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國共產黨的100年

作者:石仲泉    發布時間:2021-05-18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分享到 :

﹝摘要﹞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在100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取得了改天換地的偉大業績。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今天,系統總結黨的非凡歷史和成就,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對於我們深刻學習領會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牢記初心使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救國 建國 興國 強國

中國共產黨百年前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是中國人民歡天喜地的大事件。100年來,中國共產黨經歷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取得了改天換地的偉大業績。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習近平:《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載《人民日報》2021年2月21日。]這個業績可以從多個維度總結。從黨的歷史發展進程看,建黨百年可分為四個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據此,建黨百年偉大業績則可概括為救國、建國、興國、強國的偉大斗爭,神州大地由此發生了歷史性巨變。

一、建黨以來革命救國,中華民族站起來了

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成立?一言以蔽之:救國!這是近代以來億萬同胞的心聲。一個具有5000多年綿延不絕文明歷史,且曾雄踞世界之巔、獨領風騷的中華民族,居然在1840年鴉片戰爭后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建黨前的中國到了這樣的境地: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這是20世紀中國第一位歷史偉人孫中山先生對那時狀況的描述。我們這個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民族怎麼能容忍這種屈辱?絕對不可能。因此,先進的中國人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孫中山在成立救國的革命團體興中會時破天荒地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偉大口號。[參見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合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9頁。]

中華民族千年輝煌與百年衰敗的變奏曲,呼喚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接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振興中華”的接力棒,開啟救國新征程。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28年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艱苦卓絕救國斗爭的28年。在這28年裡,對於建黨和救國這兩件大事而言,影響最大的當數陳獨秀和毛澤東。沒有陳獨秀,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在那時的創立﹔沒有毛澤東,就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救國革命的勝利。

(一)陳獨秀的救國初心與黨的創立。陳獨秀是充滿激情的革命家,他五次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真理,於1905年創立安徽第一個具有軍事色彩的革命組織岳王會。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成為安徽地區民主革命領軍人物。辛亥革命的失敗,使他認識到從根本上改造中國,還要有文化覺醒和思想啟蒙。他創辦《新青年》,高舉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兩面大旗,率先吹響思想啟蒙號角,擔當新文化運動精神領袖。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后,《新青年》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五四運動爆發后,他積極投身愛國學生行列,起草並親自散發《北京市民宣言》。一個名教授奔走呼號,直接沖鋒陷陣,無第二者。毛澤東敬佩地稱他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他被捕獲釋后,由李大釗護送離京,他們在途中商討建立共產黨組織。這就是“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陳獨秀在上海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表《上海工人宣言》,呼喊“勞工萬歲”。

經過五四運動洗禮和深入工人群眾中的淬煉,陳獨秀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8月,他在上海成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積極推動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以及旅日、旅法華人建立黨的早期組織。有了這樣的背景,在共產國際幫助下,中國共產黨於1921 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在8月初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閉幕,宣告黨的正式成立。陳獨秀盡管沒有出席會議,但被大會選舉為黨的最高領導機構中央局書記。無論就革命資歷、活動能力、崇高威望和社會影響而言,這個職務非他莫屬。

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締造者,也是黨從一大到五大的最高領導人。在革命實踐方面,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共三大國共合作方針的確立,中共四大關於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的提出等,他都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對推動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運動、領導五卅運動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反對國民黨新老右派的斗爭和批判戴季陶主義等,他都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在理論探索方面,他對中國革命的若干基本問題也有自己的貢獻。在建黨及大革命的初期和中期,黨的路線基本上是正確的,取得的成就是突出的。大革命后期,由於共產國際不主張共產黨對國民黨蔣介石新右派勢力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中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一個支部,必須執行共產國際指示,使得妥協退讓意見在黨內佔了上風。他在大革命危急關頭,缺乏對復雜多變形勢的正確判斷,不善於應變處理同國民黨的復雜關系,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誠如毛澤東指出的:這時的黨還是幼年的黨,“是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的黨,是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還沒有完整的、統一的了解的黨”[《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第610頁。]。因此,陳獨秀不是黨的成熟領袖,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大革命的失敗在那時難以避免。

(二)毛澤東領導救國革命取得勝利,中華民族站起來了。青年時代毛澤東,照今天的時尚語說,是陳獨秀的“鐵粉”。他回憶1920年到上海拜訪陳獨秀時說,陳獨秀“對我的影響也許超過其他任何人”,他談“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話,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健性的這個時期,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印象”。[[美]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130、133頁。]就此而言,兩人可謂師生輩,在建黨以后救國的征途上,毛澤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毛澤東靠什麼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救國勝利呢?歸根結底,是一條嶄新道路、三個主要法寶。

