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百年黨史之光照耀新征程

作者:王均偉    發布時間:2021-04-19   
分享到 :

黨中央決定在慶祝我們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在全黨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大部署,正當其時,十分必要,對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使全黨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學習黨的歷史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

學習黨史,不是一般的簡單的學習一些歷史知識,它首先是一個政治任務、政治要求,是新時代新階段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黨的歷史,了解我們黨過去100年是怎麼走過來的,黨是怎麼樣保持自己的政治屬性、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純潔自己的政治品質、夯實自己的政治根基的,在這個基礎上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更加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覺地為黨的第二個百年目標不懈奮斗。恩格斯說過:“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比其他任何一個先前的哲學學派,甚至比黑格爾,都更重視歷史”﹔毛澤東也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換言之,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我們也可以說,黨的歷史,就是黨的一切。要知道我們黨將來會怎麼樣,一定要看黨過去是什麼樣。說黨的歷史就是黨的一切,當然不是說除了歷史黨什麼也沒有了,這句話的含義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黨史,對黨的過去茫然無知,我們就無法面對今天的使命,無法應對今天的挑戰,我們已經得到的一切都可能喪失。說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也不是說共產黨人是算命先生,像劉伯溫那樣算到幾十年幾百年后會是什麼樣子,而是通過分析研究黨的歷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這個道理古人就已經總結出來了。歷史是過去的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是這樣的結果而不是那樣的結果,它一定有其“所以然”。因此,正確地總結和認識歷史,探索其規律,可以啟示當下,燭照未來,歷史對后人就有了啟示和借鑒的作用,可以讓我們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比較順利的達到目標。比如,我們現在強調經濟發展要穩中求進,把穩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吸取了歷史的教訓。70多年,我們吃了多少冒進的虧,才得出這個結論。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經濟形勢是很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超額完成,但頭腦發熱,希望搞得更快一些,結果“大躍進”來了,幾年才恢復。1976年粉碎“四人幫”,全國上下鼓起勁建設四個現代化,結果出來個“洋躍進”,不顧外匯支付能力和配套能力,想迅速買來一個現代化,導致物資、財政、信貸和外匯全線失衡,花了3年才調整過來。1992年改革開放掀起新高潮,但1993年上半年又出現了以兩熱三亂(房地產熱、開發區熱,亂集資、亂拆借、亂設金融機構)為標志的經濟過熱,到1996年才實現軟著陸。這些教訓不謂不深。也正是研究透了這些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改革一直把重點放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上,強調在穩的基礎上前進,而不再一味追求發展速度,確保了經濟發展的行穩致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他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必修課”三個字就既凝練又形象地把學習黨的歷史的重要性闡述清楚了,這是必須學好的,學不好是不能畢業的,不能算是合格的共產黨員。

從黨的歷史看,開展全黨學習研究黨的歷史活動,從黨的歷史經驗中總結規律,對於統一全黨思想,維護黨的團結,取得更大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在每一個歷史轉折時期、重要關頭,在新的歷史任務或重大挑戰面前,黨的每一次重大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都與總結黨的歷史和學習黨的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這裡舉兩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個是延安整風時期的學習研究黨史活動。起點是1942年3月18日中央書記處決定中央高級學習組與白區工作總結委員會共同開始研究中共黨史,結束是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個歷史決議),歷時3年。為什麼用這麼長的時間研究和學習黨的歷史?根本上說,是為了統一全黨的思想。

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的報告《改造我們的學習》,嚴肅地指出了黨內的存在的三個弊病: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他很尖銳地說:“不論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國史,在許多黨員的心目中還是漆黑一團。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言必稱希臘,對於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 “對於自己的歷史一點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特別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這個報告今天被看作是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始,但在當時,這麼重要的一個報告,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甚至都不給報道,各部門也沒有什麼反響和呼應。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是很多黨員甚至領導干部對黨的歷史不清楚,不知道王明過去是什麼樣的人,犯過什麼錯誤,給黨造成過多麼大的傷害,以至於認識不到毛澤東同志這篇報告的重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1942年3月27日,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決定成立黨史資料編輯委員會。3月30日,毛澤東在中央學習組作《如何研究中共黨史》報告,提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隨后先在黨的高級干部后擴展到各個根據地展開了研究和學習黨的歷史的活動。

