神使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彰顯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整整20年,在曼徹斯特郊區,恩格斯的寓所幾乎每夜都亮著燈光。它就像一艘夜航船,在浩淼無垠的知識海洋上堅定沉穩地破浪前進。在這艘船上,孤燈夜讀的恩格斯創造著人類思想史和世界學術史上的奇跡。馬克思曾擔心恩格斯因為從事商務而“浪費”自己的卓越才能,“使之荒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56頁。】﹔然而誰會想到,恩格斯竟然在如此喧囂的環境中也能寧靜自守,心無旁騖、持之以恆地沉潛於理論思考和學術研究之中。這一點使馬克思深受感動,極為欽佩。在“幽囚”般的艱難環境中,在“苦刑”般的工作壓力下,恩格斯沒有抑郁消沉,反而更加意氣風發、活力四射。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險峻山路上,他體驗著由探索帶來的心靈震撼,收獲了用心血凝成的累累碩果。他從一個隻有中學學歷的青年歷練成博聞強識的學者,進而邁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融通今古、洞見精微的勝境。因此,馬克思由衷地贊譽他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9卷第484頁。】﹔戰友們則一致認為,他超越了文藝復興時代那些“在思維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09頁。】。

在這20年中,恩格斯心中始終保持著高潔的志向。他選擇了自我犧牲,同時也選擇了自我鞭策、自我淬煉、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傳》)——恩格斯的人生選擇所體現的正是這種堅韌剛毅、頑強進取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造就了一位至大至剛、重情重義、無私無畏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一個忠誠戰士義無反顧的堅定選擇

銘記馬克思的囑托殫精竭慮推進革命事業

宛如春蠶吐絲蠟炬燃燒惟精惟一至死方休

恩格斯說過:“最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也是最勇敢的士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0卷第94頁。】這句格言凝練地概括了共產主義者的奮斗精神,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恩格斯的革命本色。在漫長的斗爭征途上,他既是一位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領袖,又是一名腳踏實地、勇於獻身的戰士。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與世長辭,這使恩格斯受到沉重打擊。在這個悲慟的時刻,恩格斯就像一個久歷戎行的老兵那樣,強忍哀痛,枕戈待旦,及時提醒戰友們“一定要堅守崗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5卷第457頁。】。在致美國工人運動活動家左爾格的信中,他冷靜地表達了自己對未來斗爭的思考:“最后的勝利依然是確定無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暫時的和局部的迷誤——雖然這也是難免的——,現在將會比以前多得多了。不過我們一定要克服這些障礙,否則,我們活著干什麼呢?我們決不會因此喪失勇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05頁。】活著就要勇猛精進、奮斗不息﹔活著就要擔當使命,踐行誓言﹔活著就要為贏得“最后的勝利”奉獻力量!這就是一個忠誠戰士在悲痛中發出的壯懷激烈的心聲。

從馬克思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恩格斯就清晰地意識到即將出現的挑戰是多麼嚴峻,自己肩上的擔子是多麼沉重。馬克思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40年來兩位戰友協力推進的事業如今要由恩格斯獨自擔當。千頭萬緒的工作、尖銳復雜的矛盾、各式各樣的難題,一下子擺在恩格斯一個人面前,這使他愈加思念自己的戰友,愈加追懷那些風雨同舟的歲月,同時也愈加果決地選定了自己余生的奮斗目標:牢記馬克思的囑托,繼續推進他們共同開創的事業。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顧炎武《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年逾花甲、兩鬢斑白的恩格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奮不顧身地投入工作。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曾被疾病折磨了整整半年,但他一天也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在戰友們眼裡,他精神矍鑠,目光炯炯,斗志比以往更加高昂﹔他那勤謹奮勉的工作熱忱、雷厲風行的辦事風格和光風霽月的磊落胸襟,使他看上去比周圍的大多數人都顯得年輕。【參見[德]愛琳娜·馬克思:《弗裡德裡希·恩格斯》,載中央編譯局編:《回憶恩格斯》,第41頁。】

恩格斯之所以能保持這種狀態,是因為他的心中始終矗立著堅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正是依憑崇高的信念,他踔厲風發、夙興夜寐,年復一年在幾個重要領域頑強奮斗:

