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萬水:永爭先進的“礦山鐵人”

作者:劉 穎    發布時間:2021-04-07   
分享到 :

在河北宣化龐家堡龍煙鐵礦分公司廣場南側的半山坡上,坐落著全國勞動模范馬萬水的塑像。塑像取材於龍煙礦礦石,高3.6米,由近兩噸鐵精粉熔鑄而成。從廣場到塑像共筑有38級台階,標志著馬萬水38年短暫卻奮斗不息的一生。

馬萬水,1923年生,河北深縣(今深州市)人。1936年,他來到北京隆順油柴局當學徒,6年后,轉入北京門頭溝煤礦當礦工。1949年,馬萬水因技術突出,被抽調到河北龍煙鐵礦工作。

這年9月,龍煙鐵礦掘進五組成立,馬萬水出任組長。此時,五組的情況並不樂觀:礦山被破壞,缺少機器設備和工具,大部分長、短工出身的礦工技術水平也不過關。第一個月,巷道隻向前推進了1.7米。馬萬水了解情況后,提出“分班比賽”的構想,並很快組建起全礦第一個分班干活的小組和第一個開展愛國紅旗勞動競賽的小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同時,他憑借自己當礦工時練就的本領,耐心給工友們傳授技巧。那時,馬萬水常常白天上班,晚上做“老師”,親自給工友們把钎、扶錘、講竅門。有時,技術生疏的工友沒准頭,一錘砸在他手上,他也總是沒事兒似的笑著說:“不疼,繼續打!”在他的帶領下,全組掀起了學習和競賽的熱潮。1950年6月,五組創造了全手工操作、獨頭掘進月進23.7米的黑色金屬礦山掘進全國新紀錄。為此,該組被正式命名為“馬萬水小組”。同年,馬萬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隨著工作效率的提高,馬萬水逐漸意識到,要加快礦山建設,光靠拼體力還不夠,必須把苦干、實干和巧干結合起來。

1954年,馬萬水和他領導的小組承擔了開鑿龐家堡礦第一平硐的任務,經過反復推敲,他提出“平巷掘進一次推進法”,大大提高了平硐掘進速度。之后,小組在施工中遇到了罕見的堅硬岩石——大白石英岩,馬萬水又迎難而上,帶領工友反復研究摸索,利用岩石的節理、層理和裂隙,創造出十多種不同的“掏槽法”,令工程難題迎刃而解。

在十幾年的工作中,“馬萬水小組”通過不斷實踐,創造了“打撞楔法”“深坑作業法”“超前支架密集棚子開口法”等一個又一個開鑿工藝史上的奇跡。

在馬萬水的帶領下,“馬萬水小組”在創新中不斷壯大。小組剛成立時隻有18人,1956年增加到100多人,並先后進行了數百項工藝技術革新。小組於1955年攀上月進128.5米的高峰﹔1957年兩次摘取月進150.1米和170.1米的桂冠……馬萬水帶領掘進隊成為全國黑色金屬礦山乃至全國冶金戰線學習的榜樣。

馬萬水是新中國第一批全國勞動模范,也是“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和60位“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范”之一。他肯於吃苦、不怕困難,同他的英雄集體用鐵錘和鋼钎多次改寫礦山掘進的新紀錄﹔他善於鑽研、積極探索,推出一整套礦山快速掘進經驗,為新中國冶金礦山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由於常年勞累過度,1961年3月,馬萬水被確診為骨癌晚期,於當年8月12日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仍牽挂著礦山的生產工作,一再囑咐工友們:“要永遠爭先進,把黨給咱們的紅旗保持住。”

雖然病魔無情地奪走了馬萬水的生命,但他那永爭先進、勇攀高峰的精神,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斷探索、不斷前進!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