經過三年的努力,1945年4月,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總結了黨從成立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一時期的正反兩方面的斗爭經驗,對黨內若干重大歷史問題,尤其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期間中央的領導路線問題,作了正式總結。《決議》從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和思想上論述了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高度評價了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杰出貢獻,為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進一步鞏固毛澤東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作了充分准備。沒有對黨的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深入學習,要清理王明的錯誤思想影響是很難的,要達到全黨的高度團結也是很難的。

第二個例子是改革開放初期。起點是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結束是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用了差不多3年的時間。為什麼在當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設的同時,黨中央要花很大的功夫研究學習黨的歷史?也是為了黨的思想統一和繼續前進。早在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前后,要求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評價“文化大革命”的呼聲就很多,黨內黨外、國內國外都在密切關注黨的態度。鄧小平當時就指出:“這些問題不解決或解決不好,全黨的思想就不能統一,就會直接影響到中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但是要對這樣一個重大問題做出科學評價,需要做認真的研究工作,需要經過長一點的時間才能作出評價。1979年國慶30周年時,葉劍英作了一個講話,進行了初步總結。以此為基礎,黨中央開始組織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鄧小平對這個工作高度重視,收入《鄧小平文選》的就有關起草工作的重要談話就達17次。幾經修改的征求意見稿出來后,中央組織了全黨4000名高級干部進行討論,持續了一個多月。討論的過程,也是重新學習黨的歷史的過程。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決議》,對於統一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認識,同心同德地為實現新的歷史任務而奮斗,產生了偉大的深遠的影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黨的歷史的研究學習,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同新時代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豐富實踐聯系起來,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深化認識中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有的同志可能認為,這一次的黨史學習教育,是因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利用這個時間節點,讓大家重溫一下黨的歷史,了解一下黨的歷史,記牢黨的初心使命。這當然是重要原因,但如果隻這樣看,那是很不夠的。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進入了新時代新發展階段,要實現新的發展目標,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需要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尤其需要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這既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黨的每一次向后看,都是為了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講話中說:“鑒往事,知來者”,鑒是分析辨別,知是明晰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走向。即是說要明辨是非,把握規律,知所趨赴。所以,這一次的黨史學習教育,對於我們深入認識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建黨近100年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新中國成立70多年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改革開放40多年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進一步把全黨的思想、意志、行動統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來,無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二、黨史學習教育要達到的目標

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是這次黨史學習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具體說,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

1、通過學習教育,引導全黨從黨的非凡歷程中領會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深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認識,特別是要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進程,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更加自覺地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是從哪裡來的,不能忘記我們為什麼出發,也就是不要忘記黨的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我們黨是從哪裡來的?是從近代中國深重無比的苦難中走出來的,是從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追求幸福和復興的強烈願望中應運而生的。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01年辛丑條約,中華民族遭受的屈辱,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是令人“痛徹肺腑”。失去國土300多萬平方公裡,賠款12億多兩白銀,各種主權喪失,就如譚嗣同所言: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前的中國。不站起來,中國會有前途嗎?但是怎樣才能讓中國站起來?那群1921年開天辟地的人們,除了信仰幾乎一無所有。我們看出席中共一大的12位代表,加上1名是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分別是:北京代表張國燾、劉仁靜,大學生﹔上海代表李漢俊、李達,雜志編輯﹔湖北代表董必武、陳潭秋,中學教員,前者兼職律師,后者兼職記者﹔湖南代表毛澤東、何叔衡,前者是小學教員兼開一間書店文化書社,后者中學教員﹔山東代表鄧恩銘、王燼美,中學生﹔廣東代表陳公博,報紙編輯﹔東京代表周佛海,大學生﹔陳獨秀指派代表包恵僧,報紙編輯。一共是5個學生,4個編輯,4個教員,平均年齡28歲。