——遵循馬克思遺志,熱誠支持、悉心指導國際工人運動。在緬懷馬克思的日子裡,恩格斯果斷地承擔起指導工人運動的重任。雖然情況極為復雜,任務無比繁重,但恩格斯從未有過絲毫猶豫。他明確表示:“誰要是像我這樣50多年來一直在這個運動中從事活動,對他來說由此產生的各項工作就是一種義不容辭的、必須立即履行的義務。”【《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4頁。】

在恩格斯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在19世紀80—90年代呈現出生機蓬勃的局面,一批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在歐美許多國家相繼成立。恩格斯與各國工人領袖一起,共同研究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仔細分析階級斗爭的新特點,及時制定克敵制勝的新策略,不斷總結黨的建設的新經驗,成功地避免了人們擔心出現的“迂回曲折的道路”以及“暫時的和局部的迷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05頁。】

恩格斯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洞燭幽微的政治智慧和極端負責的革命精神,對德國、法國、英國、俄國、波蘭、丹麥、瑞典、挪威、瑞士、荷蘭、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比利時、匈牙利等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的工人運動分別進行指導,提出切中肯綮的意見和建議,使各國工人領袖在緊要關頭深受啟迪。因此,恩格斯在倫敦的寓所就成了各國工人運動活動家眾望所歸的“中心點”,尋求真理的人們“都從年老恩格斯的知識和經驗的豐富寶庫中得到教益”。【《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2卷第11頁。】正是鑒於這些彪炳史冊的杰出貢獻,列寧滿懷深情地指出: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整個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學者和現代無產階級的導師”【《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2卷第1頁。】。

——整理馬克思遺稿,為編輯出版《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嘔心瀝血、不懈努力。《資本論》在馬克思生前隻出版了第一卷。病魔奪去了馬克思的生命,使他未能完成這部巨著的全部寫作計劃,隻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能不能將這些手稿加以整理,編輯成書,正式出版,這是馬克思在即將告別塵寰的日子裡時刻惦念的事情。他在病榻上對女兒愛琳娜說:希望恩格斯“根據這些材料‘做出點什麼’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9頁。】。恩格斯深深銘記馬克思對他的期望和信任﹔他很清楚,所謂“做出點什麼”,就是通過精心整理、認真編輯,使那些尚未最終完成的文稿“既成為一部連貫的、盡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編者的著作”【《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頁。】。這是一項無比艱難的任務,但恩格斯認為義不容辭、責無旁貸,並且是刻不容緩、時不我待。他深知,將《資本論》完整地奉獻給工人階級,這絕不僅僅是馬克思個人的心願,而且是無產階級革命和人類進步事業的需要﹔有了這部偉大的著作,“我們的理論才具有不可摧毀的基礎,我們才能在各條戰線上勝利地發動起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6卷第293頁。】。因此在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立即抱病啟動這項工程,毅然擱置了自己的一系列研究計劃。他多年來潛心撰寫的《自然辯証法》《愛爾蘭史》和德國史稿,以及論述軍事、宗教、語言等問題的手稿,從此永遠遺憾地成了“未完成著作”。為了集中精力整理馬克思遺稿,恩格斯還中斷了《德國農民戰爭》的修訂再版工作﹔這個曾經讓他縈系心間並傾注大量心血的重要工程,后來一直沒有能夠重新啟動。