一條嶄新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城市武裝起義先后失敗,說明它不適合中國國情。在城市,反革命勢力強大,革命力量弱小,不可能戰勝敵人。相反,在偏遠農村,反革命勢力比較薄弱,廣大貧苦農民擁護革命,黨領導的革命武裝能在這裡開辟根據地,建立紅色政權,打土豪分田地,發展武裝,開展游擊戰爭,打破反革命的“圍剿”有較大的地域空間和豐厚的人力物力資源。毛澤東與朱德堅持井岡山斗爭一年多后,下山創建了更大的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在嚴酷的反“圍剿”斗爭中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從此,毛澤東開辟的道路就是中國革命勝利救國的道路。這條新道路是中國革命救國的唯一正確之路,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造。

三個主要法寶,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毛澤東說這是中國革命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基本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第605—606頁。]

1.關於黨的建設。毛澤東是我們黨以思想建黨為核心的黨的建設理論的主要締造者。1929年古田會議決議開創思想建黨先河,初步回答了在黨員隊伍以農民成分為主的情況下,如何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以保持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的問題。古田會議決議標志著毛澤東建黨學說初步形成,也為黨的黨建理論體系建構奠定了堅實基礎。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既是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也是毛澤東人生的偉大轉折。這次會議確立他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核心地位后,黨擺脫了瀕臨的絕境,紅軍由被動變主動,突破國民黨軍圍追堵截,取得萬裡長征偉大勝利。隨著全民族抗戰爆發,黨的隊伍空前壯大。至1938年底,黨員人數從抗戰初期四萬多增加到50多萬。黨擔負的抗戰艱巨任務需要不斷提高黨員的政治水平和思想素質。從1941年初夏起,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整風運動,教育廣大干部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這是加強黨的建設重要平台。經過整風,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建設得到空前加強,三大作風成為黨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整風對於黨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無論在實踐中還是理論上都起了決定性作用。正是黨的建設有了堅實的實踐和理論基礎,我們黨在抗日戰爭中成為中流砥柱才有了重要組織保証。解放戰爭中,也因為有堅強的黨,人民解放軍僅用一年時間就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在三大戰役決戰勝利后,毛澤東已開始考慮新中國成立后共產黨怎樣堅持“兩個務必”,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成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領導核心問題。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救國勝利的最重要法寶。

2.關於武裝斗爭。毛澤東在大革命緊要關頭提出以槍杆子對付槍杆子。大革命失敗后毅然拿起槍杆子,同反動派進行殘酷的土地革命戰爭,並形成了一整套關於人民軍隊建設和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理論。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全民族抗戰中也有三大法寶。一是始終堅持全面抗戰路線,進行人民戰爭。抗戰伊始,八路軍、新四軍就深入敵后,廣泛發動群眾,組織各種形式的武裝力量,獨立自主作戰。敵佔區廣大農村始終掌握在人民軍隊手中,敵后戰爭的武裝力量最后承擔了對日全面反攻作戰的主要任務。二是將游擊戰爭提到戰略地位,始終實行“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軍事戰略方針。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是在有利條件下進行運動戰的典型戰例。整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始終堅持廣泛而又持久的游擊戰爭,並使其成為抗戰后期中國抗日戰爭的基本形態,對抗戰勝利發揮了中堅作用。三是不斷開辟的敵后根據地成為堅持人民戰爭的基地。1945年春,全國已有18個解放區,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裡,人口近一億,人民軍隊發展到120萬人。這為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准備了重要條件。解放戰爭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最后比拼。歷史的發展比黨預計的快許多,黨隻用了三年時間就取得了全國革命勝利。

3.關於統一戰線。經歷大革命的勝利和失敗,黨走向成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有了豐富經驗來處理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關系。黨對於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已有深刻認識,對於國際政治的發展趨勢也有深刻洞察,根據兩國三方(共產黨、國民黨、日本)關系不斷變化的特殊格局,適時調整政策和策略,正確把握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系。“共產黨人現在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他們能夠善處自己,又能夠善處同盟者。日本帝國主義者和蔣介石能夠用縱橫捭闔的手段來對付革命隊伍,共產黨也能夠用縱橫捭闔的手段對付反革命隊伍。”[《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157—158頁。]抗戰伊始,黨就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旗。相持階段后,黨對於抗戰形勢的逆轉和與國民黨關系的惡化,以及可能發生的緊急事變作了充分思想准備,並陸續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和策略。這包括“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和各項既團結又斗爭的具體策略。特別是“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方針,以及“有理、有利、有節”斗爭原則,對團結國民黨共同抗日到底起了重要作用。黨在打退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反共高潮時,一方面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另一方面又密切關注抗戰大局的發展走勢,不僅使兩國三方關系的特殊格局沒有因兩黨關系的惡化失去掌控,而且迫使國民黨政府回到繼續抗日的正確方向,為奪取抗戰最后勝利做了重要准備。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背信棄義,仰仗美國支持,悍然發動大規模內戰。我們黨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嚇倒,敢於斗爭、敢於勝利,進行自衛反擊和解放戰爭,同時建立了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1949年9月下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新中國誕生了,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建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立起來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華民族歷史新紀元。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是黨創建時明確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后的29年建國歷程,是為在神州大地建設社會主義而含辛茹苦的探索,既有波瀾壯闊的凱歌行進歲月,也有狂風暴雨的曲折挫折時光。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不懈努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終於在亞洲東方屹立起來。