這些人有什麼呢?沒有錢,沒有槍,沒有地盤,沒有喉舌,沒有帝國主義列強做靠山,一句話,在那個靠實力說話的軍閥割據時代,那些象征著實力的硬件,他們幾乎一無所有。與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的各路政治力量相比,它看上去是那樣的勢單力孤。他們唯一可以依憑的,就是心中的信仰,堅定的理想。就靠著馬克思主義共同信仰的感召和支撐,中國共產黨人揭開了現代中國歷史的新篇章,揭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新篇章。

在中國近代史上,懷抱各種主義和信仰的政黨,似乎都相信自己擁有未來。幾百個政黨,幾乎世界上所有有點名氣的主義主張,都曾在中國政治舞台上表演過。為什麼唯獨是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勝利、掌握了未來呢?很簡單,在信仰的碰撞和交鋒中,共產黨人信仰的是真理,共同的信仰,讓共產黨人凝聚起來,勇往直前以赴之,斷頭流血以從之,殫精竭慮以成之,不顧一切地向既定目標挺進。在堅守信仰的道路上,共產黨人對信仰的忠誠和執著,就像漢朝的樂府民歌裡描繪的那樣:“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革命戰爭年代的例子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這裡說一個科學家的故事。華羅庚是蜚聲世界的數學巨匠,1950年從美國回來,1963年向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黨組織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但是在當時的政治大氣候下沒有被接受。1964年他調到中國科技大學任副校長后向中國科技大學黨組織遞交第二份入黨申請書,再次被拒絕。1967年他第三次提出入黨申請,同樣石沉大海,杳無消息。1978年3月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79年3月,第四次提出入黨申請,6月13日被批准。這年華羅庚70歲。他后來填了一首詞《破陣子》表達自己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心情:“五十年來心願,三萬裡外佳音。滄海不捐一滴水,烘爐陶冶沙成金,四化作尖兵。老同志,深愧怍,新黨員,幸勉稱。橫刀哪顧頭顱白,躍馬緊傍青壯人,不負黨員名。”這就是一個老科學家對共產主義的執著追求和堅定信仰。

與中國共產黨相比較,國民黨恰恰相反。1949年底蔣介石敗逃台灣后,曾組織研究總結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他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此次失敗,並不是被中共打倒的,實際上是我們自己打倒了自己。”因為國民黨軍隊是“無主義、無紀律、無組織、無訓練、無靈魂、無根底的軍隊”,軍人是“無信仰、無廉恥、無責任、無知識、無生命、無氣節的軍人”。這裡他把“無主義”“無信仰”分別放在第一位,還是有幾分接近歷史真實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於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並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從未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學習黨史,深刻認識信仰的力量,鞏固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鞏固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信仰,在這一思想旗幟下達到全黨的空前團結和力量凝聚,是學習教育要達到的首要目標。

2、通過學習教育,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樹立歷史思維,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著眼於解決黨的建設的現實問題,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學習歷史,要落實在提高歷史文化素養上,落實在提高領導工作水平上。而具有歷史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証法辦事。” 我們學習黨的歷史,認識黨的光榮偉大,就要充分認識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光榮偉大的業績,同時也充分認識黨帶領人民在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中披荊斬棘、不斷開辟勝利道路所展示出來的巨大勇氣、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