在長達十余年的時間裡,恩格斯一邊指導國際工人運動,一邊鍥而不舍地從事《資本論》文稿的編輯工作。馬克思的遺稿盈箱溢篋、頭緒紛繁,不僅字跡難以辨認,如同“天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7卷第136頁。】,而且許多章節內容不完整、次序很凌亂、詞句未推敲,多半帶有片斷的性質。要把這樣的文稿加以梳理、編排、加工、潤色,使之成為嚴謹系統而又完全符合作者原意和風格的著作,這是多麼艱難的事情!然而恩格斯挑起了這副重擔,而且從未面露難色、口吐怨言。相反,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手稿中存在的那些內容不夠完整、層次不夠清晰、表述不夠明確、書寫不夠規范的問題,都是“他同折磨人的疾病進行頑強斗爭的痕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8頁。】。因此,每當攤開馬克思的手稿,恩格斯總是肅然起敬。他曾滿懷深情地對馬克思的女兒勞拉說:“我鑽研得越深,就越覺得《資本論》第三冊偉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30頁。】有人曾建議恩格斯“根據第三卷寫出比它的現有形式更好的東西”,實際上是勸他利用第三卷的成果去撰寫自己的著作,恩格斯明確表示“不能同意這種看法”﹔他十分嚴肅地回答說:“我認為,按馬克思的文字整理馬克思的手稿,就是盡了我的職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92頁。】

正是懷著這種責任感和戰友情,恩格斯圓滿完成了在常人看來比登天還難的任務:1885年7月,《資本論》第二卷出版﹔1894年12月,《資本論》第三卷問世。此后僅僅過了8個月,恩格斯就溘然長逝。可以說,為了亡友的兩卷遺著,他真正是以命相拼﹔但無論承受多少壓力和困苦,恩格斯始終甘之如飴。他一再表示:“說實在的,在整理這部書時,我感到好像他還活著跟我在一起似的。”“不管怎樣,我要把整理摩爾的書的工作堅持下去。這部書將成為他的一座紀念碑,這是他自己樹立起來的,比別人能為他樹立的任何紀念碑都更加宏偉。”【《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31頁。】

顯然,如果沒有恩格斯的支持,這座紀念碑永遠都不可能“樹立起來”。英國工人運動領袖哈尼說過:“《資本論》的作者有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朋友,真是莫大的幸福。”【[英]哈尼:《關於恩格斯》,載中央編譯局編:《回憶恩格斯》,第67頁。】這個判斷無疑是正確的,不過我們需要補充一句:馬克思有這樣一個披肝瀝膽的戰友,也是整個工人階級和全人類的幸福。

——實現馬克思遺願,堅決捍衛、不斷豐富無產階級的科學理論。恩格斯為此做了四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

一是詳盡而又透徹地研究馬克思對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所做的摘要和批注,深入闡發馬克思的精辟思想,充分利用人類史前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寫成《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第一次用唯物史觀闡明了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階段的歷史,豐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內涵。

二是全面梳理和科學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展歷程,撰寫《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德國古典哲學之間的批判繼承關系和本質區別,系統地論述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三是敏銳地考察資本主義演變的新情況和工人運動發展的新趨勢,闡明一系列新思想﹔利用重新出版馬克思主義重要著作的時機,在序言或評論中及時提出新的理論判斷、新的策略原則,不斷地豐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寶庫。

四是堅決回擊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教條化的思潮,進一步闡明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要義,強調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理論,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教條,從而准確地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品格。

以上所述,遠未窮盡恩格斯的晚年生活,但我們由此可以看到這位思想家的生命在夕照中放射的異彩。在登臨人生智慧巔峰的時刻,恩格斯迸發出驚人的戰斗力和創造力,他的生命在每個瞬間都體現著永恆的價值。

人生苦短,韶光易逝。一旦進入垂暮之年,許多人都會產生“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蒼涼心境(陶淵明《游斜川》序)﹔而另一些人則保持“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的奮進姿態(王勃《滕王閣序》)。恩格斯就是這樣的奮進者,就精神境界來說,他遠遠超越了那些壯心不已的志士。他所承擔的任務,每一項都極其艱巨而又復雜,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然而恩格斯總是迎難而上,出色地履行了歷史賦予的使命,而且始終保持著青春的銳氣和激情。

1890年,恩格斯進入古稀之年,他向千千萬萬愛戴他的工人們“真誠地保証”:“隻要我還有一分力量,我就要堅定不移地為工人階級的解放而斗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7卷第525頁。】

