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初探

作者:許先春    發布時間:2021-05-20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分享到 :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是我們分析社會歷史、社會運動時必須堅持的立場、觀點、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具體運用。把黨和人民事業放到歷史長河和全球視野中來謀劃,是我們黨的一條寶貴的歷史經驗。習近平同志不僅對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思考,而且還在實踐中進行了嫻熟運用,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胸懷兩個大局”是習近平同志關於大歷史觀思考和探索的集中反映。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知行合一、堅持唯物辯証法是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鮮明品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視野 人民至上 唯物辯証法

習近平同志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樹立大歷史觀。[參見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雜志2021年第7期。]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這一重要論斷,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

一、把黨和人民事業放到歷史長河和全球視野中來謀劃是黨的一條寶貴歷史經驗

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是我們分析社會歷史、社會運動時必須堅持的立場、觀點、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具體運用。堅持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是我們黨制定政策和策略的一個基本前提。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總結,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以寬廣的歷史視野分析社會運動得出的科學結論。馬克思主義以寬廣的歷史視野從整體上把握社會基本矛盾,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考察,因而能全面准確地把握社會的總體面貌和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揭示了人類社會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演進的一般規律。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揚棄,對剩余價值學說的分析,對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思考,對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判斷等,展現出博大的研究視野和大尺度的時空觀念。恩格斯系統地考察了原始社會制度解體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形成的過程,分析了國家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本質特征,指明了國家隨著階級的消滅和共產主義的勝利而消亡的歷史進程。正是由於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戰略眼光對其所處的時代和世界進行了深入考察,並且對人類歷史進行了整體把握,才得出不被狹隘和偏見所束縛的科學結論,馬克思主義既來源於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成為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

中國革命是在極其復雜、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展開的,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國共產黨隻有具有歷史思維、歷史大視野,才能更好地看清前進方向、走好前進道路。毛澤東同志強調:“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於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12頁。]他提出了著名的“古今中外法”:“弄清所研究的問題發生的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把問題當作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去研究。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於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25頁。]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恢宏氣度,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夜,寫下了“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於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47頁。]的豪邁篇章。毛澤東同志關於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的深入思考,以及他向全黨鄭重提出的“兩個務必”,都包含著對我國幾千年歷史治亂規律的深刻反思。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立和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都是在借鑒中外歷史、比較各國現實、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作出的正確選擇。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同志還提出了一系列高瞻遠矚的戰略思想,比如十大關系、三個世界劃分等,無不凝結著深邃的歷史智慧和深遠的戰略眼光。

鄧小平同志視野開闊、目光遠大,總是站在時代要求、國家發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審視中國前進的步伐。他強調:“要從大局看問題,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0頁。]他科學分析時代特征和世界大勢后深刻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証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78頁。]他領導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既立足當前又思貫古今,將中國古代的“小康”社會理想與他參觀發達國家的感受結合起來,用“小康”這一概念來表述“中國式的現代化”,進而提出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他反復叮囑道:“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頁。]他從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問題的戰略基點出發,及時調整各方面方針政策,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江澤民同志極為重視學習歷史,認為歷史有助於我們開闊視野、鑒往知來。在《論加強和改進學習》中,他專門講到五個方面的學習,其中就包括學習歷史知識。他提倡“思接千載”,強調“我們不僅應該懂得中國的今天,而且還應該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頁。]。他將綜觀全局提到講政治的高度,指出:“講政治,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講全局、懂全局、謀全局”,“沒有全局,就沒有方向”,[《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308頁。]“必須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正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要求”[《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9頁。]。他對興亡規律進行了總結,指出:“中國歷史上一個個王朝的覆滅,世界歷史上一個個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的崩潰,當今世界一些長期執政的政黨的下台,都與人心向背的變化有很大關系。”[《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頁。]他深入思考歷史和現實、我國發展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作出了關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他提出要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他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同時又結合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明確提出“我們搞現代化建設,必須到國際市場的大海中去游泳”,“並且要力爭上游”,[《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0頁。]強調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有弊,但利大於弊,要趨利避害。