歷史可以給我們的啟迪是多方面的,我這裡簡單講兩個方面,一個是怎樣在勝利面前不驕傲,一個是怎樣在困難面前不氣餒。

新中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新時代近10年,我們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的,是全黨全國人民勠力同心共同奮斗結出的果實。在成就面前,今后怎麼辦?從歷史上看,我們黨多次發生過因“勝利”而“驕傲”,因“驕傲”而“吃虧”的錯誤,教訓不少。毛澤東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對這方面的教訓進行過回顧和分析,指出了四次教訓:“第一次是在1927年上半年。那時北伐軍到了武漢,一些同志驕傲起來,自以為了不得,忘記了國民黨將要襲擊我們。結果犯了陳獨秀路線的錯誤,使這次革命歸於失敗。第二次是在1930年。紅軍利用蔣馮閻大戰條件,打了一些勝仗,又有一些同志驕傲起來,自以為了不得。結果犯了李立三路線的錯誤,也使革命力量遭到一些損失。第三次是在1931年。紅軍打破了第三次‘圍剿’,接著全國人民在日本進攻面前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運動,又有一些同志驕傲起來,自以為了不得。結果犯了更嚴重的路線錯誤,使辛苦地聚集起來的革命力量損失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第四次是在1938年。抗戰起來了,統一戰線建立了,又有一些同志驕傲起來,自以為了不得,結果犯了和陳獨秀路線有某些相似的錯誤。這一次,又使得受這些同志的錯誤思想影響最大的那些地方的革命工作,遭到了很大的損失。”他要求:“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全黨同志對於這幾次驕傲,幾次錯誤,都要引為鑒戒”,要放下“高傲自大”的“包袱”,“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當時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為整風文件印發全黨學習,原因也在於此。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提醒大家要保持清醒頭腦和憂患意識,絕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很強針對性的。我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特別是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生活取得決定性勝利,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沒有的大勝利,有沒有以功臣自居的思想?有沒有凌駕於群眾之上的俯視感?有沒有懈怠和放鬆自我要求的苗頭?這些都是有的,再堅固的大堤,也經不起小管涌的不斷侵蝕,古人說,“天下之禍不生於逆,生於順”,越是順利,越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安不忘危,治不忘亂。

在困難面前不氣餒,我們黨的歷史上例子更多了,因為黨就是在不斷戰勝各種意想不到的艱難困苦中走向勝利的。重要的是怎麼對付困難。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閉幕時,不是簡單地鼓勁打氣,而是詳細分析了今后可能遇到的困難,而且不是一般性地泛泛地談我們可能會有困難,是非常詳盡地具體地對可能遇到的困難一一列舉出來,共列舉了 “十七條困難”,第一條,“外國大罵”。“將來我們發展越大,他們會罵得越有勁”。第二條,“國內大罵”。是大罵,不是小罵,罵我們“破壞抗戰,危害國家,殺人放火,共產共妻,毫無人性,等等”。第三條,“准備被他們佔去幾大塊根據地”。第四條,“被他們消滅若干萬軍隊”。“被他搞掉三分之一”“搞掉一半”。第五條,“偽軍歡迎蔣介石”。偽軍“搖身一變,挂起蔣介石的旗子,歡迎蔣介石,歡迎閻錫山,使我們很不好辦。日本人撤出的地方,他們馬上就佔了,我們來不及”。第六條,“爆發內戰”。第七條,“出了斯科比,中國變成希臘”(斯科比是當時英國派駐希臘的英軍司令,1944年12月,斯科比指揮英軍並協助希臘政府進攻長期英勇抵抗德軍的希臘人民解放軍,屠殺希臘人)。就是說,有外國力量干涉中國內政,幫助蔣介石打我們。第八條,“不承認波蘭”,即我們黨的地位“得不到承認”。第九條,“跑掉、散掉若干萬黨員”。將來如果形勢不好,“兩面夾攻,到處打槍,有些黨員就向后轉開步走,跑掉了,散掉了”。“我們准備散掉三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第十條,“黨內出現悲觀心理、疲勞情緒”。第十一條,“天災流行,赤地千裡”。第十二條,“經濟困難”。第十三條,“敵人兵力集中華北”,擠壓我們黨和八路軍。第十四條,“國民黨實行暗殺陰謀,暗殺我們的負責同志”。第十五條,“黨的領導機關發生意見分歧”,黨內“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不滿意等等”。第十六條,“國際無產階級長期不援助我們”。第十七條,“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毛澤東說:“我們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計到光明,也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計到黑暗”,“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根據這些可能的困難,逐條准備我們的應對之策,“如果我們不准備不設想到這樣的困難,那困難一來就不能對付,而有了這種准備就好辦事。”后來歷史的發展証明,解放戰爭敵人給我們制造的困難,沒有超出17條的范圍,我們都有應對辦法,所以解放戰爭中毛澤東“胸中有雄兵百萬”,洞察全局,預判精准,調度自如。戰爭如摧枯拉朽,勝利之快,蔣介石沒想到,我們黨自己也沒想到。而對整個戰略缺乏預見和分析更談不上充分准備的蔣介石臨事張皇失措,被動應付,而又主觀武斷,終致束手無策,在淮海戰役最緊張的時候隻能“默禱懇求上帝默佑”。把決定命運的戰略決戰寄托於上帝保佑,多麼可笑可嘆!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的風險和考驗一點也不會比過去少。對於這些風險和考驗是不是都一一分析到了,研究透了,辦法准備好了?古人說:“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不斷取得成功。黨的歷史中蘊涵的智慧與力量不會自己跑到我們腦子裡來,需要積極主動地學習、研究、鑒別、運用,讀懂了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掌握了歷史前進的深層密碼,才會有水落石出、撥雲見日的驚喜。

