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年黨史中感悟初心使命

原標題:從百年黨史中感悟初心使命
作者:金沖及    發布時間:2021-03-1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分享到 :

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牢記初心使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的必然要求。圖為2021年3月6日,北京圖書大廈等大型書店及各新華書店門店陸續上新《中國共產黨簡史》等主題出版物,引起讀者的關注和閱讀。(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了百年華誕。這一百年,中華民族從災難深重的舊中國黑暗歲月中一步一步走出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正確處理革命和現代化之間的關系,在不斷艱難探索中頑強前進,有條不紊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些前人從未經歷過的問題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而不是靠任何其他政治力量得到解決的。在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裡,能夠把如此眾多的各族人民凝聚成萬眾一心的力量,朝著一個正確而堅定的方向團結奮進,而不是各行其是,更不是四分五裂的,隻有中國共產黨。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很難想象中國會在這一百年裡,出現如此舉世震驚的根本變化。

新的覺醒——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思潮的主流

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為了改變中華民族備受屈辱和奴役的悲慘命運,無數志士仁人曾經做過種種試驗,作過不同的選擇。但無情的事實証明:隻搬用一些洋槍洋炮和工業技術而不從根本上改變腐朽的舊社會制度的洋務運動,救不了中國。期望清政府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的戊戌維新運動,雖然起到過引人注目的思想啟蒙作用,但在舊社會勢力反扑下,很快就失敗了。義和團“扶清滅洋”的舊式反抗,也改變不了中國的命運。孫中山領導的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君主專制制度的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仍沒能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

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應該怎樣,它的出路在哪裡?這時,也正在這時,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給了中國先進分子苦苦思索的問題一個全新的答案。本來,社會主義在許多人看來,還只是一種書本上的學說,十月革命卻使社會主義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在中國先進分子中產生巨大的吸引力,給他們指出一條以前沒有清楚認識到的新出路。

毛澤東接受馬克思主義是在到北京和上海去同李大釗、陳獨秀等長談並且閱讀了一些中文的馬克思主義書籍以后。他對美國記者斯諾講過:“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於俄國情況的書。我熱心地搜尋那時候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用中文寫的共產主義書籍。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譯,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階級斗爭》,考茨基著﹔《社會主義史》,柯卡普著。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先驅者的思想經歷是值得后人深思的。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這個決心絕不是輕易下定的,更不是一時沖動或趨時行為,而是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經過反復的比較和實踐檢驗,最后才確定這個真正能為中國人民謀取幸福的正確途徑,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

新的理想和信念——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就明確地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確定為自己的長遠奮斗目標

經歷了五四愛國運動,越來越多的先進分子在時代潮流激蕩下先后奔集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樹立起新的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成員幾乎都是愛國的知識分子,他們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從愛國救亡的強烈要求出發,痛感現存社會的惡濁和不合理,要求從根本上改造這個社會。他們經過反復的比較推求,認定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他們從事實的教訓中認識到,單靠個人的力量決不能實現社會的改造,必須把有著相同志向的人結合成一個有組織的有嚴格紀律的堅強有力的集體,齊心合力去做﹔否則,就隻能停留在空談上,不可能真正撼動舊社會的根基。因此,他們中許多人經歷了痛苦的自我斗爭后,心甘情願地准備犧牲原被他們看作至高無上的某些個人自由,甚至在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規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並且要以革命的手段來實現這個目標。中共一大著重討論的,是制定綱領和實際工作計劃。大會通過的綱領,第一條寫明:“本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把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正式確定下來,反映出它已成為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黨﹔並且表明它和其他政黨不同,是以最終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也許從今天看來,中國共產黨在一大時邁出的只是漫長征途上的第一步,而且還顯得相當稚嫩。但有了第一步,才會有以后一步步的前進。這是決定性的一步,有如一聲春雷,震醒了原來冰封的大地。

新的道路選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革命的勝利,單靠頑強不屈的堅強意志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和道路選擇。那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一九三九、一九四〇年之交,毛澤東接連發表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新民主主義的完整理論,並對它作了系統說明。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歷史進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它不僅回答了時局中提出的種種問題,而且回答了中國現階段民主革命和未來建設新中國的一系列根本問題。為什麼毛澤東要在這時寫出這些文章?這是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決定的。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從狹小根據地裡走出來,公開走上全國政治生活的大舞台,受到人們的密切關注。他們渴望了解中國共產黨對時局和中國未來前途的看法。中國共產黨為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也必須在全國人民面前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把人們吸引到自己高舉的大旗下來。一九四〇年一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了長篇演講。這篇演講在延安出版的《解放》雜志上發表時,把題目改定為《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在講演中開宗明義地提出: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中國革命,第一步是進行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第二步才是進行社會主義的革命,隻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在認識上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飛躍。一九四五年四月至六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舉行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報告聲明:“我們共產黨人從來不隱瞞自己的政治主張。我們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這是確定的和毫無疑義的。我們的黨的名稱和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宇宙觀,明確地指明了這個將來的、無限光明的、無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每個共產黨員入黨的時候,心目中就懸著為現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奮斗和為將來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斗這樣兩個明確的目標。”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對戰后中國的明確設想。