(一)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首的三大運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立穩了根基。朝鮮戰爭爆發不久,戰火即燒到鴨綠江邊,出現了我國是否應朝鮮政府請求出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問題。國家那時的情況異常困難,解放軍武器裝備基本處於“小米加步槍”水平,而面對的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雄厚、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就綜合國力而言,1950年美國的工農業總產值是2800億美元,而我國僅有100億美元。論軍事裝備,美國擁有包括原子彈在內的大量先進武器和現代化的后勤保障。敵我力量如此懸殊,出兵參戰,能不能打贏?國內經濟恢復和建設還能否進行?軍情緊急,壓力巨大,決策空前艱難。在反復權衡之后,黨中央毅然決定,即使蘇聯不援助飛機,我們也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並做好應付最壞局面的准備。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征后,經過七個月五次戰役,粉碎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猖狂進攻,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中朝軍隊的節節勝利,使不可一世的美國侵略者不得不與我方坐下來談判,最后低下傲慢的頭顱,簽訂停戰協議。我志願軍經過與所謂“聯合國軍”兩年零九個月的軍事政治較量,克服種種意想不到的艱難困苦,付出巨大犧牲,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最可愛的人。他們創造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經受現代戰爭洗禮,既打出了人民軍隊的軍威,也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這不僅使中國人民真正揚眉吐氣,而且使建設社會主義有了銅牆鐵壁般的國家安全保障。與此同時,佔全國人口一半多的新解放區正在進行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全國有約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無償獲得約七億畝土地,從根本上鏟除了中國封建制度的根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此外,黨還大張旗鼓地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這場運動清除反革命殘余勢力,為鞏固新生政權、恢復經濟等各項工作提供了保障。“三大運動”使新中國有了穩固根基。

(二)以實施過渡時期總路線進行三大改造,為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奠定堅實的政治制度基礎。隨著抗美援朝勝利和國民經濟全面恢復,毛澤東開始重新思考怎樣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問題。1953年底黨發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簡單說來,即“一化三改”。“一化”,即通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實現國家工業化。“三改”,即創造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過渡形式來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改”的過渡形式開辟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改造道路。它以新的實踐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1956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初步確立起公有制佔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幾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不同形式的公有制,在總體上既促進經濟發展,又保持社會穩定,說明它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此期間,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於1954年9月開幕,首要任務就是審議毛澤東親自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大憲章,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確規定了我國的國體、政體,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向和途徑等,選舉了共和國新的領導人。這樣,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器、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成為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証。人民代表大會根本政治制度、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集中體現了我國社會的特點和優勢。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正式宣布我國已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標志著我國成功實現數千年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也為以后中國一切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三)以幾個五年計劃開展的大規模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調整,為社會主義制度夯實了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從1953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較好地處理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相應地發展農業、輕工業等的關系﹔調整經濟布局,改變過去沿海與內地的不合理比例﹔對於經濟建設的規模、速度和效益,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與國力相適應、量力而行原則﹔在自力更生與爭取外援關系上,強調凡能自己解決的就不依賴外援。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各項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工業生產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舊中國100年的總和,增長速度同世界其他國家同一時期相比名列前茅。農業、輕工業生產得到相應發展,國民經濟體系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初始基礎。“一五”計劃完成后,照理應當實施“二五”計劃。但在1957年反右派斗爭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思想有了很大變化。為了盡快改變國家貧窮落后面貌,黨在1958年制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兩年的實踐証明這樣的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1961年,黨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國民經濟建設由“大躍進”轉入調整階段。從1962年開始,黨對國民經濟進行大刀闊斧調整,到1965年國民經濟接近並達到和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人民擺脫了缺糧飢荒狀況,物質生活普遍改善。同時,我國以研制原子彈、導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為核心的國防尖端科學技術取得重大進展。1964年,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成為世界首創。此外,大慶油田的開發和大小三線建設取得顯著成就。雜交水稻栽培技術也取得重大突破。這個時期形成的全黨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戰勝困難的革命精神和奮發圖強的社會風貌,成為百年黨史中一道不可磨滅的風景線。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將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冊上永放光芒!

