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黨史視野下的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

作者:石仲泉    發布時間:2021-05-28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百年黨史,中華崛起。當年開天辟地大事變,演繹成改天換地大飛躍。以方志敏為代表的革命先烈所憧憬的願景——“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淒涼的荒地!”【1】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前仆后繼的長期艱苦卓絕奮斗后,終於變成、並且正在變成比之更美好的活生生的現實。可愛的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進入到實現強起來偉大飛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民族已毫“無愧色地立在人類的面前”! 【2】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如期實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乘勢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吹響了動員號!這是獻給偉大的黨最榮光燦爛的壽禮!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帶領人民使中國實現扭轉乾坤的巨變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黨的指導思想堅持了作為科學指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樣一個又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引領著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勝利,使社會主義中國躋身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中華民族是富於理論思維的民族,中國共產黨是善於理論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之際,讓我們穿越時間隧道,回望黨進行理論創新的艱辛而偉大的歷程吧!

一、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異常特殊性與毛澤東思想的創立和發展

毛澤東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幫助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3】。一個時期,這個結論受到質疑。其實,這是真實的歷史。包括毛澤東在內的那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就是在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的迷茫中,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使他們的思想豁然開朗,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創立了中國共產黨。

一些人對此產生質疑,從思想方法言,有一個如何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十月革命經驗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創立者早就告誡: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回首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黨內盛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使中國革命一再遭受挫折,也在於沒能把握這一點。

毛澤東的過人之處,也是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既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如磐石,學習馬列著作如飢似渴,其領悟能力又異常超強,沒有絲毫的學理主義、教條主義和書呆子氣。他在初次讀了《共產黨宣言》《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史》后,知道人類有史以來就有的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就“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4】 。於是,從中國特殊國情出發,不斷探索符合中國具體實際的革命斗爭道路,形成了黨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毛澤東思想。

事非經過不知難。毛澤東思想的創立並非徑情直遂。

(一)中國異常特殊的國情和毛澤東思想的創立

中國異常特殊的國情是什麼?毛澤東回答:“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幾個字。”中國人民深受兩種壓迫,“一種是帝國主義的壓迫,一種是封建勢力的壓迫”。【5】 由於這雙重壓迫,中國貧困落后程度為世界少見,階級矛盾的對抗沖突空前激烈。盡管工人階級人數較少,但作為工人階級天然同盟軍的農民階級蘊藏著極大的革命性。反動統治勢力在城市特別強大,但在偏遠農村卻比較薄弱,將革命的重心轉移到農村就能使革命力量得到發展。特別是由於多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政策和分散的地方農業經濟,各派軍閥間的戰爭連綿不斷,這非常有利於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發展“工農武裝割據”局面。毛澤東指出:“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間,產生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紅色政權區域,在目前的世界上隻有中國有這種事。”紅軍、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中國是全國都布滿了干柴,“‘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時期,毫無疑義地是不遠了”。【6】這是毛澤東基於對中國特殊國情的分析而對中國革命的特殊立足點的深刻把握。盡管這些認識是在上井岡山后逐漸明確的,但這些思想在他掌握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后就在孕育之中。因此,在大革命失敗后緊要關頭的八七會議上能提出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宏論﹔在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隊伍攻打長沙不下,立即掉轉槍頭帶領隊伍上井岡山開辟了黨領導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他在堅持井岡山斗爭一年多后又下山轉戰閩西贛南創建了中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在嚴酷的反“圍剿”斗爭中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毛澤東的一系列正確主張,不斷遭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將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中央領導人的反對。由於中央的錯誤領導,也由於根據地資源幾乎耗盡,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敗,不得不戰略轉移進行長征。湘江血戰慘烈,紅軍犧牲巨大,喚醒了廣大指戰員的覺悟,強烈要求改組中央領導班子。這才促成了遵義會議召開,毛澤東進入中央常委,成為實際領導核心,實現了黨的歷史的第一次偉大轉折,挽救了瀕臨絕境的黨和紅軍。