1894年,恩格斯的生命之舟已經漸漸駛向終點,但他仍然在用心謀劃並且具體安排近期、中期和長遠的工作,他說:“我的狀況是:74歲了,我開始感覺到這一點,而工作之多需要兩個40歲的人來做。真的,如果我能夠把自己分成一個40歲的弗·恩格斯和一個34歲的弗·恩格斯,兩人合在一起恰好74歲,那麼一切都會很快就緒。但是在現有的條件下我所能做的,就是繼續我現在的工作,並盡可能做得多些好些。”【《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82頁。】

這真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此時恩格斯的生命就像是燃燒的蠟炬、吐絲的春蠶,竭誠奉獻、惟精惟一,全神貫注、欲罷不能。1895年,就在他辭世前七個月之內,他至少寫了80多封書信,內容涉及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他一生的最后一封信寫於1895年7月23日,那時他在人世間的日子隻剩下兩周,但他仍然具體而微地密切關注工人運動的發展。【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第476頁。】在這七個月內,他為馬克思的名著《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撰寫了精湛的導言,為《資本論》第三卷作了重要增補﹔他還進行多方面的努力,以便實現自己“長期以來的美好願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第428頁。】——撰寫一部馬克思傳,同時把馬克思和他自己的文章“以全集形式重新獻給讀者”。【《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702頁。】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就在他的健康遭到疾病威脅的時候,他還時時遙望東方,密切關注1894—1895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認真思考中華民族在這場戰爭結束后的前途和命運﹔在致勞拉·拉法格、考茨基和左爾格等人的書信中,他深刻地分析和論述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及其發展前景。【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第285—286、288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74頁。】

恩格斯的病勢日漸嚴重,以至無法完成預定的工作計劃,更不可能實現“看看新的世紀”的熱切願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第348頁。】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是難以承受的打擊,但恩格斯卻從容面對,表現得神閑氣定、雲淡風輕。他對自己數十年來的奮斗經歷深感欣慰,對人類進步事業在新世紀的前途滿懷信心。即便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他也依然保持著心憂天下的寬廣胸懷和好整以暇的行事風格,絲毫也沒有緊張焦慮和頹喪慘怛的情緒﹔恰恰相反,他的舉止庄重瀟洒,談吐豪爽坦率,處處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戰友的真誠,彰顯出一個哲人對宇宙人生的透徹認識。

人老了,會是什麼樣子?“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思昏沉,爐火旁打盹……”【[愛爾蘭]葉芝:《當你老了》,袁可嘉譯,載許自強等主編:《世界名詩鑒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256頁。】愛爾蘭詩人葉芝的這些詩句在東西方廣為流傳,幾乎在人們心中鑄成了老人的固定形象。許多人認為,人老以后,即便還有一點“壯志”,也早已力不從心,正如中國宋代詩人陸游所形容的那樣:“心如老驥常千裡,身似春蠶已再眠。”(陸游《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謀以明年下三峽》)——是的,就連這位被譽為“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飲冰室全集》第四十五冊《讀陸放翁集》)的豪放詩人,一提起“老境”,筆底也難免流露出心余力絀的無奈和日薄西山的悲涼。

然而晚年的恩格斯卻顛覆了東西方千百年來流行的成見。他把蕭瑟的“桑榆暮景”變成了燦爛的“雲蒸霞蔚”。他在我們眼前展現出一幅踏遍青山、步履猶健、丹誠不泯、浩氣長存的壯美圖景。他在青年和壯年時期積累的經驗和智慧、涵養的氣度和情懷、磨練的意志和韌性,在進入老年之后不僅沒有消褪和衰減,反而得到進一步升華。他以超越的眼光和豁達的心胸來詮釋生命、彰顯個性、抒發豪情,使人生的最后一幕走向高潮,放射奪目的華彩,奏響雄奇的樂章。

“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周易·大畜·彖傳》)——這就是恩格斯晚年的精神境界,這就是他永留世間的動人風採。

“我的心靈凝視著真理,

我的腳步追隨著真理”

我們從恩格斯在青年、盛年和暮年時期所作的三次人生選擇中,看到了他對高遠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在數十年跌宕起伏的斗爭中,恩格斯的目標始終如一,那就是探求真理、堅持真理、傳播真理、捍衛真理。1839年,風華正茂的恩格斯曾用擲地有聲的詩句表達這一信念,他寫道:

我的心靈凝視著真理,

我的腳步追隨著真理,

我不怕烈焰,不怕利劍,

我怎麼會彷徨猶豫?