胡錦濤同志始終站在國內大局和國際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就是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借鑒吸取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強調:“必須進一步樹立全球視野,善於進行雙向思維”[《胡錦濤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55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他從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歷程中總結出工農城鄉關系的“兩個普遍性趨向”,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變化,作出“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胡錦濤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8頁。],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他以寬廣的歷史視野,分析了我國歷史上人們孜孜以求的美好社會理想、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構想,系統回顧了我們黨對社會建設的探索,總結了國外一些執政黨的成敗得失,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

總之,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注重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把黨和人民事業放到歷史長河和全球視野中來謀劃,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這是我們黨的一條寶貴歷史經驗。我們黨作出的一系列事關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決策,都是與善於洞察國內外發展大勢的世界眼光和歷史思維密不可分的。雖然當時黨的領導人在正式文件或重要場合中還沒有明確提出“大歷史觀”一詞,但其精神要義、實踐要求已經深深蘊含在黨的工作方法中,體現在黨的奮斗探索中。

二、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在新時代的具體運用和豐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面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要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戰勝這些困難和風險,就必須善於從千頭萬緒、紛繁復雜的事物和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抓住本質、找到規律,不斷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作為我們黨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一,在這其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習近平同志順應時代發展和實踐要求,明確提出了樹立大歷史觀的重大任務,不僅對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思考,而且還在實踐中進行了嫻熟運用。

第一,深刻認識歷史、現實、未來的辯証關系。習近平同志強調,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今天的人們不能脫離昨天的歷史來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習近平《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頁。],“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頁。]。這些重要論述向我們昭示了一個哲理:歷史是現實和未來的基礎,如果沒有歷史眼光,沒有長遠眼光,就干不好當下的事情,更無法走向未來。他指出:“隻有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強調要“用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國際視野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和內在聯系”。[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197、228頁。]“隻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0頁。]這些都表明,歷史眼光不僅要有,而且越寬廣越好、越長遠越好,越寬廣、越長遠越能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習近平同志關於歷史、現實、未來三者關系的辯証思考,成為他論述大歷史觀的一個思想基點。

第二,用歷史眼光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同志在論述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時指出:“總目標問題,要用廣闊的世界歷史眼光來看”,“總目標問題,還要放到近代以來我國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中去看”。[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89、90頁。]通過分析古往今來很多國家都在探索但都沒有解決好的難題,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政權、一個社會要實現穩定發展,就必須形成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對我國來說,就是要找到符合我國實際的國家治理體系。以這樣寬闊的歷史眼光來觀察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后半程”,我們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了解就更全面、更深刻了。

第三,以寬廣的歷史視野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脈絡,應該拉長時間尺度、拉寬視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置於廣袤的歷史長河中,從多重維度去把握。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分六個時間段系統回顧了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從提出到波瀾壯闊的發展進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放在這樣一個宏觀的歷史背景中來考察,氣勢磅礡而又具體生動地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龍去脈、發展過程和形成邏輯。習近平同志多次分析並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怎麼得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怎麼走出來的。雖然講話的時間不同、具體表述不同,但這些講話都向我們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堅實的實踐基礎。從習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論述中,我們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100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在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和根本成就。

第四,用大歷史觀謀劃區域發展。由於復雜的歷史原因,我國一些大城市處於“緊平衡狀態”。習近平同志分析了一些國家用“跳出去”建新城的辦法解決“大城市病”的國際經驗,總結了我國通過建設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推動珠三角、長三角發展的經驗,高瞻遠矚地作出了建設雄安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他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傾注了大量心血。2016年3月24日和5月27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指出:目前北京正面臨一次歷史性抉擇,從攤大餅轉向在北京中心城區之外,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載地,這是歷史性的戰略選擇,要堅持用大歷史觀看待這件事情。[參見《張高麗就設立雄安新區接受記者採訪》,載於2017年4月15日《人民日報》。]他強調這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參見梁相斌等《譜寫首都發展新篇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推動首都發展紀實》,載於2017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同志實地考察河北省安新縣和白洋澱生態保護區,就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發表講話,強調要規劃好再開工建設,決不留歷史遺憾。要保持歷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一茬接著一茬干。[參見《張高麗就設立雄安新區接受記者採訪》,載於2017年4月15日《人民日報》。]千年大計、不留歷史遺憾、保持歷史耐心,這些話字字千鈞、振聾發聵、直抵人心,彰顯了習近平同志深邃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使命擔當。