全民族抗戰開始后,中日兩國三方(共產黨、國民黨和日本)的復雜矛盾關系和中共在抗日戰爭中的多方面實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通過對中國革命經驗教訓的反思,對中國革命的規律和特點的認識愈益豐富。《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關系,進一步明確了中國革命的領導權、性質、動力、對象、任務和前途,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從而使“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得到解決。這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理論體系的重要標志。整風運動開展后,全黨不僅認識到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上是黨的正確路線代表,在理論上對馬列主義有創造性發展,而且找到了概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豐碩成果的科學稱謂——毛澤東思想。作為整風運動理論成果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充分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偉大作用。中共七大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二)毛澤東思想的初始體系和發展后的完整體系

在中共七大上,劉少奇代表中央作修改黨章的報告,對毛澤東思想的定義和體系作了充分論述。報告對毛澤東思想下了多個定義:一是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性格的要求言——“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或“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二是從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和民族化言——“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在目前時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繼續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優秀典型”。三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言——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特出的、完整的關於中國人民革命建國的正確理論”,“是中國無產階級與全體勞動人民用以解放自己的唯一正確的理論與政策”,“是唯一正確的救中國的理論與政策”,是我們黨的“唯一正確的總路線”。 【7】這多個定義,旨在從不同角度揭示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本質特征。報告概括毛澤東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指出:毛澤東思想的具體理論,“表現在毛澤東同志的各種著作以及黨的許多文獻上。這就是毛澤東同志關於現代世界情況及中國國情的分析,關於新民主主義的理論與政策,關於解放農民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戰爭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根據地的理論與政策,關於建設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理論與政策,關於建設黨的理論與政策,關於文化的理論與政策等” 【8】。根據大會形成的共識,七大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中國共產黨自創立以來第一次將經過千辛萬苦獲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理論成果,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中共七大以后,毛澤東思想還在發展。在解放戰爭中,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從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過程中,在艱辛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毛澤東思想得到了新的豐富和開拓。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挺立在世界東方。盡管黨的探索經歷了不少曲折乃至嚴重挫折,但黨還是經過自己的力量結束了“文化大革命”,從危難中重新奮起,撥亂反正,揭開了黨的百年歷史新篇章,也對毛澤東思想作了新的構建。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將毛澤東思想與毛澤東同志的晚年錯誤加以區別后,給予毛澤東思想新的定義。這個定義在十二大黨章中概括得更加全面,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証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新的體系是《決議》的“六+三”格局。所謂“六”,即有六個方面的內容: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關於政策和策略的理論﹔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關於黨的建設的理論。所謂“三”,即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點: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六個方面的內容和三個基本點,被視為“把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 。【9】毛澤東思想的新體系,比中共七大的初始體系更加全面,包括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正確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體現革命戰爭、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的寶貴經驗﹔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學科領域,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軍事和國際問題等諸多內容﹔涵蓋治黨治國治軍、兼及內政外交國防各個方面,創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國如何革命、奪取革命勝利和實現革命轉變,走向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根本問題。這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將毛澤東思想的內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黨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中共十五大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三)必須堅持與黨共存的毛澤東思想

1981年《決議》指出: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 “因為毛澤東同志晚年犯了錯誤,就企圖否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價值,否認毛澤東思想對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這種態度是完全錯誤的。對毛澤東同志的言論採取教條主義態度,以為凡是毛澤東同志說過的話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隻能照抄照搬,甚至不願實事求是地承認毛澤東同志晚年犯了錯誤,並且還企圖在新的實踐中堅持這些錯誤,這種態度也是完全錯誤的。”【10】 習近平進一步指出:革命領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不容許提出並糾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它培養的大批骨干,不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鄧小平同志說,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的原則,我們將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前進。”【11】 這是我們黨對待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態度。用廣大老百姓更接地氣的話說,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守護神,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基、是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長治久安之根。毛澤東思想與黨的生命同在,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始終堅持。

二、百年黨史的改革開放新時期與鄧小平理論的創建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百年黨史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催生這次偉大覺醒,進行新的偉大革命,孕育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推動實現新的偉大飛躍,從黨的指導思想言,創建的鄧小平理論起了決定性引領作用。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艱難抉擇。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鄧小平實際上已成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是進行新的偉大革命的重大方針政策的主要決策者。他通過不斷反思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的和新鮮的、成功的和失敗的、中國的和外國的經驗教訓,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隻有這條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榮之路。”【12】

