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革命傳統教育的時代意義

作者:吳德剛    發布時間:2021-05-17   
分享到 :

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通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基本道理,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中小學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方向。

一、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勝利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成為中國共產黨鮮明的精神標識和奮勇前進的不竭動力。

(一)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豐富內容

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優良傳統是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無價之寶。我們黨成立以來,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1945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大上,把我們黨成立24年來形成的優良作風精辟地概括為“黨的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黨的三大優良作風是黨的性質、宗旨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在黨內生活和工作實踐中的具體運用,體現著我們黨對待科學理論、對待人民群眾、對待自己和同志的態度及要求。“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核心內涵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決的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問題。“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根本要求是堅持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解決的是黨和人民的關系問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核心要求是堅持從團結的願望出發,對自己和別人的缺點進行實事求是的批評,以澄清思想、分清是非,既包含對自己的批評,也包含批評別人與接受別人批評,解決的是如何對待自己和同志的問題。實踐証明,三大作風對於增強黨的團結和戰斗力,推動黨的事業前進,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黨的三大作風,我們黨還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民主集中、求真務實等一系列良好作風。對此,黨的領袖在不同時期都做過精辟概括和論述。1949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977年8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一大上提出 “五個一定要恢復和發揚”:一定要恢復和發揚“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和作風”。2001年1月,江澤民同志提出要在全黨和全社會大力弘揚“五種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斗、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 2007年1月,胡錦濤同志提出要在各級領導干部中大力倡導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一是要勤奮好學、學以致用﹔二是要心系群眾、服務人民﹔三是要真抓實干、務求實效﹔四是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五是要顧全大局、令行禁止﹔六是要發揚民主、團結共事﹔七是要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八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樹立和發揚好的作風,提出了“三嚴三實”的要求,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2016年10月,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提出了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必須遵循的准則,大多數內容涉及黨的優良傳統。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培育並堅持了一整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這些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我們黨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要得到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就必須持之以恆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二)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是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進一步升華

2021年2月,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黨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最集中反映,對於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黨培育的革命精神,形成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是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精神品格的總結概括。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人物為代表的有張思德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有抗美援朝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以人物為代表的有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等。改革開放以來,有改革開放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進入新時代,形成了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在黨的革命精神譜系中,雖然每種精神都有自己的豐富內涵,但都一脈相承地體現著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各種精神都有共同的“內核”和不變的“基因”。今天,傳承、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就要深刻把握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的豐富內涵、時代價值和主要特征,始終把對黨忠誠、堅定理想信念放在第一位,大力弘揚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嚴守紀律和規矩的優良作風,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不斷自我革命,做到為民務實清廉,錘煉忠誠干淨擔當的政治品格,讓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綻放出新時代的絢麗光彩。

(三)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基因密碼”

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來之不易,是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和偉大實踐中培育形成的,是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淬煉出來的,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如果沒有偉大的社會革命實踐,就不會有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形成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基因密碼”。黨的奮斗史,就是一部練就共產黨人高尚精神品格的歷史。繼承和弘揚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歷史素材。我們要善於挖掘這些鮮活的歷史材料,使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展現,使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具有更加震撼人心、塑造靈魂的作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

二、新時代加強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意義重大

教育是塑造靈魂的事業,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所在。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是有利於廣大青少年更加全面、准確認識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歷史,深刻理解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深刻領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走過的艱難歷程,自覺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二是有利於進一步增強廣大青少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是有助於廣大青少年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歷史價值及其現實意義,不斷增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動自覺。

四是有利於引導廣大青少年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投身偉大事業和偉大斗爭,始終把個人的理想與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聯系在一起,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奉獻國家,不斷為祖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五是有利於廣大青少年堅定正確信仰、鑄造高尚靈魂、形成健全人格,真正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革命傳統教育的指導思想與工作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教育部印發《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意義重大,這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革命傳統教育重要論述的有力舉措,為中小學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特別是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推進《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落實,需要精心組織、確保質量。