我怎麼會退縮不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35頁。】

這是恩格斯的青春誓詞,是他終身堅守的行為准則和至死不變的赤子情懷,也是他的壯麗人生的生動寫照。他和馬克思一起用思想的火炬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揭示了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從此,這個真理就成為他獻身於勞苦大眾解放事業的科學依據,成為他增強信心、增長智慧、增添勇氣的動力之源,也成為他判別是非、決定取舍、進行抉擇的唯一指針。

有了這樣的指針,恩格斯的人生選擇就不是也不可能是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進行的痛苦選擇,而是懷著使命感和自豪感作出的愉快選擇。人在一生中總是要追求幸福和快樂的,但正如亞裡士多德所說:“對於與幸福相諧和的快樂的本質,各人的認識各不相同。人們各以自己的品格(習性)估量快樂的本質。”【[古希臘]亞裡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410頁。】恩格斯根據他所服膺的真理,對幸福和快樂的本質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和詮釋: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含辛茹苦、負重前行,這就是幸福生活,這就是快樂人生。本著這一信念,他甘於選擇逆境,勇於選擇擔當,樂於選擇奉獻。

這就是恩格斯畢生追求並成功抵達的精神境界。正因為如此,他的內心深處始終充滿陽光。他的氣質、情懷和風度印証了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精神的最主要形式是歡樂、光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111頁。】恩格斯說過,在人的各種美德中,他所“喜愛的美德”是“樂觀”。【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2卷第682—683頁。】在他看來,生命航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奮斗之路從來都充滿艱辛,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樂觀就意味著選擇剛強、堅守、進取﹔反之,選擇悲觀就無異於選擇怯懦、放棄、消沉。確實,倘若一遇風浪就手足無措,一遭挫折就日坐愁城,那還侈談什麼不負韶華、有所作為?因此恩格斯強調,人越是處於重重困難之中,就越是要高揚樂觀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彰顯的是堅如磐石的信念,是蔑視強敵、攻克難關的氣魄,是打不倒、擊不退、壓不垮的意志,是化解焦慮、靜思過往、把握當下、笑對未來的智慧。由於這些原因,恩格斯認為,面對壓力而能泰然自若、身臨逆境而能幽默詼諧,這是堅貞不屈的革命者獨具的精神優勢。1883年5月22日,在馬克思逝世兩個多月后,恩格斯在致約·菲·貝克爾的信中寫道:“最近我清理了1842—1862年的書信。過去的日子和我們的敵人給予我們的許多愉快的時刻又重新出現在我眼前。想起這些往日的經歷,我常常笑得流下淚來。我們的幽默是我們的敵人永遠不能奪走的。但是這中間有許多非常嚴肅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6卷第28頁。】這裡所說的“非常嚴肅的東西”,是指對無產階級的一片忠誠,對人類解放事業的必勝信念。這就是恩格斯在全方位的惡浪和全天候的逆風中始終保持定力,做到矢志不渝、威武不屈、“臨大節而不可奪”(《論語·泰伯》)的根本原因。

“我們的幽默是我們的敵人永遠不能奪走的。”這句話看似輕鬆平易,背后卻隱含著無數可歌可泣的奮斗經歷和刻骨銘心的人生感悟,因而使戰友們紛紛流下感動的熱淚。這是一個革命家在身經百戰、歷盡滄桑之后的“悟道之言”,它使我們不禁聯想起燕妮對馬克思堅毅品格的描述:“在任何時候,甚至在最可怕的時刻,他都沒有失去對未來的信心,甚至沒有失去極其樂觀的幽默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8卷第481頁。】兩位革命導師的錚錚鐵骨和嘉言懿行,體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軒昂氣概和登臨絕頂、洞視八極的遠見卓識,值得我們用一生時間去反復體悟、深長思之。