鄧小平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導思想很明確。一方面反復強調,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扭住不放,不能丟馬克思、列寧、毛澤東,老祖宗不能丟!另一方面不斷指出: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斷送。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為了使中國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首先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走過的道路和經驗教訓進行科學總結。1981年《決議》通過總結新中國成立30年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作了初步概括,明確中國共產黨已逐步確立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

鄧小平領導全黨開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實行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接著推行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的改革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全方位轉變。黨的理論認識隨之向前推進和升華。198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大,深刻闡述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大會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經驗作進一步總結,並從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境等方面,對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一系列理論觀點作了歸納,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了初步輪廓。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發表談話,集他個人思想理論之大成,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諸多理論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方針政策,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在以鄧小平南方談話統一全黨思想的基礎上,1992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經過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世界發展變化新特點的研究,經過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的總結,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它包括: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証、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實現祖國統一等方面。大會確立“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指出這個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相同步,對“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進一步深化。199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科學稱謂,正式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對鄧小平理論作出新概括,指出鄧小平理論“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13】鄧小平理論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觀的一個新形態,全黨對鄧小平理論的認識進入新境界。

(二)鄧小平理論是使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以來走向富起來的首個理論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針對中國探索社會主義經歷的曲折和挫折指出:我們干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30多年,“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14】 。他批判“四人幫”說: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15】,“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16】。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使中國人民富裕起來的第一個理論。

鄧小平理論使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有四大“秘笈”。

——率先提出並始終不渝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17】 習近平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我們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不能有絲毫動搖。” 【18】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富起來的根本“秘笈”。

——提出被譽為開啟改革開放閘門“三板斧”的大政策。第一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后的地區,先進地區幫助落后地區是一個義務。共同富裕不是平均發展。搞平均主義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讓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第二是支持農村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制度。這是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的“第一個飛躍”,“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三是倡導興辦深圳等地經濟特區,推動全國對外開放格局。“我可以放膽地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 【19】

——提出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突破了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鄧小平從1979年開始一直在思考這個被視為“異端”的問題,不斷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他強調: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定海神針。隨后,中共十四大確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理論成就。它挑戰了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的不可能,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也成為鄧小平理論最具標志性的創新理論。

——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方針和在國際風雲變幻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在世界上的自處之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把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作為首要任務。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中國爭取50年到70年時間發展起來。這個戰略思想是中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指針。20世紀80年代末以后,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在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嚴厲制裁的緊要關頭,他又提出一套指導中國如何冷靜應對國際風雲的自處之道,成為黨中央妥善處理若干風險、不斷贏得和平發展戰略機遇期的重要指針。這些指導方針為中國從站起來走向富起來營造了難得的外部環境。

(三)正確認識和始終不渝地堅持鄧小平理論,關系中國的長治久安

長期以來,對鄧小平理論有兩種錯誤認識。

一種錯誤認識,是將它與毛澤東思想割裂開來和對立起來。這是完全不了解這兩個理論的共通性和后者對前者的繼承性。實際上,鄧小平理論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它上承毛澤東思想,是毛澤東思想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堅持和發展。鄧小平說: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就是恢復毛澤東同志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就是准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基本點還是那些。從許多方面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正是由於鄧小平堅持正確對待毛澤東的領袖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才使黨沒有分裂、國家沒有動亂,改革開放以來始終保持安定團結的穩定局面。鄧小平理論“啟下”,即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初始理論、本源理論和基礎理論,此后黨的指導思想理論都是對它的堅持和與時俱進的創造性發展。

另一種錯誤認識,是將改革開放以來的負面現象歸罪於鄧小平理論。這也是既不了解歷史,又缺乏正確認識問題的辯証思維。改革開放本身就具有“雙刃劍”效應,鄧小平一直堅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的“兩手政策”。他說:開放、搞活,必然帶來一些不好的東西,不對付它,就會走到邪路上去。所以,開放、搞活政策延續多久,打擊犯罪活動就得干多久。“這兩隻手都要硬。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丑惡現象,手軟不得。”他不斷強調:“我們要反對腐敗,搞廉潔政治。不是搞一天兩天、一月兩月,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20】因此,一定要旗幟鮮明地堅決反對那種“抑鄧”“貶鄧”歪風。要分清現實生活中的主流和支流,要區別理論要求與實際工作偏差,不能混為一談。要高瞻遠矚,深刻認識鄧小平和毛澤東一樣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守護神”,鄧小平理論同毛澤東思想一樣是黨須臾不可丟掉的護身法寶,隻有始終不渝地堅持,黨和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走向21世紀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在兩個世紀的千年之交,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2000年早春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200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講話中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理論建構,將其規范表述為: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中共十六大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了理論升華,成為引領黨和國家在新世紀前進的新的指導思想。

