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茂榮:奮斗的青春在烈火中永生

作者:楊勤良    發布時間:2021-05-16    來源:中國軍網
分享到 :

薛茂榮,江蘇省泰州人,生於1938年,家裡貧苦,沒有土地,靠父親給人家幫工掙得一點微薄的工錢,全家人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蘇北解放后,薛茂榮家像所有的窮苦人一樣,翻身當家做了主人。他家分得了三畝地,過上了幸福生活,他也上了學,在學校裡刻苦學習。高小畢業后,他回鄉當了農民,懷著對共產黨的無限感激之情,投身到集體化道路的建設中。幾年下來,他成為深耕細作、興修水利的能手,是勞動積極分子,還當了互助組會計。此時的薛茂榮,身高一米七七,身強力壯,膀大腰圓,田間地頭的農活樣樣精通。

努力奮斗、辛勤耕耘,薛茂榮迎來了人生的新起點。1958年3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后,他更加努力工作,全身心扑在農業生產中。真是好事連連,當年冬天,他報名應征獲得批准,加入了人民解放軍的行列。薛茂榮的父親薛宏桃在解放戰爭時是支前民工,曾經推著小車、挑著擔子給部隊送軍糧軍鞋,將支前物資送到長江北岸邊,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薛宏桃支持兒子從軍報國,希望他在部隊做出更大的貢獻。

1959年元旦過后,薛茂榮帶著父老鄉親的囑托,來到了駐福建的陸軍某野戰師當兵。薛茂榮所在的師,其前身為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某師,1949年1月於蘇北漣水縣李庄組建﹔同年3月,人民解放軍實行統一編制,該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8軍﹔隨后,參加了渡江、淞滬、福州等戰役及平潭島、金門島戰斗。該師長期駐扎在福建海防前線,參加了“八二三”炮擊金門的戰斗,是一支功勛卓著的雄師勁旅。

薛茂榮這批一千名新兵從泰州啟程,到鎮江登上軍列,一路向東南方向奔馳。薛茂榮一路上做好事,幫助戰友們。與薛茂榮一同入伍的秦承俊六十多年后還清楚地記得:“一到新兵集中點,大伙對薛茂榮就有不同感覺——他勤快、助人為樂、搶著做事,體現出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

到達福州后,新兵們乘汽車到部隊駐地,要翻山越嶺。在平原長大的人,第一次坐著汽車在大山裡兜圈子,暈車的人多,薛茂榮就一個一個照顧。其中一位戰友頭枕在他大腿上,在一個急轉彎的時候,忍不住吐了。他身上被弄臟了,卻毫無怨言,用憨厚的笑容化解了這一尷尬的場面。這真是大海一樣的胸懷,寬廣無際。

新兵團訓練時,薛茂榮發現不少戰友想家,情緒低落,於是他向連首長建議:組織文化高、口才好的戰友給大家講革命故事,提振士氣。連首長採納了他的建議,故事會一場接著一場,新戰士的面貌煥然一新。由此,薛茂榮進入大伙的視野,也使部隊首長對這位黨員新兵刮目相看。

1959年2月10日,大年初三那天,分派到師直屬炮兵指揮連的薛茂榮、秦承俊、張鳳貴、衛正剛等十名新兵登上了小嶝島,正式編入戰斗連隊。薛茂榮被分在無線電排七一電台班,擔任發報員。

炮兵指揮連無線電排,在政治素質上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因為不論平時訓練,還是在戰場上執行任務,無線電台一打開,就能了解到敵方的情況,但是稍有不慎,也會暴露我軍的內情。連長盧建美拍板:薛茂榮文化雖然低一點,但他是黨員,相信他能勝任。果然,薛茂榮不負眾望,學習業務非常刻苦。在接受拉丁字母及拼音的學習上存在一定困難,他除了平時認真學習外,晚上熄燈后還打開手電在被窩裡學習。為了熟背發報密碼,他反復練習,很快就熟練操作發報機,成績突出,多次受到連隊表彰。他還對連首長保証,“體力活不要大家擔心,我包了”。一部電台有四十多斤重,無論是軍事訓練還是野營拉練、緊急集合,他都是搶著背,負重行軍,都是跑在第一個。

那時候,正是炮擊金門戰斗最激烈的時候,地理位置特殊、戰略地位重要的大嶝島、小嶝島、角嶼島有著“英雄三島”的美名。薛茂榮在艱苦的戰斗中不斷成長進步,經受住了戰火的考驗。登島一個月后,他在炮火硝煙中如期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駐島部隊的生活用水都是到村裡的水井去挑,薛茂榮一有空閑就去挑水,把炊事班的大水缸存得滿滿的,還經常為島上村民做好事。炊事班用柴火,都是戰士們在島上撿干柴,薛茂榮就撿來炮戰時打斷的樹木,給炊事班當柴火燒。各班上山砍來的柴都堆在炊事班,得花大工夫劈柴。薛茂榮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又把炊事班劈柴火的活全包了。他對炊事班長說:“准備好大斧子,我抽空來劈柴。”他隻要用上半天功夫,熟練地揮動大斧子劈好柴,再堆放整齊,一次忙碌下來足夠炊事班燒半個月。

