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

作者:陳理    發布時間:2021-05-18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分享到 :

﹝摘要﹞建設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最鮮明的主題。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是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建設現代化國家奮斗的一百年。這一奮斗歷程,從新中國成立前來看,主要任務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為中國的現代化創造根本政治條件。從新中國成立后來看,主要是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中國現代化波瀾壯闊的奮斗征程。回顧百年奮斗歷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實際的現代化建設道路。中國的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進行的,是立足於中國實際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是全面發展的,是既加快發展又保持自身獨立性的,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中國的現代化 百年奮斗歷程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將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樣一個特殊背景下,圍繞“百年奮斗: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求索”進行研討交流,對於進一步理解把握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的關系,探尋中國現代化成功背后的奧秘,非常有意義。

建設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最鮮明的主題。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是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建設現代化國家接續奮斗的一百年。這個百年奮斗,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分為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后兩個階段。

就新中國成立前的奮斗來看。這一階段,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間大體一致,主要任務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為中國的現代化創造根本政治條件。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為了改變近代以來國家的悲慘境遇和民族屈辱的命運,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努力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當時,在不少中國人眼裡,西方國家是先進工業文明的標杆,近代以來中國逐漸走向衰落,主要是因為技不如人。一開始許多人目光都向西看,試圖從西方尋求出路。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隻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麼書也看。不少人以為學習了西方的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就可以救中國。比如,洋務運動試圖“師夷長技以制夷”。從西方引進先進的洋槍洋炮、機器和科學技術,創辦一批軍事工業和“開煤鐵、創鐵路、興商政”,一度聲勢很大。但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隨著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這一在不觸動封建根基的前提下的“自強”“求富”運動隨之宣告破產。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的先驅代表人物。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進步的大門。他撰寫的《建國方略》大手筆地勾畫了振興中國實業、實現中國現代化的藍圖,強調“鐵路、道路之建筑,運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設”是“實業之利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所合編:《孫中山全集》第5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34頁。],把實業建設看作“興國之要圖”、“救亡之急務”[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所合編:《孫中山全集》第6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27—228頁。]。但實踐証明,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中國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無法實現的。毛澤東深刻指出:“一個不是貧弱的而是富強的中國,是和一個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獨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統一的中國,相聯結的。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裡,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1080頁。]這是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分為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階段,並進而把中國現代化分兩個階段來進行,先完成反帝反封建歷史任務,再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基本國情所決定的。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現代化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登上中國政治舞台,開始從根本上有了轉機,具備了現實條件。在種種探索屢屢碰壁、各種方案紛紛破產的情況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先進分子用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和依靠力量,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也為中國現代化創造了根本政治條件。

但即便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歷史任務的同時,也已經充分關注到中國實現工業化的問題。早在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便明確指出,“要打敗日本帝國主義,需要工業。要使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需要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於中國的工業化的。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沒有新式工業。日本帝國主義為什麼敢於這樣地欺負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強大的工業,它欺侮我們落后。因此消滅這種落后,是我們全民族的任務”[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15頁。]。在同英國記者斯坦因談話時,毛澤東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的發展主要地要依靠工業的發展,因此,工業必須是新民主主義的主要基礎。隻有工業社會才能成為完全民主的社會”[同上書,第528頁。]。

那麼,怎樣才能建設中國的工業,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又是什麼呢?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大上強調,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採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參見《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1080頁。]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進一步全面規劃了新中國建設藍圖。這些重要思想,為新中國成立后對中國現代化的探索提供了重要思想准備。

就新中國成立后的奮斗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近代以來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使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中國現代化波瀾壯闊的奮斗征程。

為了盡快改變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共產黨便及時把工業化提上重要日程。早在1951年,毛澤東便明確提出,從1953年起,我們就要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了,准備以20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隨后,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明確提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任務,並強調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中心環節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詞中,毛澤東進一步明確提出“准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350頁。]的宏偉設想。周恩來在這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這個宏偉目標定位為四個方面的現代化,即“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周恩來選集》下卷第132頁。]。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進一步把“四個現代化”規范表述確定下來,這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周恩來選集》下卷第439頁。]。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並創造性地借用“小康”這個富有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概念來表述“中國式的現代化”,明確提出“三步走”戰略,以此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路徑。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人民生活實現溫飽﹔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十五大上,進一步提出更加振奮人心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就是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上,在勝利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自覺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為緊密聯系、相互銜接和逐步遞進的目標任務進行總體謀劃和扎實推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勝利完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現代化百年奮斗歷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原因有許多,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實際的現代化建設道路。