(一)世紀之交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為什麼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世紀之交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呢?最重要的是基於這三方面考量:首先是對世紀之交的國際形勢有了新的認識。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國際環境、政治關系,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更為激烈。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其次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有了新的感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黨所面臨的新的歷史任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實踐基礎。再次是對黨的現狀深刻分析后提出的新要求使然。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黨的隊伍發生重大變化,新黨員數量大量增加,干部結構在不斷重組,黨的階級基礎在增強,群眾基礎在擴大,要求黨進一步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強黨的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現實依據。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面向世界的開闊視野和緊跟時代的創新意識,全面說明了新時期黨的各項工作的本質要求。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21】為此,要堅持“四個必須”,即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必須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必須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十六大黨章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黨的指導思想發展史上的新裡程碑。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由治黨及至治國的創新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新的指導思想有其特質,即是由治黨及至治國的理論。為什麼會有這個特質呢?這是因為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艱難形勢下受命時,鄧小平有明確政治交代:“常委會的同志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22】 江澤民一直牢記著這個囑托,要首先治黨。為此,提出了“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治黨始終堅強有力,治國必會正確有效” 的【23】名言。這是江澤民對治黨與治國關系的精辟概括。治黨,既要在實踐上狠抓黨的建設,還要在理論上有“新道道”。這個“新道道”,就是要抓住黨的根本問題,對黨的先進性作新的思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關於黨的先進性的新理念,對黨本身的認識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具有鮮明的影響力。從黨的先進性入手治黨,在理論上是站在制高點上,能高屋建瓴,主導和統領黨的建設各個方面,發揮綱舉目張之巨大能量。這是理論治黨的高招妙著。

同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又不僅僅是治黨的創新理論,還兼具治國之宏策。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大國的大執政黨,一方面,不可能離開治國去孤立地治黨,隻能在治國的同時來治黨﹔另一方面,治黨不是目的本身,使黨永葆先進性,還是為了治國,執政為民,興國安邦。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意味著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意味著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味著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這些要求都涉及治國根本問題。經過中共十六大報告等文獻的理論構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基本要素、歷史背景、立論依據、傳脈關系、時代精神、實踐要求、體現途徑、重大意義等問題,不僅得到充分說明,而且它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階段和發展道路、根本任務、全面改革、對外開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統一戰線、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等諸多方面,都有重要論述。這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基礎上,與時俱進地提出的許多新的理論觀點、方針、政策,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的問題,是對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系統總結的科學理論。因此,中共十六大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世紀之交的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黨的建設、推進中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要指南。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領“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推進

鄧小平向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政治交代后,1994年9月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把黨的建設提到“新的偉大工程”的高度全面推進。

將黨的建設作為“偉大的工程”,是毛澤東在1939年提出的。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地實施這項偉大工程,取得全國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圍繞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的問題,實際上開啟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面向新世紀,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推進這個新的偉大工程,旨在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首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先進性新理念,是全面引領新的偉大工程的旗幟。長期以來,對黨的性質的表述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對先進性內涵是講“一個代表”,即“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才將黨的性質擴展為——“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將先進性內涵由“一個代表” 擴展為“三個代表”。這就是說,直到2000年前,從中共二大到十五大的75年,基本上是“一個先鋒隊”和“一個代表”思想,盡管歷屆黨章的文字表述有所不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對黨的先鋒隊和先進性的認識與時俱進,既使黨的先鋒隊性質更加全面和完整,更有利於黨將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三者的根本利益很好地統一起來﹔也更有利於增強黨的政治和科學文化素質,更能說明黨的先進性的完整性。這在馬克思主義的黨建學說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黨建理論的這個偉大創新,起到了引領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推進的旗幟作用。

