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鋪在紅軍長征中的歷史地位及作用學術研討會舉行

作者:    發布時間:2021-05-27   
分享到 :

5月18日,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隴南市委、隴南市政府聯合主辦的哈達鋪在紅軍長征中的歷史地位及作用學術研討會在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干部學院舉行。

上午,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副院長魏海生,甘肅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陳青出席會議並講話,隴南市委書記張柯兵致辭,市委副書記、市長崔景瑜主持會議。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紀曉華,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聞出版局局長王成勇,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韋思軍等領導和黨史軍史專家、優秀論文作者代表等100余人參加了學術研討會。

魏海生在講話中指出,紅軍長征途徑哈達鋪是偉大長征史詩中的壯麗篇章,黨中央在哈達鋪醞釀形成了“到陝北去”的重要決策,在紅軍長征史、中國革命史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哈達鋪的革命歷史為我們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提供了豐厚滋養。在新時代長征路上,我們面臨著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必須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須堅定理想信念,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必須堅守初心使命,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必須提高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能力,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牢牢掌握歷史主動,抓住和用好各種歷史機遇。他希望,要樹立大歷史觀,把哈達鋪革命歷史放在紅軍長征史、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奮斗史中去研究、去認識,做到歷史與現實相觀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一步講清楚哈達鋪革命歷史的重要地位和時代價值。要努力構建大黨史工作格局,把哈達鋪革命歷史挖掘好、研究好,把哈達鋪革命歷史史料收集好、整理好,把哈達鋪革命傳統、革命精神宣傳好、傳承好,把哈達鋪的紅色資源保護好、利用好,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凝聚起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磅礡力量。

陳青在講話中指出,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隴原大地上的紅色革命火種生生不息。特別是哈達鋪,曾迎接了紅軍三大主力,是長征路上的“加油站”。研究好哈達鋪在紅軍長征中的歷史地位及作用,研究好甘肅的紅色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希望專家學者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指導幫助甘肅進一步深入挖掘紅色文化這座精神寶庫,讓長征精神閃耀出更加耀眼奪目的時代光彩。她強調,要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研究發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甘肅的紅色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發揚好宣傳好,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從歷史中汲取走向未來的智慧,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拼搏精神,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在實現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接力奮斗中,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張柯兵在致辭中向出席學術研討會的領導和專家們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表示,隴南市將持續深化隴南紅色文化研究,把紅色文化資源利用好、把紅色革命傳統發揚好,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隴南篇章。

研討會期間,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李泉少將做了題為《論哈達鋪整編的地位和作用》的主旨發言﹔國防大學教授、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理事羅海曦做了題為《哈達鋪<第二方面軍基本命令>與作戰行動和長征中的紅二方面軍》的主旨發言﹔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參信息部編研室軍史專家劉曉蘇做了題為《2021,從哈達鋪再次出發》的主旨發言﹔革命先輩子女楊曉哲、李力清、向東紅做了主題發言,共同追憶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深切緬懷革命先輩。

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二級巡視員孫瑛做了題為《正確認識哈達鋪在長征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主旨發言,她講到,哈達鋪是北上陝甘的策源地,是長征途中的加油站,也是“成徽兩康戰役”計劃的制定地,是三軍過后盡開顏的地方,紅軍在哈達鋪播撒的革命火種在隴南燃起的革命烈火生生不息,為紅色基因的傳承打下了堅實基礎。

下午,來自江蘇、浙江、福建、山東、陝西、甘肅等省市的11位優秀論文作者代表交流發言。他們就紅軍北上戰略方針與哈達鋪轉折、中共中央在哈達鋪決策形成的原因、從哈達鋪到延安、紅軍長征落腳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必然性等多個角度為哈達鋪在紅軍長征中的歷史地位及作用建言獻策、凝智聚力。

此次研討會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迎接黨的百年華誕的重要活動。研討會的召開為我省挖掘、研究、運用以哈達鋪紅軍長征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發揮了積極作用。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持續深化紅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甘肅豐富的黨史資源,大力宣講甘肅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為全省黨史學習教育和黨史事業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