一要堅持正確指導思想,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青少年學生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永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二要遵循革命傳統教育的基本原則,做到“兩個遵循”和“五個結合”:遵循教育工作和學科教學工作規律、遵循中小學生認知規律﹔與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相結合,與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相結合,與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努力營造重視革命傳統的良好社會氛圍,引導廣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要全面傳承黨的革命傳統。黨的革命傳統具有豐富的內容,是青少年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強化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教育,不斷增強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深厚感情﹔要加強革命理想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要牢固樹立青少年學生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加強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要加強斗爭精神的教育,培養學生敢於面對困難、敢於擔當的品質﹔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青少年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要加強艱苦奮斗精神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自強不息、甘於奉獻。

四、革命傳統教育教學要堅持整體性和科學性

(一)堅持分學段由淺入深、整體有序推進

我國現行國民教育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學段承載著不同學科、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學任務。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要與幼兒園教育和大學相關課程教學做好銜接,一以貫之。

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必須做好頂層設計,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要切實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各學段、各年級教學目標的實際出發,從各門課程知識結構出發進行教育教學。在內容安排上,要堅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編排原則,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加以推進。同時,要注意從各地區實際出發,弘揚當地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根據學生身心特征統籌大中小學課程方案、教學計劃、課程標准,整體規劃、分層設計,不同學科銜接互動、有機推進,在各級各類學校和校外相關教育機構的共同配合下,努力使青少年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完成好革命傳統教育目標、任務,最終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

(二)堅持分學科有機融合、全面系統推進

推進革命傳統教育,要注意學科間的相互銜接、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形成教育的整體效應。一是以語文課程作為基本載體,將革命傳統教育貫穿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始終。語文教學在青少年教育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對青少年具有終身的影響,是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二是以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程為重要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革命傳統教育。小學和初中道德與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課擔負著不同階段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理想培養的重要任務。在各年級段,可通過與其他課程教學結合、滲透的方式,增加有關革命傳統教育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清楚說明白。三是以歷史課程為重點,推進革命傳統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做到熱愛黨、擁護黨。要通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教學,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為反抗侵略、謀求民族獨立進行不懈斗爭的歷史﹔通過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史實,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過程中提出的重大戰略方針、召開的重要會議、發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大勝利和涌現的重要歷史人物、英雄人物,進而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揭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引導學生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認同,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四是初中、高中地理課程可以結合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音樂、美術、藝術課程,以適當開展革命歌曲教學(兒歌、民歌)、革命題材美術作品賞析等方式,開展革命傳統教育。五是發揮校外重要歷史紀念地和重大紀念活動場所的教育功能。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方面的積極作用。講好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勞動人民的故事和黨的領袖的鮮活故事。

五、革命傳統教育是系統工程,需要齊抓共管

革命傳統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加強引導,統籌協調,落到實處。

一是加強對革命傳統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宣傳文化部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切實把黨史宣傳和革命傳統教育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引導,明確工作承擔主體,明確任務書工作時間表,真正實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是做好革命傳統教育的頂層設計。教育行政部門要協同黨史文獻工作主管部門,加強政策引領,抓好教學設計、課程安排等基礎工作。

三是科學推動革命傳統教育落到實處。教育行政部門和宣傳文化部門,要加強協調,相互配合、資源共享,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出發,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切實把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的任務落到實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宣傳文化部門要共同配合,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廣大教育工作者、社會科學和理論工作者共同承擔著培根鑄魂的重要歷史使命,需要更加自覺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努力在“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以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四是重視革命傳統教育的工作保障。建設一支全面熟悉黨的歷史和革命傳統、優良作風的教師隊伍,讓真正懂得革命傳統的教師講授革命傳統,讓有革命理想的教師講理想,讓有家國情懷的教師講黨領導人民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奮斗的革命歷程。要認真組織編寫學校革命傳統教育教材。加強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同時有效利用各類黨史紀念館、博物館、黨史遺址。讓青少年學生從血雨腥風的革命年代、激情燃燒的建設歲月、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的歷史長河中深刻領會到,正是無數革命先輩的流血犧牲才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加強優秀課外出版物和影視作品創作,加強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充分運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生動再現和講好革命傳統故事、歷史事件,不斷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五是發揮黨史工作者優勢推進革命傳統教育。黨史和文獻工作部門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在思想上高度重視,並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切實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推動《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落到實處。要組織黨史專家積極參與編寫學校革命傳統教育教材和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各類黨史紀念館、博物館、黨史遺址要主動為推進革命傳統教育提供服務,共同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作者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副院長)

來源:2021年《人民教育》雜志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