其次,中共十六大對全面推進執政黨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了全面部署。即明確了全面推進執政黨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的總方針和總要求,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強調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使黨的工作充滿活力﹔重點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這樣,在世紀之交新階段,全面推進新的偉大工程,方向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隨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貫徹落實和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推進,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再次,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是全面推進新的偉大工程的基礎工程。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的戰斗堡壘,也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在世紀之交,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擁有6700萬黨員、400萬個基層組織的執政大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在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採取了許多重大舉措,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比如,提出將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團結和帶領群眾進行改革和建設的戰斗堡壘,建設成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提高黨的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再如,提出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將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輻射到全社會。2002年,全國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戶有2600多萬戶、從業人員有8000多萬人。但是,非公有制企業中的黨組織很不健全,發展也不平衡。1999年底,全國私營企業中建立黨組織的隻有1.5%。這種狀況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江澤民發表“三個代表”講話,對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狀況的關注是一個重要背景。他要求各級黨委抓緊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加強黨建工作,並對社會各個方面優秀分子入黨的主要標准有明確指示。他給予非公有制群體社會成員一個新的稱謂,即他們同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員一樣都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一切社會成員能否加入中國共產黨,就看他們“能否自覺地為實現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是否符合黨員條件”。【24】他堅信,中國共產黨是個大熔爐。建黨80年來,已將那麼多非工人階級成分或出身的人熔煉成了工人階級先鋒隊戰士,有的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有的成為黨和國家杰出領導人。現在我們這個已空前壯大並有豐富經驗的黨,更有能力將社會其他方面的優秀分子熔煉成“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為黨的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全面推進執政黨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巨大努力,在實踐上使黨的面貌煥發出蓬勃生機,在理論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

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觀

歷史滾滾向前,理論不斷創新。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覺醒,催生的偉大革命,釋放的不可遏制的理論力量。繼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兩大指導思想的創新之后,2003年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經過10年實踐檢驗,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升為新的指導思想。這是百年黨史理論創新的又一個偉大成果,引領全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新的勝利。

(一)為什麼要提出科學發展觀及其科學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早在1993 年9月,鄧小平就指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12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1995年9月,江澤民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的講話中,論列了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這個總攬全局的關系,以及速度和效益、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及收入分配中國家、企業和個人等12大關系。他指出: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紐帶,推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旨在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一切無從談起。保持穩定是全黨工作的大局。全黨要自覺維護、服從和促進這個大局。這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重要理論背景。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進入21世紀之際,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更加顯現。比如: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依然存在﹔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但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改變農村發展滯后,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任務艱巨﹔等等。中共十六大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刻總結長期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充分吸收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最新成果,准確把握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進入新世紀后的階段性特征,站在歷史和時代的新高度,圍繞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怎麼樣發展等根本性問題,堅決糾正一些偏頗看法,端正發展觀念,於2003年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個內涵十分簡潔,各要素的功能定位也很明確。作為第一要義的“發展”,是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作為核心的“以人為本”,是突出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作為基本要求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是使人民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中生產、工作和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作為根本方法的“統籌兼顧”,是為了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這就是說,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發展的科學性,樹立科學發展新理念。精准把握“科學”二字,是它的真諦。

(二)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創新性發展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乃至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了重大的豐富和發展。

1.對中國共產黨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的重大發展。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用最簡捷的語言來表示,就是“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一言以蔽之,也是“發展”二字。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僅拓展了“發展是硬道理”和“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思想,而且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發展方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和諧發展道路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科學發展理念貫通起來,賦予黨的發展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深化了對於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新形態。

2.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自身的發展理論的重大發展。《共產黨宣言》有一“金句”:在未來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強調這一“金句”,並將所追求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關於人的理想和現階段關於人的發展目標作了區分,提出目前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將來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前提。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為根本。這裡的“人”既指群體,也不排斥個體。這正是科學發展觀提出后得到社會高度評價的一個重要原因。“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又進一步明確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每個人的發展和一切人的發展的關系、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群眾的具體利益的關系,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理論的重要創新。

3.對長期存在的以社會為本的發展觀的重大發展。所謂社會發展,主要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人的發展則指人的知識、能力、素質等的發展。這兩者是對立的統一。一方面,社會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環境和條件﹔另一方面,人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人的社會,沒有人的發展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根據《共產黨宣言》,人的發展比社會的發展更具根本性,因為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人的發展狀況決定著社會發展狀況。但是,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實際過程來看,社會的發展在許多方面是以犧牲人的發展來實現的。這不僅在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社會是很明顯的,就是在社會主義現階段,由於國際上還有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存在,在相當長時期也很難不以社會發展為本。但是,就中國內部的發展言,不斷強調以人為本、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就為實現由以社會為本的發展觀到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的轉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因此,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社會學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