抗日戰爭勝利后,當蔣介石不顧全國民意悍然發動全面內戰,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隻用了不到四年時間便推倒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締造了新中國。鄧小平曾深情地說:“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新的社會制度誕生了——它規定了中國繼續前進的方向是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新中國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翻天覆地的社會大變動。這個大變動的主要標志是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終於擺脫了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翻身做了主人。

全世界都注視著:新中國究竟能不能站住腳?能不能邁開大步前進,還是會堅持不住而失敗?年輕的人民共和國不但站穩了腳跟,而且充滿一派朝氣蓬勃的氣象。盡管發生了抗美援朝戰爭,恢復國民經濟的艱巨任務仍在三年內按原計劃超額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中國展開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把中國建成一個繁榮富強的現代化國家,是幾代中國人一百多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進行這樣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中國人來說,最初連有些方面的常識都缺乏,但又不能等有了足夠成熟的條件后再動手,這樣,建設工作隻能邊摸索邊大膽地向前闖,困難自然很多很大。但就在這樣的條件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一九五三年開始。激動人心的捷報一個接一個傳來,氣勢恢宏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在人民面前一步步展開。這在舊中國不但從來沒有見過,甚至連想也沒有想過,使中華民族感到難以抑制的揚眉吐氣,對新中國充滿自豪。多少人為它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年華。

經過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誕生了,它規定了中國繼續前進的方向:是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離開了這個起點,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言,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可言。

這時,又一個全新的問題放在中國人面前:怎樣根據自己的實際國情來建設社會主義?在中國這樣一個古老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東方農業大國,在既沒有先例、又缺乏足夠准備的條件下,在異常復雜的內外環境中,要獨立探索出一條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闖出一條新路來,實在是一件極艱難的事業。人們在事后看起來十分明白的事情,當時卻未必能看得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往往需要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甚至吃了苦頭,才能逐步明白。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從一開始就在明確而堅定的社會主義大方向指引下進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新局面。思想解放的閘門一經打開,什麼樣的主張都會有。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前進,必須有明確的共同方向。沒有這種堅定正確的方向感,就像大海上的一葉扁舟,隻能隨著浪潮漂流,是十分危險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最突出的貢獻,是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轉變。

走上這條“新路”,應該舉著怎樣的旗幟前進?“一心一意搞建設”的目標是什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對這些問題響亮的總回答,它是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來的,這面把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大旗,就這樣高高地舉起來了。中共十三大又系統地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使社會主義中國前進的方向更加明確。十三大報告提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中國正是這樣一步一步前進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之交,國際局勢發生了令人震驚的巨大變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西方有些人得意洋洋地說二十世紀最大遺產是社會主義的試驗和失敗,國內也有一些人感到惶惑。面對這種嚴峻的局面,中國該怎麼辦?鄧小平冷靜地指出:“別人的事情我們管不了,隻講一個道理: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隻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就是要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扎扎實實地不斷推向前進。在這種思想指引下,中國大地上不但沒有出現西方有些人期望的那樣放棄社會主義或經濟停滯不前,而是到處熱氣騰騰,國民經濟出現蓬勃發展的勢頭,社會主義制度在自我完善和發展中更加充滿生機活力,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進入新時代——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一部百年黨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扛在肩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頑強追求的目標,是時代潮流的主題。中國的革命也好,建設也好,改革也好,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舉旗定向、謀篇布局、改革創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勾勒出清晰的路線圖: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在攻堅克難中奮力突破,在披荊斬棘中堅定前行。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大關,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可以說,經過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百年的接力奮斗,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每一段征程的結束,都是下一個新征程的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閉幕后不久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去瞻仰中共一大會址時語重心長地指出:“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們再次站在新的歷史關頭。在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齊心協力干、加油好好干,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行百裡者半九十。”在前進道路上,不確定因素和難以預料的困難仍會很多。我們在滿懷信心地向前邁進時,對這些要有足夠的精神准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抵御風險挑戰、聚力攻堅克難的根本保証。”隻要全黨和全國人民不忘初心,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可以告慰先人的崇高歷史使命,必將完美地化為現實!

(金沖及 作者系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