衛正剛參軍前就認識薛茂榮,對他有著深厚的感情,往事歷歷在目:“在參加支援駐地修建水庫的勞動中,別人挑一擔兩隻筐子,薛茂榮一人挑四隻筐,出大力流大汗,多次受到表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他的帶領下,大伙都超額完成了任務。”

短短兩年時間,薛茂榮由戰士升任副班長、班長、副排長兼班長,從列兵、下等兵、上等兵到下士、中士,再到上士,腳踏實地走過軍旅生涯的每一步。他所帶的七一電台班是全連的標兵班、“四好”班,他本人也獲得了無數榮譽。連隊的晚點名集合,他是獲得表揚最多的人。

1960年,我國部分省份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部隊奉命對口扶持。為此,連隊加大了副業生產的力度,把每個人每天節省下來的菜金攢起來,寄給受災地區的群眾。薛茂榮帶領的七一電台班,又是全連的模范班。

時任一排副排長的張鳳貴臨時被調往伙房,負責改善伙食及統計全連各班排副業收成情況。張鳳貴談到薛茂榮,談到薛茂榮所在的班、排,翹起了大拇指,大加贊賞:“搞副業生產,薛茂榮是一把好手,七一電台班,無線電排(三排)是全連的榜樣。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全連第一,蔬菜的種類也最多,有蘿卜、韭菜、包菜、花菜、土豆……”

1961年春節過后,師直屬分隊各連、營在師副參謀長戴洪道親自指揮下,開赴離駐地三十裡的山區墾殖開荒,種植紅薯做口糧,官兵們則把每人每月節省的兩斤大米送往受災省份。

3月17日下午,薛茂榮受命帶領四名戰士步行回原駐地去挑糧食。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他們顧不上吃早飯,每人挑著120斤大米返回了。他們走小路、爬山坡,走了三十裡路,大約九、十點鐘的樣子,汗流浹背地到了開荒的營地。薛茂榮一看營地冷冷清清,“人都去哪裡了?”留守的人說:“西邊山上著火,大伙都去救火了,剛走不到十分鐘。”薛茂榮往西邊一看,濃煙滾滾,“不得了出事了,”他大聲對那四位戰士說道,“趕緊拿上工具去救火!”

薛茂榮火急火燎地趕到著火的現場一看,師直屬隊的好幾百號人都在奮力扑火。他細心觀察著,隻見火借風勢、風助火威,一陣火卷來,救火的人若是躲避不及,就會被卷在火海中。山上地勢險要,不少地方是70度陡坡,人一旦滑倒,想不往下滾都難。他主動把連裡的幾個班長叫到一塊,一再提醒:救火要勇敢,但也要注意自身安全。各班要把戰士攏在一起,火來了,一起上,勇敢扑火。發現危險時,大家要齊心協力,相互團結確保安全。

薛茂榮所帶領的七一電台班,正在風口處,又是火情最嚴重的地方,他在那裡指揮得有條不紊。

傍晚時分,風力逐漸減弱,火勢也沒有那麼凶猛了,官兵們齊心協力再一次突擊滅火,至天黑時,總算把燃燒了近十個小時的山火扑滅了。在清點人員的時候,單單不見薛茂榮的蹤影,大伙的心懸了起來。黑夜裡,尋找他的人發現了一個錢包,裡面有薛茂榮的半身戎裝照片……

原來,薛茂榮由於在救火時體力透支過度,加上一天一粒米水未進,不幸在一股熊熊烈火的猛扑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23歲。

時任二排副排長的秦承俊痛心地回憶道:“薛茂榮犧牲前約半個小時,還把我、一排副排長張鳳貴喊到一起,提醒我倆要注意,風大火猛,稍不小心,就會出事。當時,我們都表示一定注意。在危急時刻,他關心的是別人,卻把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

薛茂榮犧牲后,師副參謀長戴洪道主持了他的追悼大會,上級授予他革命烈士稱號,並號召全師官兵學習他的奉獻精神。

有的人死了,卻活在了人們的心中,薛茂榮就是這樣一個人。胡慶龍談起薛茂榮,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清晰地記得,自己在一次回家探親的火車上與薛茂榮相識,兩人都被車廂裡的乘客選為義務服務員,一聊天,是同鄉戰友,都回老家探親。一路上看到薛茂榮盡是做好事,在火車上幫人端茶倒水,拿行李,攙扶體弱者、老人、孕婦上下車,忙得不亦樂乎。從上海去鎮江的輪船上,薛茂榮又去餐廳幫助打掃衛生,清理殘羹剩飯,還攙扶老人下船。幾個月后的一天,胡慶龍在福州軍區黨委機關報《解放前線》上看到薛茂榮救火英勇犧牲的報道,極為震驚,十分悲痛。

老兵蔡文金如今年事已高,視力模糊、腿腳行動不便,但是,一聽到薛茂榮的名字,激動萬分,滔滔不絕地講述著薛茂榮的故事:“他入伍就分在我所在的七一電台班,我們在一個班朝夕相處了三年。他軍政素質全面,以身作則,重活、累活、臟活搶著干,是我的好戰友、好班長。薛茂榮是一位雷鋒式的好戰士……”

薛茂榮奮斗的青春,定格在了23歲。他的生命雖然短暫,卻是輝煌的,他在熊熊的烈火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