(四)以多次糾“左”力挽狂瀾,使中國社會主義在亞洲東方屹立不倒。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國道路,但是由於對中國的實際情況作了錯誤估計,這場運動被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社會主義事業遭受空前破壞。隨著運動的發展,在黨的領導層,在黨的廣大干部和群眾中,對“左”傾錯誤和極“左”思潮的抵制和抗爭不斷發展起來。1972年批判極“左”思潮和1975年全面整頓,是黨和人民覺醒的根本標志,對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運動產生了深刻影響。

1.1972年批判極“左”思潮的艱辛努力。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憤怒聲討林彪反革命集團外逃叛國的嚴重罪行,同時希望以此為契機糾正“左”的錯誤,調整和改善黨內外各種關系。周恩來自“文革”開始,一直在可能范圍內努力抑制極“左”思潮的泛濫,以減輕這場運動造成的損失。1972年,他根據毛澤東的決策,因勢利導,在更大范圍、以更大力度批判極“左”思潮,落實黨的干部政策、經濟政策、知識分子政策、教育政策、科學文化政策、民族政策、統戰政策等,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首先,加快落實干部政策,一大批被打倒的黨政軍領導干部重新走上重要領導崗位,加強了黨內抵制和糾正“文革”錯誤的力量。落實各項經濟政策,經過調整和整頓,經濟形勢明顯好轉,外經貿方面成為繼“一五”計劃后第二次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設備規模最大、種類最多的一次。1973年國民經濟計劃的主要指標都完成或超額完成,全國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9.2%,國民收入比上年增長8.3%,是那些年經濟形勢最好的一年。

2.1975年大刀闊斧地全面整頓。1972年已復職的鄧小平,1975年受命主持國務院工作。他根據毛澤東指示,迅速整頓被搞亂了的各條戰線,提出加快經濟恢復和發展的一系列措施,進行了當時條件下所能進行的撥亂反正。整頓軍隊,牢牢地掌握軍隊領導權,抵制了“四人幫”奪取軍隊的圖謀。整頓鐵路部門和工交財經系統,僅僅三個月,堵塞嚴重的幾個鐵路分局的所轄路段全部暢通,鐵路部門五年來第一次完成生產計劃。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的許多產品創造歷史上月產量最高水平。整頓國防科技和工業系統,科研、生產走上正常軌道,成功發射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整頓中國科學院和教育戰線,時任中科院黨組織負責人的胡耀邦,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偉大的新長征,他主持起草的《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匯報提綱)》,得到鄧小平完全贊同。整頓文藝,一批被打入“冷宮”的電影陸續開禁,沉寂多年的文化領域顯露出一絲生機。整頓思想理論,提出“三項指示為綱”,成為全面整頓的有力武器。著手黨的整頓,許多被打倒的老干部解除監禁,或安排工作或住院治療,他們成為后來改革開放的重要骨干。經過這一年的全面整頓,政治經濟形勢和人們的精神面貌有顯著變化,全國工農業總產值有較大增長,是“文革”期間經濟發展最好的一年。

3.1976年粉碎“四人幫”,從危難中挽救了黨和社會主義。毛澤東逝世后,“四人幫”抓緊了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活動。身為黨中央第一副主席、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華國鋒和老一輩革命家對“四人幫”篡黨竊國的猖狂行徑深感憂慮。經華國鋒同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等共同研究和反復商量,得到政治局多數同志支持,決定對“四人幫”採取斷然措施。10月6日晚,華國鋒、葉劍英代表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對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及其在京的幫派骨干實行審查。當晚,中央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華國鋒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10月14日,黨中央發表粉碎“四人幫”消息,廣大人民群眾欣喜若狂,神州大地一片歡騰。

粉碎“四人幫”從危難中挽救了黨和國家。黨和人民在經歷10年磨難后,終於結束了這場災難。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在亞洲東方巍然屹立。

三、改革開放以來興國,中國人民開始富起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的歷史又一次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它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點,是一次偉大革命,開創了興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歷史帷幕主要是鄧小平拉開的。34年興國歷程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回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地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考驗面前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成功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這樣的歷史接力為興國事業不懈奮斗,中國人民走向富起來。

(一)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富起來。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鄧小平已成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通過不斷反思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隻有這條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榮之路。”[《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5、149—150頁。]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國興民富,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弄清什麼是社會主義、要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鄧小平說:我們干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30多年,但社會主義是什麼,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2頁。]他批判“四人幫”道,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31頁。]根據這個思想,他領導開辟了使中國人民富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提出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轉變,推行全面改革和全方位開放。鄧小平指出:1978年,我們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中心點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69頁。]。為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改革開放。說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就是革貧窮之命。為了開啟革貧窮之命的閘門,他提出三個大政策:一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幫后富,走向共同富裕。二是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八億農民獲得土地經營權,在城市實行全面改革。三是倡導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推動形成全國對外開放格局。

2.明確中國最大的實際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指導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87年春,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黨的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作了科學概括。他不斷指出: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歷史充分証明,黨的基本路線是使社會主義得到發展、使人民生活走向富裕的唯一正確路線。它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不能有絲毫動搖。