3、通過學習教育,引導全黨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把14億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力量。

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謀私利才能謀根本、謀大利。沒有特殊利益,就不怕人民監督政府和黨員干部,就不會出現“人亡政息”的局面。沒有特殊利益,才能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國共產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是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重要密碼。人民是力量源泉,要讓這個源泉綿綿不絕地支持共產黨,就要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幸福,解決群眾關心的期盼的呼吁的向往的問題。1934年1月,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圍剿中央蘇區的嚴峻局面,毛澤東說:“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共產黨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幸福,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如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服的問題、生小孩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幾次講到他在延安插隊時,“我很期盼的一件事是什麼呢,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今后能夠經常吃肉。”什麼叫心系群眾、關心群眾?這就是例子。不要講很多大道理,先讓群眾吃上肉再說。習近平總書記熾烈的人民情懷是一以貫之的,他的成長和奮斗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人民,他的心永遠和人民在一起。從縣委書記到地委書記,從省會市委書記到省長,從省委書記到直轄市委書記,從正定“翻身”,到福州“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再到福建建設“生態省”、浙江“八八戰略”、上海“長三角一體化”……不論擔任什麼職位,不論所處地方條件優劣,也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始終秉持“立根原在群眾中”的堅韌,始終把人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真正做到了“有民無我”,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保持血肉聯系,始終把人民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因罔顧人民利益而被人民拋棄。1935年,張學良出席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五屆一中全會。這期間,他對南京政府和國民黨政治、高官素質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開始時我對國民政府有好感。我到南京后,大失所望……國民政府內部隻有四個字:爭權奪利。他們都不是為了國家。”

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要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引導全黨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把14億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力量。