第五,用大歷史觀看待中華民族的變革和開放精神。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235頁。]之所以在這個重大節點突出強調“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主要是因為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到了攻堅克難、闖關奪隘而又愈進愈難、不進則退的時刻,急流險灘暗礁更多,以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繼續銳意改革、奮勇搏擊,就顯得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習近平同志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大歷史來觀照現實,進而提煉出變革和開放精神,大大深化了我們對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內涵的認識,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改革開放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激勵著我們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第六,用大歷史觀研究重大歷史事件。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備,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如何深入挖掘並科學評價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這不只是個理論問題、歷史問題,更主要的是一個政治問題。2019年4月19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持大歷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奮斗史中來認識和把握。”[《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激勵廣大青年為民族復興不懈奮斗》,載於2019年4月21日《人民日報》。]他強調,要從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相結合的高度,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等各領域開展研究。這就啟示我們:研究重大而復雜的歷史事件,需要有寬廣的歷史視野,需要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需要進行生動、具體、深入的縱橫比較,這樣才能形成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第七,用大歷史觀看待“三農”問題。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全面勝利,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脫貧摘帽決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新起點。2020年12月28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隻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載於2020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鬆懈“三農”工作。習近平同志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載於2020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這是運用大歷史觀分析“三農”工作、立足中國國情農情和發展階段特征而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揭示了“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深遠意義。

第八,從百年奮斗史的高度科學總結黨的偉大歷程。習近平同志用“從建黨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民主生活會強調 加強政治建設提高政治能力堅守人民情懷 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載於2020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高度概括了黨百年來的光輝歷程,並指出:“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雜志2021年第7期。]。他深刻揭示了百年奮斗的實質,指出:“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58頁。]

第九,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評價黨的偉大貢獻。習近平同志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215頁。]他從不同視角出發,用一系列“偉大飛躍”精辟概括黨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比如:“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117頁。]﹔“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118頁。]﹔“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223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223頁。]等等。他還深刻闡明了黨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指出:中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8—9頁。]

第十,胸懷兩個大局。這是習近平同志關於大歷史觀思考和探索的集中反映。習近平同志指出:“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7頁。]他強調:要“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雜志2021年第7期。]。想問題、作決策,一定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

總之,習近平同志從不同角度對大歷史觀進行了論述。從中還可以看出,越是重大歷史關頭,越需要運用好大歷史觀。習近平同志關於大歷史觀的論述,理論視野極為宏大、實踐背景極為廣闊,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感,將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強大力量和鮮明品格

(一)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強大真理力量

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是我們認識世界、掌握規律、贏得未來的思想武器。其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握歷史大勢,看清前進方向。“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社會主義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堅持和發展,都是順應時代潮流和世界發展大勢的結果。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有助於我們在紛繁復雜、亂雲飛渡的歷史現象中看准、看清、看透世界發展大勢,避免我們在林林總總、變幻莫測的歷史萬花筒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隻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政黨,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我們必須准確把握歷史大勢,勇立時代潮頭,引領社會進步。

二是總結歷史經驗,吸取智慧力量。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24頁。]歷史具有資政育人、鑒古知今、學史明智的功能。時間越長,積累的歷史經驗就越豐富、越珍貴,對現實的啟示就越多、越有力量。運用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歷史智慧,更多地獲得思想的啟迪、知識的武裝,進而提高工作本領,站在歷史的深厚基礎上更加堅定地走向未來。