3.破天荒地提出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超越了傳統社會主義模式。鄧小平從1979年開始就在思考這個“異端”問題,認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強調: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這個思想挑戰了社會主義不可能搞市場經濟的偏見,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這個大決策對掀起改革開放洪流起了決定性作用。

4.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強調整個改革開放過程都要反對腐敗。鄧小平最早闡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學文化的科學內涵。他非常強調改革開放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隻有兩個文明建設趕上和超過亞洲“四小龍”,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了落實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他強調打擊經濟犯罪和腐敗現象。“我們要反對腐敗,搞廉潔政治。不是搞一天兩天、一月兩月,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27頁。]隻有這樣,國才能真興,民才有真富的獲得感。

5.提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小康社會,擘畫國興民富三步走發展戰略。鄧小平在1979年提出,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即“小康之家”。對於未來的發展,他的設想是:到20世紀末,基本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達到小康狀態,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黨的十三大根據這個設想明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戰略目標,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明確了大致的時間表。1989年,我國經濟發展總量為17179.74億元,比1978年3679億元增長近五倍﹔人均為1536元,比1978年385元增長近四倍。

鄧小平的上述思想,還有其他不少思想,在黨的十五大被概括為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通俗地說,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使中國人民富起來的理論。

(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富起來。20世紀80年代末,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受命於嚴峻歷史關頭,堅持改革開放,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一步走向富起來。

1.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擴展了黨的先鋒性內核,延續了黨的興國富民指導思想。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個新思想,對黨的階級性質和群眾基礎、民族基礎作了新表述﹔也體現了對黨代表的先進性認識,以及同世界先進生產力和人類文明進步發展方向的密切聯系。它要求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使黨的執政具有更加強大的物質力量﹔大力發展先進文化,使黨的執政具有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大力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所有建設者,使黨的執政具有更加強大的群眾根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興國富民的新理論。

2.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勾勒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以此為基礎,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進一步明確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一是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二是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三是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加快了國興民富步伐。

3.堅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1995年9月,江澤民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講話中論述了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這個總攬全局的關系,速度和效益、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關系,以及收入分配中國家、企業和個人等關系。他指出: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發展。從根本上擺脫經濟落后狀況,到躋身於現代化國家之林,都離不開發展。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紐帶,其決定性作用不僅在於推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還要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一切無從談起。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關系,是國興民富的重要指針。

4.實施跨世紀戰略,有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正式提出並實施四大戰略:一是科教興國戰略。科技發展總目標是:加強原始性創新,在更深層面和更廣泛領域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為國家未來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顯提高,各類專門人才的擁有量基本滿足現代化建設需要,努力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二是可持續發展戰略。黨的十五大將其概括為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搞好計劃生育,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三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力爭用五到十年時間,使西部開發有一個良好開局,到21世紀中葉建成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四是“走出去”戰略,要求推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這四大戰略的實施,既使國興上了新台階,也為民富開拓了新境界。

5.提出在新時期推進黨的建設是“新的偉大工程”,全面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將黨的建設作為“新的偉大工程”繼續推進。黨的十五大規定的總目標是:首先必須解決好兩大歷史性課題,一要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二要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要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加強黨的組織建設,要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要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這樣,圍繞“一個總目標”,解決“兩大課題”,加強“三方面建設”,構成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新的偉大工程的基本內容。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創新,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較快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總量到2002年達到121717.42億元,人均GDP達到9506.2元,分別為1989年的七倍多和六倍多,總體實現小康水平。

(三)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富起來。21世紀初,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在興國富民的征程上又有新的跨越。

1.提出科學發展觀,實現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進入新世紀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刻分析世界發展趨勢、借鑒外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科學發展觀。它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是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的新的科學回答,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是黨和國家的又一指導思想,也是興國富民的新的行動指南。

2.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綱領,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格局。黨的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綱領,提出我國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此后,根據“社會更加和諧”要求,先是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隨即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各項社會建設。為了改善廣大農民生計,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在2005年廢止農業稅,從此結束綿延2600年的“皇糧國稅”。同時,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七大將其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要目標后,形成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新布局。這也是推進國興民富的新格局。

3.繼續深化改革,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03年10月制定的《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等重要措施。經過幾年努力,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得到緩解。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得到遏制,糧食生產有一定幅度提高,國民經濟保持了增長較快、結構趨優、效益提高的良好態勢,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2006年中央提出將指導經濟發展的方針由以往的“又快又好”,改為“又好又快”,體現了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有助於避免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它既利於興國,也利於富民。

4.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胡錦濤上任伊始就率領新領導班子到西柏坡重溫毛澤東關於“兩個務必”的教導。他號召各級領導干部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是黨的百年史上第一個專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綱領性文獻。這個《決定》明確提出“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重要理念,進一步要求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促進從嚴治黨,推進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這既是興國之需,也是富民之要。