4、通過學習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砥礪政治品格,加強黨性修養,補足精神之鈣,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奪取政權,更在於有能力持續地鞏固政權,並實現長期執政﹔不僅僅在於它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而在於它能夠始終保持這種先進性和純潔性。人們常常以“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來贊譽共產黨員。其所以特殊,只是因為他們有與常人不同的品質。這種品質戰爭年代突出表現在對待生與死的關系上,和平年代突出表現在對待公與私的關系上。1950年2月,毛澤東訪蘇歸來,途經哈爾濱,中共鬆江省委(1954年撤並)為他安排的住所是一棟高檔別墅,他直截了當地說:“這個地方不好啊,一個人住在這裡,不沾染官僚主義才怪哩。”他又問鬆江省負責同志現在是住洋房還是住平房?回答“住洋房”。當省委領導請毛澤東題詞時,毛澤東揮筆寫下“不要沾染官僚主義作風”。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他第一次給地方黨委題詞,也是對全黨的告誡。周恩來有一次陪同外國客人參觀洛陽的龍門石窟,看到景點小賣部擺著《龍門十二品》,這部書法集是從洛陽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詞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周恩來非常喜歡魏碑書法,對這部書愛不釋手,很想買下來,可是身上帶的錢不夠(這部書法集定價500元,在20世紀70年代是很昂貴的),他悄悄問隨行的外交部禮賓司干部有沒有錢,想借一點,隨行人員也沒這麼多錢,他隻好遺憾地放下了書。陪同參觀的洛陽市領導看到后,主動提出市裡出錢買一部送給總理,被周恩來嚴詞拒絕。參加過黨的一大的董必武在中共一大紀念館留下這樣的題詞:“作始也簡,將畢也巨。”從“始”到“畢”,是漫長的奮斗之路,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一次次考試,怎樣才能走好這段路、答好這張卷?董老的一首詩值得我們銘記:“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古雲此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在百年征程中,一篙不鬆勁,絲縫不給鑽,才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譜系,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多次提醒大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不容易,執掌政權后做到節儉內斂、敬終如始不容易,承平時期嚴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變革關頭順乎潮流、順應民心不容易。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始終保持革命精神、奮斗精神。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群眾游行開始之前,有一個方陣讓在場觀禮的人們潸然淚下,那就是致敬方陣。21輛禮賓車上,有老一輩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親屬代表,老一輩建設者和親屬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戰士,老一輩軍隊退役英模、民兵英模和支前模范代表等,年齡最大的101歲,最小的73歲。方陣代表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當我們向先輩致敬,向歷史致敬,詮釋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告誡:“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紅色的種子不會自然而然地長成參天大樹,需要不斷地呵護、培育、澆灌,才能茁壯成長,永葆生機活力。通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動紅色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進社區、進鄉村、進校園、進課堂,可以促進廣大干部黨員群眾在內心激發紅色認同,產生紅色共鳴,筑牢紅色根基。紅色基因的生命力在於與時俱進,它不僅蘊藏著我們“從哪裡來”的精神密碼,更指示著我們“往哪兒去”的前進方向。傳承紅色基因 應充滿時代氣息。要在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征途中,不斷吸收新的理論成果,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注入新的發展活力,使紅色基因永立時代潮頭。

三、樹立正確黨史觀,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必須樹立正確黨史觀,以堅定的政治自覺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這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的執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應對意識形態領域挑戰、抵制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圖謀的必然要求,是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大事。

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把握黨的歷史發展,就要把握這樣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

黨的歷史不是一般的史,是與黨的前途命運緊緊連在一起的。《左傳》裡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是祭祖的儀式,就是怎麼對待祖先、怎麼對待歷史。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歷史、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污蔑丑化黨的領袖,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在意識形態領域敵對勢力最便捷最直接最廉價的攻擊手段,而且往往收到奇效。他們在蘇聯就是這麼干的。蘇聯先后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經歷了嚴酷的衛國戰爭,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輝煌勝利,卻敗在意識形態戰場。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強調指出:“蘇聯為什麼解體?蘇共為什麼垮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任何作用了,軍隊都不在黨的領導之下了。最后,蘇聯共產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把你的思想主張全都否了,把你的奮斗史全都否了,把你的領袖和英雄全都否了,你還怎麼呆在台上呢?一定會被推翻。

歷史虛無主義通過重新解讀、虛構捏造、戲說嘲諷、學術包裝等各種方式,散播錯誤觀點,每逢重要時間節點,就會煽風點火,在我們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一定會遇到不少這方面的問題,必須有充分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決不給其可乘之機。