三是探索歷史規律,保持戰略定力。歷史並不是無數個偶然事件的隨意組合,不是對人物和事件的簡單記敘,其背后隱藏著內在的必然性、規律性。客觀事物是不斷發展的,各種實踐活動都是不斷向前推進的,而歷史規律就蘊含在社會實踐和事物運動之中。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注重運用寬廣的視野總結歷史、觀察現實、思考未來,因而能更好更准確地揭示歷史發展規律,有助於我們認識真理、保持定力。我們必須端起大歷史觀的望遠鏡,不斷探索規律、發現規律,按歷史規律辦事,這樣才能無往而不勝。

四是抓住歷史機遇,掌握歷史主動。歷史是各種運動的合力,構成歷史運動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孕育出有利於事物發展的條件和態勢,這就是歷史機遇。歷史機遇稍縱即逝,失之難以再得。運用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分析歷史、觀察現實,就能從豐富的歷史樣本、已有的歷史案例中獲得啟示,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敏銳地捕捉到機遇,從而獲得發展的先機,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五是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自覺。歷史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人們對自身歷史的充分肯定,對國家、民族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歷史自覺是維護歷史、傳承歷史、發揚歷史的自覺意識。歷史自信是歷史自覺的基礎和底氣所在,有了堅定的歷史自信,才會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才會有為理想信念而奮斗的自覺行動。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有助於我們在錯綜復雜的歷史環境中始終保持歷史清醒,在泰山壓頂的巨大壓力下始終保持歷史自信,堅定執著地走向未來。

(二)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鮮明品格

今天,我們俯瞰歷史長河,撿拾千年煙塵,縱覽歷史得失,都離不開運用正確的大歷史觀。我們倡導和堅持的大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而不是別的什麼大歷史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西方社會的大歷史觀為構建連貫性的宏大歷史進行了努力,給我們提供了借鑒,但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與其有著本質的區別,兩者不能等同。除了長時段、寬視野、深層次等特點外,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還具有如下一些鮮明品格,這是我們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十分注意的。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這是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政治保証。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威脅最大的一個慣用手段就是詆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並妄圖借此全盤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道路和文化。這種斗爭在歷史領域尤其激烈。在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根本性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否則就會造成災難性的、顛覆性的后果。運用大歷史觀,不是要以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來否定、削弱黨的領導,而是為了從黨走過的風雲激蕩的歷史歲月中深化對黨的信賴,堅定對黨的領導的信念。歷史已經雄辯地証明: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分析歷史,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力量,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黨和人民事業的光明前景。

二是堅持人民至上。這是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歷史唯物主義既反對歷史唯心主義那種認為歷史是由少數精英人物支配和推動的觀點,又反對西方人本主義那種以抽象的、永恆不變的人性說明社會歷史的觀點。西方社會的大歷史觀雖然也為人類歷史提供了宏闊的時間圖景,但往往忽視了歷史背后的真正意義與價值目標,歷史也就成為單純的、大時段的過程描述。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民造福作為根本使命。我們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謀劃發展,站在人民立場深化改革開放,著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改善民生,突出人民利益導向加強制度創新,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三是堅持實事求是。這是貫穿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思想路線。“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持以我們黨關於歷史問題的兩個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依據,准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雜志2021年第7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要全面、歷史、辯証地評價歷史人物,將歷史人物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四是堅持知行合一。這是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實踐特征。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決不是書齋裡的學問、脫離實際的思辨,它來自實踐最終也要回歸實踐,落實到怎麼用上。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工作的突破口。習近平同志指出:“隻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225頁。]必須把對歷史的思考落到研究我國改革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落到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精准施策、靶向治療,真刀真槍解決問題。

五是堅持唯物辯証法。這是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辯証特色。西方史學理論中,不少學派在分析歷史現象時往往得出唯心的或形而上學片面的、機械的結論,主要原因還是出在方法論上。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但同時也以辯証唯物主義作為與生俱來的方法論。我們要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歷史思維的基礎上強化戰略思維、系統思維、辯証思維,把握本質和現象、形式和內容、原因和結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現實、內因和外因、共性和個性、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提煉出客觀准確的觀點,形成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科學結論。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