5.正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2003年春夏發生了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黨領導全國人民不僅取得抗擊“非典”的勝利,而且完成了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黨的十七大后,面對新的風險挑戰、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黨中央領導和團結全國人民再一次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戰勝四川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災害,堅決平息和妥善處理了拉薩等地和烏魯木齊地區嚴重打砸搶燒暴力犯罪事件,並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萬億元,我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我國的GDP總量達到538579.95億元,人均為37874.3元。無論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水平都上了新台階,國興民富達到一個新水平。

四、新時代以來強國,百年苦難的中國開始強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氣和強烈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目前,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后,又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進入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這意味著百年苦難的中國向強起來的新時代新階段進軍。

(一)經濟社會發展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在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引領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提出新發展理念,經濟社會發展又上新台階。面對2020年的突發疫情和復雜國際形勢,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果斷採取行動抗疫防疫和復工復產,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三分之一。這意味著歷經疫情沖擊和美國科貿打壓后的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分量更增。

1.經濟結構空前優化,堅持發展實體經濟,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經濟發展狀況明顯改善。根據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我國經濟加快實現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2015年服務業對增長的貢獻率已佔據半壁江山。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實體經濟逆勢上揚,經濟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2019年我國GDP增長6%,高於其他主要經濟體,連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2020年,面對嚴峻的形勢,我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

2.科技創新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果顯著,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含量讓世界刮目相看。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黨始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制度環境,科技自立自強成為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這些年重大科技成果呈井噴式迸發,並迅速轉化成生產力,明顯加快經濟發展科技含量的提升速度。僅2020年,就有“九章”量子計算機成為世界上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全球組網后正式開通,已與137個國家簽下合作協議﹔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挖取了近兩公斤月壤成功返回地球,等等。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上升到59.5%,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創新正在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

3.發展速度在總體上保持中高速增長,正確應對疫情后,實施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新發展格局初步顯現。2013年至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高於世界同期2.5%的平均增長水平,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2020年以來,黨中央面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決定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我國抗疫取得勝利后,黨中央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使一個個國家級重大戰略打通區域協調發展“經絡”,各大區域板塊形成良性互動,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目前,一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4.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高水平開放聯通國內外市場,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經濟第一大增長引擎。面對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不利形勢,黨和政府實施並逐步擴大自貿區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逐步健全不斷拓展的開放型經濟體制。2013年到2016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我國正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一枝獨秀。出台高質量高標准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總體方案,自貿試驗區擴容達到21個,增開到歐洲的進出境中歐班列累計突破3.1萬列、通達21個國家的92個城市,等等,這一系列重大舉措和成就,表明中國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加快建設,標志著我國正在由經貿大國穩步走向經貿強國。

(二)民生福祉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民生福祉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根。習近平就職伊始鄭重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中央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不斷注重民生、改善民生,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面對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一開始就宣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經過全國人民近三個月的艱苦奮戰,以湖北為中心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截至2020年5月9日,全國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2901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78120例,治愈率達到94%以上。我國在較短時間以較小代價,阻遏住百年來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在世界抗疫史上罕見。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價值情懷。

1.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圓滿實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打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戰,實施兩個前所未有的戰略:一是提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理念,要求把真正的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戶因人施策,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二是選派得力黨員干部到貧困地區基層黨組織擔任第一書記,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組),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實現全覆蓋。至2019年底,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面對2020年疫情,黨中央仍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按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2020年11月下旬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習近平指出,我們如期完成現行標准下近一億貧困人口脫貧任務,這意味著我國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2.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十分關注普通居民的改革紅利的獲得感和不斷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的幸福感。政府基本民生投入隻增不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6510元增長至2019年的30733元。按照世界銀行標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數已由2010年的一億多人增加到2019年四億多人,佔全球中等收入群體的30%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國家。有關方面預測,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7.4萬元左右。按美元兌人民幣的平均匯率在6.8左右計算,人均GDP將達到1.09萬美元。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3.社會建設持續進步,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黨中央不斷加強社會建設,持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2020年盡管出現嚴重疫情,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工作沒有放鬆。一是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2020年前11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二是大幅提高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5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基本醫保總體實現全覆蓋。三是大力加強中西部和農村教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堅持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促進優質資源共享,中西部和農村中小學校的設施大有改善。四是保障性住房建設顯著加快,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明顯向好。五是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平安中國。

4.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顯著,人與自然走向和諧相處。黨中央堅持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是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加強種子庫建設,培育優良品種,從源頭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主要裝中國糧。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現代化美麗鄉村。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鄉村宜居水平,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三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經過多年努力,2019年與2015年相比,全國337座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2%。四是堅持綠色發展,推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使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2018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我國可再生能源投資位居世界第一,累計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

(三)國防軍事力量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的戰略思路,形成習近平強軍思想,明確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問題,是引領軍隊現代化全面進入新時代新征程的科學指針。在實踐層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推動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