4.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的重大發展。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黨的執政理念,更加明確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謀發展、促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新思考,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認識。因此,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的重大發展。

(三)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三大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使用很早,它的內涵是什麼卻不十分明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概括了它的兩個重要內涵: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包括什麼內容,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哪些理論。在2011年慶祝建黨90周年的講話中,又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內容。中共十八大報告繼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大內涵作了闡釋。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這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提出科學發展觀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三大貢獻。

1.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成果在中共十三大首次提出來的,但對其內涵沒有明確界定。中共十七大報告首次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5】中共十八大報告認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這四個“關乎”,將其重要性說到近乎極致。十八大報告講道路的內涵時強調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三個內容。“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特征。加這一條,原來的四項建設擴充為五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更加完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報告論述以人為本的內容,加這一語,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加此內容,符合黨心民意。強調上述三語,再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發展的目的性和目標性就全面了,對道路內涵的表述更加完善。

2.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中共十七大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創新理論的新概括。中共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明確為黨的指導思想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這裡,由於是講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新理論,而不是建黨以來的所有創新理論,因而以鄧小平理論為其始基理論,沒有將毛澤東思想包括在內。這絲毫沒有否定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和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旗幟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是封閉的,中共十九大后,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進去了。

3.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思想是鄧小平在1987年提出的。他對此的一系列論述,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義,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思想。胡錦濤在2011年七一講話中首次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具體內涵,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是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自我完善和發展形成的“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26】 。中共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這個制度體系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對今后國家的發展,尤其是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三大貢獻,說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和特點的認識愈益深化,也說明黨的理論創新在多方面展開,成果越來越豐碩。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百年黨史,歷經滄桑。中國共產黨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苦卓絕奮斗中,大體分為四個時期。一是28年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實現從幾千年封建專制社會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人民成為國家主人的新社會的偉大轉變。二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盡管經歷嚴重挫折,但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經驗教訓是寶貴的,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這29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既充分顯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也為后來的改革開放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改革開放以來新時期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黨和國家的面貌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這30多年使中國人民在此前站起來之后又邁步走向富起來。四是經過數十年長期積累,自中共十八大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導中國人民進入實現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又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闊步邁進。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偉大創新

黨自誕生以來,就頂級理論創新言,先后創立了前述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偉大創新。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自履新以來,遇到三個新情況:一是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二是面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等發生的一系列深刻變化﹔三是面對黨面臨的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面對世情、國情、黨情出現的新情況,新一屆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全方位的、開創性的偉大成就。作為它的理論成果,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

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包括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証等基本問題,並且要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以利於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明確了:(1)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5)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6)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7)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上述思想涉及領域全面,科學內涵異常豐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革命性、實踐性特征,是一個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文化傳承維度言,它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也繼承和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價值共識、精神追求、政治智慧、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相融合的最新理論結晶。它是中華民族的燦爛瑰寶,必將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大放異彩。它的指導作用,對中國言,堪稱黨實現新的歷史使命的理論燈塔,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它的國際影響,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不斷發展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關注的重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進一步張揚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世界影響力,有利於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還會在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新征程上不斷豐富和發展。

(二)全面從嚴治黨與構筑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制度體系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黨史上實施了兩項關系黨和國家命運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兩大重要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

——關於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從嚴治黨”概念是中共十三大報告最早提出的。隨后由江澤民將治黨與治國加以貫通,提出“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思想。習近平任總書記后,將加強黨的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的歷史使命,在2014年12月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戰略。這個戰略思想的豐富內涵有多個層面的創新,既有理論層面的,也有實踐層面的﹔既有宏觀視野的,也有中微觀視野的。

就理論創新言,首先,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戰略的理論指導——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重大發展。它強調加強思想建黨的過程與加強制度治黨的過程要互相貫通,相輔相成。其次,提出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緊密結合。既是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的具體化和落腳點,也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思想的邏輯延伸。它有利於不斷增強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和對黨的忠誠度,進一步強化全黨對共產主義理想、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堅定度。既使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的真理力量,也具有強大的人格力量。