歷史虛無主義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史虛無主義的突出表現,就是貶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隨意夸大黨的歷史上的錯誤,對黨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予以貶損和否定,對中國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予以詆毀和否定。否定黨的領袖和英雄人物,否定黨的歷史業績,為國民黨評功擺好。比如,有人把1927-1937年間國民黨的這段執政稱為“黃金十年”,說什麼在此期間,中華民國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邊疆民族政策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為國民黨叫好。這個觀點哪裡來的?“黃金十年”這個說法,最早見於美國的魏德邁1951年9月19日在美國國會的演講。魏德邁說:“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這個原文說的很清楚,是在中國的外國人覺得是“黃金十年”,他們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因為他們享有各種特權,有更多攫取財富的機會。而對中國人民來說,這十年是不斷喪權辱國的十年:1928年濟南慘案膠濟鐵路沿線被日軍侵佔,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喪,1933年塘沽協定丟冀東,1935年何梅協定丟華北,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被迫抗戰。在日本帝國主義步步緊逼之時,國民黨卻不肯停止內戰,一方面加緊進攻共產黨領導的蘇區,一方面內部爭權奪利相互厮殺:1928兩廣戰爭、1929蔣桂戰爭、1930年中原大戰、1932年劉湘劉文輝之戰、1936年兩廣事變,連綿內戰導致民不聊生。鼓吹“黃金十年”的陰險之處在哪?如果這是“黃金十年”,那末中國共產黨人在此期間的斗爭和反抗意義何在呢?不是成了破壞國家發展和建設的罪人了嗎?

歷史虛無主義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視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背景與歷史條件,散布資本主義適合中國,要補課,企圖動搖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摧毀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苦苦追求的國家獨立富強、民族自立自強的偉大事業。通過制造兩個三十年的對立,在社會上造成思想混亂,以此動搖黨的執政之基,進而制造政治上的動亂。甚至有人打著“現代化史觀”的旗號,消解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推翻“三座大山”的階級斗爭史的正義性。我們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有的人卻鼓吹鴉片戰爭的“進步因素”,說什麼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近代化的理念、技術、規則。近代以來中國的首要任務,是近代化,還是救亡圖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先要站起來,還是跪在哪裡乞求嗟來之食?一個跪著的民族能實現現代化嗎?

歷史虛無主義否定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與核心價值觀相。過去有一個時期,各種奇談怪論紛紛出籠,一方面否定“飛奪瀘定橋”的英雄,貶低平型關大捷的功績,質疑狼牙山五壯士的壯舉,詆毀毛岸英黃繼光邱少雲烈士……,一方面宣揚西方的“普世價值”,借自由、民主、人權、民族、宗教等議題大肆炒作,對涉世未深的年輕網民尤其具有煽動性。鼓吹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通過市場化運作,把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快樂至上”“娛樂至死”扭曲青年人的人生追求。為了追求出名或金錢,各種低俗的、有悖於社會主義傳統道德觀念的表達內容層出不窮,炒作方式不一而足,不斷沖擊著社會大眾的道德底線。

應當清醒地看到,歷史、現實、未來是緊密聯系相互貫通,對待黨的歷史的態度,決定著中國怎樣走向未來、走向什麼樣的未來。我們絕不能任由歷史虛無主義蔓延甚至泛濫,絕不能任由歷史虛無主義瓦解人們對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信心和信念,絕不能任由歷史虛無主義砸鍋打碗。蘇東劇變、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等就在昨天,前車之轍,應為后車之鑒,我們應當通過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大力宣傳正確黨史觀,筑起在意識形態領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銅牆鐵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為計”。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點上,我們要有這樣志在“百年”“千年”的雄心壯志。要把思想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上來,從黨的歷史中汲取奮進新時代的智慧和力量,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進一步增強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確保全黨步調一致,向下一個百年、向更偉大的勝利前進。

(原載《時事報告》2021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