1.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歷史性變革。從2016年底起,人民軍隊打破原有的領導管理體系和作戰指揮體系,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調整組建15個軍委機關職能部門,劃設五大戰區,完成海軍、空軍、火箭軍、武警部隊機關整編工作,實施聯勤保障體制改革,組建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和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這次改革建立起“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形成“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和“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我軍以精銳作戰力量為主體的聯合作戰力量體系正在形成,實現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的整體性、革命性重塑,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

2.堅持和完善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推進政治建軍、依法治軍戰略,人民軍隊政治生態得到重大提升。2013年3月,習近平提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2014年10月底,他在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強調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永葆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全面從嚴治軍以來,重振政治綱紀,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整訓,有效解決了弱化黨對軍隊領導的突出問題﹔重塑作風形象,強力推進正風肅紀反腐,有效解決了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突出問題。政治工作向戰而行,全軍各級把強有力的政治工作融入軍事斗爭准備全過程。堅持依法治軍,建立健全法治監督體系,把培育法治精神作為強軍文化建設內容,推動治軍方式根本性轉變。全軍政治素質顯著提高。

3.堅持科技興軍,加快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和武器裝備現代化。當今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推進,需要中國軍隊堅持科技興軍,加快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和武器裝備現代化。加快軍事理論現代化,首要的是深刻領悟貫徹習近平軍事戰略思想,發展具有我軍特色、符合現代戰爭規律的先進作戰理論。加快武器裝備現代化,聚力國防科技自主創新,打造更多克敵制勝的戰略“鐵拳”,牽引帶動武器裝備建設實現體系躍升。經過長期努力,一大批高新武器裝備陸續亮相、加速列裝、更新換代。在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上,受閱裝備不僅全部為中國制造,而且首次亮相裝備達40%。中國軍隊推進武器裝備現代化,是跨越由大向強的“關鍵一躍”。

4.堅持戰斗力標准,空前強化實戰化訓練。習近平強調:軍隊是要准備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斗力標准,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2014年3月,中央軍委頒發《關於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的意見》,要求從軍委領導到普通士兵時時都要想到當兵打仗、練兵打仗、帶兵打仗。近年來,軍事訓練在緊貼實戰、服務實戰方面進步很大。數百場旅團規模以上實兵演習輪番上演,突出了全系統全要素參與、戰略戰役力量全覆蓋、陸海空天電全維展開,體現實戰化訓練格局、層次的躍升。2020年10月,我軍在高加索參加多國部隊聯合集群演習時,俄羅斯參演軍官贊嘆說:“中國軍人有著過硬的軍事素質。中國軍隊是一支非常有戰斗力的部隊!”[梅世雄、梅常偉、張磊峰:《在黨的旗幟下鑄牢軍魂》,載《人民日報》2020年12月3日。]

(四)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黨中央深刻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積極推進外交理論與實踐創新,完善外交方略,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習近平主席的出訪足跡遍布五大洲72個國家。2020年,他運用“雲外交”,同外國領導人及國際組織負責人會晤、通話80多次,通過視頻出席重要外交活動20多場,為全球抗疫凝聚共識,引領中國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保持戰略主動,彰顯我國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態勢。

1.倡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成功舉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3年秋,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獲得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和參與。2017年5月,來自29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五大洲的1600多名參會代表齊聚北京,出席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大計。這是由中國首倡和主辦的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多邊外交活動。它規劃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路線圖,確定了一批重點項目。2019年4月,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各國際組織領導人,以及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嘉賓比第一屆更多。至2020年底,我國累計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202份共建合作文件,開展超過2000個合作項目。在來勢洶洶的疫情面前,“一帶一路”合作展現出強勁韌性和旺盛活力,健康、數字、“綠色絲綢之路”正加快建設。

2.積極運籌大國關系,努力發展或推進改善同主要大國的關系。新時代以來,中俄元首在不同場合會晤20多次。兩國互相視為最主要、最重要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不斷深化雙邊務實合作,積極推進大項目建設。中美關系時有沖突,多次反復。習近平提出的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是指導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根本方針。近年來,中美關系呈現的復雜性,關系到是否遵守國際關系准則的較量。與歐盟,推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取得進展。2020年,中國首次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與日本,嚴格遵循已簽訂的政治文件精神,既堅決捍衛核心利益,又建立危機管控機制。與印度,加強戰略溝通,妥善處理和管控分歧,推動戰略伙伴關系向積極方面發展。

3.秉持親誠惠容理念,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黨和國家領導人秉持親誠惠容理念,外交足跡遍布周邊,全面加強同周邊國家友好合作。中朝兩國領導人互訪,為實現朝鮮半島和平穩定發揮積極作用。在2014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倡導各方共同構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伙伴關系,推動實現共同發展、繁榮和進步的亞太夢想。在南海問題上,既堅定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又始終致力於同直接當事國通過談判協商妥善解決爭議,提前達成“南海行為准則”框架。2020年疫情以來,中國與周邊國家有效開展團結抗疫、復工復產等各領域合作。中國與東盟實現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的歷史性突破。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倡導共同建設亞太命運共同體。李克強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見証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國宣布願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進一步擴大周邊命運共同體。