就實踐創新言,主要有:學習教育活動常態化,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對全面從嚴治黨起重要牽引作用﹔對腐敗現象零容忍,猛藥去疴,重典治亂,“老虎”“蒼蠅”一起打,使多少年來一直遏制不住的腐敗現象多發高發勢頭首次得到有效遏制﹔空前地提升巡視監督作用,將其視為黨內監督的戰略性制度,充分發揮從嚴治黨利劍作用﹔健全和完善監察制度,成立各級監察委員會,代表黨和國家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進行監察,不斷推進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形成。

特別是全面從嚴治黨,以雷霆萬鈞之勢開展的反腐敗斗爭,成功地挑戰了西方國家鼓吹的隻有實行兩黨制才能反腐敗的所謂普世價值論,以及全盤西化論者散播的“反腐黨亡,不反腐國亡”的謬論。這在理論上提升了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在實踐上更加鞏固了執政基礎。這場偉大的自我革命,校正了黨和國家的前進航向,既是黨的作風建設的一次撥亂反正,也是中國走向強起來的根本保証。它對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挑戰不可能”的理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系統總結黨領導人民在新中國70年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積累的經驗、形成的原則,全面回答了在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明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構筑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

這個基本框架,首先勾勒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宏偉格局。《決定》有三個“第一次”:(1)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方方面面的顯著優勢,不僅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更為全面的依據,而且使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有了強力理論支撐。(2)第一次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13個領域和方面的制度組成的制度體系。其中,黨的領導制度被定位為最重要的根本制度,對其他制度建設具有統帥意義。它統領和貫穿其他12個方面的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的制度和體制機制,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方面。這是一個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組成的多層次寶塔型結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即由“1+12”制度圖譜組成“眾星捧月”格局。這12個方面的制度功能各異,但組合在一起,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以黨的領導制度為統領的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這個“1+12”的制度體系,是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証。(3)第一次明確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演進方向和規律,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擴容的進程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間的邏輯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思想,從鄧小平提出制度治黨治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思想肇始,經過胡錦濤首次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內涵,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理念,直至這個《決定》闡述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各類制度,部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深化的重大體制機制改革任務。這樣,構筑這個確保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國家治理現代化制度體系,經過了整整40年,是一個歷史發展的自然過程。

(三)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

2020年10月下旬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綱領性文獻,也是落實中共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戰略安排的行動指南。它既是黨的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收官之作,也奏響了向黨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進行曲,是黨的戰略創新的重要部署。

中共十九大指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習近平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談到制定“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指導思想時說:黨中央的建議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戰略的。在起草過程中,注意把握以下原則:一是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做好“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好發揮我國制度優勢。三是處理好開放和自主的關系,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四是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有效防范和應對可能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五是處理好戰略和戰術的關系,制定出一個高瞻遠矚、務實管用的規劃建議。

據此,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堅持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貫通,堅持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綜合考慮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外發展趨勢和中國發展條件,做好“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對“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其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錨定的2035年遠景目標是:(1)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2)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3)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4)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5)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6)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8)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實現這個遠景目標,必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悠悠歲月,黨的歷史即將濃墨重彩地書寫百年華章。驀然回首,艱苦卓絕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令中國人民無比自豪。但是,猶如毛澤東當年所說: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我們要繼續堅持“兩個務必”,持續接力,以愚公移山精神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本文作者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

注釋:

1.《方志敏全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8頁。

2.《方志敏全集》,第138頁。

3.《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頁。

4.《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22頁。

5.《堅持國共長期合作》(1939年7月9日),《黨的文獻》1995年第4期。

6.《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7、98、102頁。

7.《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3、335、334頁。

8.《劉少奇選集》上卷,第335頁。

9.《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6頁。

10.《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第60頁。

11.《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692頁。

12.《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149—150頁。

13.參見《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12頁。

14.《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2頁。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65頁。

16.《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31頁。

17.《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371頁。

18.《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349頁。

19.《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66、355、239頁。

20.《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8、327頁。

2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9頁。

22.《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14頁。

23.《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6頁。

24.江澤民:《論“三個代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69頁。

25.《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9頁。

26.《胡錦濤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27頁。