恩格斯的高尚追求無疑會在東方的炎黃子孫心中引起共鳴,因為中華民族歷來將人的精神品格視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自古以來,中國人最為推重的人生准則始終是:立德尚義、剛健自強,志存高遠、心懷天下,“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中國人由衷贊佩的人格豐採始終是:胸懷磊落寬廣,心地澄澈光明,自甘清貧而“樂在其中”(《論語·述而》),久歷艱辛而“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發憤進取而“樂以忘憂”(《論語·述而》)。即便遭遇坎坷、險象環生,也仍然從容如故、顏色和豫,堅韌沉毅、愈挫愈勇﹔而當國有危難、民罹疾苦之際,則挺身而出、果決前行,舍生忘死、大義凜然,風雨同舟、勇克頑敵,浴血奮戰、浴火重生。五千年來,這種堅貞高潔的品節在中華民族奮斗史上不斷賡續和弘揚。特別是近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這種優良傳統得到傳承和光大、轉化和更新、充實和升華,形成反映歷史規律、具有科學內涵、彰顯時代特征的精神譜系,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成為偉大祖國在歷史洪流中巍然屹立、煥發青春、破浪前行的強大動力。

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崇高理想、人文精神和價值追求同恩格斯的高情遠致是深相契合的。正是由於理念相通、情感相融,恩格斯的品格和風骨就使我們倍感親切。“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謝靈運《七裡瀨》)我們今天閱讀恩格斯的文章和書信,會感到如晤良師、如逢益友﹔我們可以向他求教,可以同他對話,也可以與他相視而笑、莫逆於心。從恩格斯慎思明辨的選擇和篤行不倦的實踐中,我們能夠更加全面地領悟什麼是真正的生命價值以及怎樣實現這種價值﹔更加深刻地認識什麼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明白這種精神為什麼會千古不磨、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人的一生是在各種選擇中度過的。在關鍵時刻作出的選擇,在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公與私、是與非、義與利等重要問題上作出的選擇,特別是當深重的災難和嚴峻的考驗猝然降臨時,在是否恪守民族大義、是否維護人民利益的考問面前作出的選擇,不僅反映我們的品行和人格的高下,而且決定我們的前途和人生的成毀。我們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有可能遇到各種困難、困擾和困惑,因此,我們在進行抉擇時特別需要有明辨的理智、決斷的勇氣、躬行的毅力和堅守的恆心。正是在這些方面,恩格斯為我們提供了無比珍貴的啟示。孟子說過:“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離婁章句下》)從恩格斯的親身經歷和經典格言中,我們能夠深切地體悟到,應當怎樣把握“可為”與“不可為”的判斷標准,從而作出果斷正確、無怨無悔的抉擇。事實証明,隻要我們鍥而不舍地鑽研科學理論,堅持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我們就一定能在人生道路上逐步練就穿透浮雲的眼力和搏擊風雨的本領﹔到那時,我們會從心底發出欣喜的感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恩格斯的思想、學問和胸懷宛如橫無際涯的大海,本文所作的解讀和評析僅僅是管窺蠡測,不可能全面論及他的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的所有方面。為了讓廣大讀者了解恩格斯的壯麗人生,我們在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編纂了這部畫傳,力求完整、准確而又生動地展現他的實踐歷程、理論貢獻和人格魅力。我們希望,這部圖文並茂的傳記能夠幫助讀者走近恩格斯生活的那個風起雲涌的時代,進入他那瑰奇而又恢弘的精神天地。這本書講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故事,我們深信,用心的朋友從中不僅會讀出對歷史的沉思,而且會讀出對現實的關切、對未來的展望。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倫敦逝世。遵照他的遺囑,戰友們將他的骨灰投入碧波萬頃的大海。自那時以來,125年過去了,大海的濤聲依舊回響在我們的耳畔,恩格斯的偉岸身影和明澈目光始終在鼓舞我們前進。列寧曾把恩格斯的卓越思想和崇高風范比作“明亮的智慧之燈”。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在神州巨輪劈波斬浪、激流勇進之際,我們要高擎這盞智慧明燈,讓它的光輝映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程,同時也為我們的人生之旅指明航向。

2020年春寒時節定稿於新京兆堂

(韋建樺:中央編譯局原局長、《恩格斯畫傳》紀念版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