第一,中國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進行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中國現代化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條,但歸根到底最重要的一條,是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的結果。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各項工作的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共產黨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居於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集中主要精力抓好現代化建設,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現代化建設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中要突出抓好的牛鼻子,領導中國現代化建設是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集中體現。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注意根據時代形勢和條件變化,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引領中國發展進步和現代化進程。比如,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便開始制定和實施五年計劃,先后完成了十三個五年規劃(計劃)。不久前結束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開啟了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還制定著名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提出振奮人心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十九大進一步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的戰略部署,完整勾畫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中國共產黨善於通過這種強有力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進行戰略謀劃和安排,對中國發展進行長遠戰略規劃部署,團結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引領中國不斷向前發展,取得一個又一個令世人驚嘆的中國奇跡。

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現代化的歷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胸懷大局、勇於擔當,志存高遠、規劃長遠,善於進行長遠戰略思維,一張藍圖干到底。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一個顯著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現代化得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依靠這種制度優勢,中國可以對幾十年上百年、幾代人十幾代人的建設進行長遠規劃和戰略思維,久久為功,直至最終實現既定的宏偉發展目標。

第二,中國的現代化是立足於中國實際的現代化。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趨向,但並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怎樣實現現代化,首先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年關於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若干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設想不同,中國是在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並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究竟應該如何進行,這是一個全新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基本國情進行了長期不懈的艱辛探索,並取得重大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和制度成果。鄧小平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3頁。]強調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和必須考慮的,一個是底子薄,一個是人口多,耕地少。[參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3、164頁。]中國現代化是14億人口的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中國現代化又是在一個一窮二白基礎上開始的現代化。這些都是中國的最大國情,也是中國現代化最顯著的特征。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回顧中國現代化探索歷程,中國現代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始終牢牢把握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始終牢牢立足於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始終把這個基本國情、這個最大實際,作為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基本依據,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建設道路。

第三,中國的現代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就是一部反映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奮斗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切奮斗都是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開展抗日戰爭、趕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變一窮二白的國家面貌,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樣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現代化建設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中國現代化建設獲得源源不竭的根本偉力。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之所以能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中國現代化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中國現代化的偉大事業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現代化建設。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14億人匯聚成磅礡力量,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創造了驚天動地的人間奇跡,這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的。

不少外國朋友經常會問,中國發展速度為什麼那麼快,中國人民發展熱情為什麼那麼高,中國現代化建設為什麼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功?要回答這個問題,隻要看看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就不難找到答案。近代以來,為了改變中華民族悲慘屈辱的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磨難,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犧牲,進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積累的這種強大能量,得以充分迸發釋放出來,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的磅礡力量。中國現代化建設歷程又一次充分証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的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和汗水奮斗出來的。

第四,中國的現代化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過去,一些人更多地把現代化看作是工業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城市化。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不限於經濟發展,而是建立在社會全面進步、全面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從新中國成立后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新世紀之初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隨著時代條件和任務的變化,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內涵不斷豐富發展。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既是中國現代化目標的基本定義,也是中國現代化目標的科學內涵。

按照中國共產黨十九大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分兩步走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戰略安排,中國的現代化在實現國家富強的同時,還包括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實現共同發展。僅以第一個階段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為例,到那時,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這一全面發展的目標任務,充分展現了中國現代化的光明前景,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時代發展要求和人民意願的深刻把握。

第五,中國的現代化是既加快發展又保持自身獨立性的現代化。進行現代化建設,不可避免會遇到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問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少人總以為實現現代化,隻有西方一種模式,隻有西方一條道路。這顯然並不符合客觀實際。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反復強調:“我們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但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8頁。]他還強調,“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4頁。]。“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3頁。]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麼主義。他一再強調,“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於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51頁。]。“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裡面有一個前一句和后一句的關系問題。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也就是我經常說的,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隻講第二句,不講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同上書,第82—83頁。]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從13個方面系統闡述了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的顯著優勢。在這次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戰役中,我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交出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這為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作了生動鮮活有力的詮釋。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這些顯著優勢,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深刻總結,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不斷發展,中國現代化建設既注意加快發展又注意保持自身獨立性的特點,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本文為作者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年會上的發言,刊發時有修改。

(陳理: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與編審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