4.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我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注重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對中國而言,大國小國一視同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是朋友。中國對非外交提出真實親誠工作方針,實施中非合作計劃﹔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創立中拉論壇,打造中拉關系新格局﹔同阿拉伯國家構建合作新布局﹔與太平洋建交島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中國同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和發展的各種伙伴關系,實現對世界各個地區、不同類型國家的全覆蓋。2020年疫情暴發后,習近平同非洲領導人成功舉行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我國推動國際社會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與聯合國共同舉辦減貧與南南合作高級別會議,深化農業、教育、婦女兒童、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我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越來越親。

5.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空前提高。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后,贊同者越來越多,影響力與日俱增。他在2015年9月聯合國成立70周年峰會上,系統闡述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布局和總路徑。2017年1月,在日內瓦萬國宮全面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大理念(要堅持對話協商,建設持久和平的世界﹔要堅持共建共享,建設普遍安全的世界﹔要堅持合作共贏,建設共同繁榮的世界﹔要堅持交流互鑒,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要堅持綠色低碳,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描繪了宏偉藍圖。是年3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載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面對2020年全球治理遭受的挫折,習近平在一系列多邊會議上,全面系統闡述中國的全球治理觀,提出積極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疫情伊始,我國最早向世界報告疫情,同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攜手抗擊疫情,對150多個國家和九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至2020年底,提供了2200多億隻口罩、23億件防護服、十億多份檢測試劑盒。衛生健康命運共同體等多種共同體在不斷擴大。

(五)全面從嚴治黨使黨的力量走向更強起來的新時代。黨的自身建設不僅關系到黨的存亡,而且關系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和人民的福祉。2014年,習近平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將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向新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怎樣全面從嚴治黨呢?最重要的是提出“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新理念,要求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兩手都要硬,兩者互相貫通、雙管齊下,同向發力、同時發力,既使加強思想建黨過程成為加強制度治黨過程,也使制度治黨過程成為加強思想建黨過程。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認真踐行它能使我們黨走向更強新時代。

1.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使我們黨在現代政黨政治理論上進一步強起來。在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思想指導下,黨中央以雷霆萬鈞之勢開展反腐敗斗爭,標本兼治,堅持“打虎”“拍蠅”“獵狐”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孫政才、令計劃等一批腐敗分子,以及一批系統性塌方式腐敗重大案件,反腐敗斗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全面從嚴治黨是一場偉大的自我革命,校正了黨和國家前進的航向,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帶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問題。它在理論上將黨的建設規律認識提到新高度,在實踐上深得黨心民心,更加鞏固執政基礎。

2.重新強調思想建黨,使廣大黨員在科學理論基礎上確立的理想信仰信念進一步強起來。思想建黨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本質特征。習近平重新強調思想建黨,要求各級干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要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最新成果作為看家本領,並且提出以德治黨,落實思想建黨要求。以德治黨的核心,是要把在科學理論基礎上確立的理想信仰信念作為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用堅定理想信仰信念練就共產黨人的“金剛不壞之身”,夯實黨員、干部廉潔從政的思想基礎,筑牢拒腐防變的道德防線,做到對黨絕對忠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思想建黨、以德治黨,空前強化了全黨對共產主義理想、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堅定度。

3.根據制度治黨思想,使黨的制度建設進一步強起來。習近平不斷強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制定和健全系統完備的法規制度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黨中央出台或修訂的黨內法規超過此前黨內法規的一半,初步形成以黨章為根本,以准則、條例等黨內法規為主干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在出台的各種法規條例中,有兩項法規發揮了特別作用。一是強化巡視監督,使之成為從嚴治黨利劍。中紀委立案審查的中管干部,一半以上是根據巡視組移交的問題線索查處的。二是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成立各級監察委員會,健全和完善監察制度,推進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形成。這是從我國國情出發加強對公權力監督的重大改革創新。

4.狠抓作風強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使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形象進一步強起來。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最重要的是堅持依規治黨,狠抓作風強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黨的十八大閉幕20天就召開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央八項規定,一場激濁揚清的風氣巨變從此開啟。隨后,黨中央緊鑼密鼓地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等,組織渙散、紀律鬆弛的寬鬆軟局面有了很大轉變。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取得初步成效,為管黨治黨走向嚴緊硬奠定了基礎。通過作風強黨、從嚴懲治貪腐,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形象更加鮮明,開辟了管黨治黨新境界。

中國共產黨既是百年大黨,也是百年強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勝利實現后,黨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經歷過狂風暴雨和驚濤駭浪的中國共產黨人堅信,這個目標一定要實現,這個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石仲泉: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